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奧匈帝國鐵甲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奥匈帝国铁甲舰列表
Remove ads

奧匈帝國鐵甲艦列表收錄所有奧地利海軍以及後期奧匈帝國海軍建造、服役的鐵甲艦。為了與意大利皇家海軍進行軍備競賽,奧地利海軍建造了一系列軍艦。這其中包括其第一代鐵甲艦,這一批鐵甲艦全都為船旁列炮鐵甲艦[a]。包括德拉赫級兩艦:「德拉赫」號英語SMS Drache (1861)[b]「火蜥蜴」號英語SMS Salamander (1861)[c]馬克斯皇帝級「馬克斯皇帝」號英語SMS Kaiser Max (1862)[d]「歐根親王」號英語SMS Prinz Eugen (1862)[e]「奧地利的胡安」號英語SMS Don Juan d'Austria (1862)[f],以及費迪南·馬克斯大公級下的「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英語SMS Erzherzog Ferdinand Max (1865)[g]「哈布斯堡」號英語SMS Habsburg (1865)[h]。這七艘鐵甲艦組成了奧地利海軍艦隊的核心並在1866年的利薩海戰中擊敗了意大利皇家海軍

Thumb
1890年一幅奧匈帝國海軍支隊在基爾的油畫,畫面上由「魯道夫皇儲」號鐵甲艦帶隊

在這次海戰中因指揮官威廉·馮·特格特霍夫[i]撞擊戰術英語Ramming[j]的成功使用,使得奧匈帝國新的鐵甲艦設計改為易於向前後方向開火的中央炮房艦英語Central battery ship[k]。這其中就包括「利薩」號「庫斯托扎」號英語SMS Custoza[l]「阿爾布萊希特大公」號英語SMS Erzherzog Albrecht[m]和重新改裝後的「皇帝」號英語SMS Kaiser (1858)[n]。這些艦隻此後沒有參與重大的軍事活動並逐漸被淘汰出作戰序列。而在特格特霍夫去世後,其接替者弗里德里希·馮·波克英語Friedrich von Pöck[o]艱難地設法從議會獲得了一些資金以用舊馬克斯皇帝級的部分零部件重建了三艘新的馬克斯皇帝級鐵甲艦:「馬克斯皇帝」號英語SMS Kaiser Max (1875)[p]「奧地利的胡安」號英語SMS Don Juan d'Austria (1875)[q]「歐根親王」號英語SMS Prinz Eugen (1875)[r]。此外還在1876年新建了一艘中央炮房艦英語Central battery ship「特格特霍夫」號英語SMS Tegetthoff (1878)[s]露炮台艦「魯道夫皇儲」號英語SMS Kronprinz Erzherzog Rudolf[t]最終在波克英語Friedrich von Pöck卸任後才開始建造,這也是奧匈帝國首艘採用組合裝甲的主力艦。接替波克上任的馬克西米利安·多布雷斯基·馮·斯坦內克英語Maximilian Daublebsky von Sterneck[u]也借重建舊艦隻的名義建造了「斯蒂芬妮大公妃」號英語SMS Kronprinzessin Erzherzogin Stephanie[v]

這些艦隻部分在19世紀末被報廢拆解,部分在一戰結束後因奧匈帝國的戰敗而被作為戰爭賠償轉交給戰勝國並在1920年代前後被報廢拆除,僅有「阿爾布萊希特大公」號一直留在意大利海軍中服役至二戰結束後。

Remove ads

歷史

在1860年代至1880年代期間,奧地利海軍以及之後的奧匈帝國海軍擁有一支由17艘鐵甲艦組成的艦隊,其中包括船旁列炮鐵甲艦中央炮房艦英語Central battery ship以及露炮台艦等。1860年代,奧地利與意大利進行了激烈的鐵甲艦軍備競賽。在此期間,前者建造了其第一代鐵甲艦,其中包括德拉赫級馬克斯皇帝級以及費迪南·馬克斯大公級。這七艘船旁列炮鐵甲艦組成了奧地利艦隊的核心,並在1866年7月的利薩海戰中擊敗了意大利皇家海軍[31]。在這次海戰中,奧地利海軍指揮官威廉·馮·特格特霍夫成功對使用撞擊戰術擊毀了意大利海軍艦隻,從而以弱勢兵力贏得了戰鬥[11]。這一戰法的成功實踐影響了特格特霍夫在1860年代末到1870年代初對奧匈帝國海軍第二代鐵甲艦的規劃。這批艦隻,包括「利薩」號「庫斯托扎」號英語SMS Custoza「阿爾布萊希特大公」號英語SMS Erzherzog Albrecht和接受改建的「皇帝」號都屬於中央炮房艦。這一類艦隻強調對艦首和艦尾方向的射擊能力[16]。而這一性能是撞擊戰術中的必要條件,因為在艦隻在撞擊時無法使用舷側火炮,只能依賴前後向的火炮進行對敵攻擊。

1871年特格特霍夫去世後,弗里德里希·馮·波克英語Friedrich von Pöck接替他成為奧匈帝國海軍的領導者[32]。然而,波克缺乏像特格特霍夫一樣的威望,而且很難從奧匈帝國議會獲得資金用於建造新的鐵甲艦[33]。在1870年代中期,波克採用了一些手段建造三艘新的馬克斯皇帝級鐵甲艦,表面上是對早期同名艦隻的簡單重建,但在新艦中幾乎沒有復用任何舊款設計[34]。此後,波克又獲得議會關於兩艘新艦的建造批准,分別是1876年的中央炮房艦「特格特霍夫」號英語SMS Tegetthoff (1878)以及1881年的露炮台艦「魯道夫皇儲」號英語SMS Kronprinz Erzherzog Rudolf[35]。波克的繼任者馬克西米利安·多布雷斯基·馮·斯坦內克英語Maximilian Daublebsky von Sterneck也使用了同樣的伎倆,為「斯蒂芬妮大公妃」號英語SMS Kronprinzessin Erzherzogin Stephanie獲得了建造資金[36]

由於海軍預算微薄,在整個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的第二代鐵甲艦都沒有出現重大活動。到1900年代初期,仍在海軍庫存中的艦艇已被降格為執行港口防禦或訓練演習等次要任務,僅有「魯道夫皇儲」號仍舊作為警備艦[w]在運作[38]。該艦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匈帝國唯一服役的鐵甲艦。因奧匈帝國的戰敗,大部分殘存的奧匈帝國鐵甲艦在一戰後被作為戰利品引渡給意大利,而「魯道夫皇儲」號和「馬克斯皇帝」號英語SMS Kaiser Max (1875)則被交給南斯拉夫王家海軍英語Royal Yugoslav Navy[x][40][41]。大多數被移交的艦隻在1920年代被拆解,僅有「阿爾布萊希特大公」號被改裝成軍營船還留存在意大利海軍旗下,一直運作到1950年[42]

更多信息 主炮, 裝甲 ...
Remove ads

船旁列炮鐵甲艦

德拉赫級

Thumb
1867年重新舾裝後停泊在港灣的「德拉赫」號[3]

自1859年法國「光榮」號鐵甲艦[z]下水開始,歐洲各主要強國為適應巡防艦的發展,提升艦隊現代化程度而開始實施一系列海軍建設計劃。奧地利海軍在海軍司令費迪南·馬克西米連大公[aa]的指揮下,於1860年訂購了首批兩艘艦隻,以響應意大利開建的兩艘強大級鐵甲艦「德拉赫」號英語SMS Drache (1861)「火蜥蜴」號英語SMS Salamander (1861)由奧地利海軍的主要締造者約瑟·馮·洛馬柯英語Josef von Romako[ab]設計,由的里雅斯特港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建造[46]。作為小型船旁列炮鐵甲艦,兩艦都裝備有28門大炮[47][48][49]。該艦級為馬克斯皇帝級以及費迪南德·馬克斯大公級等艦級的設計奠定了基礎,後兩個艦級的艦隻構成了利薩海戰中奧地利艦隊的核心[50][51]

在1864年普丹戰爭期間,儘管丹麥艦隊一直徘徊在北海波羅的海海域,這兩艦還是被留在亞得里亞海奧地利水域,以防範丹麥可能從這裡發動的攻擊[52][53]。在兩年後對抗普魯士與意大利的七周戰爭中,「德拉赫」號與「火蜥蜴」號在威廉·馮·特格特霍夫的率領下在與意大利皇家海軍的對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51]。在戰鬥中,「德拉赫」號重創了意大利岸防艦「帕萊斯特羅」號義大利語Palestro (cannoniera)[ac],其自身也在意方炮火下嚴重受損[55][53]。「火蜥蜴」號並未在此次戰鬥中受到嚴重損傷[55]。戰後,兩艦都接受了現代化改造[53]。1875年時,「德拉赫」號的木質艦體已經嚴重腐爛,因此被退役[53]。同年,「火蜥蜴」號被降格為港口警備艦,直到1883年被改為廢船,最終在1896年被拆解出售[46][56]

更多信息 艦名, 主炮 ...

馬克斯皇帝級(1862年)

Thumb
「馬克斯皇帝」號插圖,約1866年[6]

奧地利主要的海上對手、新統一意大利王國在1860年代初開始了一項鐵甲艦建造計劃。意大利聲稱奧地利帝國部分重要地區在歷史上都應是意大利人的領地,因此旗下海軍的擴張對奧地利構成了直接威脅[58]。為了應對意大利的軍事擴張,費迪南德·馬克斯大公在1861年又訂購了三艘鐵甲艦,由洛馬柯負責在德拉赫級的基礎上進行設計[45]。新一批鐵甲艦在前級的設計基礎上進行了漸進式的升級,配備有更強勁的動力系統(因此獲得了更高的航速)以及更多的火炮。本級艦的造艦合同由曾負責德拉赫級建造的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獲得[47][48][50]。然而最終本級艦隻被證明設計有缺陷,十分不穩定且在經過1867年的大規模改裝後依然無法徹底糾正[59]

「奧地利的胡安」號在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期間被部署在北海海域,但由於就位時間過晚而錯過了與丹麥軍隊的直接衝突[60]。之後,本級三艦參加了七周戰爭。在利薩海戰中,「馬克斯皇帝」號是特格特霍夫艦隊中最早發現意大利海軍艦隊的艦隻之一[61]。在這場海戰中,本級三艦與意軍進行了激烈的混戰,但因艦上敷設裝甲板足以抵抗敵方炮火,三艦都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傷[62]。由於戰後議會對於海軍事務的熱情降低,導致海軍預算下降,三艦都沒有被被積極運作。1870年代初期,本級三艦因養護疏失導致都處於無法使用的狀態。為此,時任海軍指揮官波克設法獲得了重建這幾艘艦隻的資金。最終這三艦在1873年被拆解,僅有推進器、裝甲板等部件被留下來用在後期建造的新艦上[63][64]

更多信息 艦名, 主炮 ...
Remove ads

費迪南·馬克斯大公級

Thumb
「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在1880年後的某個時間[8]

作為奧地利海軍第一代鐵甲艦的最後一批,費迪南·馬克斯大公級比起此前的五艘艦隻有着顯著的改進[8]。本級艦隻艦體尺寸更大,使得能夠搭載32門48磅炮,火力較馬克斯皇帝級有明顯加強。然而隨着奧匈帝國與意大利之間的緊張局勢在1866年6月到達頂點,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僅為這一級兩艦安裝了16門48磅火炮就匆忙完成建造作業並交貨[59]。隨着七周戰爭的爆發,兩艦被倉促投入使用[65]。然而,因奧地利的戰敗導致對海軍事務的熱情下降,使得這些艦隻再1870年代初被擱在一邊,並未再獲得預定裝備武裝所需的資金撥付[66]。直到1870年到中期,7英寸(180公釐)阿姆斯特朗炮才得以上艦安裝[59]

兩艦都參加了利薩海戰,其中作為艦隊旗艦的「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更是以撞角擊沉了意大利皇家海軍鐵甲艦「意大利國王」號[ad][8][68]。其姊妹艦「哈布斯堡」號對戰局則影響甚微,且兩艦在這場戰鬥中都沒有受到重大損傷[69]。兩艦在戰爭後期一直處於非主力使用狀態,在亞得里亞附近海域執行巡邏任務[70]。而戰爭結束後,因海軍預算的大幅縮水,兩艦都被解除武裝降格為次要角色。奧匈帝國時期,「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改為負責炮術訓練和演習任務的供應艦英語Ship's tender[ae],期間兩次更新艦載武裝[8][65]。而「哈布斯堡」號則成為了奧匈帝國海軍主基地普拉港的警備艦和軍營船,最終在1896年被拆解出售[8][65]。「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在1886年被轉入二線部隊後一直留存在奧匈帝國海軍中並在1889年到1908年期間被作為射擊訓練艦[8][65]。1916年「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最終也被拆解[8][65]

更多信息 艦名, 主炮 ...
Remove ads

中央炮房鐵甲艦

「利薩」號

Thumb
1875年前的「利薩」號

「利薩」號是經過利薩海戰後,奧匈帝國建造的第二代鐵甲艦中的第一艘。在是次戰役中,奧地利指揮官特格特霍夫為了彌補己方軍艦數量上的劣勢,對意大利艦隊採用了強調進攻性的撞擊戰術[11]。這一戰術使得傳統的強調向兩側開炮的舷側炮難以發揮作用,而新誕生的炮廓式鐵甲艦英語Casemate ship[af]則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新式設計將艦炮組集中在艦體中央部分的炮廓英語casemate內,不光減少了裝甲防護規模從而減輕了整體重量,還允許炮位偏向一定的角度,使得艦炮可以向前向後開火。儘管在此之前的戰爭中輸給了普魯士,奧匈帝國還是從普魯士克虜伯公司為本艦訂購了升級用的後膛炮英語Breech-loading gun[ag][74][75]

因預算緊缺,本艦在的里雅斯特的建造進度大幅延期,這也進一步影響了本艦後期的服役生涯[76]。在整個19世紀70年代,本艦雖然名義上歸屬鐵甲艦分艦隊,但實際一直都處於預備役狀態。這一時期唯一被記錄的事件是1872年艦上發生的一場大火[77][78]。1880年,人們發現該艦的艦體已經嚴重腐爛,因此被停靠進干船塢拆解並重新替換損壞的木製部分[79]。整修工程結束後,本艦再次回到艦隊中,並一直服役到1888年[80]。「利薩」號最終在1892年被從海軍中除籍,並在1893年至1895年之間被拆解[76]

更多信息 艦名, 主炮 ...
Remove ads

「庫斯托扎」號

Thumb
停靠在港口的「庫斯托扎」號[17]

「庫斯托扎」號是特格特霍夫設計的第二代造艦計劃中的第二艘,同樣由洛馬柯設計並由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建造[76]。洛馬柯在設計本艦時採用了與「利薩」號相同的基本設計,並在此基礎上略作改進。本艦裝備有8門10英寸(250公釐)重型主炮組,相比較而言「利薩」號裝備的則是12門9英寸(230公釐)主炮。這些火炮被安裝在艦體中部雙層炮郭中,每層都有4門。這一設計使得本艦同時可以有4門炮向前方射擊,相較於「利薩」號僅有兩門。本艦艦體設計上的鐵殼是在奧匈帝國海軍在主力艦隻中的首次嘗試[76][82]。在服役期間,本艦的速度很快,機動性很強,但是事實證明,其設計已經過時了。這與其說是洛馬柯的失誤,不如說是那個時期海軍技術發展過於快速的結果[83]。到1875年「庫斯托扎」號開始服役的時候,意大利已經建造了兩艘非常強大的卡約·杜里奧級[ah]炮塔艦,裝備有四門17.7英寸(450公釐)艦炮[85]。然而,「庫斯托扎」號以及同時期建造的類似的「阿爾布萊希特大公」號,則是1876年開建的鐵甲艦「特格特霍夫」號的前身[86]

與奧匈帝國的其他鐵甲艦隊一樣,「庫斯托扎」號在1870年代一直處於閒置狀態。1880年「庫斯托扎」號參加了旨在迫使奧斯曼帝國按照1878年柏林會議達成條款將烏爾齊尼轉讓給黑山公國的一場國際海軍威懾行動[87]。1888年,本艦也參加了巴塞羅那世博會的開幕式[88]。1902年至1914年間,該艦被作為訓練艦[89]。1917年一戰爆發後,本艦被改裝為軍營船一直到1920年被作為戰利品償付給意大利並在隨後立刻被拆解[76][90]

更多信息 艦名, 主炮 ...
Remove ads

「阿爾布萊希特大公」號

Thumb
1886年「阿爾布萊希特大公」號張帆時的插圖[18]

「阿爾布萊希特大公」號與「庫斯托扎」號同樣在1869年被下訂單。然而由於預算限制,洛馬柯不得不採用稍小且更為便宜的設計來建造該艦。「阿爾布萊希特大公」號也是在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建造,與「庫斯托扎」號有着相同的鐵製炮郭,但裝甲比後者更薄,裝備的9.4英寸(24公分)炮也比後者口徑更小,但炮位布局卻是一樣的。因此,與「庫斯托扎」號一樣,本艦建造時就被認為設計已經過時[76]。由於長期低廉的造艦預算使得奧匈帝國海軍難以按時向英國供應商支付裝甲板的費用,從而影響了本艦的工期[93]

與奧匈帝國海軍艦隊中的其他數艘艦隻一樣,「阿爾布萊希特大公」號在19世紀70年代停止服役,直到1881年為協助鎮壓科托爾灣附近的叛亂而被再次啟用。在這次行動中,該艦與其他幾艘一同炮擊了叛軍據點[94]。在整個19世紀80年代,本艦僅在1887年和1889年參加了訓練演習,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活動[95][96]。1908年該艦被更名為「噴火」號(Feuerspeier),並改裝為射擊訓練艦[18]。1915年又被改為兵營船供U型潛艇艦員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本艦被作為戰利品劃歸意大利並更名為「布塔福科」號(Buttafuoco)。在1950年報廢之前一直被用作倉儲艦,很可能是奧匈帝國所建造的存續時間最久的鐵甲艦[42]

更多信息 艦名, 主炮 ...

「皇帝」號

Thumb
重建為露炮台艦後的「皇帝」號

「皇帝」號最初是一艘建於1850年代的百門火炮木質戰列艦,該艦也是奧地利海軍旗下唯一的螺旋槳驅動木質戰列艦。該艦設計思想來源於英國炮艦「阿伽門農」號英語HMS Agamemnon (1852)[ai]並在法國風帆戰列艦「阿爾赫西拉斯」號英語French ship Algésiras (1855)[aj]的基礎上增加了艦體尺寸和艦炮口徑[100]。該艦由波拉海軍兵工廠建造,曾作為世界上最後一艘參加海戰的鐵甲艦參加了利薩海戰[40][101]。在是次戰鬥中,該艦曾近距離與5艘意大利艦隻進行對戰並被對方炮火嚴重損壞。與此同時,意大利海軍「鐵錘」號也遭到本艦的重創[102]。作為特格特霍夫在利薩海戰後軍事擴張計劃的一部分,該艦得以獲得資金進行現代化改造[103]。於是,該艦在1869年被拖進干船塢以重建為一艘中央炮房鐵甲艦。然而與同期配備克虜伯後膛炮的新造艦隻不同,該艦重建時裝備的是10門9英寸(230公釐)23磅前裝阿姆斯特朗炮[104]。此外還有6門8磅炮作為副炮組[40]

由於長期長期以來的預算不足以及工程師們試圖提高本艦極低的航速,「皇帝」號在1870年代離開現役。1876年,該艦被安裝上一個新的螺旋槳,使其航速提升一節多,而1880年又被安裝上了新的鍋爐。1893年,奧匈帝國海軍認定該艦沒有保留價值,遂在兩年後與委內瑞拉談判將其出售給後者,然而最終無果。1901年到1902年間,本艦被改裝為一艘成軍營船,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更名為「貝羅那」號(Bellona)再度入役[105][106]。一戰後意大利獲得了本艦,但最終命運不得而知[40][107][108]

更多信息 艦名, 主炮 ...
Remove ads

馬克斯皇帝級(1875年)

Thumb

在特格特霍夫於1871年去世時,還未能獲得足夠的資金以支持符合其戰略思想的長期海軍建設計劃。然而事實證明其繼任者弗里德里希·馮·波克在說服議會以獲得資金支持這一方面更不成功。儘管如此,波克還是在其任期期間設法加強奧匈帝國海軍現代化建設。他的首次成功便是說服議會將嚴重腐爛的三艘馬克斯皇帝級鐵甲艦進行重建。實際上老的馬克斯皇帝級鐵甲艦上僅有發動機(不含鍋爐)、部分裝甲板以及配件等被用在新艦的建造上[109][34]。這三艘新鐵甲艦的建造被證明是一項極為經濟的投資,成本與「阿爾布萊希特大公」號鐵甲艦相近[109]。洛馬柯將這三艦重新設計成為了小型的露炮台艦。與早期露炮台艦不同,本級艦隻裝備的8門8.3英寸(21公分)炮只能向前射擊而不能轉向後方[40]。此外,本級艦在水線裝甲帶上使用貝塞麥鋼而不是早期艦隻所用的熟鐵[110]

「馬克斯皇帝」號與「奧地利的胡安」號都由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建造,而「歐根親王」號則是在普拉的海軍兵工廠建造[40]。1881年,「歐根親王」號與「庫斯托扎」號一道參加了對奧斯曼帝國的威懾行動。1888年時,本級三艦一同在巴塞羅那世博會期間對西班牙進行了訪問。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三艦被從海軍序列中除籍以減少軍費開支[111]。「馬克斯皇帝」號和「奧地利的胡安」號被改為軍營船,而「歐根親王」號則被更名為「伏爾鏗」號(Vulkan)並改裝為修理船。一戰期間,三艦被重新啟用入役。戰後,意大利俘獲了這三艘艦隻,但在正式移交之前,「奧地利的胡安」號蹊蹺的沉沒了。儘管意大利對剩下的兩艦仍不放棄,但最終簽署的條約還是將它們劃給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伏爾鏗」號最終的命運未知,而「馬克斯皇帝」號則被更名為「蒂瓦特」號(Tivat[40],可能在1924年左右被報廢拆解[112]。也有記載稱該艦在二戰期間被意大利俘獲但最終下落不明[40]

更多信息 艦名, 主炮 ...
Remove ads

「特格特霍夫」號

Thumb
19世紀80年代後期在波拉河的「特格特霍夫」號

1875年,波克又獲得了一艘新艦的建造批文,這就是洛馬柯設計的最後一艘鐵甲艦。該艦以波克的前任特格特霍夫命名,是波克十一年任期中唯一一艘全新建造的鐵甲艦[113]。與早期的艦隻一樣,由於奧匈帝國工業基礎的不足,必須從國外訂購關鍵零部件。其中,艦體裝甲所用的鋼材來自英國,艦炮則由德國的克虜伯公司統一製造。「特格特霍夫」號在中央炮郭內安裝有6門11.0英寸(280公釐)艦炮。在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建造時,本艦一度曾是奧匈帝國中最大的艦隻[40]。然而,為了保持較低的成本,本艦被使用比國外炮台艦更小的規格和過時的設計[114][115]

服役初期「特格特霍夫」號一直飽受引擎問題困擾而無法持續運作。雖在1880年代被配屬至現役艦隊中服役,艦員也僅能在1883年、1887年和1888年這幾年保持艦載動力全功率運作。該艦在1888年參加了巴塞羅那世博會,並於1893年起開始接受現代化改裝,故障引擎也最終被更換為德制引擎[116][117]。1897年,「特格特霍夫」號改為波拉河上的內河護衛艦。1908年,奧匈帝國政府計劃將本艦連同「魯道夫皇儲」號和「斯蒂芬妮大公妃」號一起出售給烏拉圭,但最終交易未能達成[118]。1912年,本艦被更名為「火星」號,並在1917年改為訓練艦。1918年一戰結束後,本艦被作為戰爭償付品給了意大利,並最終在1920年拆解報廢[40][117]

更多信息 艦名, 主炮 ...

露炮台鐵甲艦

「魯道夫皇儲」號

Thumb
「魯道夫皇儲」號

1881年,波克再次獲得資金建造一艘新的鐵甲艦,以取代早已過時的「火蜥蜴」號。這就是「魯道夫皇儲」號。該艦也是奧匈帝國首艘不是由洛馬柯設計的鐵甲艦。該艦設計師約瑟夫·庫欽卡英語Josef Kuchinka為「魯道夫皇儲」號的設計採用了多項創新,使得該艦成為奧匈帝國海軍中首艘露炮台艦,也是第一艘使用德制組合裝甲英語Compound armor[ak]的奧匈帝國主力艦。該艦裝備有三門分別安裝在炮座內的12.0英寸(30.5公分)主炮,這也是當時奧匈帝國海軍艦隊中最大的炮塔。此外,本艦還是奧匈帝國海軍旗下首艘裝備了三脹蒸汽機的主力艦,這使得其最高航速遠遠超過早期建造的艦隻。[121]

該艦由波拉海軍兵工廠建造[121]。入役第二年,也就是1890年,本艦就參加了一次重要的海外巡航活動,期間在包括英國、丹麥、瑞典、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停留。在航行中,艦載奧匈帝國制引擎一再出現異常。1892年,該艦參加了在意大利熱那亞舉行的慶祝哥倫布橫渡大西洋400周年的儀式。與其他許多在1860至1870年代建造的鐵甲艦一樣,海軍造艦技術的快速發展也使得本艦在服役十多年後就變得過時。因此奧匈帝國政府在1908年計劃將本艦連同「斯蒂芬妮大公妃」號以及「特格特霍夫」號一起出售給烏拉圭,然而交易最終未能生效。[122]

本艦在第一世界大戰期間被改為以卡塔羅灣為基地的岸防艦,並在1918年1月捲入了卡塔羅兵變[38][123]。在本艦向蒂瓦特灣內行駛的過程中,遭到來自海岸炮的攻擊導致艦上有艦員死亡並促使兵變發動群體控制的艦隻逐步投降[124][125]。一戰結束後,本艦被南斯拉夫皇家海軍接收並改名為「Kumbor」號,但僅僅服役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就在1922年被報廢拆解[41]

更多信息 艦名, 主炮 ...

「斯蒂芬妮大公妃」號

Thumb
「斯蒂芬妮大公妃」號

1883年波克退休後,其繼任者,在利薩海戰中曾是「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指揮官的馬克西米利安·多布雷斯基·馮·斯坦內克英語Maximilian Daublebsky von Sterneck也曾主張新造鐵甲艦以擴充奧匈帝國艦隊。然而他也沒能成功的到議會撥款。為此,他仿效波克以重建馬克斯皇帝級的名義來獲得預算的方式,以現代化改裝「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的名義獲得撥款並以此建造了一艘新艦。最終該艦以「費迪南·馬克斯大公代艦」號的名義在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開建[121][36]。然而,本艦僅是裝載2門12.0英寸艦炮的「魯道夫皇儲」號縮小版。艦載動力也改回了複合蒸汽機,但航速卻因此提高了整整兩節[121]

「斯蒂芬妮大公妃」號在1889年與「魯道夫皇儲」號一同啟程進行北歐巡遊,並在1892年參加了紀念哥倫布的活動。1897年,本艦參加了克里特島外的一次國際海軍閱兵式。1905年退役後,該艦在1910年被改造成為水雷戰學校的一艘軍營船[126]。一戰後,意大利將該艦作為戰利品帶回,並最終在將其1926年拆解。[121]

更多信息 艦名, 主炮 ...

腳註

參考書目

期刊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