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平十二軍夫墓

12名軍夫的墓,位於臺南安平的湯匙山公墓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平十二軍夫墓map
Remove ads

22.999585°N 120.159242°E / 22.999585; 120.159242

Thumb
安平十二軍夫墓
Thumb
安平十二軍夫墓所在的湯匙山公墓

安平十二軍夫墓,亦作安平十二軍伕墓[註 1],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平區的湯匙山公墓(安平第一公墓)[註 2],是日本當局於1938、1939年所建來紀念12名安平軍夫的墳墓,但在墓碑下僅埋有指甲與頭髮等物[3]:1。由於他們是第一批為日本戰死的臺灣人,故日本讓其享有與軍人相等的待遇,給予厚葬[3]:1。墓碑以「前九後三」的方式排列,略呈「凸」字形[3]:47,而前面九座墓碑較早豎立,後來才又豎立三座墓碑[3]:2

2010年4月2日安平文教基金會於此舉辦紀念活動,為日治時期結束後第一次的公開祭祀活動[4]

背景沿革

安平軍夫

1937年中日戰爭正式宣戰後,由於日本方面組織軍隊進攻上海在短期內需要大量人力,遂從臺灣徵調軍夫,而光是安平一地便有四百多人被徵調[3]:44。當時安平區區長島津秀太郎[註 3]以招攬工人為由招募人員,後來這些人到了陸軍第二聯隊報到後才知道是要當軍夫[3]:1。據這些軍夫之一的何亦盛所述,當時日軍對他們說是要去軍部工作,後來他們這些被徵召者是出發前穿上軍服時才知道真相;報到次日搭火車前往基隆,沿途停靠車站有愛國婦人會成員上車敬酒歡送[6]:47

這些軍夫到了上海參與淞滬會戰後,隨軍到過羅店鎮常熟九江南昌武漢三鎮等地後才返回安平,其中有人後來被二次徵調[3]:1。據何亦盛口述的經歷,他與其他安平軍夫所搭的船在揚子江的羅店鎮[註 4]上岸,之後他被編派到中支派遣軍聯隊本部平田部隊黑田支隊,並負責運送槍彈米糧到羅店鎮;當時日軍正要進攻嘉定,但當時駐守嘉定的中國軍隊有經過訓練,令日軍死傷很多才攻下,之後他隨部隊移往鎮江駐守[6]:47。在鎮江駐守三個月後何亦盛隨軍到過無錫江陰安慶九江武昌,期間部隊有強拉當地百姓來當軍夫[註 5][6]:48武漢會戰[註 6]後,部隊返回臺灣,從屏東林邊上岸,在屏東市待了一陣子後又到了上海與海南島,過了四五個月後才退伍返鄉[6]:49。另據何亦盛所述,他們這批軍夫是最早去最晚回的一批,其他有的是做四個月、八個月或一年多的[6]:49。另據曾任軍夫的許恭來所述,他是在1937年7月12日從基隆搭船到上海頂貴腰灣(疑應為「貴陽灣」[註 7])登陸,後到羅店鎮、嘉定,後來日軍準備打廣東,途中命令回臺灣休息,於屏東佳冬腳上岸、經內埔到屏東休息一個月後再從高雄港到上海,轉搭火車至杭州行軍,到過嘉興宜興太湖無錫江陰鎮江安慶馬頭鎮湖口九江武昌,之後從漢口搭船沿長江到上海,之後從珠海登陸廣東,到過佛山三水,然後才返回臺灣高雄[3]:54

而從1937年7月14日到1939年5月19日亡故的臺灣軍夫共有4884人,其中除了安平十二軍夫墓的十二位安平軍夫外,已知尚有張水與王朝宗兩位安平軍夫[3]:20

Remove ads

興建經過

安平十二軍夫墓的前面九座於1938年興建,官方並為這些死者舉行聯隊葬[註 8]、市葬[註 9]、街葬[註 10],並於1938年5月7日舉行埋骨式典禮[3]:1。次年又增設三座墓碑[3]:2

埋葬者

以下資料主要來自《安平軍夫的故事》所錄之墓誌銘[3]:3-15

更多信息 墓⁠碑, 姓名 ...
Remove ads

建築

Thumb
重製的石燈籠

安平十二軍夫墓的十二座墓碑石材為花崗石,以「前九後三」的方式排列,前面九座落成於1938年4月,後面三座落成於1939年3月[3]:2。墓碑前面寫著「故陸軍軍屬某某某墓」(日語:故陸軍々屬……墓),後面則是臺南州知事川村直岡所識,王學石所書的墓誌銘[3]:2。而在墓前原有參道與四座由臺南佛教會在1938年4月捐建的石燈籠[3]:2,現已不存,但有重製一座石燈籠。

相關條目

註釋

  1. 墓碑上面使用的是「軍屬」一詞,其詳細格式為「故陸軍軍屬 某某某墓」。
  2. 湯匙山公墓是安平歷史悠久的墓葬區,荷治時期為烏特勒支堡的所在地,後來成為歷代安平居民埋葬祖先之處,於1990年宣告禁葬[1][2]
  3. 島津秀太郎(1893年12月16日-?),日本大阪出生,1910年畢業於大阪的明星商業學校(今明星中學校·高等學校日語明星中学校・高等学校 (大阪府)),後來工作於北濱銀行、光明洋行大連本社,於1920年進入大日本鹽業[5]。1926年時來臺,曾擔任大日本鹽業安平出張所所長兼布袋出張所所長,以及臺南市市會議員、安平區區長[5]
  4. 口述資料原記為「盧店鎮[6]:47,但應為羅店鎮(參閱《安平軍夫的故事》第48頁),故改之。
  5. 關於這些當地百姓與他們的相處情形,據何亦盛表示:「我們一起工作有一段時間,大家雖然語言不通,都靠比手劃腳,但彼此知道是中國人,心中都有同胞之情,他們一聽我們是臺灣來的,感情甚篤」[6]:49
  6. 口述資料原記為「武衛會戰」[6]:49,但應為武漢會戰。
  7. 請參閱「埋葬者」一節關於黃明萊死亡地點的註釋。
  8. 陸軍第二聯隊隊長主祭
  9. 臺南市尹主祭,1938年2月5日
  10. 安平區區長主祭
  11. 墓碑本身與日本靖國神社記錄作「黃明來」[3]:32;此處從《安平軍夫的故事》一書作「黃明萊」[3]:6、19
  12. 原文作「貴腰灣」。參閱日本熊本縣護國神社的網站隊「臺灣軍忠魂碑」的介紹——「昭和12年7月、日支事変勃発するや勇躍征途に就き、中支貴腰湾に敵前上陸を敢行。以後揚子江沿岸を遡江進撃して怒涛の如き敵軍を撃破し、遂に武漢三鎮を陥落せしめ、陸の魚雷と激賞された。」——可知這個地點在1937年7月到1938年的武漢會戰之間曾有日軍登陸過[7],疑應為淞滬會戰中由日軍重藤支隊登陸的貴陽灣(1937年9月14日),遂改之。
  13. 原文作「廬山」,疑為「盧山」之誤,遂改之。
  14. 原文寫作中華民國江蘇省滬海道羅店鎮,但滬海道已在1927年裁撤。
  15. 陳阿雲(1917年-1981年),與父親住在安平街762番地,並於文朱殿前賣魚丸湯;日後又被派往海南島,二次大戰後則遷居高雄鼓山區哈瑪星文龍宮旁當碼頭工人[3]:10
  16. 此事在1943年3月被列入公學校初等科教科書[3]:10
  17. 原文作「白郊口」,但參閱中方資料應為「白茆口」[8],故改之。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