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宋永安陵

宋宣祖趙弘殷的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宋永安陵map
Remove ads

永安陵,史料記錄中稱安陵,是宋太祖趙匡胤父親宋宣祖趙弘殷昭憲杜太后的合葬墓,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西村鎮,始建於乾德元年(963年),為宋陵中最早修建的一座,成為北宋皇陵的營建之始[1][2]

事实速览 宋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歷史

Thumb
宋宣祖趙弘殷畫像

永安陵為趙弘殷與妻昭憲太后杜氏的合葬墓。趙弘殷為五代時期的武將,後周時官至檢校司徒天水縣,與趙匡胤分掌禁軍。後周顯德三年(956年),趙弘殷去世,追贈武清節度使、太尉[3]。趙弘殷最初葬在汴京東南。北宋建立後,宋太祖追尊其為帝,廟號宣祖,並稱其墓為安陵[4]。趙弘殷的妻子昭憲杜太后崩於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同年十月與合葬於安陵[5]

乾德元年(963年),安陵改卜於河南府鞏縣西南四十里訾鄉鄧封村的新陵,是為目前的陵址[1][2]

布局

永安陵為宋陵中最早修建的一座,由上宮、下宮和祔葬陵組成[6]:21,之後的七座帝陵均大致沿用其制度[7]

上宮

上宮目前僅存陵台和四件石像生。據《宋史·禮志》記載,永安陵陵台為正方形,下層每面長九十尺,共三層。陵台下為地宮,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四周有神牆,高九尺五寸,周長四百六十步。神牆四面正中設神門,四角置角闕。南神門以南為神道,南側依次為乳台、鵲台。乳台高二十五尺,鵲台高二十九尺。南神門距乳台、乳台距鵲台均為九十五步[8]。據20世紀60年代實測,永安陵的南神門至乳台的距離為151米,乳台至鵲台的距離為141米,神牆東西寬230米,南北長227米,陵台底邊長22.5米,上邊長8.5米,高6.4米。其後的七座帝陵都大體遵循了這個制度[7]

永安陵的神道兩側原有兩排石像生,目前僅有數件遺存,與其他零散石像一起集中保存於永定陵內。永安陵的石像形體較小,不注重細節刻畫,石雕動物的腹部不做透雕,保留較多唐末和五代時期石刻的特點[6]:456

下宮

永安陵下宮為供奉墓主飲食起居的宮室,在地面上現已無遺蹟。通過考古發掘,確定其位於上宮西北,祔葬的孝惠賀皇后陵以西,淑德尹皇后陵東南一帶。下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65米,東西長約130米。在下宮西南部的地表下70厘米處,發現了北宋時期的地面和地磚等遺蹟[6]:29-33

祔葬陵

Thumb
孝惠賀皇后陵的陵台
Thumb
淑德尹皇后陵的殘餘陵台

永安陵祔葬四座皇后陵,分別為宋太祖的孝明王皇后孝惠賀皇后陵,以及宋太宗懿德符皇后淑德尹皇后陵。其中孝明王皇后和孝惠賀皇后於乾德二年(964年)安陵改卜時祔葬,其制度據記載為地宮深四十五尺,陵台高三十尺,底邊長七十五尺,四周神牆高七尺五寸,邊長六十五步,南神門至乳台為四十五步[9]。懿德符皇后薨於開寶八年(975年),葬於安陵西北[10]。太宗即位後,懿德符皇后和淑德尹皇后均被追封為皇后,同時將淑德尹皇后葬於孝明王皇后陵的西北[11]

這四座後陵中,孝明王皇后陵和懿德符皇后陵已無任何地面遺存,孝惠賀皇后陵位於永安陵上宮西北約200米處,原址現存陵台、一根石望柱和一件東神門石獅。現存陵台底部南北長11米,東西寬9米,高3.2米。陵台以南58米處、以北及以西50米處皆有田埂,大致確定為神牆的位置,由此可推斷該後陵神牆的邊長約為105米,符合《宋史·禮志》中「四面各長六十五步」的記載[6]:26。淑德尹皇后陵位於孝惠賀皇后陵西北約260米處,20世紀80年代時尚存陵台和16件石像。當時陵台邊長10米,高4.8米[6]:26-29。陵園現已被夷平,僅存部分陵台,石像生也被從原址集中至他處保管[12]

Remove ads

參見

宋陵被稱作「七帝八陵」,除永安陵外,還包括以下陵墓: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