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裕陵
宋神宗赵顼的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永裕陵是宋神宗趙頊的陵墓,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芝田鎮八陵村[1],為宋陵八陵陵區的兩座帝陵之一(另一座為永泰陵)。永裕陵於元豐八年(1083年)三月宋神宗駕崩後修造。同年十月,宋神宗入葬永裕陵[2]。
歷史

趙頊原名趙仲鍼,為宋英宗趙曙的長子,母親為宣仁聖烈皇后高氏。趙頊於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冊封為皇太子,並於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英宗駕崩後繼位[3]。趙頊在位18年,於元豐八年三月五日駕崩,享年38歲,廟號宋神宗[4]。
宋神宗駕崩後,皇太子趙煦繼位,即宋哲宗。趙煦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臨朝稱制。神宗駕崩次日(三月六日),命入內副都知石得一都大管勾山陵事。七日,命宰相王珪為山陵使,禮部尚書韓忠彥為禮儀使,兵部侍郎許將為鹵簿使,御史中丞黃履為儀仗使,龍圖閣待制、權知開封府蔡京為橋道頓遞使,開始山陵修造和喪禮準備[5]。同年五月六日,王珪上陵名「永裕陵」。數日後王珪病故,尚書左僕射蔡確接替其出任山陵使[6]。
北宋皇帝奉行七月葬期,神宗的靈柩於同年十月一日出殯,二十一日入葬永裕陵[2]。
布局
永裕陵陵區南北長約2,200米,東西寬約500米,布局與宋陵中其他帝陵大致相同,由上宮、下宮、祔葬皇后陵和陪葬墓組成[7]:209。
永裕陵上宮主要地面建築的基址皆存,陵園地勢南高北低,分六階,從最南端的鵲台至乳台下低兩階,從乳台至南神門又下低兩階,由南神門至北門外石獅再下低兩階,每階落差約1-2米[7]:209。
陵園的最南端為鵲台,分東、西兩座,均存夯土基址,平面大體呈正方形。兩座鵲台基址間距40.3米,東鵲台基址邊長約7-9.2米,高4.9米;西鵲台基址邊長約7.8-8.7米,高3.4米[7]:209。
鵲台以北約140米處為乳台,亦分東、西兩座,現均存夯土基址,平面呈長方形。兩座乳台基址間距42米,其中東乳台基址東西長8.7米,南北寬4.5米,高4.3米;西乳台基址東西長13.5米,南北寬6.3米,高4.4米[7]:209。
乳台以北約135米處為宮城的南神門。宮城為陵園的核心區域,最中央為陵台。現存陵台呈方形覆斗狀,高15米,底部邊長48米,頂部邊長18米。陵台下為地宮,陵台四周為神牆,四面神牆正中均開有神門,神牆的四角均置角闕。四面神門的闕台和四個角闕現均存夯土基址,根據這些建築基址的位置實測,宮城平面為邊長240米的正方形[7]:209。
-
神道、南神門闕台基址與陵台
-
西乳台基址
-
東乳台基址
-
鵲台基址
永裕陵石像形體修長,與北宋早期諸陵石像的粗壯形體形成鮮明對比。人物雕刻臉型較為瘦長,人物袍服衣紋刻畫自然,文武官員的進賢冠的梁數由三梁增加至五梁,文官腰間不再佩劍。瑞禽石屏邊緣雕成波浪狀。望柱的柱頂也和柱身一樣為八棱,頂尖加高,呈三層台階狀。這些變化反映出北宋中晚期更為成熟的雕刻技法和更為細膩寫實的雕刻風格[7]:456-457。
永裕陵的上宮石像殘損較多,現存52件石像(北宋帝陵上宮按制應有60件石像),神道西列缺少馴象人石像一件、控馬官石像一件、石甪端一件和石虎一件,四件宮人石像均已缺失。現存的石像中,有13件人物石像缺少頭部。除東、西、北三神門外的門獅外,其餘石像均分列於乳台以北的神道東西兩側,東西兩列石像生間距39米,每列的石像與石像間距4.4-4.8米[7]:209。
-
神道西側石像生
-
神道東側石像生
永裕陵神道兩側現存的石像從南向北依次為:
-
石望柱(西列)
-
石望柱(東列)
- 象與馴象人兩組:東西列各有一組象與馴象人石像,每組包括一件石象和一件馴象人石像。西列的馴象人已缺失,故現存象兩件和馴象人一件。石象的四肢較長,象鼻又細又彎,頭上系絡頭,背上披韉褥。韉褥兩側雕有蓮花蹬,後鞦上掛有鈴鐺和纓穗。馴象人石像位於東列石像南側,頭部左側已殘損,但仍看出捲髮披肩。馴象人身穿圓領窄袖長袍,腰束革帶,腳穿圓頭履[7]:209-211。
-
石象(西列)
-
石象與馴象人石像(東列)
- 瑞禽石屏兩件:東西列各一件瑞禽石屏,屏頂呈山形,瑞禽為馬首禽身,作展翅欲飛的姿態,禽尾呈孔雀開屏狀,幾乎占滿整個屏面[7]:211。
- 甪端一件:現存東列甪端石像一件,西列的甪端已缺失。甪端頭部前伸,張口披鬣,兩肋的翼翅較為細小[7]:211。
-
瑞禽石屏(西列)
-
瑞禽石屏(東列)
-
石甪端
- 馬與控馬官四組:按制每組包括一件石馬和兩件控馬官石像,東西各應有兩組。神道西列最北側的一件控馬官已缺失,現存四件馬和七件控馬官。石馬尾拄地,系絡頭,披韉褥,兩側刻有圓馬蹬。七件控馬官石像的頭部均已殘缺,但仍可看出衣着和姿勢。控馬官均身穿窄袖袍,腰束革帶,腳穿圓頭鞋,身前垂有帛巾。其中東列從南數第二個和西列從南數第三個控馬官右手持馬鞭,其餘控馬官則作叉手姿勢[7]:211。
-
石馬與控馬官石像(西列南一)
-
石馬與控馬官石像(西列南二)
-
石馬與控馬官石像(東列南一)
-
石馬與控馬官石像(東列南二)
- 虎三件:按制東西列各應有兩件石虎,惟西列南側的石虎已缺失,現存三件石虎,身形較之前的石虎偏小[7]:211。
-
石虎(西列)
-
石虎(東列)
- 羊四件:東西列各兩件石羊,均為四肢跪臥。與之前各陵的石羊相比,羊頭較小而頸部更為細長[7]:211。
-
石羊(西列)
-
石羊(東列)
- 客使六件:東西列各有三件客使石像。其中東列從南數第一個客使蓄長鬚,頭戴盔狀帽,上有一隻伏獸,雙耳戴耳環,身穿窄袖長袍,手捧長方形盒;第二個客使身材矮小,蓄絡腮鬍,頭戴尖頂四棱帽,身穿窄袖長袍,手捧鹿角狀物品;第三個客使蓄八字鬍,頭戴扇面狀高冠,冠前飾有團花等紋路,身穿圓領窄袖長袍,手捧長方形盒。西列從南數第一個客使頭部缺失,穿窄袖長衫,手捧犀角;第二個客使亦缺失頭部,身穿緊袖長袍,手捧一橢圓狀寶物;第三個客使戴尖頂帽,兩耳戴耳環,身穿圓領緊袖袍,手捧長方形盒[7]:211-219。
-
客使石像(西列南一)
-
客使石像(西列南二)
-
客使石像(西列南三)
-
客使石像(東列南一)
-
客使石像(東列南二)
-
客使石像(東列南三)
- 武官四件:東西列各有兩件武官石像,其中西列靠北的石像頭部缺失。武官均戴五梁冠,冠前飾有額花,身穿寬袖袍,項間有方心曲領。雙手拄劍,劍身纏有綬帶[7]:219-224。
-
武官石像(西列南一)
-
武官石像(西列南二)
-
武官石像(東列南一)
-
武官石像(東列南二)
-
文官石像(西列南一)
-
文官石像(西列南二)
-
文官石像(東列南一)
-
文官石像(東列南二)
- 南門獅兩件:宮城南神門外有一對東西間距22.8米的門獅,均為行走姿,卷鬣,獅頭向內,項帶系有鈴鐺和纓穗,背部搭有鎖鏈。永裕陵的南神門石獅為宋陵石像中的傑出之作,其雕刻技法生動展現了獅子的粗壯形體和腿部肌肉。當地人有一句順口溜:「東陵獅子西陵象,滹沱陵上好石羊」,其中的「東陵」即指永裕陵[7]:226。
-
南神門石獅(西)
-
南神門石獅(東)
-
武士石像(西)
-
武士石像(東)
- 上馬石兩件:南神門外近門處東西各有一件上馬石,間距約6.5米。上馬石平面呈長方形,北面作兩級台階,其餘三側面均浮雕雲龍紋。頂面中心雕有盤龍紋,邊飾帶狀忍冬紋,四角飾折枝牡丹。台階上面刻有柿蒂紋,側面則浮雕卷雲紋[7]:224。
-
上馬石(西)
-
上馬石(東)
除此之外,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神門外各有兩件門獅,共六件。與南神門石獅的高大雄健不同,東、西、北三門的石獅形體較為瘦小。北神門的兩件石獅頭部已殘損,東、西神門的石獅均為左牝右牡,牝獅為披鬣張口,牡獅則為卷鬣合口[7]:226-231。
-
西神門石獅
-
西神門右獅與陵台
Remove ads

永裕陵下宮位於祔葬的欽聖獻肅向皇后陵與欽慈陳皇后陵的北側,現存南門石獅一對,位於欽慈陳皇后陵的北門石獅以北約24米處。下宮南門石獅東西相距9.3米,左牝右牡,牝獅披鬣合口,牡獅卷鬣張口,項帶上均掛有鈴鐺和纓穗。下宮遺址位於南門石獅以北,經考古勘探,確定下宮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130米,南界位於下宮南門石獅以北約5米處,北界位於遺址北部的一處田埂,東界位於其東側八陵村-西村鎮公路以東,西界位於顯恭王皇后陵東門石獅以東約13米處[7]:245。
永裕陵祔葬六座皇后陵,均位於上宮的西北部。六位葬於永裕陵的皇后分別為宋神宗的欽聖獻肅向皇后、欽慈陳皇后和欽成朱皇后,以及宋徽宗的顯恭王皇后、明達劉皇后和明節劉皇后。目前欽聖獻肅向皇后陵、欽慈陳皇后陵、欽成朱皇后陵和顯恭王皇后陵四座后陵有地面遺存,而明達劉皇后陵與明節劉皇后陵地面上已無任何遺蹟[7]:19。

欽聖獻肅皇后向氏為宋神宗的皇后,是宋哲宗和宋徽宗的嫡母,在宋哲宗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后,在宋徽宗即位初期曾垂簾聽政處理國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正月十三日逝世,享年56歲[8]。
建中靖國元年正月十六日,徽宗命尚書右僕射曾布為山陵使,吏部尚書陸佃為禮儀使,兵部侍郎何執中為鹵簿使,吏部侍郎張舜民暫代儀仗使,給事中、兼權開封府溫益暫代橋道頓遞使,開始山陵和喪禮的籌備工作[9]。同年五月六日,欽聖獻肅向皇后入葬永裕陵[10]。
欽聖獻肅向皇后陵(簡稱「向皇后陵」)緊鄰永裕陵上宮的西北隅,其神道西列望柱位於永裕陵的西北角闕以北約74米處,為永裕陵的祔葬後陵中距上宮最近的一座。向皇后陵地面建築現僅存陵台和東北角闕的基址,其餘建築均已被夷平,但多數神道石像生和東、西、北三神門外的門獅尚存[7]:231。根據史料記載,因欽聖憲肅向皇后曾垂簾聽政,其陵墓由皇后的「園陵」被改稱和帝陵一樣的「山陵」[11],依慈聖光獻曹皇后陵的制度,規模比其他後陵較大[12]。根據現存角闕和門獅的位置,實測向皇后陵的宮城平面為邊長115米的方形[7]:231,與慈聖光獻曹皇后陵和宣仁聖烈高皇后陵的規模(邊長120米)大致相仿,略大於宋陵大多數後陵的規模(邊長100-110米)[7]:452。
向皇后陵現存的陵台為方形覆斗狀,高8.4米,底面邊長25-26米,頂面邊長4-6米。地面上現存石像20件(皇后陵按制應為30件),缺失石望柱一件、控馬官石像兩件、石虎兩件、武官石像一件、宮人石像兩件、南神門石獅兩件。神道東西兩列石像生相距33米,每列中石像與石像間距2.3-2.7米[7]:234-235。
-
向皇后陵陵台
-
緊鄰公路的向皇后陵神道西列石像生
-
向皇后陵神道東列石馬和控馬官(2011年)
Remove ads
欽慈皇后陳氏是宋神宗的美人,宋徽宗的生母,神宗駕崩後為神宗守陵,不久後逝世,享年32歲。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被追尊為皇太后,葬於永裕陵[13]。
欽慈陳皇后陵(簡稱「陳皇后陵」)位於向皇后陵西側略偏北處,其東神門石獅與向皇后陵的西神門石獅相距約13米。陳皇后陵的地面建築現存西鵲台、西南角闕、西神門北闕台、北神門西闕台的建築基址和陵台。根據現存的地面建築,測得宮城的邊長約在105-110米,略小於向皇后陵。現存陵台高8.7米,底面邊長20-21米,頂面邊長5-7米,南坡偏下處有一個塌陷坑。地面上現存石像24件,缺失石望柱一件、控馬官石像兩件、宮人石像兩件和西神門南側石獅。神道東西兩列石像生相距33米,每列中石像與石像間距2.2-2.6米[7]:235-240。
-
陳皇后陵神道和陵台
-
陳皇后陵陵台
-
陳皇后陵北神門和陵台
-
陳皇后陵神道東側的石望柱、石馬和控馬官石像
Remove ads
欽成皇后朱氏是宋神宗的嬪妃,宋哲宗的生母,宋哲宗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妃。崇寧元年(1102年)二月,朱太妃薨逝,享年51歲,被追封為皇后,葬於永裕陵[14]。
欽成朱皇后陵(簡稱「朱皇后陵」)位於陳皇后陵西側略偏北處,其最東側與陳皇后陵的最西側相距約十餘米。朱皇后陵的地面建築現存北神門兩座闕台、東北角闕、西北角闕的建築基址和陵台。根據現存的地面建築,測得宮城的邊長約100米。朱皇后陵現存陵台高6.9米,底面邊長23米,頂面邊長11米。地面上現存石像18件,缺失石望柱兩件、控馬官石像一件、石虎一件、石羊四件、宮人兩件和東神門石獅兩件。神道東西兩列石像生相距33米,每列中石像與石像間距2.3-2.5米[7]:240-244。
-
朱皇后陵陵台
-
朱皇后陵神道西側石像生
顯恭皇后王氏為宋徽宗的髮妻,宋欽宗的生母,於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後被冊封為皇后。大觀二年(1108年),王皇后薨逝,享年25歲,葬於永裕陵[15]。
顯恭王皇后陵(簡稱「王皇后陵」)位於陳皇后陵和朱皇后陵的北側,其神道石像與朱皇后陵的東北角闕相距約30米。王皇后陵的地面建築僅存陵台,其他建築均已不存。根據東、西、北神門石獅的位置,大致測得該陵宮城邊長約100米。現存陵台呈方形覆斗狀,南坡近底部有一處塌陷坑。陵台高6.8米,底面邊長22-24米,頂面邊長5-7米。王皇后陵地面上現存石像16件,缺失石望柱兩件、石羊四件、武官石像兩件、文官石像兩件、宮人石像兩件和南神門石獅兩件。神道東西兩列石像生相距32米[7]:244。
-
王皇后陵神道西側石像生
-
王皇后陵陵台
-
王皇后陵神道東側石像生
永裕陵下宮的西北側發現有四處陪葬墓,其中一座為宋徽宗第十女康淑帝姬(商國公主)墓,現存有「宋故商國公主追封記」碑和石像,另外三座現存墓冢,墓主不明。此外,因在此區域還發現了「故贈鄧國公主追封記」碑和「宋故蜀國公主追封記」碑,說明宋徽宗女惠淑帝姬(鄧國公主)和安淑帝姬(蜀國公主)的墓亦在此處[7]:245-254。
參見
鞏義宋陵被稱作「七帝八陵」,除永裕陵外,還包括以下陵墓: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