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對諸葛亮的評價

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和军师诸葛孔明的正反评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國演義》強化了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歷史上諸葛亮雖有軍事成就,但不如政治功績耀眼。諸葛亮政治品德忠誠不二、奮鬥精神不畏艱難困苦、人格特色嚴於律己、人生態度積極進取、獻身精神死而後已、領導能力長於協調、管理思想以法為治,無論對於今人治軍治政置業,人生價值取向,都有著現實借鑒意義[1]

比起諸葛亮政治功績傑出,其軍事功績稍遜,但作為軍事家,得到歷代兵家認可。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唐太宗李靖多次提到諸葛亮治軍之法與八陣圖,評價極高,並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評選諸葛亮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為武廟十哲。諸葛亮軍事著述眾多,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貢獻。

以下是諸葛亮自我評價以及其他人各時期對諸葛亮之正面、負面、正反兼顧、中性的評價,其中東漢末三國時期的評價中未標註來源者均來源自《三國志》:

自我評價

  • 我責任重大而才能輕淺,所以肯定有很多缺失和疏漏。前參軍董幼宰,每次進言都毫無保留,多次對我進行勸諫。雖然我的天資粗鄙淺薄,不能完全採納。董幼宰參與政務七年,每當事情處理不妥,他就會反覆勸諫多達十次,沒有像他這樣忠於國家的人了,如果我能少犯些錯誤,那也是因為有他的幫助啊。[2]
  • 我思考自己天性笨拙直率,恰逢時局艱難,興師北伐,未能獲得全面成功。沒想到如今病入膏肓,生命危在旦夕。[3]
  • 我當初侍奉先帝時,依靠官府供給,不自行經營產業。如今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家中的子弟衣食,自有富餘。至於我在外任職期間,沒有額外的物資調配,隨身的衣食,全部依靠官府供給,不另外經營產業,以增加絲毫財產。如果我去世之日,家中內有多餘的布帛,外有盈餘的財產,那就是辜負了陛下的信任。[4]
  • 我以薄弱的才能,占據着不配的位置,親自執掌軍權,以激勵三軍將士,卻不能明確規章法令,臨事謹慎,以至於發生街亭違背軍令的過失,箕谷防備不嚴的失誤,這些過失都在於我用人不當。我的明智不足以識別人才,處理事務多有不明,《春秋》中說要責備主帥,這是我應當承擔的責任。請求將我貶降三級,以責罰我的過失。[5]
  • 我本是東方的普通士人,被先帝誤用,如今位極人臣,獲得的俸祿賞賜高達百億。如今討伐賊寇尚未成功,未能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卻要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接受九錫,自居高位,這是不合道義的。如果能夠消滅魏國,斬殺曹操,讓皇帝回到故都,與你一同升遷,那時即使接受十命之禮也可以,何況九錫呢?[6]
  • 我以淺薄空虛之才,卻統領着重要的州郡,德行淺薄而責任重大,心中充滿憂慮。[7]
  • 我的心如同秤一樣,不能為人隨意改變輕重。[8]
Remove ads

有記載的正面評價

東漢末三國時期對諸葛亮之正面評價

  • 諸葛亮死後,直至蜀漢軍撤退,司馬懿細看諸葛亮營壘處所,讚道:「天下奇才也!」[9]、「我能夠料到諸葛亮生前想做甚麼,卻無法料到諸葛亮死後會如何。」[10]
  • 蜀地的百姓追思諸葛亮,都敬愛他的才思敏捷,諸葛亮死後朝廷做的善政,即使不是諸葛瞻提倡的,百姓也都相傳說成是諸葛亮家所為[11]
  • 劉備:「我有諸葛亮,就如魚得水一樣。」、「丞相諸葛亮知道朕的心意,從來都沒有對朕怠慢詆毀,並幫助(大漢)宣揚重建光復,照耀天下四方。」、「你(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國家,最後能完成復國大事。如果我的嗣子能接受你的輔助,就輔助他;但如果他還是不成才,你可以自做裁決。」[12]
  • 徐庶對劉備推薦:「諸葛亮這個人你需要親自去見他,不能由其他人去做,還委屈將軍您坐車去拜訪他。[13]
  • 劉曄:「諸葛亮治國明確才做得起相國的。」[14]
  • 諸葛亮逝世後民間有諺:「死者諸葛亮使走生者司馬懿。」[15]
  • 賈詡:「諸葛亮很擅長管理國家。」[16]
  • 孫權:「丞相諸葛亮受遺命輔政,使國家富裕、刑法清正,雖然有伊尹格外於皇天,周公光披於四表,也無以遠過。」、「丞相諸葛亮道德威望遠著,翼戴本國,操典戎旅在外,信義感陰陽,誠心動天地,重新恢復結盟,廣大誠意約誓,使東吳西漢士民咸共聞信得知。」[17]
  • 司馬徽:「我這儒生是淺俗士人,怎麼會懂時勢事務?知道時勢事務的人都是英俊豪傑。在這地方,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兩人。」[18]
  • 孟獲:「諸葛亮,天降威靈呀,南方人不會再反啊。」[19]
  • 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斬首前:「明公您視馬謖如同自己的孩子,馬謖亦視您為父親。希望您能仿效而用之義,也不枉我們平日的交情,馬謖雖死也無恨於黃泉。」[20]
  • 劉禪街亭之戰後下詔:「街亭之戰的事情,都是馬謖的錯,而你自己借用這些過失來貶抑自己,亦有違背你想要的意思來順從這些倫常。你上一年才出兵斬殺王雙,今年你又再帶兵曹魏,把郭淮打跑了,並收降兩族,又收回二郡,展示你威武鎮壓凶暴,令你功績相當顯眼。而現在天下還在動亂,我國的元兇還沒被除去,你面臨這樣大的任務,還身為國家最主要的人物,而你因為這樣貶抑自己,不是為我們發揚光大的好方法,這次再恢復你丞相的職位,不要拒絕。」[21]
  • 劉禪:「只有您(諸葛亮)才具備文韜武略,智慧明達,真誠厚重,接受先帝遺命託付孤兒,輔佐我身,延續斷絕的基業,振興衰微的蜀漢,志在平定禍亂;於是整頓軍隊,年年征戰,神武威嚴,聲威震懾四方八荒,將為蜀漢建立卓越功勳,可與伊尹、周公的偉大功業媲美。怎奈天不佑人,功業即將成就之際,您卻突患疾病,溘然長逝!我因此悲痛萬分,心如刀割。表彰德行排列功績,記錄事跡賜予諡號,是為了光耀後世,永載史冊。如今派遣持節使者左中郎將杜瓊,追贈您丞相武鄉侯的印綬,賜予您忠武侯的諡號。您的英魂若有靈,定會欣慰於這份榮耀。唉,悲痛啊!唉,悲痛啊!」[22]
  • 郭沖:金城人郭沖認為諸葛亮的權謀智慧和卓越謀略,超越了管仲、晏嬰,但功業卻尚未完成,評論者對此感到困惑,他列舉了諸葛亮五件不為人知的事跡,孫盛等人也無法反駁。扶風王對此深表贊同[23]
  • 馬良:「您的兄長(諸葛亮)順應天時,輔佐當世,功業匹配國家,聲望遠揚,氣魄宏大久遠。善於應變,運用高雅的思慮,審慎重視彰明德行,以此選拔人才,恰合時宜。如果能和光同塵,悅服遠方之人,德行超越天地,使時人屏息傾聽,世人信服正道,調和精妙的音律,匡正鄭國、衛國的靡靡之音,使一切舉措皆有益於國事,彼此不相逾越,這便是樂理的極致,堪比伯牙、師曠的絕妙音調。」[24]
  • 彭羕:「正當您(諸葛亮)來到西蜀之際,我通過法正的引薦自薦才幹,龐統從中斡旋評判,於是得以在葭萌拜見您,暢談如指掌般清晰,討論治世的大務,講解稱霸稱王的道理,提出奪取益州的策略,您也早已深思熟慮,明確決斷,當即贊同採納,於是付諸行動。……您是當世的伊尹、呂尚,應當與主公精誠謀事,成就他的偉大事業。……」[25]
  • 劉琰:「我劉琰天性空虛,品行本就淺薄,又有酗酒的毛病,自先帝以來,各種非議紛紜,幾乎讓我傾覆。幸蒙您(諸葛亮)以國家為重,寬恕我身上的污點瑕疵,扶持保全我,使我保住官位,得以有今日。近日我醉酒失態,言語有所違誤,承蒙您的仁慈寬容,未將我依法懲處,使我得以保全性命,延續生命。我必將嚴於律己,痛改前非,誓死效忠,以對神靈起誓;若無處效命,我將無顏苟活。」[26]
  • 張裔:「您(諸葛亮)賞賜不遺漏遠方之人,懲罰不偏袒親近之人,爵位不可因無功而獲取,刑罰不可因權勢而豁免,這就是為何賢能與愚鈍之人皆甘願為您忘我效力的原因。」[27]
  • 呂凱:「如今諸葛丞相才華卓越超群,洞察事物於未萌之時,接受先帝遺命託付孤兒,輔佐蜀漢復興,與眾人毫無猜忌,記錄功勞而忘卻瑕疵。將軍若能幡然悔悟,改變計劃,改弦易轍,追趕古人並不困難,何必拘泥於偏遠之地而自甘主宰呢!」[28]
  • 楊洪:「西蜀之人皆心悅誠服諸葛亮能充分發揮當代人才的才能。」[29]
  • 樊建:「他(諸葛亮)聽到缺點必定改正,不誇耀自己的過失,賞罰的誠信足以感召神明。」[30]
  • 張溫:「然而諸葛亮見識通達,善於謀算,必定懂得進退伸屈的恰當之道,加之受到朝廷如天覆蓋般的恩惠,推測他的內心,必定沒有二心。」[31]
  • 楊戲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諸葛亮忠誠武勇,才華卓越,在江邊獻上妙策,聯合東吳,連接蜀漢,權謀使我世代真誠。他接受先帝託孤之命,擔任輔政大臣,整頓武備,齊備文治,傳播德行教化,治理事物,移風易俗,使賢能與愚鈍之人皆爭相效力,甘願忘我奉獻。他使國家安定,四方邊裔得以平靖,多次親臨敵陣,確實彰顯其威勢,他殫精竭慮應對大國,遺憾未能平定中原。」[32]
  • 習隆向充:「況且諸葛亮的德行典範名揚遠近,功勳蓋過當世,蜀漢王室得以不毀滅,實在依賴此人。」[33]
  • 張儼:「……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位丞相,恰逢時運際會,託身於明君,或在蜀漢建功立業,或在伊水、洛水之地名垂青史。曹丕、劉備去世後,繼承人繼位,他們各自接受輔佐幼主的職責,輔佐幼君,不辜負當初的承諾,皆為一國棟梁,霸業賢臣。回顧歷史以觀察近事,兩位丞相的優劣,可以詳加評判。諸葛亮起於巴蜀之地,立足一州之地,與大國相比,其兵士與人口大約僅為九分之一,卻能使東吳獻上貢禮,與北方強敵抗衡,乃至使農耕與作戰井然有序,刑法整齊嚴明,率領數萬步兵,長驅直入祁山,豪情壯志欲飲馬黃河、洛陽。司馬懿占據十倍於蜀漢的疆土,依仗吞併天下的眾多兵力,固守堅城,擁有精銳部隊,卻無意捕獲敵人,僅致力於自保而已,任由諸葛亮來去自如。若此人不逝世,終能實現其志向,連年籌劃思慮,日日興兵謀略,則涼州、雍州將不得解甲,魏國將不得下馬,勝負之勢,早已分曉。昔日子產治理鄭國,諸侯不敢進犯,蜀相諸葛亮近乎此境。比之司馬懿,豈不更勝一籌!……諸葛丞相確實有匡扶社稷的才能,然而身處偏遠孤絕之地,兵力不足五萬,本可閉關自守,君臣相安無事。卻徒然勞師動眾,年年征戰,未能前進一步,開創帝王基業,反而使國內飽受荒廢之苦,西蜀百姓因徭役調遣而痛苦不堪。魏國司馬懿才幹卓越,用兵眾多,不可輕視,量敵而進,是兵家謹慎之道;若丞相必有克敵之策,卻未見顯著的功勳,若無策略加以制勝,則難稱明智,也難以贏得天下歸心,我私下對此疑惑,請教其原因。答曰:……如今司馬懿的才能不如諸葛亮,當時的形勢不同於往日,劉備尚能與強敵抗衡,諸葛亮為何不可出兵圖謀敵國呢?昔日樂毅以弱小的燕國兵力,聯合五國之兵,長驅直入強大的齊國,攻下七十餘城。如今蜀漢的兵力不少於燕國,君臣之間的信任勝過樂毅,加之國家有東吳為唇齒相依的盟友,東西呼應,首尾如蛇,形勢重大,不同於五國之兵,為何要畏懼魏國而不可出戰呢?……我觀諸葛亮治國的體制,當時既嚴肅整齊,其遺教流傳後世,他的言辭懇切,闡述進取的方略,忠誠謀略正直不阿,義理彰顯於主君,即便古代的管仲、晏嬰,又能如何超越他呢?」[34]
  • 徵士傅幹:「諸葛亮通曉治國之道,善於應變,端正而富有謀略,因此擔任了丞相。」[35]
  • 鍾會在滅蜀之戰中經過諸葛亮墓所在地,遣使祭拜他。[36]
  • 諸葛瑾:我弟弟諸葛亮以生命相托於人,忠誠有定分,忠義的不會有二心。他不會留在吳國,就像我不會去蜀國一樣。他的話體現誠信足以貫通神明。[37]
Remove ads

魏晉南北朝時期對諸葛亮的正面評價

  • 司馬炎:「那好呀!如果我有諸葛亮來幫助我,現在怎麼會這樣辛苦啊!」[38]
  • 東晉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
  • 嵇康:「近觀諸葛亮不逼迫徐庶以入蜀漢,華歆不強求管寧以出卿拜相,這可以說是能相始相終,真是相知交呀。」[39]
  • 劉宋裴松之:「察觀諸葛亮與劉備君臣相遇,可説是千載一時,由始至終以至分離,誰能離間他們?……關羽為曹操所虜獲,禮遇甚為優厚,可謂出盡其所能用者,猶存忠義不背棄本志,可説諸葛孔明不會及不上關羽。」[40]
  • 東晉習鑿齒
    • 過去管仲奪走了伯氏的三百個邑,伯氏直到去世也沒有一句怨言,聖人認為這很難得。而諸葛亮讓廖立淚流滿面、讓李平至死無悔,這哪裡僅僅是『沒有怨言』所能概括的!水面平整,邪惡之人也會效法;鏡子明亮,醜陋之人也不會憤怒。水和鏡子之所以能讓萬物清晰可見卻無人怨恨,是因為它們毫無私心。水鏡無私尚能免於責難,更何況那些品德高尚的君子,懷着樂於助人的心腸,展現寬容仁慈的美德!他們的法律施行於必須執行之處,刑罰施加於自取其罪之人,封賞爵位不因私心,施加懲罰不引怒怨,天下有誰會不服呢?諸葛亮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善於運用刑罰,自秦漢以來無人能及。[41]
    • 《周魯通諸葛論》中:客人說:諸葛武侯(諸葛亮)輔佐劉備,與周瑜、魯肅有何不同?你為何推崇諸葛亮,卻貶低周瑜、魯肅,如此偏心?主人回答:討論古今人物,應當先明確他們的志向根本,追溯他們施展才能的源頭。諸葛武侯隱居江南,效法管仲、樂毅,懷有匡復漢室的志向,這是他崇高的信念。如今的劉備,是漢高祖的正統後裔,信義在當時廣為人知。如果要讓漢室滅亡後重新建立、宗廟斷絕後再度延續,誰能說這不可能呢?[42]
    • 《諸葛武侯宅銘》中:「偉人崛起,重振衰頹的風氣,摒棄浮薄,煥發光彩,德行如鴟鳥振翅,義理如豐碑聳立。他的義舉規範蒼生,道德澤被時世。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他龍盤虎踞之地:他躬耕於西畝,長嘯於東巒,足跡隱逸於山林之間,精神凝聚於岩石之巔。他的深邃無人能窺探,誰能揣測他的喜樂?這位堂堂的偉人,如羽翼舒展,翱翔於朝堂之上,傾盡心力搜尋珍寶,高飛於九霄雲外。祥雲匯聚,帝王三顧而請。」[43]
    • 他留下的文章,謀略深遠恢宏,規劃高遠寬廣。自己有功就推讓給部下,部下有錯就親自承擔責罰。見善則學習,聽到諫言就改正。因此,他的聲名和功績震懾遠近。[44]
  • 西晉梅陶陶侃:「你像魏武帝(曹操)一樣神機妙算,懂得看人;又像諸葛亮(孔明)一樣忠心服從及勤勞。」[45]
  • 王叡:「諸葛亮開創蜀漢,憑藉深思熟慮的幾條策略,就迅速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英雄的宏偉謀略,也是將帥的恢弘規劃。」[46]
  • 張輔論樂毅與諸葛亮的優劣:「諸葛亮通曉治國之道,善於應變,實在是輔佐帝王的人才。樂毅輔佐弱小的燕國,聯合五國之兵攻破強大的齊國,為君王洗雪恥辱,圍城而不急於攻打,等待對方無路可走而心悅誠服,這被認為是仁義之師,人們都認為樂毅更勝一籌。但我認為,五國聯軍攻打一個齊國,不算特別強大;濟西大戰,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也算不上仁義。而諸葛亮兼具文武之才,劉備以識人之明,三顧茅廬,向他請教救世之策。諸葛亮妙策層出不窮,智謀縱橫,東邊說服孫權聯合抗曹,北邊抵禦強大的魏國,乘勝之勢輔佐劉備奪取蜀地。等到劉備臨終,託孤於他,諸葛亮輔佐幼主劉禪,在動盪之際,扶持年幼的君主,設立官職,安排人才,文治安定國內,武功抵禦外敵,然後將恩澤布施於蜀地百姓。他行軍時,路上無人拾遺,毫髮無損,功業彪炳後而去世。看其留下來的文章,謀略深遠,規劃恢宏,自己有功就推讓給部下,部下有錯就親自承擔,看到好的就採納,聽取諫言就改正,因此聲名遠揚。孟子說:『聽到伯夷的風範,貪婪之人也會變得廉潔。』我認為,看到諸葛亮的忠誠,奸臣也會立志效忠。他幾乎可以與伊尹、呂尚比肩,哪裡只是與樂毅齊名而已!」[47]
  • 袁宏
    • 「諸葛亮蟄伏待時,等待時機行動,心懷管仲、樂毅的志向,展現出高遠的風範。他治國以仁德為本,百姓沒有怨言,刑罰不過度,民眾沒有悲泣,即使是子產也難以超越。他臨終託孤,受命為相,劉備毫無疑慮地託付,諸葛亮坦然接受重任,對繼位之君沒有二心,百姓信服沒有異議,君臣之間的情誼,實在值得歌頌。」[48]
    • 「堂堂諸葛亮,基業宏偉博大。他與常人無異,卻獨具先見之明,其高遠的風範,遠超管仲、樂毅。初時如潛龍在淵,志向堅定不移。時逢亂世,戰亂頻仍,若非天降英才,誰能掃除陰霾?他心繫國家安寧,毅然投身亂世。從隱居中林到成為時代棟梁,他如鬱郁青松,屹立不倒。」[49]
  • 袁準:「有人問:諸葛亮是怎樣的人?袁準回答:張飛、關羽與劉備共同起事,是劉備的得力幹將和心腹,但他們是武人。晚年劉備得到諸葛亮,任命他為輔佐之相,群臣心悅誠服,這是因為劉備信任他,諸葛亮也足以擔當重任。他受託輔佐幼主,執掌一國政務,侍奉平凡的君主,卻能專權而不失禮節,行使君主之事而國人無異議,如此君臣百姓都心悅誠服。他執法嚴格而國民信服,使用百姓能讓他們盡力而沒有怨言。他帶兵出入如賓客,行軍不擾民,砍柴打草的人都不受侵擾,宛如在國中安居。他用兵如山嶽般穩重,進退如風般迅捷,出兵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諸葛亮去世至今數十年,蜀人仍歌頌懷念他,如同周人懷念召公。孔子說:『雍也可使南面稱王』,諸葛亮正是這樣的人。又問:諸葛亮初出隴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百姓響應他,若他快速進軍,三郡就不會屬於中原了,但他卻緩慢前行;後來官軍登上隴地,三郡復歸,諸葛亮沒有尺寸之功,錯失良機,這是為何?袁準答:蜀軍輕銳但良將不多,諸葛亮初次出兵,不了解中原的強弱,所以謹慎試探;況且大事在握的人不追求眼前之功,因此不急於進軍。問:如何知道他謹慎試探?袁準答:他初出時行動遲緩,屯兵謹慎,營寨重複布置,後來三郡叛降,他沒有立即出兵迎戰,這正是他謹慎的證據。問:如何知道他勇敢善戰?袁準答:諸葛亮在街亭之戰中,前軍大敗,他屯兵數里之外,不急於救援;等到官兵們交鋒,他徐徐而行,這顯示他的勇敢。他行軍安靜而堅韌,安靜則易於調度,堅韌則可進退自如。他的法令嚴明,賞罰分明,士兵聽命,赴險不顧性命,因此能征善戰。問:諸葛亮率數萬之眾,興建工事如同數十萬人的功績,這是奇怪的地方!他所到之處,營壘、灶台、廁所、籬笆、防禦工事都井然有序,駐軍一月後撤離時,營地如初到時一般整潔,如此勞費卻只為表面好看,為何?袁準答:蜀人輕浮,諸葛亮因此嚴格約束。問:如何知道是這樣?袁準答:諸葛亮注重實際而不追求虛名,志向遠大,不求眼前速成。問:諸葛亮喜歡修整官府、房舍、橋梁、道路,這些不是急務,為何如此?袁準答:小國賢才少,他希望通過這些讓國家更莊嚴。諸葛亮治理蜀國,開墾田地,充實糧倉,武器精良,儲備充足,朝會簡樸,路上無醉漢。基礎穩固後末節才得以治理,有餘力後再處理小事,這正是他激勵功績的方法。問:你的論述有理有據,但以諸葛亮的才華,功績卻似乎不足,為何?袁準答:諸葛亮擅長守成,應對變化並非他的強項,所以他不輕易冒險。問:既然如此,你為何推崇他?袁準答:這正是賢者的遠見,怎能要求他面面俱到?能認識到自己的短處而不濫用,這是賢者的高明之處;知道短處也就知道長處。他不以預言或空談取勝,這正是我推崇他的原因。」[50]
  • 李興:「天子命令我來到沔陽之地,聽着鼓聲,緬懷先賢的遺風,登上隆山遠眺,拜謁諸葛亮的故鄉。神物應運而生,大器無固定形態,通達之人不拘泥於俗,大德之人不常有……英偉的諸葛亮,獨具天賦的靈氣。難道他是神靈?還是人的精華?他的思慮何其深遠,他的德行何其清高!雖與我生於不同時代,卻如夢中相通,遺憾不能同生共事。他的八陣圖,不遜於孫武、吳起;木牛流馬的奇巧,非一般工匠可比;神弩的威力,何其精妙!千井齊整,又何其奧秘!過去在顛沛流離中,他的名聲雖存卻無跡可尋,誰能像我們這樣,親見他的妙策?臧文仲死後,僅以言論受稱讚,尚不如諸葛亮言行俱佳。管仲回歸後未能善終,樂毅功業未竟,怎能與諸葛亮的明哲保身相比?臨終受託,他謙讓如許由;執政時,民心不生異議。他的刑罰如鄭國般公正,教化如魯國般美好,蜀民知恥,黃河渭水安定。他堪比皋陶、伊尹,勝過管仲、晏嬰,怎止是聖賢的稱頌,令人感慨萬千!他隱居時,選擇此處,仁智之人居住的地方,怎能不恢宏?……你的功勳,移風易俗,影響後世,懦夫因此振奮。你的規劃高遠卓絕,像你這樣的人,難以盡述。過去我們天各一方,如今我來到你的故居緬懷。漢高祖的靈魂歸於豐、沛,姜太公五世後回歸周地,我想追尋你的風采,期盼你的精神永存。魂若有靈,是否能感知我的追思?」[51]
  • 李密:「過去舜、禹、皋陶相互交談,言辭簡潔而高雅;對普通人講話,則需詳細。諸葛亮與人交談無人能敵,他的言教之所以詳細,是為了讓人明白。」[52]
  • 東晉李暠:「……閱讀諸葛亮的訓導和應璩的諫言,考察其始終,蘊含了周公、孔子的教誨。治國足以帶來安定,立身足以成就名聲,內容簡明易懂,一目了然,雖是古人之言,卻如真理的指引……」[53]
  • 傅玄:「諸葛亮確實是一時的奇才。治國有條理,帶兵有法度,積累功業,抓住時機,出兵不浪費資源,撤軍有餘糧。他深知蜀國本弱且危,因此謹慎穩重以安定局勢。」[54]
  • 北齊陸法和:「諸葛孔明可謂名將,我親眼看到過。」[55]
Remove ads

隋唐時期對諸葛亮的正面評價

  • 王通:假使諸葛亮沒有死,禮樂有望復興[56]
  • 唐太宗李世民:
    • 「身為一個天下君主,以天下為公事,不私用任何物品。以前諸葛亮身為小國丞相,還說「我心就像公秤,做人不能輕重不分」,何況我今天治理大國[57]!」
    • 「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嘗表廢廖立、李嚴於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嚴聞亮卒,發病而死。故陳壽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貞觀政要 卷五 公平第十六》)
  • 虞世南:「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呂之儔匹。」(《長短經 卷二 文中》)
  • 唐朝孫樵:諸葛武侯逝世五百年,現在梁州漢州的民眾,還熱烈歌頌其道德遺教,在寺廟還是有他的祭祀者,他遺愛民間那麼久遠[58]
  • 杜牧:「周朝有齊太公,秦朝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國有司馬懿,吳國有周瑜,蜀國有諸葛武侯,晉國有羊祜、杜預,梁國有韋睿,北魏有崔浩,北周有韋孝寬,隋朝有楊素,我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這些人,在他們所處的時代,制定的計劃都結合古今經驗,奇謀深遠,策略先在內心籌劃,功績後在外部實現。」[59]
  • 尚馳:「……諸葛亮,字孔明,身高八尺,曾在隴畝間親自耕種,喜歡吟誦《梁甫吟》。他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未曾嶄露頭角;胸懷遠大志向,行動中總能體現。等到劉備興起,欲安定天下,渴求智謀之士,三顧茅廬向他請教當世大計。諸葛亮於是權衡中原局勢,分析吳國形勢,將王業大計藏於胸中,把神機妙算握於掌心。從此,他為劉備所用,計謀為劉備所采,南征北戰,處理各種事務,平定險阻,安定亂局,無所不至。最終使劉氏以岷江、峨眉之地為根基,擁有梁州、益州的民眾,曹操不敢輕易進兵,孫權不敢妄動邊境,這都是諸葛亮的功勞。劉備創業未半,中途去世,遺詔將國家大事全權託付給諸葛亮,囑咐後主劉禪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他。他身為臣子,卻行使君主的權力,名分上近乎僭越;他位居君主,卻像父親一樣對待臣子,形跡上近乎猜疑。然而,他上不讓君主生疑,下不讓流言四起,若非以誠信感化人心、取信於神明、影響萬物,怎能做到如此?諸葛亮又統領軍隊,掌管軍法,年年征戰,欲繼承舊邦基業,完成先君的遺命。他南擒孟獲卻不殺,志在安撫戎狄;西攻祁山卻不慶賀,志在吞併中原;他發明木牛流馬,減輕了百姓的勞役;他創製陣圖兵法,讓敵國軍隊望而生畏。於是,三關無須封鎖,兩國士氣低落。大功尚未完成,他卻在征戰中去世,戎狄在野外祭祀,百姓在巷間悼念,他的遺愛深入人心,哪裡是刻意求來的?……蜀地的連綿高山,其險峻並未因他的去世而平坦;沃土豐饒,其財富並未因他的去世而減少;兵甲士卒,其數量並未因他的去世而消亡;府庫糧食,其富足並未因他的去世而貧瘠。……從人事角度看,如果諸葛亮長存,蜀國足以對抗一個敵國,勝過唐朝百萬雄師,北上爭霸,司馬懿恐怕只能惶恐不安、不敢交戰,這足以證明中原並非曹丕所能占有。……至今,他的功績載入史冊,廟堂祭祀成為永恆的典章。在蜀地,每當風吹草動,仿佛帶有他的威嚴神氣;若遇大旱,百姓祈禱,他能呼風喚雨。這就是他生前死後都造福於人,生死古今如一。他的死而不朽,反而比活着更珍貴。」[60]
  • 沈迥:「……諸葛武侯身處亂世,群雄並起,漢高祖、漢光武帝的恩澤已盡,漢桓帝、漢靈帝的暴虐深入人心。他遇到劉備壽命短暫,又面對曹魏的強大富足,卻能以小小的蜀地,盤踞山谷之間,帶領疲弱的士兵,輔佐孱弱的君主,抗衡中原,抵禦強敵。當時,世道昏暗,燕齊之地占據優勢,論功業難以與遷夏、殷的帝王相比,論力量不足以與稱霸的諸侯抗衡。假使上天多賜他幾年,率軍征戰中原,他或許能席捲西邑,平定東周,祭祀漢室,恢復舊物。他的赫赫功績,堪稱古今第一,超越前賢,誰能說不是這樣?……諸葛武侯的功績,記載於《三國志》中。今人寫的書,姑且只論其大略,表達新的見解,至於詳細記錄他的爵位、追述史傳,不是作者的本意,因此不予記載。……他的銘文說:漢桓帝、靈帝暴虐,天下如雲海翻騰。群雄並起,九州毒害。天既厭棄漢室,人心思變,戰火交織,存亡之秋。誰能存續漢室?唯有諸葛武侯。」[61]
  • 裴度:「……有些人恪守事君的節操,卻沒有開國的才能;有些人懂得立身的道理,卻沒有治國的方法。能兼具這四者並付諸實踐的,就是蜀國丞相諸葛亮。諸葛亮的功績載於史冊,聲名蓋世,不必多言。……當時,他躬耕南陽,自比管仲、樂毅,尚未嶄露頭角,卻被稱為臥龍。……他一言定下天下大勢,於是輔佐劉氏,繼承舊制,聯合吳國,抗衡魏國,擁蜀稱漢,刑法政令遠達荒外,道德教化通行境內。他平定南方,不是靠武力壓制,而是讓對方心服口服;震懾中原諸國,敵不敢爭勝負,只能等待存亡;他施加的法度,即使讓人赴死也無怨言;他的恩德,即使歷經世代也被人懷念。這就是精義入神、至誠而明的境界。如果他還在世,施行政令,天下可平,五服可定。然而,陳壽的評價未能盡述他的才能,崔浩的評論又質疑他的成功,這些都是以詭詐之術評判節制之師,以進取之法評論教化之道,難道不荒謬嗎?……他權傾一國,聲震天下,上下沒有異議,自始至終無愧於心,若非天命所歸、智慧超群,怎能達到如此境界?因此,劉備以知人之明,倚重他如魚之有水;司馬懿以奸雄之才,驚嘆他是天下奇才。……銘文說:……上天未止禍亂,諸葛亮命不長久,漢室滅亡,名將隕落。戰旗擂鼓,猶能震懾司馬懿,死而猶能復起,足以平定天下。」[62]
  • 李德裕:「蜀主劉備重用諸葛亮,苻堅任用王景略,即使有關羽這樣的忠臣也不能動搖他們的信任,即使有樊世這樣的讒言也不能迷惑君心,蜀國和前秦都能君安國治,這不正是專任賢才的成效嗎?」[63]
  • 隋唐時期對諸葛亮的正面評價的詩歌包括:
    •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作過數首詩讚賞諸葛亮,包括兩首《蜀相》,其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成為稱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還有《詠懷古跡其四》中有「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詠懷古蹟其五》中有「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八陣圖》中有「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古柏行》中有「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武侯廟》中有「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諸葛廟》中有「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登樓》中有「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謁先主廟》中有「復漢留長策,中原仗老臣。」[64]、《夔州歌十絕句》中有「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65]、《八哀詩 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中有「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66]、《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中有「尚有西郊諸葛廟,臥龍無首對江濆。」等。
    • 李白在《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讚頌諸葛亮「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 李商隱在《籌筆驛》中讚頌諸葛亮「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又在《武侯廟古柏》中讚頌諸葛亮「誰將出師表,一為問昭融」
    • 雍陶在《武侯廟古柏》中讚頌古柏「此中疑有精靈在,為見盤根似臥龍。」
    • 岑參在《先主武侯廟》中讚頌諸葛亮「感通君臣分,義激魚水契。」
    • 武少儀在《諸葛丞相廟》(一作《武侯祠》)中讚頌諸葛亮「因機定蜀延衰漢,以計連吳振弱孫。」[67]
    • 竇常在《謁諸葛武侯廟》中讚頌諸葛亮「永安宮外有祠堂,魚水恩深祚不長。」
Thumb
唐詩三百首註疏》中的杜甫《蜀相》,民國二十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其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千古佳句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五》


Remove ads

宋至清對諸葛亮的正面評價

  • 前蜀高祖王建於永平二年(912年)封諸葛亮為安國王。
  • 戴少望:「有仁者君子的心態,不代表有英雄豪傑的才能;有英雄豪傑才華的人,不代表會有忠臣和義士的節操;即使有第三種人,世上的人都未必會達到全能。要說是全能的人,那就只有諸葛亮啊!」[68]
  • 陳亮:「孔明管理蜀漢管得像王者一樣。」「孔明就是伊尹周公旦這樣的人。」[69]
  • 宋朝有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
  • 清朝王鳴盛認為,諸葛亮的才能非但不止十倍於曹丕,甚至他自比的管仲樂毅也不及他,只有杜甫的「伯仲之間見伊呂」將其與伊尹呂尚相媲才稱得上「品題」。
  • 蘇軾:「諸葛亮的謀略神秘如鬼神,行動迅猛如風雷。進攻無人能擋,撤退無人能追。白天無法攻打,夜晚無法偷襲。兵多不可敵,兵少也不可輕視。前後呼應,左右指揮自如。改變自然規律,顛倒四季秩序。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真是「臥龍」啊!」[70]
  • 洪邁:「諸葛亮是千年難遇的人才,他的用兵和行軍都以仁義和紀律為基礎,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無人能及。」[71]
  • 章如愚:「三國時期,各方占據地盤形成三足鼎立,也是眾多人才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魏國,有荀攸、賈詡的算無遺策,郭嘉、劉曄的謀略出眾,管寧的高雅清正,毛玠的選才公正;在吳國,有周瑜、魯肅作為核心謀士,甘寧、凌統奮勇作戰,黃蓋、蔣欽出力;在蜀國,諸葛亮擅長治國,費禕、董允忠誠純正,向寵品行端正,都是當時的人中豪傑。」[72]
  • 劉祁:「後來各路豪傑割據一方,士大夫都想選擇明主建功立業,像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等人,爭相以智慧為國效力。」[73]
  • 陳元靚:「諸葛亮德才兼備,如臥龍般徐徐崛起。北伐南征,奔波於渭水和瀘水之間。輔佐兩朝,勤勞一生。星在中軍中落下,英雄去世。」[74]
  • 朱元璋:「像諸葛亮、羊祜、杜預、李靖這樣的人,文武雙全,難以用單一標準評價。」[75]
  • 朱棣:「雲南地處偏遠,山川險峻,歷代少有人能平定,只有諸葛亮憑藉天下奇才、忠誠和智慧,南征北伐,功績蓋世,使當地暫時平定。但後世叛亂不斷,無人能徹底掌控。」[76]
  • 努爾哈赤:「作為臣子,如果只因循守舊,不能明確教化、訓誡下屬,無知百姓觸犯法律的必然很多。如果各盡職責,嚴明法度,教育人民避免刑罰,就能讓君王滿意、恩寵加深。像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這樣的臣子,生前顯赫,死後美名流傳,這才算無愧於臣子的職責!」[77]
  • 陳子龍:「漢代以後,文武逐漸分離,但仍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等人,以儒士身份在戰場建功,成為時代棟梁。他們未必有搏虎之力或射鵰之技,只是深諳古今之事,善於決斷罷了。」[78]
  • 清朝康熙帝:「諸葛亮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身為人臣者,惟有諸葛亮能夠如此做到。」[79]
  • 屈大均:「漢唐以來,擅長用兵的往往是書生,像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亮、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等人,無不精通六經,文雅翩翩,他們出奇制勝,如風雨般迅猛,如鬼神般變幻莫測。」[80]
  • 乾隆:「諸葛亮是三代以下最頂尖的人物,他的生平可以用「公忠」二字概括。公正無私,忠誠無我,才能志向清明,經略合理。」[81]
  • 朝鮮肅宗:「諸葛亮的威名響徹天地,永垂不朽。他在南陽隱居,樂於追求正道,一生光明磊落。劉備三次拜訪草廬才見到他,諸葛亮深受知遇之恩,決心以忠誠報答。他豪情萬丈,志向遠大,連管仲、樂毅都比不上,姜太公、伊尹也只是與他相當。他日夜操勞,希望國家太平、人民安樂。他仗義凜然,六次出兵祁山,布下的八陣圖精妙無比,神機妙算無人能及。可惜在五丈原,秋風蕭瑟中,他壯志未酬,漢室江山最終覆滅。千年過去,英雄隕落令人悲嘆。他遇到了明君劉備,卻未能完成大業,不是才華不夠,而是時運不濟。如果換個時代,他或許能像姜太公一樣成功。諸葛亮堪稱萬世楷模,我滿懷敬仰,畫他的畫像寄託思念。他頭裹輪巾,身披鶴氅,風度翩翩。我遺憾不能與他同處一世,共同治理天下,只能以敬慕之心,寫下這篇讚頌。乙亥年(1695年)仲夏初旬寫。」[82]
  • 李舜臣:我的忠誠比不上武侯,德行比不上武侯,才能比不上武侯。這三件事,我都比不上武侯。即使我使用了武侯的方法,上天又怎會回應呢?[83]
  • 馬允剛:「(諸葛亮是)兩漢以來無人能及的人,夏商周三代之後排名第一的人。」[84]
  • 毛宗崗:「我認為《三國演義》中三位傑出人物可稱為「三絕」:諸葛孔明是一絕,關雲長是一絕,曹操也是一絕。翻閱歷史記載,賢能的宰相層出不窮,但名垂千古的,沒有誰能比得上諸葛孔明。他在隱居時,彈琴抱膝,儼然有隱士的風流韻致;出仕後,手持羽扇,頭戴綸巾,依然保持儒雅風度。在草廬之中,他便能洞悉天下三分的局勢,通曉天時;接受先帝託孤的重任,六次出兵祁山,盡心盡力於人事。他七擒孟獲、布八陣圖,發明木牛流馬,令人感到神鬼莫測的智慧;他鞠躬盡瘁,至死不渝,體現了對君主和國家的忠誠用心。比起管仲、樂毅,他更為出色;比起伊尹、呂尚,他兼具兩者的優點,可謂古今賢相中的第一奇人。」[85]
  • 宋至清對諸葛亮的正面評價的詩歌包括:
    • 宋代:
      • 王質寫《八聲甘州·讀諸葛武侯傳》讚頌諸葛亮「看璀璨、出師一表,照乾坤、牛鬥氣常沖。」[86]
      • 蘇軾寫《隆中》讚美諸葛亮「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又寫《是日至下馬磧憩於北山僧舍有閣曰懷賢南直斜谷西臨五丈原諸葛孔明所從出師也》讚美諸葛亮「公才與曹丕,豈止十倍加。」
      • 陸游寫《游諸葛武侯書台》讚美諸葛亮「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87]
      • 王安石寫《諸葛武侯》讚美諸葛亮「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88],又寫另一篇《諸葛武侯》讚美諸葛亮「勢欲起六龍,東回出扶桑。」[89]
      • 文天祥寫《懷孔明》讚美諸葛亮「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
      • 鄭思肖寫《孔明出師表圖》讚美諸葛亮「一身英氣射光芒,北定中原事轉長。」[90]
      • 曾鞏寫《孔明》讚美諸葛亮「稱吳稱魏已紛紛,渭水西邊獨漢臣。」[91]
      • 陳普寫《詠史·諸葛孔明八首》讚美諸葛亮「不憑潼華驅曹馬,試出褒斜馘郃雙。」、「軻死無傳直至今,孔明曾一正人心。」、「生前桑拓八百樹,死後甘棠四十圍。」等。[92]
      • 辛棄疾寫《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讚美諸葛亮「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
      • 黃庭堅寫《宿舊彭澤懷陶令》,讚美諸葛亮「淒其望諸葛,骯髒猶漢相。」。此處骯髒指剛直倔強。[93]
      • 朱熹寫《奉同尤延之提舉廬山雜詠十四篇 其六 臥龍庵武侯祠》,讚頌諸葛亮「永念千載人,丹心豈今昨。」
      • 朱淑真寫《臥龍》讚頌諸葛亮「時來天地雲雷舉,起作人間救旱霖。」[94]
    • 元代:
      • 李昱寫《題蜀山圖五十四韻》,其中讚頌諸葛亮「載經夔子國,多羨武侯賢。八陣躬耕後,三分未出前。」。[95]
      • 任昱寫《中呂·上小樓·隱居》讚頌諸葛亮等「諸葛茅廬,陶令松菊,張翰蓴鱸。不順俗,不妄圖,清風高度。」[96]
      • 查德卿寫《蟾宮曲·懷古》讚頌諸葛亮和姜子牙「晦跡南陽,棲身東海,一舉成功。八陣圖名成臥龍,六韜書功在飛熊。」[97]
      • 阿魯威寫《雙調·蟾宮曲·懷古》讚頌諸葛亮「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98]
    • 明代:
      • 佚名詩人寫《武侯廟》讚頌諸葛亮「正統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99]
      • 姚綬寫《武侯出師表》讚頌諸葛亮「諄諄似伊訓,初志亦耕莘。」[100]
      • 林光寫《隆中謁諸葛武侯》讚頌諸葛亮「歡同魚水知猶淺,跡比蕭曹識更高。」[101]
      • 李堅(字貞夫者)寫《題孔明出師表圖》讚頌諸葛亮「鞠躬盡瘁臣所安,利鈍成虧非可臆。」[102]
      • 于謙寫《過南陽挽孔明》讚頌諸葛亮「大星不向營前墜,混一寰區未可知。」[103]
      • 唐文鳳寫《諸葛孔明》讚頌諸葛亮「袖中出師表,快讀涕淚垂。」[104]
    • 清代:
      • 易順鼎寫《詠古詩五十八首同樊山作 其十二 諸葛亮》讚頌諸葛亮「五丈原頭星落早,至今蜀婦有餘哀。」。[105]
      • 張聞陶寫《苻秦王武侯墓下作》讚頌諸葛亮「人如諸葛真名士,天屈夷吾佐霸圖。」[106]
      • 郝中寫《題五丈原武侯廟一首》讚頌諸葛亮「三分豈是平生志,十倍寧論蓋世才。」[107]
      • 舒位寫《臥龍岡作》讚頌諸葛亮,批評劉禪「兩表涕零前出塞,一官安樂老稱藩。」 [108]
Remove ads

現代對諸葛亮的正面評價

  • 孫中山
    • 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讚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 馮自由在《革命逸史·自序》中寫:中山先生笑曰,汝知喜歡孔明,即是明白古今順逆之理。我等之興中會便是漢朝之劉備、諸葛亮。今之滿洲皇帝,便是曹操、司馬懿。我等之起兵驅逐滿洲,即如孔明之六出祁山也。
  • 呂思勉論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此非虛美之辭。……諸葛亮之治戎,確有法度也。」[109][110]:855
  • 錢穆:「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國史新論》)
  • 王震:「諸葛孔明這個人物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分裂狀態很不滿意,他一直懷有統一中國的遠大志向,很值得尊敬。」(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吉川英治的《三國》)
  • 曾任孫中山秘書的孫墨佛,於民國初年題於陝西省岐山縣五丈原諸葛亮廟山門兩側的楹聯:「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
  • 劉振凱:「諸葛孔明,浩氣盈胸,見識卓犖,決勝千里,捨我其誰。」(《遊蹤且伴翰墨香(六)》)
  • 朱子彥:「我認為在三國時代,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仍然是第一流的。面對綜合國力數倍於己的強大的魏國,諸葛亮以攻為守,主動向曹魏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而且能做到『退若山移,進如風雨,擊潰若摧,合戰如虎』,是很不容易的,可謂創造了古今戰爭史上的奇蹟。」
  • 范文瀾:「諸葛亮的行為在封建時代,道德標準是很高的。」[引用 1]
  • 柏楊:「劉備先生託孤給諸葛亮,而且明言要諸葛亮自己接管政權,可真是名正言順,沒有人能阻擋得住。然而,諸葛亮不但沒有順水推舟,坐上寶座,反而擁戴一個十七歲,不過高中學一二年級的大孩子,『鞠躬盡力,死而無已。』在現實政治中,皇帝的寶座,誰的力量大,誰就可以往上坐。但我們對能往上坐而不往上坐的忠臣義士﹐仍備感尊敬。因為,那正是大丈夫有所不為的情操,便容易角落成一個無所不為的下三濫貨色。諸葛亮的有所不為,供我們頂禮。」[111]
  • 周殿富:「諸葛亮的業績無可追及,但諸葛亮的政治品德、個性人格、不止不歇的奮鬥精神,樂此不疲的敬業思想,還是值得今人學習的。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確如夏花秋葉般之訊息,關鍵的是如何利用這有限的生命資源,在有生之年做得多,做得好,多有所為。諸葛亮的一生從更深遠的意義上來說,為我們留下是一種歷史的鏡鑒,人生的啟迪。」[112]
  • 習近平
    • 在上海擔任市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同志每天都要閱讀《解放日報》《文匯報》等,常常到凌晨一點。一次,習近平同志看到《解放日報》上有篇短文,寫的是諸葛亮識人的「七道」,於是專門批給市委研究室,要求在起草黨風廉政建設有關文稿時引用[113]
    • 我國曆朝歷代都重視官吏選拔和管理,中國歷史上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懂得,「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為國之本」的道理,在吏治方面留下了很多思想和做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比如,《墨子》中說「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韓非子說「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諸葛亮說「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司馬光提出「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適,任之欲專」,龔自珍寫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當然,我國古代吏治思想和做法既積累了豐富的治吏經驗,也帶有明顯的歷史和階級局限,其中有不少封建糟粕,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114]
    • 引領改革開放新時代的習近平重任在肩。他引用諸葛亮的《出師表》表達自己的心情:「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他用「五位一體」「四個全面」來進行頂層設計和謀篇布局。他判斷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為此在速度、結構、動力等方面要有新對策[115]
  • 朱德在武侯祠題聯:千古文筆出師表,一腔忠義八陣圖。[116]
  • 胡耀邦在南陽臥龍崗說: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117]
  • 董必武在襄陽武侯祠說: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118]
  • 日本人內藤湖南:三國是千古罕見的奇特局勢;武侯是千古難遇的傑出人才。想要將三國形勢瞭然於胸,洞悉武侯內心,如同以秦鏡自照,我這本區區小書怎能企望的到?然而,華夏山川形勝,一直是我潛心研究之處,武侯的際遇,也常令我深感觸動,因此小書對此有三重深意。縱論當時局勢,是我分內之事;至於私下仰慕武侯其人,我豈敢?我豈敢?[119]
  • 朱大渭梁滿倉在《諸葛亮大傳》中寫道:諸葛亮率兵十萬,對抗魏國名將司馬懿二十萬大軍,以弱小的蜀漢抗衡強大的魏國,且屢次主動進攻,接連取勝,把主戰場推向魏境。強大的對手司馬懿不敢與之決戰,連魏國臣僚皆說:「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通鑑.魏紀.明帝太和五年》胡注稱:「懿實畏亮……及進而不敢戰,情見勢屈,為諸將所笑。」這就大大地宣揚了蜀漢國威,鼓舞了蜀漢君臣和軍民振興蜀漢的壯志。因而諸葛亮北伐的預期戰略目標雖沒能實現,但對蜀漢國力的增強,對敵國曹魏的防禦,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意義。
  • 郭沫若:諸葛武侯隱居隆中時,躬耕自食,是與陶淵明先後媲美。然陶令隱逸終身,而武侯則以功業自見,蓋時令使然。苟陶令際遇風雲,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實現於世,如武侯終身隱逸,致力於詩,諒亦不遜於陶令也。
  • 高銳在《中國軍事史略》中說:在內部政治穩定,「夷漢粗安」的基礎上,諸葛亮在建興六年(228年)到建興十二年(234年),採取了以攻為守的策略,「五出祁山,北伐曹魏。雖因國小力薄,未獲大勝,但以攻為守的策略方針的運用是成功的。蜀國在艱難窘迫中與魏國對抗數十年之久,一度處於主動地位,這是與諸葛亮所奠定的基業分不開的。
  • 李岳瑞在《中國六大政治家》中說:天之產豪傑也不世出;而豪傑之生於其時也,又以時勢之所拘攣,而不得盡其用;此所以莽莽二千餘年,而所謂大政治家者,竟曠世而不能一遇也。必求其匹,吾於武侯之前,得二人焉:曰管仲,曰國大夫。於武侯之後,得一人焉:曰王景略……武侯則眾賢道長,合志同升;身雖不及中壽,而身歿以後,蔣、董、費、姜諸人,規隨惟謹,斠若畫一,守先臣之政策,靡敢少變;而蜀之雄視西垂者,幾三十年。較諸管子,倜乎遠矣!國大夫之治鄭,其內政外交,視武侯如出一人;然鄭之為國也,壤地過小,而又介於兩大之間;以自守則有餘,若其揚國威於域外也,則退然弗遑任矣。……然則武侯之在三國,亦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矣!
  • 周恩來:諸葛亮是君子又是大丈夫。羽扇綸巾、寧靜淡泊、以德服眾,鑄就了諸葛亮的君子人格;而叱咤風雲之氣、堅忍不拔之操,乃是諸葛亮之所以為大丈夫的表徵。[120]
Remove ads

有記載的負面評價

東漢末三國時期對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 魏延常常說諸葛亮膽怯,感嘆自己的才能無法用盡。[121]
  • 司馬懿
    • 「諸葛亮思慮周密但決斷不足」[122]
    • 「諸葛亮志向遠大卻不能把握時機,謀略繁多但果斷不足,喜好軍事卻缺乏靈活的權變。」[123]
  • 曹叡
    • 孫權逃走,諸葛亮膽怯,我的大將軍就足以制服他,我無憂了。[124]
    • 劉備背棄恩德,自己逃竄到巴蜀。諸葛亮拋棄父母之國,依附殘暴的賊黨,觸怒神人,惡行累積,終將自取滅亡。諸葛亮表面上裝作扶持孤兒的忠義之名,實際上卻貪圖專權。劉升之兄弟只能守着空城。諸葛亮還輕視益州土地,殘酷壓榨百姓,因此利狼、宕渠、高定、青羌等地紛紛崩潰,成了他的仇敵。然而,諸葛亮卻像穿着反毛的皮裘、背負柴薪一樣,里外耗盡,傷痕累累,還自欺欺人地誇耀自己有能力。他只能在狹窄的井底行軍,在牛蹄般的小路上遊走。自從朕登基以來,邊境無戰事,朕憐憫天下多次遭受戰亂之苦,想讓四海的老者得以安養,孤兒幼童得以成長,先推廣禮樂教化,再在農閒時操練軍事,把諸葛亮置於計劃之外,並未視為威脅。然而,諸葛亮懷着李熊般愚蠢的勇氣,不顧荊邯量德而行的告誡,驅使擄掠來的官吏百姓,妄圖占據祁山。面對我方大軍振奮的氣勢,他膽怯氣餒,馬謖、高祥望見我軍旗幟便潰敗逃散。我軍猛將追擊敵軍,踏過屍首,血流成河,諸葛亮這小子震懾於我軍威勢。我軍將士勇猛激昂,都渴望長驅直入。朕認為,天下之人都是王臣,我軍要到的地方荊棘叢生,朕不願讓忠誠正直的百姓與邪惡昏亂之徒一同遭受戰火塗炭。因此,先曉諭天下,以彰顯國家誠意,勉勵其改過自新,不要固執於禍亂邦國。巴蜀的將吏士民,若是被諸葛亮脅迫的,從公卿以下,皆可放下武器歸降。[125]
  • 李邈:「呂祿、霍禹未必有反叛之心,漢宣帝並非喜好誅殺臣子的君主,只是因為臣子畏懼他們的逼迫,君主害怕他們的威勢,因而奸邪滋生。諸葛亮身掌強兵,目光如狼似虎,警覺異常,『五大(太子、母弟、貴寵公子、公孫、累世正卿)這五類重要人物不應駐守邊疆』,我常為此感到危險。如今諸葛亮去世,他的宗族得以保全,西戎安定,上下大小都為此慶幸。」[126]

魏晉南北朝時期對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 崔浩:「諸葛亮輔佐劉備時,正值九州動盪,英雄輩出之際,君臣相得益彰,如魚得水,但他未能與曹氏爭天下,放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之地,假意聯合孫氏,偏安於險峻之地,在邊疆僭稱帝號。這是下策,只能與趙佗相比,怎能說是管仲、蕭何的同類?這評價未免過高。陳壽貶低諸葛亮並非沒有道理。況且諸葛亮占據蜀地,依仗山險之固,不識時務,不量實力,嚴刑峻法,控制蜀人;自恃才華,驕傲自大,想以邊疆之眾對抗中原大國。他出兵隴右,兩次攻祁山,一次攻陳倉,行動遲緩,失去時機,敗退而歸;後入秦川,不再攻城,轉而求野戰。魏軍洞悉其意,閉城堅守,以不戰挫敗他。他窮途末路,憤懣而死。由此看來,他怎能稱得上古代善將那種『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的風範呢?」毛修之認為他說得對。[127]:5

隋唐時期對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 杜黃裳:「然而事情有其綱領和大小之分,應當優先考慮長遠且重大的事務。至於文書檔案、訴訟案件,以及百官的能力高低,這些本來就不是君主親自負責的事情。過去秦始皇事必躬親,親自處理大小事務,被前代人嘲笑;諸葛亮作為王霸之才,凡是二十杖以上的刑罰都親自審定,也被敵國譏諷,認為他難以長久支撐;魏明帝想親自審查尚書省的擬定事務,陳矯直言不可;隋文帝每天忙到深夜還在處理政務,甚至讓衛兵傳飯給他,唐太宗也嘲笑他過於瑣碎。做君主的職責,本就不應代替下屬的職責,而應選好人才、委以重任,要求他們取得成效,賞罰分明,誰會不盡心盡力呢?」[128]
  • 王勃:當時諸葛亮在軍中,如果他運籌帷幄有謀略,軍隊訓練有素,抓住左車那樣的時機,運用田單那樣的奇策,曹軍只有幾千兵,夜行三百里,輜重無法連續,聲援互不聯絡,難道不能一戰擒敵?卻坐擁十萬大軍,卻沒有一箭之備,這與驅趕羊群去餵豺狼有什麼區別?因此可知,應變和軍事謀略不是諸葛亮的長處,這話很貼切。[129]
  • 唐朝詩人薛能有很多負面評價諸葛亮的詩歌,包括《籌筆驛(余為蜀從事,病武侯非王佐才,因有是題)》中有「生欺仲達徒增氣,死見王陽合厚顏」、《早春書事》中有「焚卻蜀書宜不讀,武侯無可律余身。」、《西縣途中二十韻》中有「葛侯真竭澤,劉主合亡家。陷彼貪功吠,貽為黷武夸。」、《游嘉州後溪》中有「當時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作臥龍。」[130]
  • 溫庭筠在《過五丈原》中批評諸葛亮「下國臥龍空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Remove ads

宋至清對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 何去非:「諸葛亮有立功的志向,卻沒有成功的器量;有將民眾團結的仁德,卻不用民眾的智慧。因此嘗試著勞動民眾而急著去立功。每次都達不到功勞,而民眾都疲累。這就是諸葛亮治理蜀漢的過失了。」[131]
  • 宋朝曹彬:「諸葛孔明雖然忠於漢室,可是他了令到蜀漢軍兵民眾都竭盡疲憊,連萬分之一的中原大地都不能光復,怎麼還稱得上是武侯呢?」[132]
  • 宋朝司馬光:「諸葛亮自負才能,逆天而行,自取敗之也。」
  • 蘇軾:「仁義與欺詐武力混雜使用來爭奪天下的,這是諸葛亮失敗的原因。」[133]
  • 蘇洵:「因此,古代要奪取天下的人,總是先規劃好防守的地盤。諸葛亮放棄荊州而選擇西蜀,我就知道他成不了大事。」[134]
  • 蘇轍:「(劉備用)諸葛亮的治國才能,卻讓他應對紛亂的征戰,這不是合適的將領。」[135]
  • 秦觀:「我認為,諸葛亮即使不死,也不足以奪取天下,更不用說興盛禮樂了!為什麼?因為他輔佐的是蜀先主劉備,自比的是管仲、樂毅。劉備雖被稱為人傑,但奪取天下不如曹操,保住一方不如孫權;他能得到蜀地,只是因為劉璋的昏庸無能。」[136]
  • 金代村夫 王守信:諸葛亮不懂用兵。[137]
  • 金代元好問質疑諸葛不能與伊尹呂尚相提並論,在《摸魚兒·樓桑村漢昭烈廟》寫「當時諸葛成何事,伯仲果誰伊呂?」[138]
  • 唐庚:「漢朝全盛時,日月所照之地,所有的百姓都是漢朝子民。後來德行薄弱,無法保有百姓,就把江東割讓給吳國,把渭水以北割讓給魏國,是漢朝拋棄了百姓,而非百姓拋棄漢朝。諸葛亮出兵祁山,三郡望風響應,但他未能守住,是諸葛亮辜負了百姓,而百姓並未辜負他。」[139]
  • 王夫之:魏延請求從子午谷直取長安,這是正面進攻的正兵策略;諸葛亮則繞山向西出兵祁山,進逼秦、隴地區,這是出奇制勝的奇兵策略。漢高祖劉邦當年放棄棧道,出兵陳倉,以奇兵策略攻取三秦,三秦勢力分散,劉邦趁勢打擊其要害,震懾敵人,而魏延的策略與此不同。如果不採用堂堂正正的正面進攻,直取敵方堅固據點,即便暫時占據秦、隴地區,長安的守軍仍有足夠力量防守。魏國必須堅守的只有長安,若長安不被攻破,蜀漢對魏國根本無可奈何。而繞道西出,攻打分散的地區,魏國可能認為蜀軍只是趁隙攻擊薄弱之處,因而畏懼不敢正面進攻,如此敵軍士氣會愈發高漲,而我軍卻因屢次作戰而疲憊不堪。夏侯楙是可以趁機攻取的對象,魏國因蜀軍多年不出兵而意志鬆懈,突然遭到襲擊,救援尚未到達,蜀軍可能小有斬獲;但若拖延十天半月,魏軍援兵逐漸集結,防守愈加穩固,想攻下一座都城尚且困難,更何況動搖魏國的整體勢力呢?因此,陳壽評論說,隨機應變的將帥謀略並非諸葛亮的強項,確實有其道理。[140]
  • 李贄:六次出兵祁山,連年調動軍隊,驅使無辜百姓在千里之外作戰,既想愛護百姓,又想報答主公,自認為料敵精準,卻免不了貪圖僥倖勝利,最終勝利不可得,他的將星也因此隕落。因為欲望過多,想兼顧仁義;因為追求過多,所以徒勞無功。這八個字,即使是大聖人諸葛亮也無法免於此。[141]
  • 朝鮮韓元震韓語한원진:「諸葛亮一生有兩件事違背道義,三件事決策失誤。違背道義的是:失信於荊州,誘騙奪取劉璋的地盤。決策失誤的是:讓關羽獨當一面導致失敗,沒勸阻劉備東征吳國,沒採納魏延偷襲長安的計策。這些都是後人惋惜的事。關於違背道義,當時的利害關係不用多追究,沒什麼好解釋的。至於決策失誤,可以從利害得失來分析,但失敗那麼明顯,也很難辯解。不過,後人評价古人的成敗,往往只看結果,憑事後痕跡下結論,不一定能抓住當時的關鍵和真相。關羽確實不該獨掌大權,但當時沒人比他更合適。如果派人分他的權,關羽可能不接受,甚至引發內亂,讓敵人有機可乘。劉備東征吳國,諸葛亮本該勸阻,但劉備重情重義,與關羽結為兄弟,誓言生死與共,他的決心難以動搖。諸葛亮了解劉備的心思,知道勸了也沒用,反而可能動搖軍心,所以不如不勸。魏延的偷襲長安是個大膽策略,但除了魏延沒人能執行,而放手讓魏延去冒險,又擔心他生變。加上道路險要,(曹操、司馬懿可能早有防備),計劃未必能成。當時的情況可能就是這樣,但後人無從得知。想想諸葛亮的遠見和經驗,他在成敗利害上的考慮,怎會不如普通人?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其實是漢室氣數已盡,非人力所能挽回。這是忠臣義士、英雄豪傑常遇到的不幸,也是千百年來讓志士扼腕的悲劇。」[142]

現代對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 辛德勇
    • 勞民誤國,為蜀中草民付出的血汗痛惜。
    • 無歲不征,誤國誤民。[143]
  • 高曉松:拼了命,窮兵黷武。

有記載的正反兼顧的評價

魏晉南北朝時期對諸葛亮之正反兼顧的評價

  • 西晉陳壽是《三國志》作者,父親在街亭一戰打敗仗,受到剃光頭刑罰,諸葛瞻也看不起陳壽;可是,陳壽寫完諸葛亮傳記後,對他評價如下:「諸葛亮年少時就有超逸眾人之才能,英雄霸者之材器,身長八尺之軀,儀容相貌甚為偉,時人異焉。……當時左將軍劉備以諸葛亮有特殊器量,乃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之中;諸葛亮深深稱謂劉備英雄姿態傑出,遂解韋帶出仕,深厚相結交。……孫權既一直佩服仰慕劉備,又觀諸葛亮奇雅,甚為敬重……及劉備殂亡,嗣子劉禪幼弱,事無大小,諸葛亮皆專任事。於是……立法施展公度,整理戎馬兵旅,工械技巧,物盡其用,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當此之時,諸葛亮之素志,進欲像龍驤虎視,包括四海之內,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絕,屢耀其武。然而諸葛亮才幹,於治戎狄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者,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不同,是故雖然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日蕭何推薦韓信管仲王子城父,皆忖度自己之長處,未能兼有之故。諸葛亮之器能政理,是管仲、蕭何之亞匹,而當時之名將無王子城父、韓信,是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耶?蓋天命有歸分,不可以智力爭。……至今梁州、益州之人民,咨述諸葛亮者,言辭猶在耳邊,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論者或怪諸葛亮文彩不艷,而過於丁寧周至。臣陳壽以為咎繇大賢,周公聖人,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為何?因為咎繇與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亮所與言,盡是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指及遠。然而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時世局。」[144];「諸葛亮做相國時,安撫百姓,建立儀容法度,制約官僚職權,依從權力制度,開誠意正心,布公正法道;歇盡忠心、有益於時者,雖是仇家,必定賞賜;觸犯法規、怠工慢事者,雖是親信,必定受罰;心服認罪、輸誠下情者,雖然重罪,必可釋放;浮游辭藻、巧言飾辯者,雖然罪輕,必遭刑戮;為善不因微小而不予賞賜,為惡不因纖薄而不予貶職;庶務事處理精練,即物窮理其根本,依循名謂責罰實情,虛假作偽不齒所為;終於國邦境域之內,都敬畏而崇愛他,刑罰雖然嚴峻而無人怨恨,因為他用心公平而規勸警戒明察。可説是認識治國之優良人才,可以和管仲蕭何相匹敵。然而連年勞師動眾,未能成功,大概應變將兵戰略,不是他所善長罷!」[145]
  • 東晉常璩:以禮治國民眾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有尚餘泣。……諸葛亮雖有英雄霸主之資質和能力,而入主非中興之國,欲以區區之蜀漢,假已經被廢之天命,北伐吞併強魏,抗衡上等大國,不是十分難嗎?像宋襄公稱霸嗎?然而諸葛亮對內修政理民,對外揚威振武[146]
  • 山濤:「諸葛亮父子(同諸葛瞻)在蜀漢,雖然不明白天命,卻也是凡事盡心。」[147]

隋唐時期對諸葛亮的正反兼顧的評價

  • 呂溫:上天厭棄漢室的德澤,使其命脈斷絕,百姓陷入苦難,天下動盪不安。諸葛武侯天縱之才,懷抱匡扶帝業的至高信念,魏國奸詐,吳國輕浮,都未能贏得他的忠誠。於是,他隱居南陽,堅臥不起。儘管劉備三顧茅廬稍晚,群雄已初步安定,但他志在掃清亂世,建立三足鼎立的局面。他洞悉局勢變化,運籌帷幄,決勝於掌中,宛如戰龍乘風雲,叱咤天地。於是,他右掌蜀地如天府般富饒,左提用武之國,依託山川之力,借水勢之利,盤踞萬里,布陣如龍。龍頭吞噬咸陽、長安,龍尾鎖定河洛,龍翼覆蓋中原,飛躍天際,然後如魚驅吳國,東入安寧之海。然而,大功尚未完成,上天卻奪走了他的生命。他的至誠之心永不磨滅,光輝如同日月,英烈之氣長存,化作風雷,英雄為之痛心,至今已六百年。唉!以諸葛武侯的才能,深知自己受託孤重任,守護國家,蜀地雖小,卻通過勤儉使國家富強;民眾雖少,卻通過節制訓練出強大軍隊。魏武帝已逝,晉宣帝不足為敵,然而他頻頻出兵,未能收復中原。有人說他不擅長奇謀,但他每次出兵斬將滅敵,無一落空;有人說他糧草運輸不足,但他規劃建房、開墾農田,屢有成效。細細思索,他的成就自有根源。百姓的歸附沒有定數,唯有德行能讓他們歸心。愛撫他們,他們便思念;虐待他們,他們便遺忘。這種思念不能強求,遺忘也不能強迫。當漢室衰微,哀帝、平帝無道,王莽試圖憑藉權勢和符命,威逼神誘,迫使百姓忘卻漢室,卻終究未能成功。到了漢高祖、漢光武帝的德行漸行漸遠,漢桓帝、漢靈帝的暴政深入骨髓,諸葛武侯試圖重振漢室,延續皇統,以德行治事,以忠義處世,想讓百姓懷念漢室,卻也未能如願。假如諸葛武侯秉承劉備的遺命,向天下宣告:「我的行動,不是為了劉氏宗室的私利,而是為了復興天下的生機。曹氏對你們有益,我便侍奉他;曹氏對你們有害,我便除掉他。」從而讓飽受魏國壓迫的百姓真心感動,再以武力展示威懾,長驅直入,振臂高呼義軍,平定咸陽、洛陽或許不難。然而,當時正值公道盛行的時代,他卻以劉氏私利強行爭奪,百姓未能真心歸附,付出巨大努力卻收穫不足,這不是很合理嗎?由此可知,欲開創濟世大業的人,若不能審時度勢,順應民心,就難以成就大功,我不相信能有例外。可惜諸葛武侯才華有餘,但眼光未及至此。我在武侯遺廟前記述這些,以待通達之士評判。[148]
  • 王羲之:「荀彧、諸葛亮各為一國輔佐重臣,觀察他們的足跡,確實是奇才。然而荀彧因憂慮而早逝,令人長嘆,覺得他濟世的大志應與大道相合;諸葛亮治國通達,無可指摘,處事無瑕疵,名聲流傳數代。至於建立三國鼎立之勢,他未能忘我。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己任的人,能做到這樣嗎?」[149]

宋至清對諸葛亮正反兼顧的評價

  • 聶文豹:「從以前到現在議論諸葛亮的人,都不會沒有用忠義這個字眼稱讚諸葛亮。然而我哥哥文龍,曾經考究過諸葛亮生平,以為諸葛亮的才能,算得上識時務,但還不算明瞭大義;雖然可以說他對劉備忠心,但還稱不上對漢室忠心。」[150]
  • 宋朝朱熹:「諸葛武侯即便名義俱備正當,沒有所謂隱秘匿藏,他為了漢室復仇的志向,就像青天白日,大家都知道。」[151]「諸葛孔明大綱資質好,但病於粗疏。孟子以後人物,只有子房與孔明。子房之學出於黃老,孔明出於申韓,如授後主以六韜等書與用法嚴處可見。若以比王仲淹,則不似其細密。他卻事事理會過來。當時若出來施設一番,亦須可觀。」「孔明本不知學,全是駁雜了。然卻有儒者氣象,後世誠無他比。」「孔明也粗。若興禮樂,也是粗禮樂。」「忠武侯天資高,所為一出於公。若其規模,並寫申子之類,則其學只是伯(霸)。程先生雲:『孔明有王佐之心,然其道則未盡。』其論極當。魏延請從間道出關中,侯不聽。侯意中原已是我底物事,何必如此?故不從。不知先主當時只從孔明,不知孔明如何取荊取蜀。若更從魏延間道出,關中所守者只是庸人。從此一出,是甚聲勢!如拉朽然。侯竟不肯為之!」「諸葛孔明天資甚美,氣象宏大。但所學不盡純正,故亦不能盡善。取劉璋一事,或以為先主之謀,亦必是孔明之意。然在當時多有不可盡曉處。如先主東征之類,不見孔明一語議論。後來壞事,卻追恨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東行。孔明得君如此,猶有不能盡言者乎?」(《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六 歷代三》)
  • 元代馮子振寫《鸚鵡曲·赤壁懷古》,感嘆諸葛亮「笑談間漢鼎三分,不記得南陽耕雨」
  • 清朝學者趙藩作「攻心聯」,懸掛在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內容為:

其大意為:「(諸葛亮)善於攻心,叛亂自然平息,自古懂得用兵的人並不是喜好戰爭的人;(諸葛亮)不審時度勢,故他無論寬嚴都是失誤,後人治理蜀地需要深思。」

現代對諸葛亮的正反兼顧的評價

  • 毛澤東一生嗜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推崇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但認為諸葛亮戰略觀不夠遠大而難以統一中原[引用 2]
  • 鄧小平認為諸葛亮祖孫三代都好,但錯誤就是沒有用魏延[152]
  • 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國》中說到:
    • 諸葛亮是有理想有藍圖,他有一個《隆中對》,然後井井有條地在實施,做得非常漂亮[153]
    • 諸葛亮做人很正派,龐統和法正兩個人不好說了[153]
    • 實際上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國士,無雙國士。國士的特點是什麼?以天下為己任[154]
    • 當孫權當真稱帝的時候,諸葛亮決定承認二帝並尊。這件事情意義非常大的,它對於一個正統思想很重的人來說,邁出這一步非常不容易。為什麼會這樣做?表現出什麼來?我認為表現出的是諸葛亮的務實精神[154]
    • 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由於諸葛亮本人以身作則,在依法治國的過程當中做到了公開、公正、公平[154]
    • 他的北伐,一方面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興復漢室;另外一方面,是為了鎮壓國內的反對派,那就是益州本土集團。所以他的國家長期處於戰爭狀態,治安很好,賦稅很重,因為你戰爭要花錢啊,錢從哪裡來,天上掉不下來,地上挖不出來,只能從人民那裡去拿,最後蜀國的經濟靠什麼?靠蜀錦的出口來維持。所以這樣一個軍政府領導下的處於戰爭狀態而做到的風化肅然,而做到的「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大家可以討論,至少我個人表示不嚮往[154]
    • 我甚至認為諸葛亮在蜀漢執行的就是一條沒有曹操的曹操路線,或者說反對曹魏的曹操路線[155]
  • 唐長孺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講義》中說:諸葛亮和曹操一樣,也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三國志》評論諸葛亮說,軍事不是他的專長,他在軍事上只採取比較穩重的策略,還說他的才能主要表現在政治方面。我看,諸葛亮在軍事上也是個傑出的戰略家,他對曹魏的進攻,迫使強大的曹魏採取守勢,陷入了被動的地位,這就是他的軍事才能。所以,諸葛亮既是一個政治家,又是一個軍事家。但是我們也要說明,諸葛亮雖然和曹操一樣,採取了阻止豪強勢力發展的政策,但他對四川方面的大族豪強還不得不讓步。

有記載的中性評價

隋唐時期的中性評價

  • 唐朝劉知幾陸機寫《晉史》,虛張捍拒諸葛亮之鋒芒……如果蜀漢還在,那就知道諸葛亮有多寃枉[156]
  • 李靖:「將領需多謀善斷,士兵需團結一致,令行禁止,兵器鋒利、鎧甲堅固,士氣高昂而紀律嚴明,力量充沛而強勁。廉頗抵禦白起,堅守不戰;宣王抗衡諸葛武侯,謹慎不前。」[157]

宋至清的中性評價

  • 宋朝謝采伯:「孫權在內部運籌帷幄,劉備、諸葛亮、周瑜、關羽等人齊心協力、智慧合謀,才在赤壁擊敗曹操,但這算不上特別出色的政治策略。」[158]
  • 陳廷敬:「古代儒家認為諸葛亮有輔佐帝王之才,雖然不及伊尹,但他的學識正大,後世這樣的人才確實難得。只是他所處的時代不同,所以成就比不上伊尹。」[159]
  • 元代虞集寫《挽文山丞相》,感嘆諸葛亮「寧知漢祚移」[160]
  • 明代杜庠寫《赤壁》,感嘆諸葛亮「心中空有漢」。[161]
  • 曾國藩:「諸葛亮身兼丞相和元帥,宮中、府中、軍營中的事務無不親自處理。他讓郭攸之、費禕、董允管理宮中事務,向寵管理軍營事務,應該是指留守成都的人。至於府中事務,諸葛亮親自處理,各種政務都在軍中親自裁決。」[162]

現代的中性評價

  • 譚良嘯:「諸葛亮富國強兵儘管是為了『興復漢室』,然而客觀上為整個巴蜀地區帶來了一段時間的安定、繁榮與和諧。「三國時期,諸葛亮治理的蜀國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經濟發達、人民安定。」(《一代雄才諸葛亮:安定巴蜀生民 》)
  • 周一良:「諸葛亮這個人應該說他是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在安邦治國方面,是採取「嚴刑峻法」的辦法。另外,他在為人方面有道家的一面。他的治家、人生觀我覺得恐怕應該同時注意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的特徵。」
  • 田余慶
    • 在《隆中對再認識》一文中田餘慶說:「劉備並未以《隆中對》的方略為念,孜孜以求實現,當然也沒有把諸葛亮放在運籌帷幄的地位,大事向他諮詢。劉備死前,諸葛亮長時間內並不在劉備身邊,戎機大政,並無諸葛亮參贊其間的事實,決計入蜀和叛攻劉璋,是法正龐統之謀。他在荊不得預入蜀之謀,在蜀不得參出峽之議,這些關鍵之事不論正確與否,都與他無干係」。
    • 歷史決定了劉備是一個奔竄求存的角色,歷史只給了諸葛亮一個小國寡民的政治舞台。不論個人的素質與才能如何,諸葛亮能起的作用總是要受歷史條件的支配。他的《隆中對》睿智非凡,但畢竟也只能是歷史條件的產物。
  • 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說:在蜀魏之戰中,諸葛亮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的軍隊訓練良好,紀律嚴明,作戰講究陣法,指揮若定,因而在一些戰役中取得了勝利。蜀軍北進不能成功,正是由蜀魏的全部力量對比決定的,諸葛亮的個人才能和他的中道病死,在戰爭的進展和結局中只起了局部的作用。
  • 沈伯俊在《你不知道的三國》中說:誠然,由於諸葛亮的早逝,北伐未能取得最後成功;但若天假以年,蜀軍逼退或擊破魏軍,奪取關中地區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加上孫吳的有力配合,則可取得更大的戰果。儘管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也不應簡單地以成敗論英雄。僅就其臨終前的戰略態勢而言,諸葛亮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以弱擊強的典範,完全當得起一流軍事家的稱號。當然,作為軍事家,諸葛亮奇謀不足,究竟是一個明顯的缺陷,這是其整體成就不及曹操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應該看到,北伐未能最後成功,從根本上說,還是受到蜀、魏綜合國力對比的制約。陳壽就指出:「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這個分析是比較客觀的。

相關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