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尕日塘秦刻石

中國扎陵湖附近的秦代刻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尕日塘秦刻石,前稱崑崙石刻秦始皇遣使採藥崑崙石刻等,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卓讓村的一處秦代石刻遺蹟。

事实速览 尕日塘秦刻石, 青海省文物保護單位 ...

石刻位於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扎陵湖北岸山坡處。刻文為秦篆,共有37字,紀述五大夫「翳」奉命於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三月己卯日前往「崑崙」採藥一事。

石刻由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侯光良於2020年7月首次披露,他當時判斷為元代清代官方尋找黃河源頭的遺蹟。[1]2023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仝濤率隊對此石刻進行考察,初步判定石刻為秦始皇時期由五大夫「翳」到崑崙採藥途中所留,並於2025年6月公布這一發現。[2]隨後學界對其刻文釋讀及文物保存環境等提出質疑,從而引發了關於此石刻的真偽與釋義爭議。經多次考古調查、研判後,國家文物局最終認定該石刻為秦代刻石,與仝濤結論相近,惟部分刻文釋讀有所不同。

尕日塘秦刻石是中國「目前已知唯一存於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因刻文不見史料所載而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它被認為是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重要發現成果,2025年9月6日,公布為第二批瑪多縣文物保護單位[3],並被視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管理[1];2025年9月30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一批青海省文物保護單位[4]

Remove ads

基本情況

位置

尕日塘秦刻石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卓讓村,地處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號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約200米,海拔4306米。[5]

刻石

刻石為石英砂岩,經歷了長期風化作用,刻石表面及刻痕內部形成了風化次生礦物。[1]

刻文

石刻文字刻鑿壁面總長82厘米,最寬處33厘米,刻字區面積約0.16平方米,距地面約19厘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為秦篆。刻石文字具有顯著的「因形布字」特點,文字風格統一,採用平口工具鑿刻而成。[1][5]

國家文物局釋讀刻文如下:[1][5]

發現

2020年7月,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侯光良帶領團隊調查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遺蹟時發現該石刻。侯光良隨後在他2023年出版的專著《崑崙上下:青海的史前文化》中發布了對這一石刻的初步認識,他認為該石刻的年代可能為元代或者清代[6][7]但當時這一發現並未引起學界關注。

2025年6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仝濤在《光明日報》發表了 《實證古代「崑崙」的地理位置——青海黃河源發現秦始皇遣使「採藥崑崙」石刻》一文,披露了在扎陵湖北岸發現一處37字秦代摩崖石刻:[8]

仝濤釋讀該石刻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6年),皇帝派遣一名叫「翳」的五大夫率領一些方士,乘車前往崑崙山採摘長生不老藥。他們於該年三月己卯日到達此地(黃河源頭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約一百五十里(到達此行的終點)。[8]此一發現隨即引發學界關於此石刻的真偽與釋義爭議。[9][10]

2025年9月15日,國家文物局組織石質文物保護、秦漢考古、古文字學和書法篆刻等領域專業人員調查研判後,認定該石刻為秦代石刻,並定名為「尕日塘秦刻石」。此次釋讀結果較之前有所不同,其中包括改訂刻石年份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原先釋讀的「昆陯」其首字實際僅存「曰」字頭等。國家文物局認為該刻石是中國目前已知唯一存於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補史之缺,意義重大,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5][11]

Remove ads

學術辯論

2025年6月8日仝濤的文章發表後,隨即引發學界對此石刻的廣泛爭議。自6月30日起,《光明日報》開設「學術爭鳴」專版,持續刊發文章,圍繞「崑崙石刻」的真偽問題展開了一系列討論。截至8月24日,該專版已刊出20個整版,發表文章52篇,論述多達15萬字,是繼1965年「蘭亭論辯」之後,又一次激起全社會關注的學術辯論。[12]

更多信息 序, 日期 ...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1. 釋讀認為本字應為「翳」字。
  2. 釋讀稱本字殘存半個「⺮」偏旁。
  3. 釋讀稱本字殘存「曰」字頭。
  4. 釋讀認為本字應為「二」或「三」。北京大學教授李零認為是「二」。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