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尖扎黃河特大橋

川青鐵路跨越黃河的大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尖扎黃河特大橋位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交界處,是川青鐵路跨越黃河的過河橋梁。大橋採用連續鋼桁拱橋設計,主跨366米一跨過河,建成後將刷新同類橋梁世界最大跨度記錄[2]。2025年8月22日,即將合龍的大橋發生大範圍垮塌,造成12人遇難、4人失聯。

事实速览 尖扎黃河特大橋, 座標 ...
Remove ads

背景

川青鐵路設計為客貨共線雙線鐵路,在距離尖扎縣城約5km處跨越黃河尖扎河段。大橋位於黃河尖扎段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橋址處水面寬約350米。當地為大陸高原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8.4℃,極端最高氣溫40.3℃、最低氣溫-20.0℃;橋址定時最大風速16.0m/s(7級)。大橋位於地震高烈度區,加速度峰值英語peak ground acceleration0.165g、基本烈度7級[3]

大橋設計

因水質保護需要,大橋不宜在河中設墩,設計中曾比較鋼拱橋和斜拉橋兩種方案,考慮到斜拉橋方案中橋塔大體積混凝土澆築冬季施工困難,且易產生污染,最終選取造價相對較高的鋼拱橋方案。主橋全長649.6米,主跨366米一跨過河,兩側邊跨141米[3]。主桁杆件及系杆採用箱形截面,全橋吊杆均為剛性,八角形截面:為減少大風引起的振動,參考風洞測試結果,在四角焊接圓弧導流板[4]。大橋主跨採用懸臂拼裝方法建設,建設期間在臨時塔架上設置斜拉索輔助建設[3];同時根據懸臂部分與邊跨的重量差,在邊跨設置對應的壓塊平衡自重[5]。施工過程中,所有吊杆均經由橋面運輸,構件噴漆於預製工廠內完成,油漆不污染河水[6]

大橋的抗震設計結合計算機模擬完成,在設計設計規範要求的抗震設防等級上再考慮提高一級的情況,做到「中震不壞、大震可修」。綜合考慮各種情況,大橋支座設有阻尼器和自泄壓速度鎖定器,中等強度地震作用下兩種裝置共同運作減小破壞,大地震作用下速度鎖定器不工作,犧牲支座保護橋墩,減小修復工程量[7][4]

Remove ads

工程建設

進度安排

尖扎黃河特大橋工程大致於2023年開始。2023年12月2日,大橋所有樁基工程完工,進入主墩及上部結構施工[8]。2024年1月16日,首個鋼桁拱節段架設成功[9]。至2024年12月,項目進度過半,計劃2025年7月合龍、10月全部完工[10]。2025年4月底,主橋架設完成72%[11]。6月15日,兩座吊索塔架封頂,大橋計劃於8月合龍[12]

施工事故

事实速览 日期, 時間 ...

2025年8月,大橋施工進入即將合龍的衝刺階段,部分媒體已受邀於26日出席大橋合龍儀式。2025年8月22日凌晨3時,現場工人在塔頂進行鋼絞線張拉作業時,鋼絞線突然斷裂,尚未合龍的108米鋼梁主拱肋隨即失去牽引而垮塌,扣塔頂張拉平台也同步翻落。現場工作人員表示,連接鋼索的「錨梁」發生斷裂,可能存在焊接問題[13]。事發當晚,尖扎縣當地氣溫僅有13℃左右,次日上午還伴有小雨。施工方表示,夜間施工的原因是,晚上的低溫有利於杆件性能恆定,且8月底合龍節點將近[註 1]

現場共有16人(15名施工工人,1名工程項目部現場負責人),其中兩人在塔頂,其餘在垮塌的橋面上。截止到8月22日17時許,事故共造成12人死亡,4人失聯。[2][14]

事發後,青海省委省政府成立「8·22」川青鐵路尖扎黃河特大橋施工繩索斷裂事故應急指揮部,下設7個工作組,分工協作推進救援處置工作,現場出動應急、消防、武警等各部門三百餘人開展搜救。青海省省長羅東川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宋元明趕赴現場指揮救援處置工作。截至8月22日14時,共出動救援車輛91輛、舟艇27艘、直升機1架、5台機器人,救援人員806人,6家醫院開放綠色通道。[2][14]

8月23日,青海省政府成立事故調查組[15]國務院安委辦同時對事故掛牌督辦[16]

Remove ads

注釋

  1. 大橋設計階段生態環境部曾要求4至8月間禁止夜間施工[5]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