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鉅鹿郡

中国古代郡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鉅鹿郡,或為鉅鹿國,中國古代郡、國名,秦朝郡縣制三十六郡之一。位於今河北省邢臺市

主要沿革歷史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滅趙國,得鉅鹿郡。漢初屬張耳趙國。漢高帝九年(前196年),徙代王劉如意為趙王,趙國則兼有趙、代兩國之地。同時析鉅鹿郡東部置清河郡河間郡景帝三年(前154年),趙國與吳、楚、濟南等國發動七國之亂。叛亂平定後,削趙國之鉅鹿郡、清河郡。武帝時,分鉅鹿郡南部置廣平郡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鉅鹿郡治鉅鹿縣(今邢臺市平鄉縣西)。平帝元始二年(2年),分鉅鹿郡置廣宗國以為景帝子代孝王奉嗣,不久即因王莽篡漢而廢。

東漢鉅鹿郡郡治改為廮陶縣建武十三年(37年),省廣平郡,其地併入鉅鹿郡。明帝永平三年(60年),皇子劉羨被封為廣平王,又分鉅鹿郡復置廣平國。永平十五年(72年),封皇子劉恭為鉅鹿王,改鉅鹿郡置鉅鹿國。約東漢初,鉅鹿郡(國)分三縣改屬信都郡,此後未再劃回,但改屬時間不確定。

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徙鉅鹿王劉恭為江陵王,以南郡江陵國,鉅鹿因此除國為郡。建初七年(82年),徙廣平王劉羨為西平王,廣平國除,再併入鉅鹿郡。和帝永元五年(93年)正月,封皇弟劉萬歲為廣宗王,分鉅鹿郡又置廣宗國廣宗縣被劃屬廣宗國,廣宗國大約僅領廣宗縣。[1]同年九月,廣宗國又除,廣宗縣還屬鉅鹿郡。

桓帝延熹八年,以鉅鹿郡廮陶縣置廮陶國,貶勃海王劉悝為廮陶王,僅領廮陶一縣之地。鉅鹿郡郡治發生變更,但不知確切是何縣。桓帝永康元年,劉悝復為勃海王,廮陶國除,廮陶縣復屬鉅鹿郡。但未知此後鉅鹿郡郡治是否改回廮陶縣。漢末,獻帝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為魏公,鉅鹿郡劃屬魏國。

西晉置鉅鹿國,領廮陶、鉅鹿兩縣,治廮陶(今邢臺寧晉)。北魏時鉅鹿郡分為兩個,一個治所曲陽,屬定州,一個治所廮陶(今邢臺寧晉),屬殷州初郡廢。大業中,其地分屬襄國郡趙郡唐朝天寶元年(742年),改邢州為鉅鹿郡,下轄龍岡縣南和縣沙河縣平鄉縣內丘縣青山縣(今河北省邢臺縣皇寺鎮青山村)、任縣(今河北省任縣)、堯山縣(今河北省隆堯縣隆堯鎮隆堯城村)、鉅鹿縣(今河北省鉅鹿縣鉅鹿鎮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邢州。

Remove ads

所轄行政區

東漢時期

根據《續漢書·地理志》中所載,漢順帝永和五年時,鉅鹿郡轄十五縣級行政區,分別為:廮陶縣、南䜌縣、鉅鹿縣、楊氏縣、下曲陽縣、廣平縣、斥章縣、曲周縣、廣宗縣、鄡縣、平鄉縣、任縣、南和縣、列人縣、廣年縣。

其中,廣宗縣為漢章帝時新置。[2]:1113

行政長官

西漢時期

  • 下表列出西漢時期的鉅鹿郡太守。[3]:98-33
更多信息 名與字, 籍貫 ...
Remove ads

東漢時期

  • 下表列出東漢時期的鉅鹿郡太守[註 1][16]:141-143
更多信息 名與字, 籍貫 ...
Remove ads

兩漢時期

  • 下表列出不知是西漢或東漢時期,只知是兩漢時期的鉅鹿郡太守。[41]:143
更多信息 名與字, 籍貫 ...

唐朝鉅鹿郡太守

  • 李某(天寶年間)
  • 李暐(755年)
  • 康節(755年)
  • 劉杯(755年)

註釋

  1. 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中,引《北堂書鈔》卷三十八,言東漢初期有人名孫晨字元公,是三輔人,孫寶之子,曾任鉅鹿太守,然而經查發現此人未曾任鉅鹿太守,不知嚴氏所據何本。[13]:142[14]:302[15]:22
  2. 南朝范曄所撰《後漢書·橋玄傳》中並無記載其曾任鉅鹿太守,不過,橋玄的門生故吏蔡邕在恩主死後,寫作的《太尉橋公廟碑》《太尉橋公碑》(兩文章收入《蔡中郎集》)中均有提到橋玄曾任鉅鹿太守,其中《太尉橋公廟碑》更記敘橋玄曾在延熹八年短暫擔任鉅鹿太守一職[23]:442,而同時期人應劭寫作的《風俗通義》又進一步記載了橋玄在延熹八年七月二日上任鉅鹿太守,至於東晉初人干寳在《搜神記》中則作延熹八年七月七日。而《搜神記》所記載來源於《風俗通義》,不過二書的此條記載中提到的部分情節與史實相出入,即關於楊秉死亡日期。[24]:442
  3. 學者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作「中平元年」,不過有關郭典在任的記載是當年七至十一月,靈帝於當年十二月才改元為中平,不能肯定郭典十二月時是否仍在任。故應作「光和七年」。
  4. 《水經注·濁漳水》原作「建和三年」,即桓帝時期,但清代學者趙一清根據《後漢書·臧洪傳》章懷註引《英雄記》的記載,認為原文有誤,應為「建安三年」[35]:172,近代學者嚴耕望亦認同。
  5. 《通志》中引文並無寫明在任時間,然而根據《通志》所引《風俗通義》一書作者應劭死於建安二年至建安七年之間,則所記事情應大抵在漢獻帝改元建安以前。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推測為獻帝以前。
  6. 南宋時原碑已只剩下「鉅鹿太守金君闕」七字,其餘均已不存,當時石碑位於蜀地一帶,故嚴耕望推測為蜀地人士。[43]:14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參見條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