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兒忽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兒忽惕(蒙古語:Barγud),指的是曾居住在如今俄羅斯聯邦布里亞特共和國一帶的蒙古系民族。《元朝秘史》中用漢字記作巴兒忽惕,《史集》裡的波斯語記為برقوت(Barqūt)。一般認為,巴兒忽惕是由巴兒渾部(Barγun,巴兒忽惕的單數形式)和其他諸多部族組成的部族聯盟,而巴兒忽惕諸部的聚居地被稱作巴兒忽真・脫窟木(Barγuǰin töküm)。另外,巴兒忽惕(部族聯盟)被認為是唐代 「三姓骨利干(Üč Qurïqan)」的後裔,後世的「布里亞特部」則是巴兒忽惕部的後代。

歷史

前期

7世紀左右,唐朝將居住在貝加爾湖畔的部族記載為「骨利干」。這個骨利干在《闕特勤碑》中也被稱為「烏朱(三姓)・骨利干」(Üč Qurïqan),因居住在貝加爾湖周邊而為人所知。由於居住地域一致,且布里亞特部的始祖傳說中提到「布里亞特部古代曾分為三部族」,因此學者認為這個三姓骨利干就是巴兒忽惕部的前身[1]

蒙古帝國時代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諸部族,於1206年建立蒙古帝國時,貝加爾湖周邊居住着被稱為巴兒忽惕的諸多部族。據《元朝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在兔年(1207年)派遣長子朮赤,征服了尚未歸順蒙古帝國的北方諸部族,如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巴兒渾、兀兒速惕、合卜合納思、康合思、禿巴思等[2]

元代滅亡後

1388年,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殺害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此時,奉阿里不哥家族為主,蒙古高原西部的諸部族(舊斡亦剌惕部、舊克烈部、舊乃蠻部、舊巴兒忽惕部)集結形成了「杜爾本・衛拉特」(四衛拉特部族聯盟),巴兒忽惕部是其中的一部分。

嘎旺沙拉布所著的《四衛拉特史》將屬於衛拉特部族聯盟的巴兒渾(Barγu)、不里牙惕(Buriyad)歸為同一群體,這些部族被認為是13世紀巴兒忽惕部的後裔[3]

巴兒忽真脫窟木

《元朝秘史》中漢字記為 「巴兒忽真脫窟木」,《集史》中的波斯語記為برقوجین توکوم(Barqūjīn tūkūm)。此外,《元史》中也記作「巴兒忽真之隘」。關於巴兒忽真脫窟木,《史集》記載:「他們(巴兒忽惕、豁里、禿剌思)被稱為巴兒忽惕的緣由,是因為其居住地延伸至色楞格河一帶,這裡是蒙古人居住的極北之地,被稱作巴兒忽真·脫窟木(Barqūjīn tūkūm)……」[4]

關於「巴兒忽真脫窟木」的範圍,研究者中有不同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現代布里亞特共和國境內有一條從東注入貝加爾湖的巴爾古津河,「巴兒忽真脫窟木」即指該河流域一帶。

Thumb
巴爾古津河流入貝加爾湖的河口區域

另一種說法認為,其範圍不僅包括巴爾古津河流域,還廣泛涵蓋貝加爾湖周邊地區。根據《史集·禿馬惕部族志》 中「禿馬惕部與乞兒吉思部、巴兒忽惕部相鄰」的記載,結合乞兒吉思部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一帶的情況,可推斷其區域應包括貝加爾湖周邊。

此外,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記載,「從歷代可汗的埋葬地阿爾泰山和哈拉和林出發向北行進,會經過巴爾古平原。這片平原延伸約四十日行程,居民是被稱為『梅克利特』(或為蔑兒乞部)的狩獵部族。當地鹿群繁多,當地人甚至將鹿作為坐騎——這聽起來或許像神話,但確是實情。平原北臨大洋,內部湖沼密布,鳥類資源豐富,成為當地人的日常食物……他們隸屬於可汗,風俗與韃靼人幾乎無異……」[5]。這裡的「巴爾古平原」被認為即巴兒忽真脫窟木,漢文史籍中記載的「八里灰田地」也被視作其意譯。

另外,《集史》認為部族名「巴兒忽惕」(Barγud)源於地名「巴兒忽真脫窟木」,但實際可能是Barγud後接女性形容詞詞尾in,經Barγudin演變為Barγuǰin而來。

Remove ads

巴兒忽惕諸部

巴兒渾(Barγun)

「巴兒忽惕(Barγud)」的單數形式,被認為是巴兒忽惕諸部的核心集團。《元朝秘史》中漢字記為「巴兒渾」。

豁里(Quri)

《元朝秘史》中漢字記為「火里」,《集史》的波斯語記為قوری(Qūrī)。史料中常與禿馬惕並列出現,推測二者關係密切。關於「豁里」的詞源,伯希和認為是「骨利干(Qurïqan)」脫落詞尾 - qan 而來,但此說法存在爭議。

脫額列思(Tööles)

《元朝秘史》中漢字記為「脫額列思」,《集史》的波斯語記為تولاس(Tūlās)。伯希和認為其是突厥碑文中記載的Tölös或Töles的後裔,而韓儒林指出應讀作Tölis或 Töls,更可能與「突利失(Tölis=Töls)」相關。

不里牙惕(Buriyad)

《元朝秘史》中記作 「不里牙惕」,但《集史》等史料未明確出現該部族名。多桑等人推測《集史》中Burūt~Barγāt等部族名可能對應不里牙惕。17世紀後,不里牙惕(布里亞特)作為衛拉特部族聯盟的一部分擴張勢力,巴兒忽惕諸部的故地逐漸成為其聚居地,現代俄羅斯聯邦的布里亞特共和國即由此形成。

禿馬惕(Tumat)

《元朝秘史》中漢字記為「禿馬惕」,《集史》的波斯語記為تومات(Tūmāt)。《集史》雖單獨編纂其部族史,但史料中常與豁里並列,顯示兩者關係相近。《集史》中提到「禿馬惕部族亦從巴兒忽惕諸部分支而來」。有說法認為其與後世的土默特部相關,但因缺乏史料佐證,關係尚不明確。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