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登共和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登共和國(德語:Republik Baden)是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一個邦,成立於1918年。其領土從原德意志帝國巴登大公國繼承下來。在納粹黨執政時期,巴登共和國實質上並不存在任何權力。歷經二戰後德國行政區整合,巴登領土成為了巴登-符騰堡州的西部。
Remove ads
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意志帝國即將分離崩析。由於擔心被愈演愈烈的革命勢頭所影響,巴登總理辦公廳(Staatsministerium,巴登政府)承諾對選舉法進行改革,從而保留住即將結束的大公爵君主制。1918年11月2日,選舉法改革按照預定日期開始。在11月8日,拉爾和奧芬堡建立起了士兵委員會。第二天,曼海姆和首都卡爾斯魯厄也出現了工人和士兵委員會。巴登總理辦公廳停止工作。卡爾斯魯厄和曼海姆隨後建立了福利委員會,該機構獨立於現存的市政管理當局、市議會和黨派之外。11月10日,在黨派代表之外,卡爾斯魯厄的福利委員會和工人士兵委員會聯合其他一些革命委員會組建了臨時政府,並接管了政權。11月11日,通過巴登工人士兵委員會聯合會的確認,它自身建設成為了國家議會。
弗里德里希二世大公作為巴登國家元首,在11月13日宣布暫時放棄政府管理。臨時政府於11月14日宣布「巴登自由人民共和國」建立,並宣布國家議會選舉定於1919年1月5日[2]。在11月22日弗里德里希二世主動遜位讓出權力,原政府職能停止。比德皇威廉二世退位早了一周。為了致敬,新國會授予其巴登侯爵(Markgrafschaft Baden)的頭銜。
Remove ads
1919年1月12日巴登國會組建時,德國中央黨作為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崛起,超過中左翼的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為了巴登最強黨。兩黨為主體結成的魏瑪聯合(Weimarer Koalition)獲得了高達91.5%的選票。同年4月1日,巴登議會(Landtag)讓獲勝的魏瑪聯合選派成員組建政府。直至1933年,巴登共和國由德國中央黨執政次數為多。1919年3月21日,巴登國會一致通過新的巴登憲法,並在4月13日獲得巴登全民公投通過。
1933年,納粹黨上台執政。同原魏瑪共和時期的各邦國一樣,巴登共和國實際上在一體化運動進程中被廢除。成為了帝國的一個行政區。原民選總統也改為被黨指定。而羅伯特·海因里希·瓦格納(Robert Heinrich Wagner)作為巴登大區(納粹黨組織次級單位)領導和阿爾薩斯-洛林帝國總督,將實權緊握手中。在1940-1944年,巴登這一大區被更名為「巴登-阿爾薩斯」大區,轄域向西推進直至包括了全部阿爾薩斯。

二戰結束後,同盟國對原德國領土進行軍事占領。法國和美國分別占領巴登共和國南部和北部。美國精心地將卡爾斯魯厄-慕尼黑高速公路划進美國占領區,而由於這占領區的重新劃分,也將原巴登領土南北分割成為巴登和符騰堡-巴登兩個政治實體[3]。1949年,這兩地區一併參與組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為聯邦州。1952年聯邦德國行政調整,西南地區的巴登兩州同符騰堡-霍亨索倫三州合併成為巴登-符騰堡州,直至今日。
行政
巴登共和國自1924年起,分為四個國家委員區,康斯坦茨、弗賴堡、卡爾斯魯厄和曼海姆,以及11個縣(Kreis)和53個行政區(Amtsbezirk)。這些區縣又分為1536個鄉鎮。[4]
政治
Remove ads
1919年1月12日,巴登國會選舉時,德國中央黨是國會最大黨。組建魏瑪聯合後,中央黨同社民黨一同取得了91.5%的選票。1919年3月21日,巴登國會一致通過新的巴登憲法。4月13日,這部憲法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次通過全民公投中多數派投票贊成的憲法。這也是魏瑪共和國各邦國中唯一的一個通過公投通過的憲法[5]。1919年4月,國會同意魏瑪聯合黨派組建政府。
年份 | 中央黨 | 社民黨 | 民主黨 | 基督教 人民黨 |
國家人民黨 | 巴登土地 聯合會 |
人民黨 | 共產黨 | 獨立社民黨 | 巴登中產 經濟聯盟 |
納粹黨 | 德國中產 帝國黨 |
基督教社會人民服務 | 農民黨 |
1919 | 36.6 % (39) | 32.1 % (36) | 22.8 % (25) | 7.0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1 | 37.9 % (34) | 22.7 % (20) | 8.5 % (7) | 8.5 % (7) | 8.3 % (7) | 6.0 % (5) | 3.9 % (3) | 3.0 % (2) | 1.3 % (1) | - | - | - | - | |
1925 | 36.8 % (28) | 20.9 % (16) | 8.7 % (6) | - | 12.2 % (9) | 9.2 % (7) | 6.2 % (4) | - | 3.0 % (2) | - | - | - | - | |
1929 | 36.7 % (34) | 20.1 % (18) | 6.7 % (6) | 3.7 % (3) | - | 8.0 % (7) | 5.9 % (5) | - | - | 7.0 % (6) | 3.8 % (3) | 3.8 % (3) | 3.0 % (3)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