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萊克本里彭魚雷轟炸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布萊克本T.5「里彭」(英語:Blackburn Ripon)是由英國布萊克本飛機公司設計和生產的雙翼艦載魚雷轟炸機。

里彭的設計初衷是響應英國空軍部21/23號規範的要求,設計一款既能用作魚雷轟炸機又能用作偵察機的新機型取代英國艦隊航空兵的布萊克本「標槍」魚雷轟炸機。原型機於1926年4月17日首飛。隨後的生產型則有所改進,配備了更高效的發動機、更大的方向舵並增大了機翼後掠角。
里彭在1930年至1935年間在英國艦隊航空兵服役,此後被其改進型布萊克本「巴芬」取代。里彭也被授權在芬蘭生產,在芬蘭空軍服役期間參加了冬季戰爭和繼續戰爭,通常執行夜間偵察任務。日本三菱重工業委託布萊克本代為設計的八九式艦上攻擊機也是基於里彭改進而來。
Remove ads
發展
20世紀20年代中期,英國空軍部發布了21/23號規範,要求設計一款既能用作魚雷轟炸機又能用作偵察機的飛機來取代英國艦隊航空兵的單座布萊克本「標槍」魚雷轟炸機。根據規定,新機型應有一名飛行員和一名領航員兼機槍手,且最大續航時間至少為12小時,以協助執行遠程偵察任務。此外,規定要求其起落架應可在輪式和浮筒式之間切換,以方便在陸地和海上起降。[2]雖然後來對超遠航程的要求大幅放寬,但空軍部對雙人機組的要求仍維持不變。[3]
1925年,在F·A·邦普斯(英語:F. A. Bumpus)的領導下,布萊克本開始着手設計符合規範的飛機。最終設計完成的里彭安裝納皮爾「獅」Ⅴ型發動機,結構上大量借鑑了前代布萊克本「韋羅斯」海防水上飛機,但使用單翼梁機翼,且下翼面與機身連接處具有一定下反角。主翼下翼面的翼展略大於上翼面。機身中部裝有155加侖的大型油箱。自衛武器為一挺安裝在後座旋轉支架上的劉易斯機槍。里彭可掛載六枚230磅炸彈,或三枚520磅炸彈,或一枚18英寸魚雷。[2][3]
里彭一共生產了兩架原型機。[2]1926年4月17日,第一架原型機以陸上飛機的配置進行了首飛,由布爾曼(英語:P. W. S Bulman)駕駛。同年8月26日,第二架原型機以水上飛機的配置進行了首飛,試飛員是伍德黑德(英語:N. H. Woodhead)。1926年12月,費利克斯托的海軍航空實驗機構開始對該飛機進行正式評估。[2]里彭的競爭對手包括漢德利·佩奇「哈羅」和阿芙羅「水牛」,但評估結果表明三款參與競爭的機型均未達到要求。於是布萊克本對里彭進行了重新設計,改進發動機,增大方向舵,並增大機翼後掠角。經過第二輪評估,修改後的里彭勝選並獲得了生產合同。[4][5]
Remove ads
第一架生產型飛機於1927年底首飛。[4]這架飛機被稱為T.5A「里彭Ⅱ」。由於設計上的改進,其外觀與原型機相比已截然不同,例如由於採用了新型發動機散熱器,機頭整流罩變得更尖。起落架也被重新設計。[4]機體結構與原型機基本一致。機槍旋轉架經過重新設計,位置更低,並在後甲板上增加了一個插槽以便在不用時鎖定;駕駛艙也向後延伸,以容納更多設備。[6]
1928年5月15日,量產機型首次公開亮相併進行飛行表演,在亨伯河上空演習投放魚雷,並在媒體面前進行特技飛行。[7]1928至1929年期間,布萊克本共獲得20架里彭Ⅱ的訂單。1930年初,布萊克本又獲得了40架改進型里彭ⅡA的訂單。這一改型減小了翼展、改用硬鋁翼肋和較小的方向舵,增加了一挺向前射擊的維克斯機槍,全機重量有所增加。由於將部分零部件製造分包給英國航空製造商博爾頓保羅飛機公司,這一時期每周可以生產兩架里彭。[8]
1931至1932年間,布萊克本共生產了31架新改型T.5B「里彭ⅡC」,它也是里彭的最後一個子型號。其主翼後掠角更大,並且主翼結構中不再使用木材。[9]1932年,軍方決定將早期型號升級到里彭ⅡC標準。[10]最後4架里彭ⅡC作為備件,於1933年1月至1934年1月間製造完成。[11]隨後,布萊克本在里彭的基礎上研製了更先進的「巴芬」魚雷轟炸機。從1934年1月開始,巴芬開始在艦隊航空隊服役,逐漸取代里彭。許多里彭被送回布萊克本並改裝成巴芬。[12]
除了英國軍方外,布萊克本還大力向潛在的海外客戶推銷里彭。[12]由於納皮爾「獅」型發動機的後期型號當時仍在官方保密法案上,布萊克本將其更換為寶馬或伊斯帕諾-西扎的發動機。布萊克本曾向西班牙海軍推銷專為其設計的衍生型號T.5C,但最終未獲訂單。[12]1928年8月,芬蘭訂購了一架特供版飛機;這架飛機被命名為「T.5D」,配備布里斯托爾-朱庇特星型發動機和可更換的輪式和浮筒式起落架,於1929年9月29日交付芬蘭空軍。芬蘭還從布萊克本購買了生產里彭的許可,芬蘭生產的型號被命名為里彭ⅡF,字母F代表芬蘭(英語:Finland)。[13]
1929年11月26日T.5E「里彭Ⅲ」首飛,它不僅採用全金屬結構,機身線條也截然不同。但其設計並不成功,因此最終僅製造了一架,後被作為實驗機。[14]
作戰歷史

1929年,里彭進入艦隊航空兵服役。當年一月,六架里彭加入皇家海軍「暴怒」號航空母艦上的第462艦隊魚雷轟炸機中隊。[15]1931年初,5架里彭ⅡA由皇家海軍「鷹」號航空母艦運往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在3月舉行的大英帝國博覽會上進行展出,並在南美進行了一系列編隊飛行展示。[11][16]
在艦隊航空兵服役期間,它通常使用傳統的輪式起落架,從海軍的航空母艦上起降;儘管它可以改裝成水上飛機,但在服役過程中很少安裝浮筒。[17]里彭一直作為艦隊航空兵的主力魚雷轟炸機服役,然而從1934年1月起,里彭逐漸被布萊克本「巴芬」魚雷轟炸機取代,最後一批在役的里彭隸屬於皇家海軍暴怒號航空母艦上的第811中隊。[11][12]
芬蘭空軍共擁有26架里彭飛機,首架由布萊克本製造,另外25架則由布萊克本授權芬蘭飛機製造廠生產。[18]這些飛機裝有多種不同的星形發動機:布萊克本生產的首架機裝有530馬力(395千瓦)的布里斯托爾「木星」Ⅶ發動機;芬蘭產的首批7架里彭安裝480馬力(360千瓦)諾姆羅納「木星」Ⅵ型發動機;第二批次8架飛機安裝535馬力(399千瓦)阿姆斯特朗·西德利「豹」式發動機;在第三批次10架飛機中,前9架擁有 580馬力(430千瓦)布里斯托爾「飛馬」發動機,最後一架配備了650馬力(485千瓦)的伊斯帕諾-西扎12Nbr發動機。[19]芬蘭的里彭飛機通常駐紮在圖爾金薩里、索爾塔瓦拉和聖塔哈米納島。[18]
在冬季戰爭和繼續戰爭期間,芬蘭空軍均使用里彭執行對抗蘇聯軍隊的作戰任務。[11]1939年末,一架里彭被蘇聯戰鬥機擊落後,里彭飛機的日常飛行任務被限制在夜間。[19]它執行了各種各樣的任務,包括例行偵察飛行、U型潛艇巡邏、傷員後送、傳單投放和空中補給。1944年12月15日,最後一架里彭退役。[20]它在戰後被重新組裝並在芬蘭派亞奈·塔瓦斯蒂亞航空博物館展出。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架保存至今的里彭飛機。[21]
Remove ads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