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應元書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應元書院是中國近代的一座的書院,位於今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東麓,由廣東布政使王凱泰倡建,於1869年建成,是清朝後期廣東省級官辦的三大書院之一[1][2]。
歷史



同治七年(1868年),王凱泰獲命為廣東布政使,其到廣州赴任時有了創立新書院的想法。此時正值學海堂的發展和菊坡精舍的新建,加上廣州已有粵秀、越華、羊城三大書院,為了不與已有書院的功能重合,王凱泰便提出設立一座專供舉人肄業的書院,以方便廣東的舉人參加會試。該提議得到當時兩廣總督瑞麟及廣東巡撫李福泰的支持及批准,便選擇在粵秀山(今越秀山)麓的應元宮前新建書院,並命名為「應元書院」[3]。
應元之名出道書,今為舉人肆業地,舉人會試第一為會元,殿試第一為狀元,其名亦宜之。
——王凱泰,《應元書院碑記》
應元書院於同治八年(1869年)開始動工興建,同年9月建成,次年春天開課。應元書院西鄰菊坡精舍,西北為學海堂,這三所書院使粵秀山成為了廣東的學術中心與文教中心。應元書院創辦後的第一個會試年,便有9人中試,其中更出了一名狀元梁耀樞,大大提高了應元書院的名氣。在第二個會試年,又有一人中榜眼、12人中進士。此後的會試年中,亦有數人中試,但中試人數比起前數次已有所不及[4]。
由於應元書院始終堅持舊制,在科舉制沒落後已不吃香。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應元書院停辦,改為祀奉已故書院、學堂山長神位的廣東先賢祠。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兩廣總督張人駿在應元書院、菊坡精舍舊址創辦以保存國粹為宗旨的廣東存古學堂,後於1911年停辦。1921年,執信學校在應元書院舊址上成立,1923年遷出;1929年,廣州市立第一中學在該處建立新校舍[5]。抗戰期間,書院舊址被日軍夷為平地;抗戰結束後,廣東幹部訓練班進駐該處,後市二中在1947年於該處復辦。因此現今認為廣州市第二中學繼承了該書院的辦學歷史[6]。
Remove ads
人物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