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度颱風奈格 (2011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颱風尼格(英語:Typhoon Nalgae,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22011,國際編號:1119,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Quiel)為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9個被命名的風暴。「尼格」一名乃由朝鮮提供,是翅膀的意思,表示飛翔、動感和自由。[1]
Remove ads
發展過程
9月27日1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發出第一次警報。
9月28日,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並給予命名尼格及編號1119。
9月29日11時,進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的負責範圍,獲菲律賓命名為Quiel,稍晚,日本氣象廳升格為颱風。
10月1日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超級颱風。隨後,尼格登陸菲律賓,當晚進入南海並減速移動。
10月2日,尼格向西北偏西移動並迅速減弱,天文台資料顯示,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在15小時內由每小時155公里急降至每小時110公里,天文台亦因而先後在凌晨及下午2時45分把尼格降為颱風及強烈熱帶風暴。其後尼格維持強度至10月3日上午11時再度減弱,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進一步下降至每小時90公里。尼格亦在10月3日早上8時開始持續向西移動。
10月4日凌晨,香港天文台把尼格降格為熱帶風暴,尼格開始改向西北偏西移動並登陸海南。
10月5日凌晨,香港天文台再把尼格降格為熱帶低氣壓。在上午2時,尼格位於峴港以北約300公里,轉向至西南偏西方向移向北部灣。並於早上在北部灣減弱為低壓區,其殘餘雨帶移入越南中部。
Remove ads
影響
- 當地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三號風暴信號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於10月1日為10個省發出三號風暴信號。
10月1日,尼格登陸菲律賓,為一星期內第2個登陸菲律賓的颱風,且強度比同年9月的颱風納沙還強,已有14個省列入警戒範圍。菲律賓北部的伊莎貝拉省多棵大樹被吹倒,屋頂被掀起。
由於尼格與納沙侵襲的時間過於接近,使得難以計算死傷人數及損失。
- 當地發出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三號強風信號
香港天文台於10月2日上午10時4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當時尼格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南約740公里。有鑑於尼格與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香港普遍地區從10月2日日間至10月3日晚間都吹清勁北至東北風,天文台在10月3日早上6時40分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當時尼格集結在香港以南約530公里。
尼格在10月3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最接近香港,並在香港以南約510公里掠過。尼格在當天下午有減弱跡象,對香港的影響逐步減少,且逐漸遠離,天文台在當天晚上7時10分直接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當時尼格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510公里。但東北季候風的影響漸見明顯,天文台因而同時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以表示強烈東北季候風已取代尼格成為當時香港吹強風的主導。這是2010年強颱風凡亞比後,天文台首次直接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同時,以強烈季候風信號緊接取代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做法,亦為近年內罕見。尼格一度成為天文台自2007年採用測風網絡後風暴中心距離香港最遠的三號信號,但此紀錄已先後被2016年超強颱風莎莉嘉、2020年熱帶風暴森拉克的520公里及2024年颱風潭美的550公里打破。
尼格襲港期間,天文台測風網絡8個指定自動氣象站只有1個錄得強風,三號信號不達標;機場和西貢以些微之差,未能錄得強風。風暴期間,長洲錄得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為每小時47公里。
Remove ads
- 當地懸掛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三號風球
- 氣象站瞬間最低氣壓:994.2 hPa(10月3日下午3時16分)
- 風暴中心與澳門之最近距離:澳門南約500公里(10月3日下午2時)
受奈格外圍環流及東北季風共伴影響,氣象局針對北部、東部發佈豪雨特報。由於豪雨不斷,宜蘭縣大同鄉提前於2日晚間宣佈3日停止辦公及上課。宜蘭縣及花蓮縣也於3日宣佈自當日中午起停班停課[2]。
公路總局並對蘇花公路進行預警性封路。蘭陽溪溪水暴漲,造成十三架疏濬用的怪手遭土石淹沒。一艘巴拿馬籍砂石船「瑞興輪」由基隆港出海,因風浪太大船身過輕,於基隆、萬里交界離岸100公尺處觸礁擱淺,船身斷成兩截,造成7死、3失蹤[3]。船上油料洩出,污染大武崙灣澳長約五公里的海岸。
熱帶氣旋信號使用記錄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