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後趙州郡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的南匈奴貴族劉淵麾下,屢立戰功,勢力強盛,控有晉朝的冀州,名義上臣屬於匈奴漢國,實際上已經割據自立。漢昌元年(318年),國丈靳準殺死隱帝劉粲奪權,自立為漢天王。十月,鎮守長安的劉曜北上討伐靳準,族滅靳氏,遷都到長安。與此同時,石勒亦參與討伐靳準,後來試圖挑起城中變亂促其投降的計劃失敗,導致靳明掌權並倒向劉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陽城。光初二年(319年)十一月,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自稱王,稱趙王元年,史稱後趙。
趙王五年(323年),石勒派石虎攻滅割據青州的曹嶷,盡有青州。六年(324年)後趙擴展至淮河流域,東晉退至淮水之濱,徐州淮水以北陷於後趙。七年(325年)東晉司、兗2州全境及豫州大部全入後趙,太和元年(328年)南侵東晉至淮南及沔水流域一帶。同年劉曜親征洛陽,為石勒所擒;二年(329年)石勒滅前趙,關隴地區大部和弘農、上洛郡等地為後趙所有。次年(330年)石勒稱帝。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從子石虎篡位,335年,遷都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建武四年(338年)燕王慕容皝與後趙帝石虎聯軍滅段部鮮卑,幽州之地全入後趙。史稱後趙強盛之時,「其地南逾淮、漢,東濱於海,西至河,西北盡燕、代」。[參 1]
石虎在位時期,東晉復奪沔水流域一帶。太寧元年(349年),後趙爆發梁犢領導的雍涼戍卒舉兵,一度攻克後趙長安,有眾40餘萬。石虎卒,其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養孫冉閔盡殺石氏子孫及羯胡,控有洛、豫、徐、荊4州及魏尹、廣平郡、冀州南部。次年自立為帝,建立冉魏。與此同時雍、秦2州及汲郡、河內郡、黎陽等為前秦控制,幽、營2州及冀州西部入前燕,青州入段龕,涼州入前涼,朔州復為羌胡佔據,淮南入東晉。後趙僅能控制司隸的襄國郡、并州、兗州、豫州、徐州、荊州、冀州部分地區。永寧二年(351年)四月,石祗被殺,後趙亡。永興三年(352年)四月,前燕俘虜冉閔,冉魏亡。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以下州郡縣沿革,根據近人著作及有關之史志典籍整理而成,主要依據書目如下:
其餘書目見參考資料覽。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出處
- 《讀史方輿紀要》卷3〈歷代州域形勢三〉。
- 《晉書》卷5〈孝懷帝紀〉:「〔永嘉二年〕三月,東海王越鎮鄄城。劉元海侵汲郡,略有頓丘、河內之地。……秋七月甲辰,劉元海寇平陽,太守宋抽奔京師,河東太守路述力戰,死之。……(十一月)己酉,石勒寇鄴,魏郡太守王粹戰敗,死之。……(永嘉四年)五月,石勒寇汲郡,執太守胡寵。」卷104〈石勒載記上〉:「「建興元年,石季龍攻鄴三臺,鄴潰,劉演奔於稟丘,將軍謝胥、田青、郎牧等率三臺流人降于勒,勒以桃豹為魏郡太守以撫之。」
- 《元和郡縣圖志》卷16〈河北道一·相州〉:「石季龍自襄國徙都之,仍改〔魏郡〕太守為魏尹。」
- 《元和郡縣圖志》卷16〈河北道一〉:「晉以懷帝諱,改鄴為臨漳縣,石季龍徙都之,復改為鄴縣。」
- 《太平御覽》卷120〈偏霸部四〉:「延熙元年七月,改頓丘為衛國,分魏郡立黎陽。」
- 《太平寰宇記》卷59〈河北道八〉:「任縣,本漢張縣地,後漢省張縣,則為鉅鹿郡之南蠻縣地。晉省南蠻,又為廣平郡之任縣地。後趙石氏於此置苑鄉縣;季龍又改清苑縣,屬襄國郡。」
- 《元和郡縣圖志》卷15〈河東道四〉:「〔襄國〕……至季龍徙都鄴,為襄國郡。石氏既滅,罷之。」
- 《元和郡縣圖志》卷15〈河東道四〉:「南和縣,……石趙屬襄國郡。」
- 《元和郡縣圖志》卷16〈河東道五〉:「館陶縣,……石趙移陽平郡理此。」
- 《元和郡縣圖志》卷15〈河東道·邢州內丘縣〉:「在漢為中丘縣,屬常山郡。晉於此立中丘郡,石趙改為趙安縣。」;《太平寰宇記》卷59〈河北道·邢州內丘縣〉:「《趙記》云:晉於此立中丘郡。《十六國春秋》:石季龍改為趙安縣。」
- 《魏書》卷106上〈地形志上〉:「南欒,二漢屬鉅鹿,晉罷,後復。」;《太平寰宇記》卷59〈河北道·邢州堯山縣〉:「《十六國春秋》曰:石季龍建武六年分趙郡之柏人,立南欒縣。」
- 《魏書》卷106上〈地形志上〉:「曲陽,二漢、晉屬趙國,曰下曲陽,後改。」
- 《晉書》卷97〈石季龍載記下〉:「廣阿蝗。季龍密遣其子邃率騎三千游於蝗所。」《資治通鑑》卷95:「〔咸和八年夏〕廣阿有蝗,虎密使其子冀州刺史邃帥騎三千遊於蝗所。」;洪亮吉《十六國疆域志》卷2:「案此則後趙有廣阿縣,未知何時復立也。」
- 《晉書》卷96〈石季龍載記上〉:「咸康元年,……分癭陶之柳鄉立停駕縣。」
- 《資治通鑑》卷94:「〔咸和四年〕329二月,後趙群臣請後趙王勒即皇帝位;勒乃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立妃劉氏為王后,世子弘為太子。以其子宏為驃騎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單于,封秦王;斌為左衛將軍,封太原王;恢為輔國將軍,封南陽王。以中山公虎為太尉、尚書令,進爵為王;虎子邃為冀州刺史,封齊王;宣為左將軍;挺為侍中,封梁王。又封石生為河東王,石堪為彭城王。」;卷95:「〔咸和八年〕333八月,趙主弘以中山王虎為丞相、魏王、大單于,加九錫,以魏郡等十三郡為國,總攝百揆。虎赦其境內,立妻鄭氏為魏王后;子邃為魏太子,加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錄尚書事;次子宣為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冀州刺史,封河間王;韜為前鋒將軍、司隸校尉,封樂安王;遵封齊王,鑒封代王,苞封樂平王;徙平原王[註 6]斌為章武王。……〔咸康三年337正月〕辛巳,虎依殷、周之制,稱大趙天王。即位於南郊,大赦。立其後鄭氏為天王皇后,太子邃為天王皇太子,諸子為王者皆降為郡公,宗室為王者降為縣侯。」;卷98:「〔永和五年349正月〕趙王虎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太寧,諸子皆進爵為王。」[註 7]
- 《太平寰宇記》卷63〈河北道十二〉:「虜口鎮城:今邑理也。自石趙、苻秦、後魏,並為博陵郡,理於此。州理城:晉魯口城也。」
- 《太平寰宇記》卷58〈河北道七〉:「永嘉亂後,石趙移郡理平晉城,即今博州清平縣也。」
- 《水經注》卷5:「田融云:趙武帝十二年,立建興郡,治廣宗,置建始、興德五縣隸焉。」卷9:「田融言,趙立建興郡於城內,置臨清縣於水東,自趙石始也。……清河又東北逕信鄉西,《地理風俗記》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鄉,故縣也。清河又北逕信成縣故城西,應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縣也。趙置水東縣於此城,故亦曰水東城。」
- 《資治通鑑》卷91:「〔太興二年夏,〕趙固死,郭誦留屯陽翟,石生屢攻之,不能克。……〔太興三年二月,〕趙將尹安、宋始、宋恕、趙慎四軍屯洛陽,叛,降後趙。後趙將石生引兵赴之;安等復叛,降司州刺史李矩。矩使穎川太守郭默將兵入洛。石生虜宋始一軍,北渡河。於是河南之民皆相帥歸矩,洛陽遂空。」;《晉書》卷95〈石勒載記〉:「勒司州刺史石生攻晉揚武將軍郭誦於陽翟,不克,進寇襄城,俘獲千餘而還。」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永嘉之後,司州淪沒劉聰。聰以洛陽為荊州,及石勒,復以為司州。石季龍又分司州之河南、河東、弘農、滎陽,兗州之陳留、東燕為洛州。」
- 《資治通鑑》卷99:「〔永和七年〕五月,趙兗州刺史劉啟自鄄城來奔。八月,魏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荊州刺史樂弘、豫州牧張遇以廩丘、許昌等諸城來降;平南將軍高崇、征虜將軍呂護執洛州刺史鄭系,以其地來降。」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後石季龍改陳留郡為建昌郡,屬洛州。」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又有東燕郡,江左分濮陽所立也,領燕縣、(前漢曰南燕,後漢曰燕,並屬東郡。《太康地誌》屬濮陽。)白馬、平昌、考城凡四縣。……東郡領白馬、(別見。)涼城、(二漢東郡有聊城縣,《晉太康地誌》無,疑此是。)東燕(別見。)三縣。」
- 《讀史方輿紀要》卷11〈北直二〉:「平谷……晉省。石趙復置。」
- 《資治通鑑》卷96:「〔咸康五年〕虎以其撫軍李農為使持節、監遼西、北平諸軍事、征東將軍、營州牧,鎮令支。」
- 《讀史方輿紀要》卷11〈北直二〉:「俊靡廢縣在縣北。漢縣,屬右北平郡。後漢因之。……晉屬北平郡,後廢。」
- 《魏書》卷1〈序紀〉:「〔穆帝三年〕晉懷帝進帝大單于,封代公。帝以封邑去國懸遠,民不相接,乃從琨求句注、陘北之地。琨自以託附,聞之大喜,乃徙馬邑、陰館、樓煩、繁畤、崞五縣之民於陘南。」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自惠懷之間,離石縣荒廢,勒於其處置永石郡。」;《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三〉「石州,……在秦為西河郡之離石縣。靈帝末,黃巾大亂,百姓南奔,其郡遂廢。魏黃初三年復置離石縣,晉惠帝末劉元海起於河西,攻陷郡縣,其離石又沒於賊。石勒時改為永石郡。」;《太平寰宇記》卷42〈河東道三〉「石州,……為太原郡地。兩漢為西河郡地,……晉惠帝以劉元海為離石都尉,故元海起事於此。後石勒改為永石郡。」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石勒〕又別置武鄉郡。」卷96〈石季龍載記上〉:「武鄉長城徙人韓彊獲玄玉璽」;《十六國春秋纂錄》卷2:「〔趙王石勒三年〕冬十月,勒親與鄉老齒坐,懽飲,語及平生。……令曰:『武鄉,吾之豐、沛也,其復之三世。』」;《魏書》卷106〈地形志上〉:「鄉郡,石勒分上黨置武鄉郡」;《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二〉「石趙時,〔武鄉縣〕改屬武鄉郡。」;《太平寰宇記》卷50〈河東道十一〉「武鄉縣,本漢涅氏縣地,屬上黨郡。晉始置武鄉縣,屬樂平郡。石氏分上黨郡涅、沾二縣置武鄉郡,縣屬焉。」
- 《晉書》卷15〈地理志下〉:「自永嘉喪亂,青州淪沒石氏。東萊人曹嶷為刺史。造廣固城。」卷95〈石勒載記下〉:「曹嶷降,送於襄國。勒害之,坑其眾三萬。季龍將盡殺嶷眾,其青州刺史劉徵曰:『今留徵,使牧人也;無人焉牧,征將歸矣。』季龍乃留男女七百口配征,鎮廣固。」;《元和郡縣圖志》卷10〈河南道六〉:「廣固城,在縣西四里。晉永嘉五年,東萊牟平人曹嶷為刺史所築,有大澗,甚廣固,故謂之廣固。」
- 《晉書》卷88〈孝友傳·桑虞〉:「石季龍太守劉徵甚器重之,徵遷青州刺史,請虞長史,帶祝阿郡。」
- 《宋書》卷35〈州郡志一〉:「徐州刺史,後漢治東海郯縣,魏、晉、宋治彭城。」
- 《晉書》卷97〈石季龍載記下〉:「初,讖言滅石者陵,尋而石閔徙蘭陵公,季龍惡之,改蘭陵為武興郡。」
- 《資治通鑑》卷98:「〔永和五年十一月〕,鑒即位,大赦。以武興公閔為大將軍,封武德王。」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陳郡太守〉:「穀陽令,本苦縣,前漢舊淮陽,後漢屬陳,《晉太康地誌》屬梁,成帝咸康三年更名。」
- 《太平寰宇記》卷141〈山南西道·商州豐陽縣〉:「晉太始三年分商縣之地置豐陽縣。因豐陽川以為名,尋廢。」;《晉書》卷112〈符生載記〉:「雄遣菁掠上洛郡,於豐陽縣立荊州。」
- 《魏書》卷106下〈地形志下〉:「石安,石勒置。」;《太平寰宇記》卷26〈關西道二〉:「石安原,即石勒置石安縣之所。」;《長安志》卷13:「前趙石勒於渭城置石安縣。」
- 《晉書》卷95〈藝術傳〉:「趙興太守籍狀收送詣〔石〕季龍。」
- 《太平寰宇記》卷34〈關西道十〉:「〔廢鶉觚縣〕,石勒改為趙平郡。」
- 《太平寰宇記》卷31〈河北道二〉:「《魏志》曰:『司馬宣王撫慰關中,罷〔雲陽〕縣,置撫夷護軍。』及趙王倫鎮長安,復罷護軍。後氐羌反,又立護軍,劉、石、苻、姚因之。」
- 《太平寰宇記》卷35〈關西道十一·坊州〉:「魏、晉陷於狄,不置郡縣。劉石、苻姚時,於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鎮,常以重兵守之。」
注釋
- 任縣在襄國、南和2縣之北,亦屬襄國郡轄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第79頁)
- 西晉河內郡尚領有武德縣,《晉書·石勒載記》記載「時劉聰攻河內,勒率騎會之,攻冠軍將軍梁巨於武德,懷帝遣兵救之。勒留諸將守武德,與王桑逆巨於長陵。巨請降,勒弗許,巨踰城而遁,軍人執之。勒馳如武德,坑降卒萬餘,數梁巨罪而害之。王師退還,河北諸堡壁大震,皆請降送任於勒」,則永嘉四年(310年)石勒破武德縣,殺晉冠軍將軍梁巨後廢縣。
- 《晉書·地理志》遺漏此縣,《晉書·石勒載記》有武德縣的記載。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晉圖組》河內郡有此縣。
- 《晉書·石勒載記》記載「劉曜敗季龍於高候,遂圍洛陽。勒滎陽太守尹矩、野王太守張進等皆降之,襄國大震」,時為趙王十年(328年),則此年以前野王郡已立,設立年份當在318年復立河內郡、汲郡之時。
- 《晉書·地理志》作「東安陵」,《晉書·明帝紀》、《五行志》及《宋書·五行志》記載「饒安、東光、安陵三縣火」,則後趙時已改名安陵。
- 《晉書·石勒載記》作「太原王」。
- 石虎諸子進爵為郡王而可考者,為燕王石斌、樂平王石苞、彭城王石遵、義陽王石鑒、沛王石沖、汝陰王石琨、淮南王石昭、新興王石祗8人,而襄城公石涉歸、上庸公石日歸2人血緣關係不明。
- 後趙廢狐奴縣年份不明,《晉書·石季龍載記》記石虎「徙遼西、北平、漁陽萬戶於兗、豫、雍、洛四州之地」,時間在建武六年(340年)時,疑狐奴縣在此年廢縣。
- 後趙廢俊靡縣年份不明,《晉書·石季龍載記》記石虎「徙遼西、北平、漁陽萬戶於兗、豫、雍、洛四州之地」,時間在建武六年(340年)時,疑俊靡縣在此年廢縣。
- 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太原郡尚領有狼孟、於離、盂、京陵4縣,狼孟縣西晉末廢縣,其餘3縣可能也在十六國戰亂時廢。
- 據《晉書·地理志》記載,新興郡尚領有廣牧縣,西晉以後不見,蓋十六國戰亂時廢。
- 《晉書·石勒載記》記載石勒稱帝時領有24郡,有定襄郡無新興郡,當石勒取得新興郡後改名為定襄郡。
- 據《晉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郡尚領有汪陶、葰人2縣,無樓煩、陰館2縣,蓋永嘉以後置廢。
- 西晉為「東安平縣」,至前燕時已改稱「安平縣」,蓋永嘉以後改名。
- 牟發松列後趙世臨朐縣屬平昌郡。
- 據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考証,濟南郡尚領有菅、鄒平4縣,鄒平縣西晉末時廢,菅縣西晉以後不見,蓋十六國戰亂時廢。
- 牟發松等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考証祝阿郡領縣僅得祝阿1縣,其餘領縣不明。
- 胡阿祥等認為傅陽、武原、梧、廣戚4縣在永嘉之亂後見廢。(《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693頁)
- 《晉書·地理志》下邳郡尚領有北凌縣,十六國時已不可考。牟發松等誤以《太平寰宇記》卷17的凌城廢縣即下邳郡北凌縣,實際上是廣陵郡凌縣。
- 牟發松等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第95頁注釋3。
- 牟發松等認為東安郡尚領發干縣,據胡阿祥等考証,實際上是僑縣。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以武德國單立,下領武德縣。案武德縣為河內郡廢縣,又冉閔封武德王以前曾封武興公,蓋武德國實際由武興郡改置。
- 《晉書·地理志》臨淮郡尚領有高郵縣,為東晉所據,後移屬廣陵郡。
- 牟發松等認為後趙淮陵郡尚領有廣陵郡的淮浦縣。
參考資料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牟發松、毌有江、魏俊傑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 史霖,《十六國時期漢趙國疆域政區的變遷》,上海:復旦大學,2010
- 湯球,《十六國春秋輯補》,台北:鼎文書局,1987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