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德國駐汕頭領事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德國駐汕頭領事館是德國曾派駐中國汕頭的領事級別外交代表機構,最早在1864年起設立,至1917年關閉。領事館館舍則於1874年建於外馬路,後遭拆除,原址現為汕頭市圖書館舊址。
歷史
清咸豐八年(1858年),中英簽訂《天津條約》,辟潮州為通商口岸。1860年英國首任駐潮州口岸領事堅佐治(George W. Caine)抵達潮州,但受到潮州城區民眾的強烈反對,使其主動放棄在潮州城區設駐點,改而選擇了相對安全的汕頭為通商口岸,進行貿易及領事服務。此後,包括德國(1864年)在內的各種商務機構和各國領事館也陸續跟隨在汕頭建立。首任德國領事為商人迪格士,他在汕頭經商20餘年,娶一華人為妻,生兒育女,並曾先後兼任法國、丹麥、挪威駐汕頭領事[1]。至1917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中國作為參戰的協約國成員之一,正式向德國、奧匈帝國等國宣戰絕交,德國領事館被迫關閉[2]。
Remove ads
建築
德國駐汕頭領事館於1874年在外馬路建成,是一座別致的西式建築,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關閉[5]。後來這裡建起了多座富人厝,民國時期汕頭總商會陳姓會長的私宅「賓園」就建於德國領事館舊址上。1941年11月3日,侵華日軍在德國駐汕領事館舊址一帶修建汕頭神社,神社為東洋風格建築,供奉着侵華戰死的日本官兵的靈位。1982年,神社被拆,改建為汕頭圖書館,現為汕頭圖書館舊址[6]。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