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汕頭神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汕頭神社(日語:汕頭神社/すわとうじんじゃ Suwatō jinja)是日本侵華戰爭時期大日本帝國軍隊在軍事占領地中華民國廣東省汕頭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汕頭市)建造的一座在華神社,祭祀對象為昭憲皇太后、大國魂神、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能久親王[註 1][1]。戰爭結束後被改造為他用,最終被拆除,現已不存在遺址。
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汕頭淪陷後,日軍開始在外馬路中段的原德國駐汕頭領事館舊址處籌建汕頭神社,並於1941年11月3日建成。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帶走了神社內的靈位等物品。1956年3月[2],汕頭市圖書館於此設立館址,但幾年後又遷出,此址改為少年宮。1970年代間,汕頭市勞動局和知識青年辦公室等機構在此設址辦公。1975年秋天,汕頭市技工學校(汕頭市技工學校、汕頭市第二技工學校、今汕頭技師學院的前身)復校,在神社庭院的西側搭建竹棚作為臨時教室。1977年夏天,汕頭市圖書館搬回此址。1982年(一說1981年[2]),神社被完全拆除,建立汕頭市圖書館新館舍。[3][4][5]神社原址現為汕頭市文化館,該處尚存狛犬一座[1]:101。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