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德國社會民主黨
德國政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德國社會民主黨(德語: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德國社民黨(SPD,德語發音:[ɛspeːˈdeː] (ⓘ)),是德國主要的政黨之一,奉行社會民主主義[4][5][6]意識形態,創立於1863年。社民黨曾在1966年至1982年、1998年至2009年以及2013年至今,與不同政黨組成執政聯盟,建立聯合政府。在德國政治光譜中,其立場較聯盟黨和自由民主黨偏左,但比左翼黨更為溫和。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9月4日) |
Remove ads
Remove ads
基本政治綱領
社民黨起源於工人運動,帶有鮮明的社會主義色彩。它與工會關係密切,意識形態上曾與19世紀歐洲多數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政黨一樣,傾向於革命性的馬克思主義。愛德華·伯恩斯坦以其修正主義理論,挑戰了當時社民黨內仍占主導地位的革命派陣營。儘管在黨內曾存在爭議,但最遲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修正主義理論已在社民黨內逐步獲得貫徹,儘管並非正式確立。該理論主張通過民主選舉等合法途徑掌握政權,並以漸進改革的方式,實現社會向社會主義的轉型。
1989年,社民黨宣布放棄自1959年起沿用的哥德斯堡綱領,轉而採納《柏林宣言》。為了更鮮明地突出自身立場,並清晰地闡釋政見,尤其是在與基民盟對比時,社民黨於2007年發布了新的黨綱。
社民黨將社會正義置於其核心政治理念之一。他們認為,經濟發展應服務於全體公民,利益分配應公平合理,從而提升社會整體福祉。同時,社民黨強調,一個強大且注重社會福利的國家,方能有效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而審慎的財政政策,充分考慮後代人的需求,亦至關重要。為達成這些目標,惠及不同社會群體,社民黨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倡議,例如推行新的富人稅政策等。
在社會政策層面,社民黨致力於推動民權,構建開放社會,並鼓勵公民參與政治,視自由、正義和團結為社會基石。
在國際政策上,社民黨主張積極的歐洲一體化,並推行對外合作政策。
2013年的一項數據顯示,社民黨黨員結構呈現老齡化趨勢,63%的黨員年齡超過60歲,35歲以下的青年黨員僅占8%。黨員性別比例失衡,男性黨員占三分之二。多數黨員具有工會背景,近半數黨員為工人或公司雇員,家庭主婦(或家庭主夫)占12%,公務員占11%。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1863年5月23日,社會主義活動家斐迪南·拉薩爾創立了「全德工人聯合會」(即拉薩爾派)。1869年,奧古斯特·倍倍爾和威廉·李卜克內西創立「德意志社會民主工黨」(即愛森納赫派)。在卡爾·馬克思的斡旋下,1875年5月22日至27日,兩個組織在哥達召開大會,合併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並通過哥達綱領,馬克思為此撰寫了著名的《哥達綱領批判》。
由於該黨主張革命並反對君主制,俾斯麥政府於1878年開始實施「反社會主義非常法」,宣布該黨為非法組織,並進行鎮壓。然而,這一舉措反而促進了該黨組織結構的快速發展,並提升了工作效率。在此期間,時任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等代表國家力量的人物,多次呼籲對社會民主人士採取暴力鎮壓。但龐大的工人階級在關鍵時刻覺醒,使該黨迅速崛起為德國最大的政黨。
1890年,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更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恢復合法活動。1892年,該黨正式獲得合法地位,並在愛爾福特通過了愛爾福特綱領。由卡爾·考茨基和愛德華·伯恩斯坦起草的這份黨綱,摒棄了改良主義,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主要的思想指導。1890年,社民黨已占據議會27.2%的席位,1912年更提升至34.8%。1913年倍倍爾逝世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胡戈·哈阿茲共同領導社民黨。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愛德華·伯恩斯坦提出了他的修正主義理論,挑戰了社民黨內部占據主流地位的革命馬克思主義理論。伯恩斯坦認為,德國可以通過民主、合法的選舉以及政府更迭,實現社會主義變革。修正主義理論在社民黨的實際政治策略中得到部分應用,但未被公開承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修正主義才逐漸成為社民黨的官方意識形態。
Remove ads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社民黨投票支持戰爭公債的發行。只有卡爾·李卜克內西(威廉·李卜克內西之子)和奧托·呂勒兩位社民黨議員反對1915年的戰爭公債。1916年,卡爾·李卜克內西因參與反戰遊行而被捕,並被判處監禁。但出於不明原因,他在戰爭結束前獲釋。在戰爭期間,許多議員對社民黨日益軟弱的姿態感到不滿,他們在社民黨之外另行組建了一個獨立於社民黨的黨派——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USPD)。
1916年卡爾·李卜克內西出獄後,他和羅莎·盧森堡共同組織了左翼團體斯巴達克同盟,又稱「國際派」。左翼社會民主黨人從社民黨中分離出來,組建新政黨:獨立社會民主黨。形式上,斯巴達克同盟是獨立社會民主黨內的一個派別。加入獨立社民黨的社民黨人,不僅包括左翼領袖羅莎·盧森堡,還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新時代》的發行人卡爾·考茨基,以及修正主義的代表人物、理論家愛德華·伯恩斯坦。
從1915年起,一個名為列施—庫諾—亨尼施集團(Lensch-Cunow-Hänisch-Gruppe)的組織(與俄裔德國社會主義右翼政治家亞歷山大·帕爾烏斯關係密切),取代考茨基和伯恩斯坦,成為主要的修正主義派別。他們期望德國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進而在歐洲推行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受沙皇統治的俄羅斯人民。海因里希·庫諾,一位人種學家,同時也是社民黨黨校的講師,於1917年取代考茨基,成為《新時代》的發行人,並參與撰寫了後來的《格爾利茨宣言》和《海德堡宣言》。從1917年開始,隨着大多數社會民主黨人逐漸意識到戰爭將以失敗告終,該組織的影響力也隨之衰落。
1918年,德國戰敗的結局已定。在威廉港和基爾,水兵發動起義,史稱德國革命,又稱十一月革命。革命迫使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並最終流亡荷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領導「多數派社會民主黨」 (Mehrheits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為政府更迭做好準備。與此同時,馬克斯·馮·巴登親王也將政權移交給社會民主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斯巴達克同盟和部分獨立社會民主黨人,主張效仿數年前在俄羅斯爆發的十月革命,在德國建立蘇維埃政權。然而,革命士兵和工人並未以俄國十月革命為榜樣,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為結束戰爭和推翻軍政府而奔走。在此共同目標下,多數派社民黨和獨立社民黨再度聯合。這個由艾伯特和哈阿茲領導的、由多數派社民黨和獨立社民黨平等組成的革命政府,只是一個過渡政府,其主要任務是為不久後舉行的全民大選以及最終產生的國民議會做準備。
1918年末,多數派社會民主黨人和部分獨立社會民主黨人,在聯合政府中就如何軍事鎮壓起義水兵的問題爭論不休。多數社民黨認為,未經授權的行動違背了工人運動的民主原則,他們嘗試建立義務警察系統和多數派社會民主黨的自由團體。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發動第二波革命浪潮,試圖席捲德國。艾伯特政府隨即聘用自由軍團鎮壓起義。
由古斯塔夫·諾斯克徵召的右翼民族主義自由軍團,在多數派社會民主黨的支持下,對斯巴達克同盟起義和蘇維埃政權進行了血腥鎮壓。由此,古斯塔夫·諾斯克也成為了魏瑪共和國的首任國防部長,同時也背負了「血手」的惡名。他應對自由軍團對眾多革命者的謀殺事件負責,其中既有知名人士,也有無名之輩。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也在1919年1月15日遇害。
艾伯特和諾斯克在十一月革命及其鎮壓中所扮演的角色,受到了當時議會內外左翼政黨的強烈抨擊,被斥為「革命的叛徒」。斯巴達克同盟和其他左翼革命團體於1919年1月1日組建了德國共產黨。這也標誌着革命派社會民主黨人與改良派社會民主黨人正式分道揚鑣。

1919年至1925年,社民黨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執掌年輕的魏瑪共和國政府。1922年,隨着左翼勢力的復興,社民黨與殘餘的獨立社民黨再次合併。此後,社民黨與其他政黨分擔政府部門的領導權,並最終在1928年至1930年間,組建了以赫爾曼·穆勒為首的大聯合政府。奧托·布勞恩也長期擔任普魯士自由邦總理,執政時間從1920年至1932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社民黨和由原社民黨分裂出去的大部分成員組建的德國共產黨,成為新的競爭對手,這很大程度上源於德國革命的遺留影響。由於部分工人階級選民倒向德國共產黨,社民黨始終力圖在帝國政治中保持影響力,以減少選票流失。在魏瑪共和國時期,社民黨的社會基礎主要依靠工會組織中的專業技術工人。
儘管納粹黨(NSDAP)的勢力逐漸壯大,社民黨仍舊保有其原有的選民群體。納粹黨主要依靠爭取年輕選民,甚至包括以往不參與投票的選民來贏得選舉,但社民黨對此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由於社民黨自身結構僵化,且不願與指責社民黨為「社會法西斯主義」的德國共產黨合作,同時其他邊緣化的民主黨派也難以成為對抗納粹的可靠盟友,導致社民黨在應對納粹崛起方面顯得無力。
社民黨議會黨團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引發了布呂寧政府中部分年輕黨員以及社民黨左翼陣營日益強烈的批評。1931年,部分社民黨左翼成員再次出走,組建了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
1932年7月20日,在普魯士政變中,柏林普魯士政府領導人、社民黨人奧托·布勞恩被軍事政變推翻,社民黨在普魯士的最後堡壘也隨之失守。
1933年3月24日,在德國1933年授權法的立法表決中,社民黨議員集體投出反對票。奧托·威爾斯在辯論中,代表社民黨在議會中最後一次公開反對希特勒,成為除被強制剝奪議席的德國共產黨外,唯一一個在投票中反對《授權法》的政黨。在社民黨的所有黨產被納粹政權沒收後,大部分黨派領導人流亡國外。5月17日,希特勒在一份外交政策聲明中,公開威脅社民黨議會的主要成員。6月21日,社民黨收到納粹政府的禁令,7月14日,社民黨正式被取締。
Remove ads
二戰結束後,社民黨得以重建。在聯邦德國,社民黨最初處於在野地位,但從1966年至1982年,社民黨開始主導聯邦政府,維利·勃蘭特和赫爾穆特·施密特先後擔任西德總理。在1959年通過的《哥德斯堡綱領》中,社民黨摒棄了階級政黨和馬克思主義原則的概念[7],轉而繼續推行社會福利政策。198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基本綱領》(1998年補充)的「我們的歷史淵源」部分中聲明:「歐洲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淵源,根植於基督教、人道主義哲學、啟蒙運動、馬克思的歷史和社會學說以及工人運動的實踐經驗。」[8][9]。2007年,社民黨在黨綱的「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理念」部分中再次強調:「1959年的哥德斯堡綱領,其思想根基在於猶太教和基督教、人文主義和啟蒙思想、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分析以及工人運動的經驗。」[10]。
儘管社民黨最初曾反對西德於1955年加入北約,但如今已轉變為堅定支持德國加強與歐洲聯盟和北約的盟友關係。
在德國蘇占區,即後來的東德,社民黨組織被迫與德國共產黨的東部組織合併,組建了德國統一社會黨。1989年東歐劇變後,東德的社民黨重新恢復為獨立政黨。兩德統一後,東德社民黨與西德社民黨合併。
1990年德國統一後,1998年社民黨在格哈特·施羅德的領導下,在聯邦議院選舉中獲勝,重奪執政權,並在2002年成功連任。然而,由於施羅德政府在2005年提前解散議會並舉行大選,社民黨再次下野。此後,社民黨加入由基民盟主導的大聯合政府,後因在2009年聯邦議院選舉中慘敗而退出政府,淪為在野黨。
在格哈特·施羅德執政時期,社民黨提出要建立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減少失業。1998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社民黨以40.9%的得票率成為議會第一大黨。社民黨獲勝的關鍵在於其在大城市和傳統工業州的支持率。通過與綠黨聯合組建政府,社民黨在1982年選舉失利16年後,重新登上執政舞台。
1995年11月,奧斯卡·拉方丹當選為社民黨主席。1998年,他出任財政部長。1999年3月,由於與總理施羅德在政策理念上存在分歧,拉方丹辭去黨內和政府職務。施羅德接替拉方丹,成為社民黨主席。
在2002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社民黨獲得全國38.5%的選票,並與綠黨繼續組成聯合政府。此後,該聯合政府公開反對伊拉克戰爭。
2004年歐洲議會選舉,對社民黨而言是一場災難。該黨在全國範圍內遭遇了二戰以來最慘重的選舉失利,得票率僅為21.5%,創歷史新低。同年早些時候,社民黨的領導權從總理施羅德移交至弗朗茨·明特費林,普遍認為此舉旨在平息黨內對聯邦政府推行經濟改革政策的不滿。
近年來,社民黨的黨員人數持續減少。1976年,社民黨擁有百萬黨員,到1998年降至77.5萬人,2003年9月進一步減少到66.3萬人,2005年11月僅剩59.1萬人。許多原先的支持者轉而支持立場更為左傾的綠黨和左翼黨。
2005年4月,時任黨主席明特費林公開批評德國自由市場經濟中存在的過度逐利現象,並呼籲聯邦政府在促進經濟公平方面加大干預力度。這一表態引發了全國性的廣泛辯論,成為當時幾乎所有主要期刊的頭版話題,並在主要電視新聞節目中占據了每日報道的顯著位置。明特費林的建議雖然遭到了一些雇主組織和經濟學家的批評,但仍獲得了相當一部分公眾的支持(部分民意調查顯示支持率高達75%)。
2005年1月,部分社民黨左翼成員因不滿社民黨的政策右傾以及新自由主義傾向,脫離社民黨,另行組建了勞動和社會公正-選舉替代政黨。5月,前社民黨主席奧斯卡·拉方丹加入該黨。2007年,該黨與左翼黨.民社黨合併,組建了新的左翼黨。
2005年,素有「社民黨故鄉」之稱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舉行州議會選舉,社民黨失去了在該州長達39年的執政地位,這一選舉失利直接導致施羅德政府提前於9月18日舉行聯邦議院大選;大選結果,社民黨與主要競爭對手基民盟勢均力敵,但由於與綠黨的議席總數未能過半,最終選擇與基民盟組建大聯合政府。
2006年4月10日,社民黨主席馬蒂亞斯·普拉策克因聽力嚴重衰退辭職。[11]在隨後的臨時黨代會上,前副主席庫爾特·貝克當選繼任黨主席。
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社民黨的得票率跌至23.0%,退出執政聯盟。
2013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社民黨的得票率回升至25.7%,再次與基民盟組建大聯合政府。
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社民黨的得票率跌至20.5%。
2021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社民黨的得票率躍升至25.74%,是自2005年以來最好的成績且使其主導組建政府,亦是自2002年以來首次奪回國會第一大黨地位。[12]
2025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社民黨的得票率跌至16.4%,是自1887年以來最差的成績且退居第三大黨。
Remove ads
選舉成績
Remove ads
Remove ads
歷任領導人




- 奧古斯特·倍倍爾、保羅·辛格爾(1892年—1911年)
- 奧古斯特·倍倍爾、胡戈·哈塞(1911年—1913年)
-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胡戈·哈塞(1913年—1916年)
-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1916年—1917年)
-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菲利普·謝德曼(1917年—1919年)
- 奧托·威爾斯、赫爾曼·穆勒(1919年—1922年)
- 亞瑟·克里斯平、奧托·維爾斯、赫爾曼·穆勒(1922年—1928年)
- 亞瑟·克里斯平、奧托·維爾斯(1928年—1931年)
- 亞瑟·克里斯平、奧托·維爾斯、漢斯·福格爾(1931年—1933年)
- 奧托·維爾斯和漢斯·福格爾(1933年—1939年,流亡)
- 漢斯·福格爾(Hans Vogel)(1939年—1945年,流亡)
- 庫爾特·舒馬赫(1946年—1952年)
- 埃里希·奧倫豪爾(Erich Ollenhauer)(1952年—1963年)
- 維利·勃蘭特(1964年—1987年)
- 漢斯-約亨·福格爾(1987年—1991年)
- 比約恩·恩格霍姆(Björn Engholm)(1991年—1993年)
- 約翰內斯·勞(1993年;代理)
- 魯道夫·沙爾平(1993年—1995年)
- 奧斯卡·拉方丹(1995年—1999年)
- 格哈特·施羅德(1999年—2004年)
- 弗朗茨·明特費林(2004年3月21日—2005年11月15日)
- 馬蒂亞斯·普拉策克 (2005年11月15日—2006年4月10日)
- 庫特·貝克(2006年4月10日—2008年9月7日)
- 弗朗茨·明特費林(2008年10月18日—2009年11月13日)
- 西格瑪爾·加布里爾(2009年11月13日—2017年3月19日)
- 馬丁·舒爾茨(2017年3月19日—2018年2月13日)
- 奧拉夫·朔爾茨(2018年2月13日—2018年4月22日;代理)
- 安德烈婭·納勒斯(2018年4月22日—2019年6月3日)
- 曼努埃拉·施韋西希(2019年6月3日—2019年9月10日;代理)
- 托爾斯滕·舍費爾-金貝爾(2019年6月3日—2019年10月1日;代理)
- 馬盧·德賴爾(2019年6月3日—2019年12月6日;代理)
- 諾貝特·瓦爾特-博爾揚斯(2019年12月6日—2021年12月11日;聯合主席)
- 薩斯基婭·埃斯肯(自2019年12月6日起;聯合主席)
- 拉爾斯·克林拜爾(自2019年12月6日起;聯合主席)
-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1919年-1925年)
- 古斯塔夫·海涅曼(1969年-1974年)
- 約翰內斯·勞(1999年-2004年)
- 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2017年至今)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