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扁桃腺周圍膿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扁桃腺周圍膿瘍
Remove ads

扁桃腺周圍膿瘍(Peritonsillar abscess, PTA),又稱為昆西病(Quinsy),是指在扁桃腺周圍的潛在腔隙(即扁桃腺周間隙)內形成的局部膿瘍。此病症通常是急性扁桃腺炎的併發症,但也可能因韋伯腺英語Weber's glands阻塞而單獨發生。

事实速览 扁桃腺周圍膿瘍, 異名 ...

典型臨床表現包括嚴重的單側喉嚨痛、吞嚥困難、張口困難英語trimus,以及因軟顎腫脹導致的特殊「馬鈴薯含口音」(hot potato voice)。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症狀和理學檢查,如發現單側扁桃腺周圍紅腫、懸雍垂被推向對側等。超音波等影像學檢查有助於確認診斷。

治療核心是進行膿液引流,常見方法包括針頭穿刺抽吸或切開引流。同時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並可能輔以皮質類固醇減輕症狀。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深頸部感染甚至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在適當治療下,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

Remove ads

症狀與體徵

扁桃腺周圍膿瘍的症狀通常在3至6天內逐漸加劇[3]。患者最主要的症狀是嚴重且通常為單側的喉嚨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同側耳朵(稱為牽涉性耳痛)。伴隨而來的吞嚥疼痛非常顯著,嚴重時患者甚至無法吞嚥口水,導致流涎和口臭[2]

隨著膿瘍體積增大,會影響軟顎活動,導致聲音變得含糊不清,就好像含著熱燙的馬鈴薯說話,形成所謂的「馬鈴薯含口音」。由於膿瘍附近的翼肌受到刺激和反射性痙攣,高達三分之二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張口困難英語trimus[3][5]。其他全身性症狀包括發燒、寒顫、全身乏力、頭痛、噁心和便秘[2]

理學檢查時,患者通常呈病容且發熱。口咽部檢查可見患側扁桃腺周圍區域明顯紅腫,形成隆起,並將扁桃腺本身推向下方和中線。患側的軟顎和扁桃腺前柱亦會腫脹,而懸雍垂則因受壓迫而明顯偏向健康的一側[3]。頸部檢查可能觸及腫大且有壓痛的淋巴結,尤其是頸二腹肌淋巴結英語jugulodigastric lymph node。部分患者可能因頸部疼痛而呈現斜頸英語Torticollis姿勢[2]。雖然罕見,雙側扁桃腺周圍膿瘍也可能發生[6][7]

Remove ads

成因

扁桃腺周圍膿瘍的確切病理生理學機制至今未明,目前有兩種主要理論。最廣為接受的理論是,感染始於扁桃腺的淋巴濾泡深處(特別是最大的扁桃腺隱窩英語Tonsillar_crypts),隨後穿透扁桃腺包膜,先引發扁桃腺周蜂窩組織炎,最終發展為膿瘍[2]

另一種理論認為,此病源於韋伯腺英語Weber's glands的阻塞。韋伯腺是位於扁桃腺周間隙的數百個微小唾液腺,負責分泌唾液以清除扁桃腺表面的碎屑。當這些腺體的導管因纖維化或組織壞死而阻塞時,便容易形成膿瘍[3][8]。這個理論也能解釋為何已接受扁桃腺切除術英語Tonsillectomy的患者仍有可能發生此病[2]

風險因子包括吸煙和慢性牙周病[2][4]。扁桃腺周圍膿瘍通常是多重細菌感染所致,涉及需氧菌厭氧菌。最常見的需氧菌是A群鏈球菌,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在厭氧菌方面,壞死梭桿菌英語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被認為是關鍵病原體[3][2][9][10][10]

Remove ads

診斷

扁桃腺周圍膿瘍的診斷通常基於典型的臨床病史和理學檢查結果[2]。當患者出現單側喉嚨腫脹、急性扁桃腺炎治療無效且持續單側腫大,或單側軟顎隆起伴隨同側扁桃腺移位時,應高度懷疑此診斷。

影像學檢查

在臨床診斷明確的情況下,影像學檢查並非必要。然而,當診斷不確定、懷疑有併發症(如深頸部感染)、或患者因嚴重張口困難而無法配合檢查時,影像學工具便相當重要[3]

  • 床邊超音波:被推薦為首選的影像學工具,因其無輻射、快速且成本較低。超音波有兩種操作方式:經口內探頭和經頸部/下頷下探頭。經口內超音波的診斷敏感度可達90%至100%,而經皮超音波的敏感度約為80%至91%。兩種方法的特異性均很高(79%至100%)[11]。超音波不僅能區分蜂窩組織炎與膿瘍,還能精確定位膿瘍位置、評估其與頸動脈的距離,並可實時引導穿刺引流[12]
  • 對比增強電腦斷層掃描:當超音波結果不明確,或懷疑感染已擴散至其他深頸部腔隙(如咽後膿腫)時,應進行頸部CT掃描。CT的敏感度接近100%,但特異性約為75%[3][13]。其缺點是輻射暴露、耗時較長且費用較高[3]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可作為輔助評估,但通常不是診斷所必需的。

更多信息 檢查項目, 目的 ...

治療

扁桃腺周圍膿瘍的治療目標是解除症狀、清除感染和預防併發症。治療方案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外科引流[3]

藥物治療

所有患者均應接受藥物治療。

外科引流

對於已形成的膿瘍,外科引流是傳統的標準治療。主要有兩種方法:

  • 針頭穿刺抽吸術(Needle Aspiration):使用粗口徑針頭(如18G),在膿瘍最飽滿處或超音波導引下進行穿刺並抽吸膿液。此方法兼具診斷和治療作用,操作相對簡單,疼痛感較輕。為防止誤傷深層的頸動脈,建議使用針頭護套將針頭暴露長度限制在1至1.5公分[3]
  • 切開引流術英語Incision and drainage:在局部麻醉下,用手術刀在膿瘍最飽滿處做小切口,再用血管鉗伸入膿腔,撐開引流並打破可能存在的分隔。此方法的復發率可能略低於單純穿刺[3][17]

近年來有研究指出,對於體積較小(例如小於2公分)的膿瘍,單純使用抗生素和類固醇的藥物治療也可能成功,且能避免侵入性操作。然而,此選項應在與患者進行充分的共同決策後才考慮[18][19]。對於復發性扁桃腺周圍膿瘍或有頻繁扁桃腺炎病史的患者,可考慮在急性感染緩解後進行扁桃腺切除術[2]

Remove ads

併發症

儘管大多數患者在治療後能順利康復,但若延誤診斷或治療不當,扁桃腺周圍膿瘍可能導致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併發症[20]。這些併發症包括:

  • 呼吸道阻塞英語Airway obstruction:膿瘍過大或喉部水腫可能壓迫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難。
  • 敗血症:細菌進入血液循環,引發全身性感染反應。
  • 其他罕見併發症:如縱膈腔炎、頸動靜脈侵蝕導致大出血、壞死性筋膜炎等。若併發症發生,死亡率可高達10%[3]

流行病學

扁桃腺周圍膿瘍是頭頸部最常見的深層感染,也是急診科常見的耳鼻喉科急症[2]。在美國,5至59歲人群中的年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30例[2]。此病好發於青少年及年輕成人,發病高峰年齡在15至19歲之間,該年齡層的發病率可高達每10萬人167例[3][22]。此病在5歲以下的兒童中較為罕見[2]。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也無特定的種族傾向[2]。一些研究顯示其發病率可能存在季節性變化[23]

預後

在及時診斷和適當治療(引流加抗生素)下,絕大多數患者的預後極佳,通常在4至7天內康復[2]。約有1%至5%的患者可能復發,這些患者通常會被建議進行扁桃腺切除術。復發風險在有五次以上扁桃腺炎病史的年輕人中最高。治療後通常不會留下後遺症,出血等手術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低於0.1%[2][24]

名稱由來

英語裡,扁桃腺周圍膿瘍的另一個常見名稱「昆西病」(Quinsy)並非源自人名[25]。事實上,「Quinsy」一詞的詞源可追溯至古希臘語「kynánchē」(κυνάγχη),這個詞由「kyn-」(意為「狗」)和「anchein」(意為「勒死、窒息」)組合而成,字面意思為「像狗一樣窒息」或「狗的絞殺」[26][25]。之所以用這個詞來形容此病,是因為患者因喉嚨嚴重腫脹疼痛,有時會像狗一樣張大嘴巴,看似在掙扎呼吸,彷彿被勒住脖子一般[25]

這個詞語的演變路徑大致如下:由古希臘語 kynánchē 進入晚期拉丁語成為 cynanche,再演變為中世紀拉丁語的 quinancia,最終在中古英語中成為 quinesie 或 quinsy[26]。雖然此詞在歷史上曾泛指多種導致呼吸困難的嚴重喉嚨感染,但現今已專門用來指稱扁桃腺周圍膿瘍。

參見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