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手術縫合線

医用器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手术缝合线
Remove ads

手術縫合線是一種醫療器材,在外科手術創傷急救中用來將手術切口創口兩側的人體組織縫合在一起以便癒合。縫合線由兩部分組成,剛度較高、帶有尖端的針負責穿透組織,然後牽引後端附着的一定長度的線拉扯組織,最後通常用打結(手術結)的方式來固定縫合,與縫紉針線活異曲同工。

Thumb
手術縫合線與持針器(上方是縫合線的承載盒,下方縫合線展示了單絲線特有的記憶性)
Thumb
第一次包紮前,Redon引流器被取出後縫合錢被檢查

外科學千年的歷史中,曾開發出不同的形狀、尺寸和材料的縫合線來應對不同用途需求。縫合線通常以其線的材料性質進行分類,比如根據是否可被人體降解可分為可吸收縫合線和不會被降解的不可吸收縫合線兩大類,此外還會按照製成方式細分為單絲縫合線編織縫合線線環縫合線金屬縫合線等幾類。可吸收的縫合線不需要術後進行移除,但不可吸收的縫合線如果術後沒有移除則會作為異物英語foreign body殘留在體內。

Remove ads

歷史

數千年中,不同材料的縫合線材料被使用、爭論,但大致上保持不變。針是由骨或金屬(如銀,銅,鋁青銅絲)製成。縫線是由植物材料(亞麻大麻棉花)或動物材料(頭髮肌腱動脈肌肉條或神經絲綢羊腸線)製成。非洲文化中使用荊棘,而其他地方有的使用螞蟻來縫合,即誘騙蟲子咬住傷處的兩邊,再扭下它們的頭。

手術縫合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而已知最古老的縫合是在公元前1100年的木乃伊身上。對傷口縫合和使用縫合材料的第一個詳細書面記載來自公元前500年印度的聖人和醫師蘇胥如塔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和後來羅馬奧盧斯·科尼利厄斯·塞爾蘇斯描述了基本的縫合技術。第一次描述腸道縫合的是2世紀的羅馬醫生蓋倫,也有人認為是10世紀的安達盧西亞外科醫生宰赫拉威。據記載,一次宰赫拉威魯特琴的琴弦被一隻猴子吞掉,他由此發現了腸線可吸收的性質。從此之後就開始製造醫用羊腸線

約瑟夫·利斯特引入了縫合技術的巨大變革,他提倡對所有的縫合線進行常規消毒。與19世紀60年代,他第一次嘗試對「石炭酸羊腸線」殺菌,二十年後又對鉻羊腸線做了消毒。1906年製成了經過處理的無菌羊腸線。

下一次大飛躍發生在20世紀。隨着化學工業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製成了第一根合成材料的縫合線,眾多的吸收和非吸收性合成線由此迅速的發展出來。第一根合成線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製成。50年代開發了聚酯線,後來發展出針對羊腸線和聚酯的輻射滅菌。60年代發現了聚乙醇酸,70年代它被用於縫合線的製造。現在,大部分的縫合線是用聚合物纖維製作的。古代的材料中只有絲綢和腸線仍在使用——雖然並不經常。在歐洲和日本,腸線因牛海綿狀腦病而被禁止,而絲線有時會被用於血管和耳鼻喉科手術。

Remove ads

Thumb
不同形狀的手術縫合針(老式帶針眼)

手術縫合針有不同形狀,通常分為直針(straight needle)和彎針(curved needle)兩類,現代絕大多數的縫合針都是彎針。彎針還包括1/4圓弧、3/8圓弧、1/2圓弧、5/8圓弧、複合弧線、半彎形(滑雪板形)等,以及直形兩端連上半彎(獨木舟形)。滑雪板形和獨木舟形縫針允許彎形針變得足夠直,以用於腹腔鏡手術,因為這類手術中器械要通過狹窄的導管插入腹腔。

除此之外,縫合針根據其尖端設計還可以分為鈍針(blunt needle,主要用在緻密結締組織上防止過度穿透)和銳針(sharp needle)兩大類,大部分縫合針都是後者。而銳針又可以細分為尖端橫截面圓形椎針(tapered needle)和橫截面為扇形三角形角針(cutting needle),前者主要靠「擠」的方式穿透組織,而後者至少會擁有一面鋒利的可以切割較硬的組織來幫助縫合針成功穿透。

早期發明的一些外傷縫針帶有針眼,與縫合線分開供給,手術時需要臨時將線穿入才能使用,與家用的縫紉線一樣。現代的外傷縫針通常沒有針眼,而是縫合線製造商在生產線上就將一定長度的線直接插入針末端的一個模製的縱向凹洞內,然後通過將凹洞外壁壓縮的方式將線夾住固定(壓接)。無眼縫針除了不需要醫生或護士臨時穿針節省手術時間外,還有着縫合線直徑小於針體的優點,使得針刺穿組織後拉線的阻力保持在最低;而有針眼的老式縫針因為線必須從針眼兩邊出來,拉線時其實是在同時牽引兩股線,不但阻力更大而且可能會撕裂傷口組織。幾乎所有的現代手術都已經淘汰了帶針眼的縫針。

Remove ads

縫線必須足夠結實才能保持傷口組織邊緣對緊閉合,減少癒合需要克服的距離並防止有感染通過空隙進入,但同時也必須足夠柔軟以便靈活打結。縫線還應該是低過敏性的,能夠避免會導致流動性的燈芯效應,致使感染通過縫合處進入體內。

從結構上,縫線主要分為單絲(monofilament)和編織(braided)兩種,單絲線的優點是外表更加平滑,縫合時穿線的阻力較小,比較適合線孔不宜過大的器官(比如血管腸壁)或質地較為堅硬緊密(因此穿線阻力更大)的結締組織(比如骨膜和較厚的表皮),但缺點是通常帶開盒時會帶有因為包裝封存久而導致的記憶性形變(因此經常必須要臨時拉伸重新塑形),打結時也容易滑脫,而且如果線徑太小會因為局部壓強過大而勒切周邊組織。相比之下,編織線在同口徑下能容忍的應力更高且不容易打結滑脫,但缺點是表面的凹凸在穿線時容易和周邊組織發生撕扯,甚至產生線鋸英語wire saw一樣的切割效應造成線孔周圍的二次傷害,而且表面有更多能讓病原體附着的空隙,也更容易引發身體對異物的炎症反應。

除此之外還有雙股的線套(looped)和鋼絲(wire)等小眾類型。線套縫線則主要用在需要應對較強拉伸應力但癒合速度又稍慢容易開裂或產生疝氣的創口上(比如開腹手術通常切開的腹白線);而鋼絲(通常為不鏽鋼,也可能是鈦合金)則主要在心臟外科中用來縫合被鋸開的胸骨

材料

Thumb
這張蘇木精-伊紅染色顯微相片上顯示了一條不可吸收縫合線所引起的異物巨細胞反應

最初的線由生物材料製成,如絲綢、腸線等,而現代縫線多由合成纖維製成,包括聚乙醇酸聚乳酸聚對二氧環己酮、非吸收性尼龍聚丙烯。更新的理念是在縫合線塗上具有抗菌劑抑菌材料塗層,以減少術後傷口感染的機會。

吸收性

Thumb
一位病人後腰的12根不可吸收線

縫合線依據其材料是否能夠隨着時間推移被身體自然降解,可分為可吸收(absorbable)和不可吸收(non-absorbable)兩類。可吸收縫合線的材料,包括原來的羊腸線,以及新的合成材料聚乙醇酸、聚乳酸,聚對二氧環己酮和己內酯。它們通過水解(聚乙醇酸)和蛋白水解酶降解等過程分解最後消失。根據材料的不同,吸收的時間從10天到8星期不等。

可吸收縫合線通常用在不計劃長期殘留體內但又不能輕易從體外移除(比如無法回醫院拆線,或做縫合部位封閉在身體內部)的病人身上,而反之則要使用不可吸收的縫合線。有時可吸收縫合線因為降解後沒有被身體及時吸收,可能形成血清腫甚至感染出現膿腫,反而會導致炎症或排異反應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