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芬斯堡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城市,拉芬斯堡县县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拉芬斯堡(德語:Ravensburg,發音:[ˈʁaːvn̩sˌbʊʁk] ⓘ 或 [ˈʁaːfn̩sˌbʊʁk])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蒂賓根行政區拉芬斯堡縣的城市,也是拉芬斯堡縣的縣治,面積92.05平方千米,2023年12月31日人口為51,788人。
Remove ads
地理
拉芬斯堡位於博登湖的腓特烈港(Friedrichshafen)東北部約17公里,位於西側的林茨高(Linzgau)和東北的阿爾特多夫森林(Altdorfer Wald)之間。舒森河(博登湖或萊茵河支流)流經城市。
魏茨堡(Veitsburg)位於老城區上方,位於東部與舒森河谷盆地接壤的山脊上。這個盆地,不是由相對較小的舒森河形成的,而是由冰河時期的冰川形成的。從阿爾卑斯山向北延伸到後來的博登湖深處,在拉芬斯堡收縮,在魏恩加滕以北再次擴張,直到它進入狹窄的舒森溝壑。在城堡山東北部,弗拉帕赫河谷的深峽突破了山脊。弗拉帕赫河谷提供了一個相當溫和的上升朝向阿爾高。因此,很早就在那裡往東南有一條重要的遠程貿易路線,途徑阿爾高地區旺根。
拉芬斯堡市在魏茨堡下半個高度的斜坡上形成。弗拉帕赫河作為城市通道,部分穿過城市,部分穿過北部的城市墓穴。在城牆外,弗拉帕赫河谷是磨坊郊區,在城市下方,在弗拉帕赫河注入舒森河的出口,普凡嫩施蒂爾是鍍金和染料區。在城市對面的舒森河谷西坡上,在中世紀,有一個名為加爾根哈爾德的刑場,在它的北面是森納巴德。上方是在20世紀中葉新造的建築區——「西城」。
與此同時,這座城市向北和向南發展,因此在舒森河谷的東側,今天有一個連續的定居點拜恩特,在北部通過拜恩富特和魏恩加滕,在南部形成了埃沙赫。
Remove ads
由於拉芬斯堡位於延伸到博登湖的山谷中,當地的氣候在很大程度上由博登湖決定。大約500平方公里的湖泊在大多數年份都會對區域中氣候產生強烈的平衡作用,形成季節性的調溫。因此這裡的冬季凍土比周邊地區要弱得多;另一方面,當湖泊在特別寒冷的冬天(如1963年)凍結時,冬季也會持續更長時間。溫度變暖的一個副作用是寒冷季節經常出現的土壤霧,是由湖中上升的濕暖空氣與較冷的環境空氣相撞時形成的。
像整個前阿爾卑斯山一樣,拉芬斯堡也有焚風現象,它將地中海地區的溫暖空氣帶到阿爾卑斯山上。然後落入萊茵河谷,並經由博登湖抵達拉芬斯堡。有時焚風會達到颶風般的速度。
幾個世紀以來,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合適的海報高度(450-500米)有利於葡萄種植。但從18世紀末期到19世紀上半葉(包括了1816年坦博拉火山爆發導致的無夏之年)的氣候變化導致衰弱。最後一個私人經營的葡萄園在1960年左右被放棄。不過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該市再次在勞恩內格山坡上經營葡萄園。
Remove ads
歷史
該鎮名稱的詞源不確定,但毫無疑問,城市的名字來自城市上方的城堡,今天稱為魏茨堡。一種關於城堡名稱起源的普遍理論認為,城堡名稱的第一部分來自Rabe或最初創建城堡的Raban。另一方面,以前的拉丁文拼寫Ravenspvrg可以被解釋為Rauenburg,也許指代的是城堡附近的粗糙斜坡。
該地的最早定居點是在新石器時代,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然後在羅馬統治下和阿勒曼尼人入侵之後,如舒森河谷和魏茨堡山的考古發現所證明。拉芬斯堡最初於1088年被提及,直到1803年才成為帝國城市。根據現有資料,今天城市的核心是位於弗拉帕赫河和舒森河谷之間的山脊上強大的韋爾夫家族堡壘下的布爾格薩森定居點。
韋爾夫家族的第一座城堡位於阿爾特多夫-魏恩加滕,1050年他們建造了一座新的,更大的城堡「Ravensburg」(今天的維茨堡是奉獻給聖維特的城堡教堂)。挖掘證據表明,這座城堡的位置早在凱爾特人時代就被規劃為避難所,並且與其餘的山脊隔開,然而,在羅馬時代和之後,這座韋爾夫,後來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住所占據了考古發現圍繞高原的西北部後部。前面可能是固定場所,1315年,美男子腓特烈和他的妻子阿拉貢的伊麗莎白結婚。[2]
拉芬斯堡最後一位韋爾夫統治者是斯波萊托公爵韋爾夫六世。在他兒子去世後,他與拉芬斯堡和阿爾特多夫簽訂了繼承協議,將舒森高傳給了他的侄子腓特烈一世,他的其他侄子非常失望。獅子亨利,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1129/1130年或1133/1135年可能出生在拉芬斯堡[3])。從那時起,拉芬斯堡一直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財產。據說最後一名家族成員康拉丁從這裡出發開啟了致命的意大利征途。
Remove ads
隨着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滅亡,士瓦本公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也結束了。與施瓦本的許多其他城市一樣,拉芬斯堡進行自治,城堡成為帝國的財產。1276年,哈布斯堡國王魯道夫一世確認了拉芬斯堡的帝國城市特權。市場法是發展的重要支柱。[4]
為了監督城堡的活動,帝國城市在最高處建造了50多米高的聖米迦勒塔。以當時仍在那裡的米迦勒教堂命名,這是該市最古老的教堂。在民間這座塔很快被稱為Mehlsack(麵粉口袋),作為官方名稱的揶揄表達,同時也體現出塔的白色立面。這座塔有時也儲存麵粉,不過更可能是一種傳說。在今天,「Mehlsack」是城堡唯一的圓塔的官方名稱。
通過戰略遠見,拉芬斯堡防止了近距離競爭:因此,城市與魏恩加滕修道院合作,成功地進行了互利貿易,阻止鄰近的阿爾特多夫市鎮成為帝國城市。
在中世紀晚期,拉芬斯堡是當時德國領先的大拉芬斯堡貿易公司的所在地。它在整個歐洲都有分支機構(甚至在富格爾家族之前)。
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在14世紀,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將所謂的郊區納入城市防禦和拆除兩個城區之間的舊城牆(1330年至1370年)。在舊的傾倒的城市墓地的表面上,形成了今天仍然塑造城市形象的廣場,今天被稱為瑪麗亞廣場,位於北部的女門和南部的胸塔(19世紀拆毀)之間。
1530年,大拉芬斯堡貿易公司破產。當時,領導家庭已經獲得了土地和騎士爵位。不同的家族之間發生了衝突。尤其是奧格斯堡的商人推進了拉芬斯堡的路線,而哥倫布對美洲的探索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變化,出現了遠洋貿易。最終,沒有足夠的股東願意延長合同。
14世紀結束前,拉芬斯堡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製紙業,其蓬勃發展的時期是在16世紀。在中世紀,拉芬斯堡被認為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紙張供應商,是德國僅次於紐倫堡的第二個造紙城市。直到19世紀,這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影響力。早在1393年,拉芬斯堡人就可以通過水印完成第一次紙張生產。在繁榮時期,每年生產約9000張紙。衰落始於帝國城市時代的結束和歸屬符滕堡,當時舊的銷售市場由於新的邊界而消失。1833年關閉了六家造紙廠中的第一家,1876年最後一家關閉。[5]
Remove ads

1544年,宗教改革開始。在這方面,馬丁·路德和慈運理的追隨者之間最初有很大的差異,但路德宗最終能夠堅持下去。此外,還有卡斯帕·施溫克菲爾德的追隨者。然而,在1547年的施馬爾卡爾登戰爭之後,一場反宗教改革運動興起,並推動了大部分人口的重新天主教化。從數字上看,天主教徒再次占多數。
新舊教派的共存被稱為平等,但直到1649年三十年戰爭後才正式確定。新教會收到了加爾梅利特教堂的長屋,後來被稱為城市教堂。平等政府體系包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平等和精確分配;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了四個所謂的平等帝國城市拉芬斯堡,奧格斯堡,里斯河畔比伯拉赫和丁克爾斯比爾,並持續到19世紀。
由於貿易路線遷移到奧格斯堡,這座已經被削弱的城市在三十年戰爭期間人口大幅下降。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她很難恢復到頂峰水平。因此直到現代,沒有進一步的城市擴張,城市形象一直保持到19世紀基本上沒有變化。
三十年戰爭結束時,城市上方的城堡(現在也被稱為魏茨堡,以區分拉文斯堡市)也被瑞典軍隊拆除了。只剩下幾座經濟建築。因此,施瓦本地方行政長官自1647年起居住在阿爾特多夫—魏恩加滕。
Remove ads
1803年,帝國委員會規章取消了大多數帝國城市的帝國直轄采邑(采邑調解)和教會直接擁有土地(教會財產世俗化)。這兩項措施都是為了補償那些因拿破崙征服而失去萊茵河左岸領土的君主。
該市最初被併入巴伐利亞選侯國。隨着周圍的哈布斯堡領土落入符騰堡,帝國修道院魏恩加滕和魏瑟瑙又被分配給其他帝國公爵,拉芬斯堡成為了一塊飛地,這對經濟有重大影響。1810年,根據符滕堡與巴伐利亞的邊界條約(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認),拉芬斯堡歸屬符騰堡王國。此前,它已經收購了魏恩加滕的大片領土(包括今天的腓特烈港城堡)。這座城市是拉芬斯堡縣的治所。

拉芬斯堡從19世紀初到1955年左右,擁有一個「小屋孩童市場」,這些孩童來自蒂羅爾和瑞士的貧苦家庭(也稱為施瓦本孩童)作為童工介紹中心。[6]瑪麗亞廣場(Marienplatz)的鼓風塔上有一個紀念碑,在洪皮斯街區博物館也有相關的永久展覽。
隨着歸屬塵埃落定,當地經濟開始逐步復甦。工業發展主要依賴於水力發電的悠久傳統。1402年,阿爾卑斯山以北的第一家造紙廠之一在拉芬斯堡成立。長期以來,水磨也被用於其他工業用途。
在此基礎上,一個多元化的機械行業迅速發展。另一個支柱是紡織業。隨着烏爾姆-腓特烈港鐵路線的建設,從1847年起,與符騰堡州鐵路網的連接大大促進了繁榮。
從19世紀中期以來,拉文斯堡是上施瓦本地區最大和工業最發達的城市,也是該地區的政治中心。[7]

拉文斯堡市於1939年與鄰近的魏恩加滕合併(直到1946年)。
1938年,納粹時期符騰堡州的行政改革使拉文斯堡成為同名縣的縣治。
在納粹時期,691名在魏瑟瑙精神病治療中心的患者在格拉菲內克屠殺中心被謀殺。
居住在這座城市的辛提人關押在烏門溫克爾的集中營中。1943年3月,34名拉芬斯堡辛提人被刑事警察和當地警察從拉芬斯堡經由斯圖加特驅逐到奧斯威辛集中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那裡或隨後的集中營或死亡遊行中被殺害,這是納粹對辛提人和羅姆人的種族滅絕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更多的拉芬斯堡辛提人在納粹大屠殺中被殺害:一些人逃往奧地利並被驅逐出境;出生於拉芬斯堡的安東·科勒(Anton Köhler)與其他辛提兒童一起從穆爾芬根的聖約瑟夫護理中心被驅逐到奧斯威辛-比克瑙。[8]
當時居住在拉芬斯堡的猶太人,如蘇瑟(紹莎納)和彼得(平哈斯)·埃爾朗格及其父母路德維希·埃爾朗格和法妮(舊姓赫爾曼),被迫逃離;她的外祖父約瑟夫·赫爾曼被殺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芬斯堡幾乎沒有受到盟軍空襲的影響,因此歷史建築物仍然完好無損。
1945年,這座城市歸屬法國占領區,1947年歸屬新成立的符騰堡-霍亨索倫,1952年歸屬巴登-符騰堡。
特別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城市在各個方向上擴大了居住區;最大的城市是西城,目前人口最多的地區。在20世紀30年代,人口已經超過了20,000人,隨着巴登-符騰堡州市政法規的生效,這座城市成為了第一批城市。1956年4月1日,法令宣布拉芬斯堡為大縣城市。
在20世紀70年代,城市通過整合周邊的一些村莊,特別是在南部和西部(今天的埃沙赫,施馬萊格和塔爾多夫地區)繼續擴張。
市中心通過許多裝修措施獲得了進一步的動力,例如建立洪皮斯區,作為一個活動和博物館中心,既記錄了豐富的城市發展,也是社交場所。[9]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