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挪威政黨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挪威政黨列表列舉了挪威現在及歷史上的主要政黨。挪威王國採用多黨制,國內有諸多政黨。由於沒有任何單一政黨能夠輕易贏得挪威議會的169個席位中的多數,因此各政黨通常需要合作以組建聯合政府。
政黨歷史
挪威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是成立於1884年的自由黨。此後不久,保守黨作為反對黨成立。當時兩黨的主要政治分歧在於議會制問題:自由黨支持議會制而保守黨則反對。直到1903年,挪威在事實上是一個兩黨制國家。在這期間,規模較小的溫和自由黨從1891年的選舉開始便與保守黨形成了事實上的永久選舉聯盟。
20世紀初,挪威的選舉格局發生了重大轉變。1903年,左翼政黨工黨在全國大選中獲得了10%的選票,首次贏得了5個議會席位。1921年選舉時,挪威將原先的兩輪單議席選區制改為了比例代表制,這使得工黨以及前一年成立的農民黨等中型政黨獲得了更多發展機會。1927年,工黨在全國選舉中一躍成為第一大黨,並在此後歷次選舉中一直保持着這一地位。1928年,工黨組建了挪威歷史上第一個政府,從而結束了自由黨和保守黨長達數十年的輪流執政局面。然而,這個由克里斯托弗·霍恩斯魯德領導的政府只維持了短短18天,便宣告下台。[1]此後,農民黨也短暫執政,於1931年至1933年間在佩德爾·科爾斯塔德和延斯·洪塞德的領導下組建了政府。儘管新興政黨迅速崛起,但自由黨和保守黨依然保持着重要地位。約翰·路德維格·莫溫克爾在1933年至1935年間擔任首相,是迄今為止最後一位自由黨籍首相。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工黨成員約翰·尼高斯沃爾從1935年到1945年間,名義上擔任了十年的首相。
在納粹占領挪威期間,以維德孔·吉斯林及其全國統一黨為代表的通敵政權對政治反對派進行了壓制和迫害。尼高斯沃爾的內閣於1940年流亡至倫敦,直到1945年才返回挪威。[2][3]
從1945年二戰後的首次選舉到1961年,工黨在議會中擁有絕對多數席位,其黨魁埃納爾·基哈德森累計擔任首相長達17年零17天。在此期間,挪威普遍被認為是一個一黨優勢制國家,由自由黨、保守黨、中間黨、基督教民主黨以及偶爾出現的共產黨組成的反對派無法與工黨相匹敵。直到 1963 年,在「國王灣事件」之後,保守黨的約翰·林才得以在其他非社會主義黨派的支持下上台執政。隨着工黨實力的逐漸減弱,佩爾·博滕(中間黨)、拉爾斯·科瓦爾(基督教民主黨)和科勒·維洛克(保守黨)等反對派人物在20世紀後半葉的不同時期擔任了首相。1973年,安德斯·朗格黨和社會主義選舉聯盟等反建制政黨興起,這兩個團體後來分別演變為右翼的進步黨和社會主義左翼黨。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這兩個團體在政壇上相對孤立:社會主義左翼黨直到2005年才加入政府,而進步黨則在2013年才被納入中右翼聯盟。
Remove ads
在2001年議會選舉中,挪威工黨失去了其傳統上對非社會主義政黨的巨大領先優勢。該黨僅獲得24%的選票,支持率下降了11個百分點,而揚·彼得森領導的保守黨則獲得了21%的選票。由工黨於2000年開始短暫執政的第一次斯托爾滕貝格內閣因此下台,取而代之的是由基督教民主黨領袖謝爾·馬格納·邦德維克領導的中間偏右聯合政府,該聯盟由自由黨、保守黨和基督教民主黨組成。2005年選舉後,中左翼的「紅綠聯盟」贏得議會多數席位,延斯·斯托爾滕貝格再次出任首相併執政至2013年。2013年選舉使保守黨領袖埃爾娜·索爾貝格所在的陣營獲得了明確的議會多數,在議會169個席位中贏得96席。她與西芙·延森領導的進步黨組建了聯合政府,打破了進步黨多年來被其他中右翼政黨孤立的局面。四年後,中右翼政黨再次成功保住議會多數並獲得88個席位。索爾貝格繼續擔任首相,聯合政府的政黨組合有所變化,但所有四個政黨都在不同時期成為索爾貝格內閣的成員。
在最近的2021年選舉中,結果明顯有利於中左翼政黨,他們在議會中獲得了100個席位。這導致了新政府的成立,由工黨和中間黨組成的聯合內閣,約納斯·加爾·斯特勒出任新首相。
Remove ads
主要政黨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
|
|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