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聞聯播

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闻联播
Remove ads

新聞聯播》是中國中央電視台的一檔時政新聞節目,於1978年1月1日啟播[2],是中國收視率最高、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欄目,被稱為「中國政壇的風向標」[3]。目前,該節目於北京時間每晚19:00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旗下的央視綜合頻道(含港澳版)、國防軍事頻道新聞頻道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廣播並機首播,並於每晚21:00在新聞頻道,22:30在中文國際頻道重播。中國大陸各省市絕大多數電視台的主頻道部分省市廣播電台也會同時轉播該節目。

事实速览 新聞聯播 XINWEN LIANBO, 類型 ...
Thumb
《新聞聯播》2001年-2020年使用的D229演播室(基於2003年-2009年的布局的仿製版)
Remove ads

歷史

啟播前

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家電視台北京電視台開始試驗播出,在每周日晚18:50-19:00播出《新聞簡報》,內容涉及國內重大的時政新聞、社會動態、先進人物報道等,這被視為日後《新聞聯播》的雛形[4]:90

1976年3月29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電視新聞工作者會議提出「集中全國電視台的力量,創辦全國新聞電視聯播節目」。1976年7月1日,北京電視台第一次試播《全國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向微波幹線沿線10多個省級電視台傳送訊號[4]:93

更多信息 首期節目的內容 ...

試播時期,該節目只有新聞影片,沒有配音。加上當時大部分的地方新聞影片都是以飛機火車運送到北京市,加上後續的處理過程,導致時效性不彰。

1977年10月末到12月初,為了加強供稿能力,當時北京電視台新聞部分別在安徽、山西和四川三地召開華東和中南、華北和東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區電視台參加的座談會,新聞部職員夏之平、朱繼峰、穆昭山等都是搭乘飛機穿梭三地,故名「飛行會議」;會議提出了電視新聞改革工程的「十六字方針」:「實事求是,一事一議,短小精悍,新鮮活潑。」[5]

1977年底,北京電視台新聞部開會製作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的新版片頭動畫;北京電視台新聞部美工組負責人張德生覺得《全國電視新聞節目聯播》名字太長,與畫面也很不協調,建議把名字改成《新聞聯播》[6],該建議後來被採納。

Remove ads

正式啟播

1978年1月1日,《新聞聯播》開播。起初並沒有出鏡主播,由於缺乏錄像設備,新聞全部用膠片帶拍下來送回播音室,在膠片帶播放的同時,播音員同步配音,實現在電視熒屏上的直播[5]。每條新聞時長一般控制在三分鐘以內,取消了新聞中的配樂,採用現場音響以增強真實感和現場感。並且啟用了第一版片頭,但此版片頭是黑白的,沒有片頭音樂。

1978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北京電視台更名為中央電視台。同年12月31日起,中央電視台開始使用兩台電子新聞採集(ENG)設備錄製新聞影片,《新聞聯播》錄製的重要新聞最快在兩三小時後就可以播出,解決了以往使用電影膠片時常見的影音不同步、膠片黏貼處斷裂等問題。[7]

1979年9月1日起,《新聞聯播》加設《國際新聞》板塊,安排在《新聞聯播》之後播出,播映合眾國際社電視新聞英語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News提供的新聞影片、從香港收錄的新聞影片與新華社提供的五分鐘國際簡訊。

1979年9月12日,《新聞聯播》播出第一條批評性報道《王府井百貨大樓前的停車場見聞》,反映部分領導家屬公車私用現象[8],引起強烈轟動,幾天之內收到觀眾來信近三千封,應觀眾要求,這條新聞破天荒地在9月16日的《為您服務》中重播。

1979年底,《新聞聯播》主播首次面對觀眾,趙忠祥成為節目開播以來第一位出鏡播音員。

1980年5月1日,《國際新聞》併入《新聞聯播》,每日播出時長增至30分鐘。7月7日起,《聯播天氣預報》開播。11月開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報道在《新聞聯播》陸續播出,創造了目前有據可查的《新聞聯播》初期發展史上首輪收視高峰。

1981年4月,全國電視新聞工作者會議在青島召開。會議提出「把《新聞聯播》辦成一個比較完整系統地對國內、國際重要事件及時進行形象化報道的節目,使其成為電視觀眾獲得新聞的重要途徑之一」,作出兩項重大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都是中央電視台的集體記者,有責任、有義務向中央電視台供稿;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必須轉播《新聞聯播》節目。[9]

1981年7月1日,《新聞聯播》進行了首次改版,將以前明確分開的國內新聞、國際口播稿和國際新聞錄像按照內容及其重要程度進行統一編排,取消背景音樂,口播新聞儘量配上影像資料,同時對節目標誌、背景樣式作了改進[9]

1982年1月1日,《新聞聯播》更換片頭,此版片頭是第一版彩色片頭,並啟用第一版片頭音樂[10][11]

198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明確規定,重大時政新聞的發布時間由每晚20:00播出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1995年11月更名《全國新聞聯播》)提早到19:00的《新聞聯播》,由此奠定《新聞聯播》作為官方新聞發布管道的重要地位。[7]

1984年,央視在香港成立第一個駐外記者站,《新聞聯播》加錄台灣華視新聞的新聞影片,也和亞太廣播聯盟的成員國家與地區交換新聞影片;同年,女主播盧靜首次在《新聞聯播》中實踐了「微笑播報」,雖然引起爭議,但是觀眾反應良好。此後,《新聞聯播》的女主播們幾乎都沿用了「微笑播報」(部分重大事件除外)。

1986年1月28日,美國發生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難;同月29日,央視台長楊偉光親自拍板在《新聞聯播》頭條播發這一消息,打破了《新聞聯播》多年不變的「先國內,後國際」的慣例[12]

1986年7月1日起,《新聞聯播》開始收錄香港無線新聞的新聞影片,同年起《新聞聯播》開始雙人播出,節目結束前開始顯示製作人員名單(此時節目結束時無片尾曲)。

1987年2月1日起,隨着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CCTV-2)的開播,《新聞聯播》開始在CCTV-2安排重播時段。1990年代後期取消重播。

1988年2月16日(農曆丁卯十二月廿九除夕)起,《新聞聯播》移入新建成的彩電中心制播至今,同年3月15日起,《新聞聯播》改版並更換片頭,片頭曲開始使用由孟衛東所作的一首16秒的樂曲[13][14],使用至今[11][10]

1989年6月4日,《新聞聯播》對外播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戒嚴部隊在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清場鎮壓的消息。同日後,主播杜憲薛飛不再主持《新聞聯播》。

1990年10月1日起,《新聞聯播》開始收錄和播出美國CNN國際新聞頻道美國聯合通訊社的新聞影片。

1992年10月1日-1998年5月31日期間,《新聞聯播》曾在中國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CCTV-4)同步播出[11]

直播化

1995年7月1日[15][16],《新聞聯播》更換片頭,背景上部為藍紫色,下部為黑色陰影,動畫效果為三基色光柱飛過地球[10]。1996年1月1日,隨着中國中央電視台升格為國家副部級事業單位,《新聞聯播》播出形式由錄播改為直播(不過一些大段口播新聞仍然為錄播)。同時,《新聞聯播》更換新演播室。演播室的背景為長城地球、CCTV字樣方陣,演播室上方為「中央電視台新聞」字樣,內容提要過後開始在屏幕右下角顯示角標,《新聞聯播》開始啟用第一版片尾曲。1998年6月1日,《新聞聯播》曾更換過一次片尾曲[17]

1998年6月1日起,為照顧歐美地區觀眾,CCTV-4取消了《新聞聯播》與CCTV-1的並機直播,改為在凌晨時段重播。同日,《新聞聯播》片段式內容提要環節的背景音樂更換為《Together Again》,這是一首由Alastair Gavin創作的電視節目用罐頭音樂。1998年8月5日-2000年10月19日期間,《新聞聯播》移入全新改造的250演播室制播,演播室背景為藍色的世界地圖[11];它是央視第一個開放式理念的演播室,但由於場地和技術的問題達不到要求,只能象徵性地布置一排機器。1998年8月5日起,《新聞聯播》片尾曲也更換為《Together Again》,同時期的《整點新聞》、《早間新聞》和《晚間新聞》亦採用《Together Again》作為片尾曲,現今僅《新聞聯播》仍繼續使用。[1]

2000年10月20日-2001年3月31日期間,《新聞聯播》移入150演播室制播,同時開場角標的時間部分從「xxxx x x」調整到「xxxx.x.x」。

2001年4月1日-2020年7月17日期間,《新聞聯播》移入229演播室制播。[18]

2002年5月3日起,《新聞聯播》片頭再次更新,背景為藍綠雙色極光,動畫效果與上一版本保持基本一致,此版片頭為《新聞聯播》有史以來使用時間最長的片頭,同時《新聞聯播》開場角標的時間部分從「xxxx x x」調整為「xxxx年x月x日」;2002年11月7日起調整為「xxxx.x.x」並沿用至今[11][10]

2002年5月12日-2004年12月27日期間,隨着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現社會與法頻道)的開播,《新聞聯播》開始在西部頻道每天凌晨時段重播。

2003年5月1日起,隨着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試播,《新聞聯播》開始在新聞頻道綜合頻道同步播出。並且在新聞頻道安排在晚23:10重播,2004年4月26日起提前到22:00;同年7月5日起,央視綜藝頻道取消重播《新聞聯播》,此前央視綜藝頻道會在每晚22:40-23:10重播(有時也會延後播出)。

2004年9月1日起,央視綜合頻道取消在《新聞聯播》開始前播放國歌

2005年3月1日起,央視新聞頻道《新聞聯播》的重播時間由22:00提前到21:00。

2007年6月10日,《新聞聯播》推出「百姓紀事」專題,首度將目光聚焦於普通人,通過以小見大的形式反映「黨和國家的建設成就」。

2008年2月3日,央視成立《新聞聯播》編輯部,開始着手改進《新聞聯播》,主要改進用語、資訊量等方面。[19]

Remove ads

資訊化及高清化制播

2009年9月28日起,《新聞聯播》開始在新改造的229演播室制播,並開始採用16:9高清制式播出[11],但新聞片仍是以4:3的形式播出;229演播室後在2016年1月11日和1月19日做出兩次小調整。

2010年10月1日,《新聞聯播》打破常規,在國慶節當天採用「畫中畫」模式在節目開始直播嫦娥二號衛星發射(嫦娥二號於當天18時59分57秒,即新聞聯播開始前3秒鐘發射升空)[20];並在節目播出到19時25分05秒時再次直播「星箭分離」的實況,兩段直播全長6分07秒;此舉被視為《新聞聯播》開播32年以來現場新聞直播的創新和突破。[21]為此,《南方周末》的專欄作者評論說:「儘管政治並沒有完全讓步於新聞,但它起碼做出了一種姿態,稍稍低下了它高昂的頭顱。」[22]

2011年9月25日起,《新聞聯播》啟用新包裝,同日起,歐陽夏丹郎永淳加入該節目主持人陣列。[23]

2012年12月15日,《新聞聯播》頭條播報美國校園槍擊案[24],成為繼1986年1月28日《新聞聯播》頭條播報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難後的又一次打破「先國內,後國外」的慣例;12月21日,《新聞聯播》首度推出「央視述評」環節,反響熱烈。

2013年1月23日,央視評論員楊禹出現在《新聞聯播》主播郎永淳的連線中,是《新聞聯播》開播35年來首次引入評論員[25]。同年1月26日,《新聞聯播》首次連線外景記者[26];2月9日(農曆壬辰十二月二十九除夕),《新聞聯播》切入多路信號直播各地迎接農曆新年的場景,並以《春節序曲》作為結束曲,被稱為「史上最顛覆除夕新聞聯播」[27]。這種結尾形式後得以保存並在每年春節、勞動節、端午節、國慶節假期期間使用(結束曲為《我愛你中國》,2020年9月30日起使用徐鯉編曲的弦樂版)。

2014年1月1日,《新聞聯播》以「人們說『2013』就是『愛你一生』,『2014」是『愛你一世』;《新聞聯播》和你一起,傳承一生一世的愛和正能量」為結尾,引起了中國大陸網友的好評,被稱為「史上最賣萌的新聞聯播」[28]。這種非常規結尾也被央視稱作「彩蛋[29]

2016年10月21日,正在神舟十一號天宮二號組成的組合體生活的兩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通過天宮二號顯示屏實時收看了《新聞聯播》。這是《新聞聯播》首次在太空播出[30]

中國中央電視台開通「央視新聞」微博微信客戶端之後,《新聞聯播》和央視其他各檔新聞節目的結尾語中,通常會加一段提示,提醒觀眾可通過微博、微信客戶端獲取更多資訊。另外,在《新聞聯播》首播之前,央視新聞的微博、微信也曾向上述賬號訂閱者推送節目預告(或稱劇透),以方便觀眾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微信平台了解當日節目內容,現已取消。

2017年2月19日,「央視新聞移動網」上線,包括《新聞聯播》在內,央視新聞頻道各節新聞的結尾改為提醒觀眾可通過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了解更多新聞資訊。隨着2019年11月20日推出「央視頻」客戶端後,《新聞聯播》和央視新聞頻道各節新聞節目的結尾提示調整為「更多新聞資訊,請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更多移動視頻,請下載央視頻」。

2017年10月2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當天晚上,《新聞聯播》依慣例播報了當天新當選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員、中央書記處成員、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副書記和常務委員會委員的簡歷,並回顧中共十九大的內容,使得節目長達140分鐘[31],被譽為史上最長的《新聞聯播》[32];此前的紀錄是2012年11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當晚的《新聞聯播》,依慣例播報了當天新當選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員、中央書記處成員、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副書記和常務委員會委員的簡歷,並回顧中共十八大的內容,當晚的《新聞聯播》長達124分鐘[33][34]

2018年1月1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宣布,為了進一步擴大《新聞聯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更廣泛地服務於海內外電視觀眾,即日起《新聞聯播》在CCTV-4新增22:30重播時段(實則上只有亞洲版重播),而原三版凌晨各版本安排的《新聞聯播》重播時間依然保持不變。

2018年3月29日起,隨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建制的成立,《新聞聯播》部分新聞片段的配音開始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主持人負責[35]

2018年9月14日,《新聞聯播》在報道當天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的新聞時,首次安排手語播報員出現在屏幕下方,以方便廣大聾啞人及聽障人士收看。北京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央視新聞頻道《共同關注》欄目手語主播周曄用手語播報了這條消息。同年10月1日起,《新聞聯播》開場報時前最後一條廣告改為公益廣告。

2019年6月底開始,《新聞聯播》由原央視新聞中心改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節目中心管理。同年7月31日,央視國防軍事頻道(新CCTV-7)測試信號上星試播,當晚開始參與並機直播《新聞聯播》,8月1日正式開播後延續並機直播的安排。

2019年8月6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廣播開始參與並機直播《新聞聯播》。

2019年8月16日,《新聞聯播》開通微信公眾號。除不定時推送新聞外,還推出了「聯播劃重點」和「主播說聯播」版塊,前者介紹當日《新聞聯播》的重點內容;後者則由當天的一位主播點評《新聞聯播》報道的新聞。

2019年8月24日,《新聞聯播》在中國兩大短視頻平台抖音快手開通了官方賬號。

2020年7月18日起,《新聞聯播》再次改版,首次啟用全新的16:9比例高清片頭,此版片頭將上一版片頭稍作修改,並實現所有新聞片段的16:9高清制播(若新聞片段中需要播放過往攝製的4:3畫面,則採用畫面置中、左右兩邊模糊的方式顯示)。同時演播室遷入總台總部大樓N01演播室[36][37]。至此,《新聞聯播》正式完成高清化[38]

2023年12月31日,因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按慣例發表新年賀詞,《新聞聯播》首次在CCTV-4K頻道以4K超高清格式播出。

Remove ads

節目內容

作為國家的喉舌和宣傳工具,《新聞聯播》具有濃重的主旋律宣傳和意識形態色彩。從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開始,中共中央把重大時政新聞的發布時間從每晚20點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現《全國新聞聯播》)節目提前至每晚19點的《新聞聯播》節目;從此,《新聞聯播》成為中國大陸最權威的重大新聞發布平台。

每天下午17:30,央視分管新聞節目的副台長和新聞中心主任會審看當天播出的《新聞聯播》樣片,而重要的時政新聞往往還需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領導審看[6]

《新聞聯播》最早的片頭問候語是「觀眾同志大家好」,後已改成「觀眾朋友晚上好」,目前的問候語為「各位觀眾晚上好」(少數情況下仍會使用「觀眾朋友晚上好」)。《新聞聯播》的宗旨是「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天下大事」;但新聞先後次序排列通常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以國家領導人的排名先後而定的。

《新聞聯播》在主播開場問候和播報公曆日期(2007年起開始加報對應農曆日期)和口播新聞提要後,一般按以下三大板塊進行播報。

更多信息 板塊, 內容 ...

若插播最新消息,主持人會以「下面播送本台剛剛收到的消息」為開頭口播稿件。

另外,1990年代後期至2000年代初期,《新聞聯播》節目結束之前會預告當天《焦點訪談》的內容。現時為偶爾預告,而開場和結尾的片段式新聞提要環節[1]現已取消。

《新聞聯播》的形式、播報風格、片頭上皆甚少變化,主播之一的羅京曾說:主持人剪頭髮需要經台長批准。[40]另一主播康輝在2013年7月的鳳凰衛視節目《魯豫有約》中進一步解釋:如果主持人當日把頭髮輕微剪短的話,便沒有問題;但如果主持人因為當日剪頭髮以致形象出現較大改變的話,便得向台長請示,表示該主持人接下來的形象有可能會有較大改變,並且得到台長的批准。[41]

現時,「央視網」微信公眾號會在每天節目結束後發布當天《新聞聯播》的主要內容。2019年7月29日起,《新聞聯播》推出《主播說聯播》短視頻環節,該欄目選取當日《新聞聯播》中的其中一條新聞,結合當天重大事件和熱點新聞,以年輕人喜愛的通俗語言傳遞主流聲音(目前僅在新媒體端推送,不在電視端播出)。同年8月16日起,《新聞聯播》開設微信公眾號,每日亦會推送《主播說聯播》欄目[42]

近年來,該節目播出的專題報導有《時代先鋒》(2005年至今)、《重建啟示錄》(2010年10月24日至25日)、《「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2011年2月10日至6月13日)、《展望十二五》、《走基層》系列(2011年8月至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等等。

Remove ads

播出時間

《新聞聯播》一般的播出時長為30分鐘,但在發生重大政治活動(例如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全國兩會、舉行閱兵儀式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或出訪、宣讀重要文件公告、播發突發新聞稿件等情況下,播出時長則會相應延長。若當晚《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會提前通過「全國廣播電視安全播出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告知轉播的各地方電視台,轉播的各地電視台亦需完整轉播延時後的內容,而當天的主播一般會在播報新聞提要後加插「各位觀眾,今天的《新聞聯播》節目大約需要XX分鐘」,提醒觀眾當日的《新聞聯播》將延長播出時間。目前,最長的一期《新聞聯播》是在中共十九大閉幕後的2017年10月25日,當天的節目時間為140分鐘[31];其次是中共十八大閉幕後的2012年11月15日,當天的節目時間為124分鐘[33][34]

胡錦濤時期,中共中央宣傳部嘗試減少《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的紀錄,但在中共十八大以後,尤其是習近平2016年2月19日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提出「黨媒姓黨」理念之後,《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的紀錄不斷被打破;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初期,《新聞聯播》延時一度常態化。

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地方電視臺為了服務漢語能力不佳的少數民族觀眾,會把《新聞聯播》以少數民族語言配音之後自行重播,新疆電視台播映的《新聞聯播》哈薩克語配音版就是一個例子;但少數民族語言版本的《新聞聯播》可能不會隨漢語原版時間延長而延長,如四川康巴衛視的譯製版本。

另外,該節目在日本通過大富頻道播出[43]

下表中記錄的播出時間,是在《新聞聯播》未延長播出時間的情況下的播出時長,尤其是少數民族語言版本。

Remove ads

普通話原版播出時間

更多信息 模式, 頻道 ...
Remove ads

少數民族語言配音首播時間

更多信息 語種, 頻道 ...

各地方電視台轉播情況

出於提升信號覆蓋面的需要,全國各級地方電視台一般在旗下主頻道(綜合頻道、第一套節目)與央視綜合頻道同步轉播《新聞聯播》,並在《新聞聯播》節目前後緊接播出本地的地方新聞欄目。其中部分地方電視台(縣級電視台為主)會繼續轉播後續的《天氣預報》節目(有的電視台會在兩檔節目中間的廣告時段停止轉播,插播自行製作的廣告)。而極少數地方電視台則會繼續轉播後續的《焦點訪談》節目,直到20:00才停止轉播。此外,部分國有企業設立的企業電視頻道(如大港油田企業頻道[47]濟南鐵路局電視[48]攀鋼新聞綜合頻道、儀徵化纖有線電視等)也會同步轉播新聞聯播。面向少數民族的衛星頻道不會同步轉播《新聞聯播》,而是在之後播出相應民族語言的配音版(延邊衛視例外,其於2024年6月17日開始每晚同步轉播)。部分地方電視台曾有不轉播或安排非主頻道轉播《新聞聯播》的情況,但2000年代後期該現象已比較少見。上海東方衛視曾為全國唯一沒有轉播《新聞聯播》的省級衛星頻道(不計入外宣及少數民族頻道),在時任市委書記習近平的多次要求下,亦從2007年7月11日起安排轉播《新聞聯播》至今[49]

對外頻道方面,在地方電視台的國際頻道中,只有深圳衛視國際版(美洲版除外)和廈門衛視國際版轉播《新聞聯播》,東方衛視國際版從2012年開始不再轉播。而在中國時政大會活動等特別時期的北京時間當天晚上(如「中共十九大」時期),湖南國際頻道雲南國際頻道海峽衛視均會安排轉播《新聞聯播》。

地方台非主頻道一般不轉播《新聞聯播》。河北公共頻道、江西新聞頻道和四川科教頻道是少數轉播《新聞聯播》的省級非上星電視頻道。福建電視台綜合頻道曾安排常態化轉播,但自2006年1月1日起取消該安排(目前特殊情況下可能會轉播);然而由於福建省要求各地級廣播電視台在每晚轉播《新聞聯播》後於19:35轉播《福建新聞聯播》,因此若當天《新聞聯播》延時超過5分鐘,則《福建新聞聯播》播出時間順延。上海電視台8頻道(今上海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曾也安排常態化轉播,後於1986年取消(2007年起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會轉播)。

另外在除夕夜,一些轉播春晚的電視頻道和廣播頻率會從《新聞聯播》開始轉播央視綜合頻道內容直至春晚結束。

2018年7月23日前,香港無線電視明珠台在每天清晨(有時因例行檢修而取消)重播剪輯版的《新聞聯播》(以《中國新聞》名義播出,CCTV-4版本)。此外,亞視國際台和亞洲台在2016年2月9日前以《中國新聞報道》的名義剪輯重播《新聞聯播》(2015年5月1日-8月9日期間一度暫停播出)。

Remove ads

廣播頻率的轉播情況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成立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廣播自2019年8月6日起轉播央視《新聞聯播》。部分地方廣播電台主頻率(如北京新聞廣播等)也會轉播央視《新聞聯播》。

其它安排

  • 1997年2月20日,香港的無線電視翡翠台及亞洲電視本港台當天的《六點半新聞報道》和《六點鐘新聞》均在19:00開始轉播了央視《新聞聯播》(電視左上角標註「直播中央電視台」),報導鄧小平逝世的相關新聞。[50]
  • 鳳凰衛視資訊台亦會在每年12月31日的《華聞大直播》節目中轉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表新年賀詞
  • 2007年6月30日-7月1日期間,深圳衛視(含國際版)直播香港回歸十周年特別報道,連續兩天未轉播《新聞聯播》。
  • 2007年10月2日,上海特奧會開幕,上海東方衛視因轉播開幕式而未轉播《新聞聯播》,CCTV-1等央視其它頻道在《焦點訪談》結束後轉而跟蹤特奧會開幕式報道。
  •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全國哀悼日、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全國哀悼活動期間,央視除CCTV-4及外語頻道之外,全部並機CCTV-1,也隨之播出了《新聞聯播》。一些平時不轉播《新聞聯播》的地面頻道,由於轉播CCTV-1或CCTV-13的緣故,當日亦參與到《新聞聯播》的轉播中,而大多數地方廣播頻率亦於哀悼日當天同步轉播了《新聞聯播》的伴音,故哀悼日當天轉播《新聞聯播》的廣播電視頻道較平日更多。
  • 2009年7月6日,新疆衛視因轉播有關「7·5事件」的新聞發布會而沒有同步轉播《新聞聯播》,而是在當天19:35進行了錄播。
  • 2015年開始,部分通常不轉播《新聞聯播》的電視台或者電視頻道,會在特定日子(如抗戰勝利紀念日、國家領導人新年賀詞等)轉播《新聞聯播》。例如在201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表新年賀詞當天,部分原本不轉播《新聞聯播》的頻道轉播了《新聞聯播》,如湖南經視廣東新聞頻道延邊衛視廈門衛視等。但上述頻道當天的轉播並非都是完整轉播,比如湖南經視、貴州公共頻道只轉播習近平發表新年賀詞片段後就切入其他節目,安徽公共頻道轉播到19:31切斷(當天新聞聯播有延時),播出《新聞故事會》。另外中共十九大期間,廈門衛視每晚都會轉播《新聞聯播》。
  • 2015年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當天,因國家廣電總局要求暫停娛樂綜藝節目和加上當天股市休市,故CCTV-2、3、15也在當日參與轉播《新聞聯播》並對接當天晚上的紀念晚會。
  • 2016年9月4日,因直播G20杭州峰會歡迎晚宴,CCTV-13自2003年開播以來首次未直播《新聞聯播》。
  • 自2017年中共十九大開始,在中國國內重要會議或大型政治活動(如全國兩會和中共黨代會、十年一次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慶祝大會和閱兵式)期間,CCTV-4會在開閉幕日或活動當天並機直播《新聞聯播》。
  • 2018年6月8日至10日,由於與山東衛視並機播出2018上合組織峰會特別報道,山東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也同步轉播了央視《新聞聯播》。
  • 2018年9月16日,由於與廣東衛視並機播出颱風「山竹」特別報道,廣東廣播電視台所屬的南方衛視珠江頻道廣東新聞頻道也同步轉播了央視《新聞聯播》。
  • 2019年10月1日,CCTV-1、2、4、7、17五個頻道於當晚19:00同步播出《新聞聯播》。(農業農村頻道系首次播出該節目)
  • 2020年1月24日起,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及春節假期,上海廣播電視台所屬上海新聞廣播、東廣新聞台、五星體育廣播並機直播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特別報道,故東廣新聞台、五星體育廣播亦同步轉播了央視《新聞聯播》的伴音(包括晚上9點後轉播央視新聞頻道的重播時段)。
  • 2020年4月4日,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全國性哀悼活動的原因,CCTV-3、8、9三個頻道於當天凌晨0時起與CCTV-1節目編排同步,同時於清晨5:13重播前一天的《新聞聯播》。(四個頻道右上角均帶有「重播」字樣,CCTV-6和央視風雲數字付費頻道於當日0時起轉播CCTV-1信號,故也同時播出。)當天晚上CCTV-1、2、6、7、10、12、13、14、17九個頻道同步播出《新聞聯播》(含21點重播時段,均帶有重播標。CCTV-3、5、5+、8、9、11、15因在當天下午13:00開始不再並機新聞頻道,故當晚未播出《新聞聯播》,央視風雲各頻道以及長城平台的戲曲、娛樂頻道當天6:00起與新聞頻道並機直播,中央新影各電視頻道僅新科動漫頻道從當天12:00起轉播CCTV-1,CCTV-4K超高清頻道因《新聞聯播》尚未具備4K播出條件而未能同步並機,同時段改播紀錄片。
  • 2021年7月1日,因當日為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日上海廣播電視台所屬東方衛視國內版、海外版、新聞綜合頻道和都市頻道並機播出特別節目,故新聞綜合頻道和都市頻道也同步轉播了央視《新聞聯播》。
  • 2022年9月14日,由於與浙江衛視並機播出颱風「梅花」特別報道,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所屬的錢江頻道經濟生活頻道教科影視頻道民生休閒頻道新聞頻道少兒頻道國際頻道之江紀錄頻道也同步轉播了央視《新聞聯播》。
  • 2022年11月30日-12月6日:因應江澤民逝世,上海廣播電視台於11月30日晚上6時緊急調整節目安排,在此期間東方衛視國內版、海外版與都市頻道(6日增加哈哈炫動衛視)並機播出,故都市頻道也同步轉播了央視《新聞聯播》(6日江澤民追悼大會期間增加哈哈炫動衛視、七彩戲劇頻道、金色學堂頻道轉播)。

節目播音員/主持人

1979年年底起,《新聞聯播》的播音員開始出鏡,為一人出鏡。1987年7月1日起,《新聞聯播》播音員由一人出鏡改為一男一女「男右女左」出鏡,而這一形式沿用至今。

《新聞聯播》的播音員被觀眾稱為「國臉」,認為代表了「國家形象」。其中,邢質斌、李瑞英、李修平、羅京、張宏民、王寧六人作為1990年代末期形成的固定主持人被稱為「老三對」,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2006年的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葉宏明提交《讓〈新聞聯播〉換換人》提案,提案內表示「《新聞聯播》不僅主播面孔較老,且內容、節目包裝一成不變,觀眾年齡層趨於老化」[51]

2006年6月5日,央視新聞頻道改版,而當日的《新聞聯播》首次由年輕一代的李梓萌康輝主持[52],觀眾反響熱烈,但二人在《新聞聯播》的下一次出鏡已經分別是2007年12月7日和8日;而海霞郭志堅也分別在2007年12月6日和9日開始加入《新聞聯播》主持陣容[53]

羅京在2008年8月31日最後一次主持《新聞聯播》,後因癌症於2009年6月離世[54]邢質斌在2009年6月17日最後一次主持該節目後退休[55]

2011年9月25日起,隨着《新聞聯播》啟用新包裝,歐陽夏丹郎永淳加入《新聞聯播》主持陣容[56]

從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李瑞英張宏民李修平先後退出《新聞聯播》主持陣容,退居播音部二線[57][58]。2015年9月,郎永淳從央視辭職,成為新一代主播中第一位離開《新聞聯播》的人,節目主播陣容恢復三男三女[59]

2017年1月21日起,原央視四套主播剛強首次主持《新聞聯播》,同時王寧退居二線,並於當年4月正式宣告離開主播崗位[60][61];至此,「老三對」全部告別了《新聞聯播》歷史舞台。

2018年3月29日起,隨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建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和報紙摘要》、《全國新聞聯播》節目播音員/主持人加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配音工作[62][63],但相關安排自2022年11月後取消。

2020年4月28日,歐陽夏丹最後一次主持《新聞聯播》,此後長時間不再出鏡且原因不明,自由亞洲電台認為可能與孫立軍倒台有關[64]。2023年1月1日起,歐陽夏丹開始在短視頻平台抖音運營自己的自媒體頻道[65]。2023年6月,央視網更新的主持人名單顯示,歐陽夏丹已不再擔任央視主持人[66]

2020年9月,新聞聯播時隔近三年再度引入新主播,潘濤[67]寶曉峰[68]嚴於信[69]鄭麗[70]分別於當月10日、12日、23日、24日起主持該節目。嚴於信亦成為該節目首位80後主播。

2022年6月27日,海霞最後一次主持新聞聯播。同年11月9日,海霞以隨訪記者的身份在現場報道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訪柬埔寨的消息,這也是海霞最後一次在新聞聯播中出鏡。2023年5月,海霞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總編室播音員主持人管理中心副主任的身份出席活動[71]。2023年6月,央視網更新的主持人名單顯示,海霞已離開主持人崗位[66]

2022年11月27日,郭志堅最後一次主播新聞聯播,後轉崗主持《世界周刊》等節目,但仍不時為《新聞聯播》新聞片配音。節目主播陣容恢復四男三女。

2023年10月5日,王音棋首次主持《新聞聯播》,她也成為該節目首位90後主播。[72][73]

除在任主播外,現時該節目的配音員還有央視主持人賀紅梅(1990年代初期為《新聞聯播》主持人)、彭坤等。

時間線
王音棋鄭麗嚴於信寶曉峰潘濤剛強郎永淳歐陽夏丹郭志堅海霞 (主播)李梓萌康輝王寧 (男主持人)李修平李瑞英羅京張宏民邢質斌

片頭

新聞聯播片頭發展

片頭曲

早年新聞聯播的片頭曲經常做出調整,十年時間內共使用過五段音樂,其中除1984年7月1日至1985年8月31日使用的是歌曲《毛主席的偉大旗幟高高飄揚》的開頭部分外,其餘出處皆不可考。1988年3月15日,隨着《新聞聯播》更換片頭,作曲家孟衛東創作的片頭曲開始使用,並一直沿用至今。現行《新聞聯播》片頭曲屬於典型的「三段式」結構[13]。孟衛東在接受CCTV-4《中國文藝》節目採訪時表示,當時央視領導提出新的片頭曲要展現「大台風範」和「國家形象」,故在音樂的開頭部分借鑑了《歌唱祖國》首句「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旋律,並以此引出中間的主旋律,最後以相對柔和的結尾收尾。[74]2016年6月8日,中央電視台(後併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申請將該段音樂註冊為商標,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於2019年12月14日公告註冊成功。

評價

正面評價

隨着《新聞聯播》在中國大陸的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地方台上報《新聞聯播》節目的條數、內容等甚至成了各級黨政領導的一項重要工作。各級黨政機關領導和電視台的共同重視,反過來又抬升了《新聞聯播》的社會地位。因此,新聞聯播成為了了解中國大陸政治發展的「風向標」之一。(另一個「風向標」是《人民日報》)

自2005年以來,《新聞聯播》越發注重「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越發關注百姓身邊的好人好事,關注普通黨員的奉獻,關注普通單位的經驗。弘揚了真善美,起到「感動中國」的公益效應,遏制了不良現象蔓延。

2006年新聞頻道改版後,各節目都有自身的側重點,而《新聞聯播》則是全部新聞的精選與總結。其間,播音員的新老更替,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議。

因為《新聞聯播》在中國大陸的政治地位,所以有部分國內外的政商界人士也表示從《新聞聯播》中發現了投資機會和政策紅利。此外,國內外媒體和一部分國內外政治名嘴通過《新聞聯播》對領導人報導的手法以及中國大陸社會內部的報道中解讀出中國政壇的動向[3]

2019年7月後,《新聞聯播》改革其播報風格,開始使用年輕人喜愛的通俗語言(尤其是網絡流行語),加上節目主播於網絡平台推出的短視頻《主播說聯播》系列,使得該節目再次受到觀眾好評,而《新聞聯播》的《國際銳評》板塊也引起了關注。2019年7月25日至27日,《國際銳評》連續三天播發涉美評論,也讓《新聞聯播》登上新浪微博的熱搜榜單,「#今天追新聞聯播了嗎#」成為熱門話題[75]

批評與爭議

長期以來《新聞聯播》形成官方喉舌形象。鄧小平於1992年南巡期間,在公開發表的談話中也批評到:「電視一打開,儘是會議。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複,新的語言並不多。」[76][77]

中國國內一些學者和許多電視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認為:《新聞聯播》節目死板、套路現象嚴重,且官方強迫地方衛視以及眾多頻道每天晚上7點轉播新聞聯播。這種觀點在2007年東方衛視轉播新聞聯播開始變得更多。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報道將內容大致概括為以下情況[78]

  1. ××在釣魚台國賓館親切會見了××,賓主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
  2. ××出訪×××,會見了××,高度贊揚兩國關係,對××表示歡迎,支持××的立場。
  3. 外交部發言人××就××××發表聲明,對××提出抗議,繼續關注。
  4. 「×五」期間,我國×××重點工程,突破×××課題,創造效益×××,實現利稅×××。
  5. ××省××市××縣××村加強學習「×××」的重要精神,切實為農民解決實事。
  6. ××海關加大打擊走私力度,破獲一起特大走私案件,查獲×××共×××件,價值人民幣×××元。
  7. 今天是×××紀念日,我國各地群眾、學生紛紛走上街頭,宣傳普及××知識,加強××教育。
  8. ××事件的原因已經查明,有關責任人已被刑事拘留。
  9. 今天是××誕辰×××周年紀念日,××舉行座談會,深入探討××對教育界的影響,緬懷這位××家。
  10. ××國群眾不滿×××,舉行抗議示威活動。
  11. ×國議會以××票支持、××票反對、××票棄權通過一項×決議。
  12. ×××,×××,請看今晚19點38分播出的《焦點訪談》節目。

2009年,劇作家沙葉新則將其概括為:「會議沒有不隆重的,閉幕沒有不勝利的;講話沒有不重要的,鼓掌沒有不熱烈的;決議沒有不通過的,人心沒有不振奮的;接見沒有不親自的,看望沒有不親切的;班子沒有不團結的,群眾沒有不滿意的;效率沒有不顯著的,成就沒有不巨大的;抗洪沒有不英勇的,搶救沒有不及時的;美國沒有不友好的,前總統沒有不是老朋友的……」[79]

部分網民對此亦有「三個十分鐘」(領導很忙、中國人民很幸福、外國水深火熱)的戲謔性說法。[80]

2012年,人民網認為近年來上述現象有所改觀[81],如2013年1月《新聞聯播》首次出現評論員環節與現場連線環節,此後出現了一些細節變化使得有觀眾認為「更接地氣」[82]。但自2016年2月中共提出「黨媒姓黨」的原則後[83],尤其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之後,《新聞聯播》主持人形象和節目風格回歸保守[84]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