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方相氏

中国古代职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方相氏
Remove ads

方相氏中國古代民間信仰中的驅魔師,為儺儀喪禮中的重要角色。方相氏在周朝成為職官,關於方相氏的最早記述便出自《周禮·夏官[a]。其形象為身披熊皮,頭部裝飾四隻金黃的眼睛,身着黑衣紅裙,兩手持盾戈舞動;職能則是在宮中及喪禮時率百隸及童子逐疫驅鬼[4][5]

事实速览 漢語名稱, 漢語 ...
Thumb
東漢方相俑
Thumb
北齊徐顯秀墓壁畫中的鎮墓獸,據說為方相[1]

漢朝唐朝,方相氏是統治者官方信仰巫師。隨着其地位在歷代宮廷儺儀中逐步降低,方相氏幾近消失。唐朝後只在民間信仰中存留下來,並逐步演化為葬禮中的兩個民間神祇,即開路神顯道神,為葬禮之前驅。方相氏在奈良時代以前隨儺傳入日本,因其形象駭怖,被誤傳成疫鬼

Remove ads

名稱

《軒轅黃帝傳》載,黃帝週遊時,元妃嫘祖死於道,令次妃姆嫫監護,以為方相[2]前蜀馮鑒在《續事始》中稱,「方相,亦曰防喪」。這是由聲訓導致的語訛,暗示「方相」故事由「防喪」衍出[6]東漢學者鄭玄注《周禮》時稱:「方相,猶言『放想』,可畏怖之貌」;賈公彥則疏:「鄭雲『方相』猶言『放想』,漢時有此語,是可畏怖之貌,故云方相也」[7]。這說明至少在漢朝時期,漢語口語中普遍存在「放想」一詞,意為「令人害怕,讓人恐懼」。這一詞彙很可能經過方相驅儺活動的傳播而在江淮地區方言中得以保留[8]

唐人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解釋「放相」一詞時說:「放,本或作瓬。」《說文解字》云:「瓬, 周家搏埴之工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搏作摶者誤。今正。考工記曰,搏埴之工陶瓬。」孫詒讓在《周禮正義》按語:「放想言仿佛想象也……方與放仿瓬,相與想聲類相同。」這說明「放想」或「方相」可能都與摶埴粘土的匠人的想象有關[8]

Remove ads

發展與演變

何根海教授認為,中國儺源起於自然崇拜。而方相氏的初始原型為「𦰩」,是禳星祈福的女巫[9]。方相氏在驅「𩴓」儀式中以的角色擔負着驅疫惡鬼禳解邪祟的使命。

周漢時期

周代,儺舞被納入了禮制的範疇,賦予了方相氏作為驅儺人這一身份的合法性和正統性[10]。《禮記·月令》載,周王朝一般一年舉行三次儺舞:一在仲秋專為周王舉行,稱「天子儺」;二在季春由周王與諸侯共同舉行,稱「國儺」;三為季冬時的全民儺舞,稱「大儺」[11]。而方相氏作為禮官身份只能出現在有周天子參與的儺祭儀式之中,承載羼糅於祭祀活動中的宗法等級關係[10]

秦代的宮廷儺未有史載,但方相氏用於填土埋儒的事實,證明秦仍沿革周禮。到了東漢,由於疫災嚴重而人們對疫病的認識有限,人們藉助儺儀來祈福祛疫,儺舞在此時空前隆盛[11]。漢制儺儀的方相氏不再是一個掌管儺儀的職官,宮中的儀式都由宦官操持;而在葬禮仍屬於最高等級的應用,漢墓也常出現用以守衛魂靈的方相俑[12]

唐宋時期

隨着佛教影響的日漸擴大,方相氏與和平溫雅的主流相悖,從此不再受到重視[13][14]唐代時期,宮廷儺日趨世俗化,從原先只有諸侯才能舉行,演變為百官官府,甚至民間也能舉行的儺禮。皇權特質的逐漸弱化,使得行儺的娛樂目的增加。另一方面,太祝、齋郎等職務的設立和新儺神鍾馗的出現,使得方相氏地位逐漸下降,職能也相對削弱[15]。唐代宮廷儺儀中,方相氏作用僅僅是唱儺辭以及作儺舞,最後逐漸淡出宮廷儺,進入民間雉儀[12]

宋代宮廷儺儀中,「方相氏」之名已不復見,而僅以「上人」、 「儺者」稱之[12][16]

日本文化中的方相氏

Thumb
今昔百鬼拾遺》(約1781年)中的方相氏形象
Thumb
吉田神社追儺圖(中島荘陽,1928年),領頭為方相氏
Thumb
平安神宮追儺戲中的方相氏(2010年)

方相氏自8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而後開始出現在宮廷祭和帝王葬禮中,並逐漸成為日本驅疫祭禮中的重要神靈。然而隨着平安日本對中國律令文化吸收方式的轉變,傳入日本的方相氏也開始發生變化。9世紀中葉以後方相氏逐漸消失在日本天皇的葬禮中;10世紀之後,在宮廷祭中扮演驅逐疫鬼角色的方相氏逐漸演變為被驅逐的疫鬼,成為日本宮廷祭的獨特特點。[17]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