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光下的葡萄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日光下的葡萄乾》(A Raisin in the Sun)是洛林·漢斯伯里的一部劇作,1959年在百老匯首次上演[1],標題來自蘭斯頓·休斯的詩《哈萊姆》(Harlem)[2]。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黑人家庭在芝加哥南區的經歷,涉及到當代的住宅區隔、種族歧視等問題,在當時和後世備受好評[3][4]。1961年,它首次被改編成電影,後來又被多次改編。
Remove ads
劇情
沃爾特和露絲·楊格以及他們的兒子特拉維斯、沃爾特的媽媽莉娜和沃爾特的妹妹貝妮莎住在芝加哥南區一間破舊的兩居室公寓裡。沃爾特靠做豪華轎車司機勉強維持生計。儘管露絲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但沃爾特卻希望變得更加富有。他計劃與熟人威利、波波合夥開一家賣酒的商店。
開場時,沃爾特的父親剛剛去世,媽媽正在等待一張一萬美元的人壽保險支票。沃爾特很想要這筆錢,但媽媽出於宗教原因反對喝酒,並決定買一座新房子。由於價格便宜,她選擇了一個全白人社區,而非黑人社區。她最後還是心軟了,把剩下的6,500美元交給沃爾特投資,並要他留下3,000美元用於貝妮莎的教育。
沃爾特把所有的錢都給了威利,威利捲款而逃,波波告知了沃爾特家這個壞消息。與此同時,他們計劃搬到的社區的白人代表卡爾·林德納出了一大筆錢要他們搬出去,以避免黑人引起的鄰里關係緊張。沃爾特準備接受這筆錢來彌補損失。但莉娜說:雖然錢我們很想要,但如果一個人說我們沒資格和他們走在同一片土地上,那我們就不該要他的錢。
同時,貝妮莎陷入了愛情的苦惱,在喬治·默奇森和約瑟夫·阿薩蓋之間難以選擇。喬治很富有且受過良好教育,代表「完全同化的黑人」,不承認自己的黑人出身,並展現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態,嘲笑沃爾特。來自尼日利亞的約魯巴人約瑟夫恰恰相反。
最後,貝妮莎同意考慮約瑟夫的求婚和一起去尼日利亞行醫的邀請。沃爾特也逐漸認同了自己的黑人身份。該劇以一家人前往新家迎接不確定的未來結束。
Remove ads
這部劇一部分情節來自現實,即1940年的漢斯伯里訴李案(Hansberry v. Lee, 311 US 32)。劇作家洛林·漢斯伯里的父親卡爾是原告。卡爾·漢斯伯里在芝加哥白人為主的華盛頓公園分區(Washington Park Subdivision)從伯克一家人手裡買了一套房子,後受到當地白人的敵視,並被要求搬出去。通過訴訟,法院判定卡爾勝訴。卡爾之所以能在這裡買到房子,可能是受大蕭條影響。當時白人買家對房屋的需求是如此之低,以至於他可能是唯一的買家。[5]
百老匯演出
該劇在百老匯的幾乎所有演員都是黑人,這在當時被視為一件很冒險的事。製作人菲利普·羅斯花了18個月才籌集到足夠的啟動資金。一開始排練時,中心人物選母親還是兒子存在爭議。當該劇在紐約上演時以兒子為重,並大受歡迎。[6]
該劇於1959年3月11日在百老匯的埃塞爾·巴里摩爾劇院首演。1959年10月19日轉移到貝拉斯科劇院,共演出530場後於1960年6月25日停演。該劇的導演是勞埃德·理查茲,首演陣容包括:
- 西德尼·波蒂埃——沃爾特·李·楊格
- 魯比·迪伊——露絲·楊格
- 伊萬·迪克森——約瑟夫·阿薩蓋
- 隆納·埃德三世——波波
- 約翰·菲德勒– 卡爾·林德納
- 小路易斯·格塞特——喬治·默奇森
- 克勞迪婭·麥克尼爾——莉娜·楊格
- 戴安娜·桑茲——貝妮莎·楊格
- 格林·特曼——特拉維斯·楊格
- 艾德·豪爾——移動的人
- 道格拉斯·特納——移動的人
因為預演時褒貶不一,漢斯伯里和製作人羅斯沒想到該劇會大獲成功。不過,儘管它贏得了大眾和評論界的讚譽,但一部分評論家們還是覺得它不具有普世性[7]。
《陽光下的葡萄乾》是第一部由百老匯上演的黑人女性劇作,也是第一部由黑人導演的劇作[8]。首演之夜,在多次謝幕後,觀眾要求作者現身,波蒂埃隨即跳入觀眾席,將漢斯伯里拉上舞台,讓她接受觀眾的掌聲[9]。
漢斯伯里的意圖是向白人(百老匯的主要觀眾群體)介紹黑人的生活,而導演理查茲則發現它還吸引了大量黑人觀眾[8]。弗蘭克·里奇1983年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陽光下的葡萄乾》「永遠改變了美國戲劇」[10]。
1960年,《陽光下的葡萄乾》獲得四項托尼獎提名:
- 最佳劇本——洛林·漢斯伯里編劇;菲利普·羅斯、大衛·J·科根製作
- 最佳男演員——西德尼·波蒂埃
- 戲劇類最佳女主角——克勞迪婭·麥克尼爾
- 最佳戲劇導演——勞埃德·理查茲
西區演出
在百老匯首演大約五個月後,漢斯伯里的戲劇出現在倫敦西區,從1959年8月4日起在阿德爾菲劇院演出。和百老匯一樣,導演是勞埃德·理查茲,演員陣容如下:
- 金·漢密爾頓——露絲·楊格
- 約翰·阿丹——特拉維斯·楊格
- 厄爾·海曼——沃爾特·李·楊格
- 奧爾加·詹姆斯——貝內薩·楊格
- 胡安妮塔·摩爾——莉娜·楊格
- 巴里·約翰遜——約瑟夫·阿薩蓋
- 斯科特·坎寧安——喬治·默奇森
- 梅雷迪思·愛德華茲——卡爾·林德納
- 萊昂內爾·恩卡納——波波
1961年電影
1961年,電影版的《陽光下的葡萄乾》上映,由百老匯原班人馬出演,丹尼爾·皮特里執導,由哥倫比亞影業發行,魯比·迪伊獲得了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女配角獎。普瓦捷和麥克尼爾都獲得了金球獎提名,皮特里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加里·庫珀獎。
《日光下的葡萄乾》電影版本來預定由戲劇原導演勞埃德·理查茲執導,但因為理查茲是黑人而落選。電影大獲成功後,皮特里開啟了他的電影導演生涯;而理查茲直到1995年才有機會再次執導電影。[11]
其他版本
該劇的音樂劇版《葡萄乾》(Raisin)於1973年10月18日至1975年12月7日在百老匯上演,由漢斯伯里的前夫羅伯特·內米羅夫編劇,後獲托尼獎最佳音樂劇獎。
1996年3月3日,BBC播出了由導演/製片人克萊爾·格羅夫製作的《日光下的葡萄乾》。[12]
2004年4月26日至2004年7月11日,百老匯在皇家劇院重演[13]。該劇獲得了兩項托尼獎:最佳戲劇女演員獎(菲莉西亞·拉沙德)和最佳戲劇女演員獎(奧德拉·麥克唐納),並獲最佳復排戲劇獎和最佳戲劇女演員獎提名(薩娜·萊森)。
2008年,肯尼·萊昂執導了這部電視電影,採用2004年百老匯演出中的原班人馬。這部電影在2008年聖丹斯電影節上首映。拉沙德和麥克唐納因飾演莉娜和露絲而獲得艾美獎提名[14]。
該劇於2014年4月3日至2014年6月15日在百老匯的埃塞爾巴里摩爾劇院再度上演[16][17],獲三項托尼獎:最佳復排戲劇、最佳戲劇女配角(索菲·奧康內多)和最佳戲劇導演(肯尼·萊昂)。 [18]
2016年1月31日,BBC播出了導演/製片人寶林·哈里斯製作的新劇,恢復了其他舊版作品中刪去的角色約翰遜夫人和一些刪減場景[19]。
關聯作品
2010年布魯斯·諾里斯的戲劇《克萊伯恩公園》(Clybourne Park)講述了將房子賣給楊格家的白人家庭的故事。[20]
2013年夸梅·奎-阿爾馬(Kwame Kwei-Armah)的戲劇《Beneatha's Place》講述了貝妮莎和阿薩蓋前往尼日利亞後的故事。[2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