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華人

華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日本華人是泛指在日本生活的華人,包含華裔日本人與旅居日本的非日籍華人群體。22歲及以上的人在日本不能擁有雙重國籍,因此擁有日本國籍的中國人通常不再擁有中國國籍。「中國人」一詞通常指漢族,他們是居住在中國台灣新加坡的主要民族。官方說法是,中國還擁有55個少數民族,包括藏族等,儘管這些人可能並不自認為是中國人。漢族作為少數民族在日本有着悠久的歷史。

事实速览 日本華人, 總人口 ...
事实速览 正體字, 簡化字 ...
事实速览 日語名稱, 漢字 ...

截至2024年6月,居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約有84萬,是外國人最多的群體[4]。許多人來日本留學,無論是學生還是技術培訓,但也有許多人在工作。他們的職業範圍廣泛,從技術人文國際事務廚師,到企業經理和大學教授。他們中的許多人自戰前就居住在日本,並參與創建了橫濱中華街等社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移民人數翻了一番,自21世紀初以來更是持續增長[5]

此外,即使遠離祖國,18歲至60歲和18歲至55歲的中國公民以及18歲至55歲的女性中國公民,即使居住在日本,也受到2010年《國防動員法》和《國家情報法》的約束[6][7],並有義務在國務院宣布的緊急狀態下與軍隊合作[8]

Remove ads

歷史

前史

公元5世紀前後高句麗攻下帶方郡使大批華人進入日本。五世紀後期,雄略天皇欽明天皇時代百濟華人再進入日本。這些早期華人(歸化人)被稱為渡來人,和當地土著一起形成了後來的大和民族。另一批是明代到琉球定居的閩人三十六姓,在琉球被日本吞併後也變為日本人,但他們在琉球國時代已經融入琉球族,至現在其後裔也是琉球族的組成部份。在清朝初年,亦有一些不願歸降滿清的明朝遺民東渡日本,如朱舜水陳元贇等人。現代的在日華人大多是指二十世紀後到日本讀書或定居的華人。

九世紀以前,有許多朝鮮人與中國人移居日本。[9][10]

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同時與中華民國斷交。當時,旅居日本的華人持有中華民國國籍,但由於兩國斷交,一些人入籍,一些人轉為中華民國國籍,還有一些人因身份認同問題而選擇無國籍。中日斷交導致約兩萬名海外華人喪失了中華民國國籍[11]

1980年代

戰前就有華人在日本生活,但1972年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1979年台灣開放赴日旅遊後,新移民數量開始增加。1984年,在日華人及台灣人共有63,920人,但受泡沫經濟的影響,到199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了145,841人。

1990年代

1990年,日本的華僑華人和台灣人有145,841人,但到了1995年,這一數字已上升至216,042人,到2000年,這一數字更是增加了一倍多,達到322,486人[12]。因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1990年中國人大規模偷渡開始,非法越境成為問題[13]。1993年共發生9起偷渡案件,幾乎全部來自福建省[14]。至1995年,非法移民人數已達38,464人(位居第四),刑事犯罪由1990年的1,288起增加至2,919起,增加了一倍;案件數量由1,841起增加至7,828起,增加了三倍[15]1997年香港回歸,但由於蛇頭等不法分子的活動,大規模走私案件增至73起[16]

2000年代

2000年,居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和台灣人有322,486人,但到了2005年,這一數字已增至501,960人[12]。尤其是從1998年(32,370人)到2002年(2002年世界盃)期間,國際學生的數量增加了一倍(73,795人)[17]。然而,萩國際大學學生非法就業和福岡滅門案等問題仍然存在[18],2003年,中央教育審議會發布了《制定新的留學生政策》報告,禁止「單純為了確保足夠的學生人數而接收留學生」[19]。另一方面,2000年中國人犯罪案件為14,176件(第1位)、犯罪人數為3,038人(第1位),也就是說,在在日外國人犯罪案件中,約有一半(48%)是中國人犯罪[20]。訪日外國遊客的入室盜竊案中,約80%是中國人所為,撬鎖現象已成為一個問題[20]。逾期居留人數為32,896人(位居第三),有所減少。非法入境人數為1,509人(位居第一),但集體偷渡案件(14起)大幅減少[20]

2007年,居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和台灣人的數量首次超過在日朝鮮人和韓國人[12]。2008年,在池袋提出了建設東京中華街的設想[21]。在長野,大批中國學生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並因此與獨立活動人士發生衝突[22]。同年,羅森積極招收新的中國學生[23]。進入21世紀,旅日華僑歸化並取得日本國籍的人數已超過4萬[24]

Remove ads

2010年代

2010年,日本共有678,391名中國大陸和台灣居民,但2011年這一數字有所下降,這可能是由於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釣魚島相撞事件東日本大地震造成的[12]。2012年起統計計算方法有所變更,因台灣與旅日華人分離,短期滯留及公務等數據不再納入,因此無法與2011年及以後的數據進行簡單比較[25]。如果以2015年居住在日本的外國人總數為基準,單純地將中國人和台灣人的總數加起來,總數就達到了893,219人[5]。另一方面,2018年因犯罪被捕的人數為4,586人(排名第一)[26]。2014年,中國人最常見的犯罪行為是商店偷竊、入室盜竊和盜竊財物[27]

2020年代

進入2020年代,對習近平政權清零政策和加強管制措施心懷不滿的富人知識分子湧入日本的人數不斷增加[28]。這種傾向被稱為「潤」(Run)[28][29][30]

人數

更多信息 居留身份, 人數 ...

人數

截至2022年底,在日本中長期居留的中國人共有761,563人(在194個國家中排名第一)。其中,中國人及其家屬擁有永久居留權的人數為291,603人(排名第二)[注 1],其餘522,072名[33](2019年末時點)。據人民網日本版的統計,在東京都的人口中,每100個中便有1個是華人[34]

居留資格

在日中國人中,就業無限制永住者(269,633人)、特別永住者(872人)、定住者(28,282人)、日本國民配偶或子女(30,900人)、永住者配偶或子女(15,592人)占四成[35]。在限制的居留資格中,最多的是留學,有132,441人(第1位),其次是廚師等技術、人文、國際服務,有81,736人(第2位),技能實習生有77,806人(第3位)。[35]其他限制最多的資格依次為經營管理(13,397人)、企業內部調動(5,797人)、教授(1,412人)、研究人員(380人)、高級專業人才(7,258人)、文化活動(1,049人),其中藝術家(61人)位列第三,僅次於阿根廷[5]。在日中國人總數占日本外國人總數的30%,其中超過半數的在日外國人從事醫療行業(76%)和高級技能專門人才(66%)。在其他技能勞動者(39%)、經營管理(52%)、技術/人文/國際工作(36%)、留學(39%)等職業領域,中國人也占到在日外國人總數的40%以上[35]

Remove ads

職種

2020年,在日本的中國勞動力為385,848人(占總數的21%)[36]。截至2015年,最常見的職業是「生產工序人員」(30%)、「服務人員」(11%)、「銷售人員」(8%)和「農林漁業人員」(4%)[37]

地域

由於地理位置相近,以前許多中國人移住日本,並歸化成為日籍華人,在橫濱市神戶市長崎市內形成了中華街。2010年12月末以東京的華人最多,達164,201人、其次是神奈川的56,095人、第三為大阪府,有51,056人。明顯集中於關東南部。[38]

日本各都道府縣 華人人數列表[39]
更多信息 都道府縣, 2017年末 ...

在日中國人據點

合法系
違法系

籍貫及族群

更多信息 本籍地, 人數 ...

東北人

是在日中國人中比例最高、歷史最悠久的群體之一。[46]與中日的歷史淵源有關。許多二戰後殘留日本的日本遺孤(中國養父母)及其家屬來自東北。改革開放後,東北地區由於重工業轉型等因素,赴海外(包括日本)謀生和發展成為許多家庭的選擇。

東北籍華僑華人在日本根基深厚,社團眾多,在餐飲業(尤其是東北菜館)、旅遊業等領域非常活躍。普通話(帶東北口音)在華人社區中非常普遍。[47]

福建人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有大量福建人通過親友鏈、偷渡等方式來到日本,主要從事餐飲業(中華料理店)、建築業等。他們以地緣和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了緊密的內部網絡,社團組織非常強大。福建話(特別是閩東語)是他們的共同語言之一。[48]

長三角人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90年代以後,來自長三角地區留學生技術人員和商務人士大量增加。他們通常教育水平較高,多從事貿易金融IT學術白領職業,融入日本主流社會的程度相對較高。[49]

華北人

與長三角地區類似,多為留學生、學者和商務人士。由於是普通話標準音地區,語言適應較快。

台灣人

台灣人移民日本的歷史很長,可追溯到日據時期。戰後也有大量台灣人來日留學、工作。他們通常有較好的日語基礎,對日本文化也比較熟悉。在身份認同上情況多樣,有些人自認是「在日中國人」,有些人則強調「台灣人」身份。這是一個需要敏感認知的複雜議題。[50]

其他

來自廣東山東等地的華人也不少,但在地域集中性上不如上述幾個群體。[51]此外也有從東南亞(如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歐美等地再移民到日本的華人,他們通常具有多語言和多文化背景。

教育

Thumb
橫濱山手中華學校

截至2008年,日本共有五所中國走讀學校:[52]其中橫濱兩家,神戶大阪東京各一家[53]其中三個面向中華民國,兩個面向中國大陸[52]日語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對象的學校被稱為「大陸系」,以中華民國為對象的學校被稱為「台灣系」,[54]面向中華民國的學校教授繁體中文注音,而面向大陸的學校教授簡體中文漢語拼音。不過面向中華民國的學校在2008年也開始教授簡體中文。[52]

Thumb
橫濱中華學院

截至1995年,這些學校的大多數教師都是在日本出生的華裔。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日本家庭將孩子送往華校。華校的學生還包括中日混血的日本人、有中國父母的日本兒童以及從海外歸來的留學生。[55]

孫中山於1898年創辦了橫濱中華學校。1952年,該校分裂為面向大陸的橫濱山手中華學校和面向中華民國的橫濱中華學院神戶中華同文學校也面向中國大陸。[52]大阪中華學校位於大阪市浪速區[56]此外,還有東京中華學校

文化

名字

漢名

直接使用漢字,但按照中文的發音(音讀)來讀。這是最常見的方式,尤其是在正式場合、法律文件和留學生、上班族群體中。

和名

在保留原有中文姓名的同時,另取一個純粹的日本名字,用於日常社交和工作。多見於希望深度融入日本社會、或在客戶-facing行業工作的人,目的是避免麻煩,減少歧視。但這種情況主要用於歸化,且具有一定的爭議性。

料理

Thumb
擔擔麵
Thumb
日式煎餃

日本的中華料理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非常獨特和龐大的體系,與地道的中國菜(中國料理)有很大區別,可以稱之為「日式中餐」。

為了適應日本人的口味,減少了調味料(如大蒜辣椒)的使用,味道更溫和、偏甜。

  • 餃子:在日本特指煎餃(鍋貼),是配米飯吃的(這讓很多中國人覺得新奇)。餃子是拉麵店和中華餐館的絕對主角。
  • 拉麵:雖然源自中國,但日本的拉麵從湯底(豚骨、醬油、味噌、)到配料(叉燒、味付玉子、海苔)都已徹底日本化,自成一體。
  • 天津飯:日本獨創。將蟹肉炒蛋燴蓋在米飯上,再淋上濃稠的芡汁。在天津並沒有這道菜。
  • 中華丼(中華蓋飯):將豬肉、海鮮、蔬菜等勾芡後蓋在米飯上。
  • 干燒蝦仁:源自四川的干燒蝦,但被改良為甜辣口味,醬汁更多。
  • 炒飯:日式炒飯口味較清淡,常用火腿、青豆、雞蛋作為配料。
  • 麻婆豆腐:非常受歡迎的國民菜,但日本的麻婆豆腐辣度大大降低,且常加入肉末和甜麵醬,更偏甜鹹口。
  • 中華冷面:夏季限定的人氣美食。將蒸煮過的冷麵條配上火腿、雞蛋絲、黃瓜等澆頭,再淋上酸甜的醬汁。

媒體

《中日新報》是一份雙周刊,以中文和日文出版。《中文導報》、《東方新報》均為周報,另有約28家其他中文報紙在東京出版。此外,以中文和日文出版的《關西華文時報》則以大阪地區為據點。[53]

知名人物

華裔日本人

在日本出生並擁有華裔血統的日本人,即是華裔日本人。出生時未獲得日本國籍,或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選擇歸化日本國籍,即屬「日本人」,以歸化名行世。在漢語境下,選擇歸化日本國籍的華人,被習慣被稱為「華裔日本人」。

日本出生的華裔名人有:

臺灣或香港出生的知名者有:

中國大陸出生的知名者有:

  • 吳清源:圍棋棋手。
  • 吳子靚:歸化名「鈴木惠美」。日本著名模特兒。
  • 孫 暐:日本著名模特兒。
  • 李建伊:歸化名「梨衣名」。著名女性模特兒。
  • 熊江琉唯:日本女性模特兒。
  • 齊 心:歸化名「上戸愛」。日本著名才女、藝術家,設計師、哲學家、唱作人。
  • 張麗玲:製片人、導演、CCTV大富電視臺董事長。
  • 戴 峰:歸化名「中村戴峰」。科學家。
  • 石 平:歸化名「石平太郎」。政論家。
  • 蘇 薇:歸化名「馬淵崇英」。跳水運動員。
  • 王岑靜:歸化名「王新朝喜」。籃球運動員。
  • 李明陽:歸化名「杉山美由紀」。籃球運動員。
  • 李莎莎:歸化名「川村李沙日語川村李沙」。籃球運動員。
  • 張天傑:歸化名「張本天傑」。籃球運動員。
  • 任彥麗:歸化名「宇津木麗華」。壘球運動員。
  • 和雪梅:歸化名「高堰雪梅」。體操運動員。
  • 何智麗:歸化名「小山智麗」。乒乓球運動員。
  • 韋晴光:歸化名「偉關晴光」。乒乓球運動員。
  • 橋本甜歌:中日混血,日本演員。
  • 李小牧:日中韓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作家。
  • 廉斯嘉:中日混血,為韓國女子團體FANATICS的前成員,在中國出生,三歲時僑居日本
  • 魏涼子日語魏涼子:日本聲優、演員
  • 李相哲:朝鮮族,歸化名「竹山相哲」。新聞學者

華僑

日本華僑,是對在日本出生、工作、居住並擁有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的稱呼。由於近年不少人到日本工作、經商,所以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

知名的華僑有:

  • 陳平順:中華料理餐廳「四海樓」的創辦人。
  • 王貞治:華日混血兒,1960年代至1970年代為日本著名職業棒球選手,雖生於日本和未曾居於中華民國,但持有中華民國護照
  • 王理惠:王貞治之次女,媒體工作者。
  • 王仕福:王貞治的父親,於1925年起至1985年病逝這六十年間都在日本居住,但從沒入過日本籍。
  • 魯婉遙:日本出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籍高爾夫球選手。
  • 端木正和:旅日企業家
  • 王少飛:旅日巨匠畫家,大師藝術家。
  • 邢慧君:日本名後藤希美子,在日韓國華人,已故台灣女演員。
  • Liyuu:中國上海市出身的女性角色扮演者、歌手、聲優,現活躍於中國大陸和日本兩地
  • 盧婷:女性角色扮演者、歌手、聲優。
  • 王志安:旅日中國媒體人。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