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國寶刀劍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国宝刀剑列表
Remove ads

日本國寶刀劍列表收錄日本自1951年以後依照《文化財保護法日語文化財保護法》指定為國寶的刀劍和刀裝工藝品。這些工藝品大多存放於寺廟、神社、博物館或者由私人收藏。

Thumb
從左到右:薙刀日本劍短刀日本刀太刀(圖片中未按比例展示)

歷史

自1897年以來,日本一直使用「國寶」一詞來表示日本國內所有特別傑出的文化財產,儘管自這個詞引入以來,其定義和標準發生了變化[1][2]。根據1951年6月9日生效的《文化財保護法》,列表中的刀劍和刀裝符合目前的定義,並已被指定為國寶。這些國寶或者重要文化財是由日本文部科學省根據其「特別高的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而選定的[3][4]。該列表列出了從古代到封建日本的110把刀劍和12具刀裝,年代跨度從古墳時代室町時代。這些物品被安置在佛教寺廟神社、博物館或由私人收藏。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這些國寶數量最多,122件國寶中有20件在此處[4]

在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的彌生時代,鐵器和武器,如,從中國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5][6][7][8]。在這之後不久,來自中國、朝鮮以至於最後有來自日本本土的製鐵工匠都開始在日本本地生產鐵器[9][10]。這一時期在日本本土鍛造的刀劍都有模仿中式刀劍的痕跡,刀劍身都一般是直的日語直刀,且回火工藝還不完善[11]。這些刀劍被從腰間斜挎着佩戴,很可能被用作刺傷和砍傷敵方的武器[11][12]。從功能上講,將它們定義為刺殺而不是砍殺武器通常會更準確。之後在大和山陰陸奧等地逐漸發展出了一個個制劍中心,各流派工匠在那裡鍛造了各種各樣的日式刀劍,如日本劍、刀子日語刀子[13]以及大刀[nb 1][15]。扁平雙刃的「平作」劍起源於古墳時代,也正是在古墳時代中期前後,日式刀劍由突刺武器演變為揮砍武器[15]。根據8世紀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記載,「上古刀」也是宗教物品。事實上,日本傳說三神器之一就是一把劍。早期日本刀劍常被於古墓中發現或者作為神道教神社佛教寺廟中供奉的珍寶而流傳下來[16]。由於鐵易在潮濕環境下被氧化腐蝕,上古刀存世較少[8][17]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日式刀風格從筆直的上古刀或者直刀日語直刀逐漸演變為鍛造過程中有意彎曲的、更為精緻的日本刀,然而這一過渡時期的刀劍現存很少[18]。自上追溯到公元8世紀的正倉院所藏刀劍以及「小烏丸」都可以看出刻意製作的彎曲的刀身[19]伯耆國安綱日語安綱所鍛造的彎刀被認為屬於質量上乘品,此後的風格變化很小。他的作品被認為是「古刀時代」的開始,該時期一直持續到公元1596年,期間誕生了最著名的日本刀匠[20]。根據消息來源,安綱可能生活在大同年間(806-809年);或者更可能是與三條宗近日語三条宗近同時代的人,活躍於永延年間(987-988年)[21][18]。隨着馬匹(941年後)進入戰場,刀身形狀的變化也隨之增加,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用彎刀掃蕩的砍擊方式比傳統步兵所用的突刺方式更有殺傷力[9][19][22]。賦予刀身刻意的弧度是一項技術挑戰,這需要在鍛造刀劍時不斷逆轉錘打刀刃,使其發生的自然彎曲。沿着刀刃的鎬線進行加工是刀劍鍛造中必不可少的工序[23]。平安時代的各種軍事衝突有助於完善刀劍鍛造技術,並導致各鍛造流派在日本全境內百家齊放[24]。這些鍛造工匠通常都居住在靠近行政中心的地方,因為那裡對刀劍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也很容易獲得礦石、木炭和水[20]。最初,這些工匠並不屬於任何流派或傳統[25]。大約在平安時代中後期,某些地區中心發展出獨特的工藝風格[26]。這些流派或鍛造傳統中最著名的是「五箇傳日語五箇伝五カ伝五ヶ伝,五箇伝,意思是五大鍛造流派),每一流派都產生獨特的工藝風格,並依各自所在的令制國被稱為山城傳、大和傳、備前傳、相州傳以及美濃[27][28][29]。五箇傳下各流派鍛造工坊生產出的古刀約占總數的80%[20][25][30]。各刀劍鍛造流派之下都有許多的分支派系[20]。平安時代末期,愛好劍術的後鳥羽天皇召集了山城傳粟田口派日語粟田口派的久國、備前傳一文字派的信房等刀匠到他的宮中鍛造刀劍。這些鐵匠被稱為「御番鍛冶日語御番鍛冶御番鍛冶,輪流為皇家鍛造刀劍的工匠制度),被認為是他們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刀劍工匠[nb 2][32]。後鳥羽天皇在粟田口、久國以及一文字信房等流派中選擇工匠合作進行自己專屬的刀劍鍛造活動[33]。鎌倉時代初期出現的太刀具有精心製作的和優雅端莊的整體造型[25]。而同一時期製作的短刀呈現出輕微向外彎曲的造型[34]

大約在鎌倉時代中期,武士階層達到了鼎盛時期[35]。因此,刀劍鍛造在日本許多地方蓬勃發展[35]。歷經1274年和1281年的蒙古入侵之後,刀劍鍛造工匠們開始致力於生產更堅固的刀劍,以刺穿入侵者的重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太刀變得更寬、更厚,並有一條筆直的鍛造線[36]。隨着鎌倉時代末期來自蒙古的威脅消散,這種發展趨勢發生了部分逆轉,刀身比鎌倉時代中期的更長、造型更端莊[37]。然而,來國俊、來國光、長船長光日語長光長船景光日語景光等繼續鍛造出平安後期鎌倉初期的優雅風格的刀劍。這些劍特別受京都貴族的歡迎[37]。鎌倉時代後期,短刀的產量大幅增加[38]。大師級的短刀製作者包括粟田口吉光來國俊日語来国俊新藤五國光日語新藤五国光、長船景光、則重日語則重左文字[38]薙刀作為鎌倉時代後期的新兵器出現[38]南北朝時期南朝北朝間持續長達60年的權力鬥爭引發了對刀劍的巨大需求[39]。在南北朝時期,鎌倉時代的太刀的特點進一步延續,其造型愈加華麗且刀身和尖的長度都在不斷增加。通常這些太刀的刀身都很寬,且厚度很薄[39]。在這一時期,短刀的尺寸也發展到了30—43公分(12—17英寸),稱為小脅差或寸延短刀寸延び短刀[40]。而此時期的短刀比鎌倉時代的短刀更短。同一時期也發展出了比太刀更巨大的刀具如「背負太刀」[j 1]野太刀[j 2]以及刀刃長120—150公分(47—59英寸)的大太刀[nb 3][42]戰國時代(1467年起)日本封建領主內戰,對刀劍需求巨大,刀劍鍛造工匠們不再自行精煉鋼材,導致了低質量刀劍被大量生產出來[43]。自此以後就不再有國寶級刀劍工藝品被評定收錄。

Remove ads

統計數字

Thumb
日本國寶刀劍的現存位置
更多信息 所在都道府縣, 所在市町村 ...
更多信息 時期劃分, 國寶數量[節注 1] ...
  1. 包含刀劍和刀裝
Remove ads

表頭說明

該表的列(備註和設計以及材料列除外)可按箭頭符號進行排序。下面概述了表中包含的內容以及排序的工作原理。並非所有表都具有以下所有列。

  • 類型/名稱:刀劍或刀裝的類型以及名字(如果有的話),在《享保名物帳日語享保名物帳[j 3]中被稱作「名物」的刀劍用黃色標記
  • 銘文:對於有銘文的刀劍,本列記載其銘文內容,否則記錄為「無銘文」
  • 工匠:鑄劍師的名字;如果適用,也會包括流派的名稱;著名刀匠正宗的十個弟子被稱為「正宗十哲」,用綠色標記;被傳喚到宮廷的進行鍛造工作的「御番鍛冶」匠人們,用藍色標記
  • 備註:附加資料,例如著名的擁有者或其刀身的刀反
  • 時代:刀劍或刀裝的製作時期或者年份,表中所列項按年份排序。如果條目只能追溯到一個時間段,則按該時間段的開始年份進行排序
  • 長度:刀劍從刻痕到劍尖的距離
  • 現在的位置:刀劍或者刀裝現在收藏存放的地點「縣名,市名,寺廟/博物館/神社名或者私人收藏」;表中所列項按「縣名,市名,寺廟/博物館/神社名」排序
# 名物[nb 4]
* 正宗十哲[nb 5]之一
^ 御番鍛冶[nb 6]之一

國寶

上古刀

Thumb
七星劍

寺廟和神社中流傳下來的四把古代直刀和一把日本劍被指定為國寶工藝品[nb 7]正倉院中保存了自8世紀以來的包括著名的「小烏丸」的55把刀劍和其他武器,然而這些寶物屬於天皇家族的財產,由宮內廳管理,未被算作國寶。[50][51]

更多信息 名稱, 備註 ...
Remove ads

古刀

10世紀末至1596年之間,共有太刀(61把)、短刀(26把)、武士刀(11把)、大太刀(3把)、薙刀(2把)、日本劍(1把)以及小太刀(1把)等105把刀劍被列為國寶。這些國寶主要來自「五個傳」中的四個:大和(5把)、山城(19把)、相模(19把)、備前(45把);其他的來自越中國(3把)、備中國(5把)、伯耆國(2把)和西海道(7把)。

大和國

Thumb
古刀時期的刀劍鍛造中心分布。五畿用紅色標記。

大和國是五畿七道中最古老的,早在4世紀就隨着中國大陸鐵工技術的引進而發展起來[64]。根據傳說,鐵匠天國鑄造了日本第一把帶有弧度的單刃長刀(太刀),時間大約在公元700年左右[65]。儘管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日本最早的刀劍可能是在令制大和國鑄造的[66]。在奈良時代,許多優秀的鐵匠生活在首都奈良市周圍。平安時代京都成為首都後,這些工匠隨之搬到了京都。但在鎌倉時代,以奈良為中心的各個制刀流派崛起。當僧兵需要武器來武裝時,大約1200名鐵匠再次聚集在奈良。因此,大和國與奈良僧兵密切相關[67][68]。大和傳制刀劍的外觀[j 4]特點為:華表反[j 5],鎬線[j 6]較高,以及稍微延伸的切先[j 7]。刀的地肌[j 8]主要是柾目肌[j 9]刃紋日語刃文[j 10]是直刃[j 11],帶有粗糙的沸[j 12],帽子[j 13]則是小丸[j 14][30][86]。一般來說,大和國制刀(大和傳大和伝)的風格被認為是內斂、保守和靜態的[68]。大和國的五個主要制刀流派或分支(大和五派大和五派)有:千手院派日語千手院派[nb 10]、尻懸派、當麻派[nb 11]、手掻派[nb 12]和保昌派[89][90]。這五個流派中有四個流派尚存有國寶刀劍流傳於世[67][91]

更多信息 名稱, 銘文 ...
Remove ads

山城國

山城國各鍛刀流派以山城國的首都京都為中心,那裡對刀劍的需求量很大。三條宗近(生於約987年)是這一派的先驅,也是最早在京都鍛刀的匠人[99]。山城傳有多個流派分支,分別是三條派日語三条 (刀工)、栗田口派、綾小路派、來派日語来派、信國、長谷部、二條以及平安城等[100][101]

山城傳鍛工的刀劍打造風格是華表反、身幅[j 15]較小、稍大的重[j 16]、踏張[j 17]和小切先。刀的地肌是密集的小顆粒板目肌[j 18],而刃紋是沸上直刃,或小顆粒沸。[30]

三條、綾小路和長谷部派

三條派以京都的一條街道命名,由三條宗近於公元1000年左右創建,是山城傳最古老的流派[107]。在鎌倉時代初期,該派是日本最先進的鍛刀流派[26]。三條宗近的作品,連同來自伯耆國的安綱的作品,包括一些最古老的日本彎刃刀劍,標誌着古刀時代的開始[100]。三條派的刀造型特點是上部比底部窄得多,小切先,華表反或較深的腰反[j 19]。地肌使用優質鋼材,具有豐富的地沸[j 20]和地景[j 21],小杢目肌[j 22]混合波浪形大肌。刃紋明亮,其上覆蓋着厚厚的匂[j 23],直刃混合細小的丁子亂刃[j 24],働[j 25]沿着刃紋出現[107]

綾小路派得名於京都鐵匠定利居住的一條街道,該派可能是三條派的一個分支[116]。綾小路太刀身形細長,小切先,地肌使用軟質地鐵[j 26],小杢目肌混合柾目肌,有着豐富的地沸、湯走[j 27]以及地景。刃紋為細小的丁子亂刃,沸以及働[j 25][118]

山城傳後來的一個分支是長谷部派,該派活躍於南北朝時代和室町時代早期[119]。該派是由來自大和國的長谷部國成創立的。他曾前往相模國,成為正宗十大弟子之一,最終前往京都創辦長谷部派[119][120]。改派作品的造型特點是較寬的身幅、較薄的重以及較淺的反[j 28]。地肌是細膩的板目肌和柾目肌,地景以及大量地沸的混合。刃紋的寬度不規則,下部窄小紋,上部寬大紋,表面有許多飛燒[j 29]和皆燒[j 30],還有一些粗糙的沸[119]

更多信息 類型/名稱[nb 13], 銘文 ...
粟田口派
Thumb
藤四郎吉光所制的日本劍

位於京都粟田口地區的粟田口派在鎌倉時代早期和中期非常活躍[99][128]。該派領導者是國友,以及日本最著名刀匠之一的藤四郎吉光[99]。吉光是粟田口派最後一位重要的鐵匠,該派最終被來派所取代,成為山城國最重要的鍛造流派[128]

該派的作品特點是在棟附近有護摩箸[j 31]細而長,並且使用兩字的銘文[128]。栗田口派刀姿在鎌倉時代早期與三條派相似,而到了鎌倉時代中期則逐漸變為較寬身幅並採用豬首切先[j 32]。短刀則採用常規尺寸,並帶有輕微的內反[j 33][30]。地肌為上乘的梨地肌[j 34]、密集小顆粒的杢目肌以及地景的混合,隱約有湯走顯現,地[j 35]遍布厚實的沸。刃紋為直刃混合小的丁子亂刃[30][128]

更多信息 類別/名稱[nb 13], 銘文 ...
Remove ads
來派

從鎌倉時代中期至南北朝時代,來派一直活躍於山城國。該派承繼自粟田口派,並最終成長為山城傳最重要的鍛刀流派[128]。該派由來國行或其父來國吉於13世紀創立[99][147]。來派得名自該派工匠習慣於在自己作品的銘文上加個「來」字[128]。該派作品有着相州傳後期的特徵,尤其是來國次的作品[147]

來派作品的造型與平安末期到鎌倉時代早期的風格相似,做工既有溫和優雅,又有宏偉雄厚。從來國光開始,改派作品的切先變得更大,地肌是顆粒細小的杢目肌,其上帶有密集的地沸、湯走和地景。地鐵的品質略遜於栗田口派,刃紋為帶有丁子亂刃的直刃[147]

更多信息 類別/名稱[nb 13], 銘文 ...
Remove ads

相模國

正宗所制武士刀,用金鑲嵌的銘文城和泉守所持城和泉守所持

相模國的相州傳刀劍鍛造起源於源賴朝鎌倉幕府的資助下於1185年在相模國鎌倉建立[67][99]。雖然鑄劍的條件並不優越,但濃厚的軍事氛圍和對刀劍的高需求幫助了此地鍛造流派的建立[67]。該流派被認為起源於1249年,當時來自山城傳的栗田口國綱為北條時賴打造了一把太刀[99]。該派的創始人是一文字助真新藤五國光日語新藤五国光,兩人都來自備前傳[nb 14][160][67]。蒙古入侵後,相州傳的刀逐漸盛行[37]。該派特點是大量鍛造短刀,但也鍛造太刀和武士刀[99]。改派作品,除了更寬更短的所謂「庖丁」之外,短刀的長度大約在24—28公分(9.4—11.0英寸),直刃或輕微的內反[64]

Thumb
短刀,也稱日向正宗

在早期的相模傳中,從鎌倉時代後期到南北時代初期,工匠們的目標是生產出展現出光彩和韌性的刀,並融合了備前和山城傳的一些最佳特徵[160]。粟田口國綱的兒子新藤五國光的新藤五亂刃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把相州傳刀[160]。新藤五國光是行光以及被公認為日本最偉大的刀劍鍛造工匠正宗的老師[99]。與正宗對作品相比,國光和貞宗的作品較為樸素,都是早期相州傳中最具代表性大工匠[160]。相州傳製作刀姿的特點是較淺的華表反,身幅較寬,刀重較厚並採用中切先或者大切先。地肌則主要是帶有地沸和地景的板目肌,而刃紋則有互目[j 36]、亂刃[j 37]以及皆燒等。在刃紋中經常可見沸、砂流[j 38]以及金筋[j 39][30]

更多信息 類別/名稱, 銘文 ...

備前國

由於靠近大陸,備前國成為早期的鐵礦生產和刀劍鍛造中心[185]。此地刀劍鍛造條件較為理想,有着優質的鐵砂,且木炭和水也很容易獲得,作為交通要道的山陽道又剛好穿過該地區[186]。備前國也是唯一一個從平安時代到江戶時代都一直持續生產刀劍的令制國[186]。在古刀時代,長船日語長船町周圍的吉井川下游沿岸居住着大量技藝精湛的刀匠,使這裡成為日本最大的刀劍鍛造中心[20][187]。備前國刀劍鍛造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都處於領先地位;備前刀自古以來就以做工精湛而著稱[188]。以華麗奢華為標誌的備前派在鎌倉時代中期達到頂峰[189]。13世紀時,備前國的主要流派如一文字派以及長船派日語長船派的作品還仍舊保持着備前國最古老流派古備前的平安風格[65][190]。13世紀後,可能是為了應對蒙古入侵者厚重的裝甲,刀刃變得更寬,切先也變得更長[65]。15世紀至16世紀時,由於對刀劍的需求量增大,導致刀劍生產進入大規模時期,品質也有所下降[65]。備前傳制刀常見較深的腰反、標準的身幅、刀重較厚並採用中切先。地肌則是板目肌,通常還伴隨着映[j 41]。刃紋是匂出來[j 42]中的丁子亂刃[30]

古備前
Thumb
太刀,銘文為「備前國友成造備前国友成造

備前國最古老的刀劍鍛造流派是古備前派日語古備前派[193]。該派創立者友成[nb 15]生活在12世紀[20][193]。該派在平安時代末期(10-15世紀)達到鼎盛,並一直持續到鎌倉時代[65][189]。除了友成,該派還有正恆日語正恒包平日語包平兩位鍛造大師[65]。古備前派太刀一般都很薄[nb 16],腰反較深並配有小切先。地肌為板目肌或小板目肌,而刃紋則是由沸與丁子和互目組合而成的細小亂刃[j 37]

更多信息 類別/名稱, 銘文 ...
一文字派

一文字派是平安時代晚期由則宗日語則宗創立的[65]。該派與長船派一起是備前傳的主要分支之一,一直持續到鎌倉時代,在鎌倉中期之前達到了繁榮的頂峰[189][190]。「一文字」(一文字意思是文字「一」)指的是該派所製作刀劍上的銘文。該派許多刀劍工匠在刀劍上製作的銘文為一個水平的橫線(形似漢字「一」)。有銘文的刀劍一般銘文僅包含工匠的名字或者「一」加上工匠的名字,甚至也有無銘文的刀劍存世[190]。從早期的一文字派作品來看,刀劍上的銘文「一」的看起來像是一條對角線,可能是一個標記而不是一個字符。然而,從鎌倉時代中期開始,銘文「一」逐漸成為該派的一個特徵而不僅僅是一個記號[190]。有些一文字派工匠居住在福岡、長船町,還有一些住在吉岡村。他們分別被稱為福岡一文字日語福岡一文字吉岡一文字日語吉岡一文字,並活躍到了鎌倉時代中期和晚期[190]

則宗等早期一文字派工匠的作品工藝與古備前派相似,其太刀通常身幅較窄,較深的腰反,踏張以及小切先。刃紋通常是細小的亂刃或細小的亂刃混合帶有細小的沸的小丁子亂刃[190]

在鎌倉時代中期,太刀有着較寬的地肌,尺寸較大,但切先較短如豬首切先。刃紋帶有匂出來、寬度不規則的丁子亂刃或者重花丁子[j 43]。尤其待有一文字銘文的太刀,其刃紋大多是寬丁子亂刃。這一時期的一文字派作品的刃紋是古刀製作工匠中最華麗的之一 ,可以與正宗和他弟子們的作品相媲美[190]。鎌倉時代中期,一文字派最具特色的作品由吉房日語吉房、助真和則房所製作[190]。至今傳世作品最多的是吉房,而則房的作品事實上可能是來自幾個使用同一銘文的工匠[190]

更多信息 類別/名稱, 銘文 ...
長船派

長船流派由光忠日語光忠於鎌倉時代中期在長船創立,一直持續到室町時代末期[187]。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該派都是備前傳中最繁盛的流派,鍛造大師輩出[218]。光忠之子長光(又名順慶長光)為第二代當家,景光為第三代[218]

長船派作品的刀姿與一文字派相似,也都具有這一時期的特色,包括採用較寬的身幅和豬首切先。在13世紀以後,刀的反逐漸從腰反演變為華表反[65]。而其他的特徵則取決於各個工匠的個人風格。以刃紋來說,光忠採用了一文字派風格的大丁子亂刃混合重花丁子以及獨特的蛙子丁子[j 44];長光的作品則具有不同圖案的丁子亂刃並混合有互目亂刃。從景光開始,刃紋趨向於直刃以及互目亂刃。景光也被認為是肩落互目[j 45]的首創者。光忠作品的帽子是帶有短返[j 46]或者燒詰[j 47]的亂刃[j 48]。長光和景光則慣常採用三作帽子[j 49]。景光也因其傑作「小龍景光」而被稱為是最優秀的雕刻師之一[218]

更多信息 類別/名稱, 銘文 ...
三郎國宗派

與長船派一樣,三郎國宗派也位於長船町,但刀匠的世系傳承與光忠派不同[244][245]。「三郎」這個名字是指流派的創始人國宗日語国宗是國真的第三個兒子[245]。國宗後來移居相模國,與一文字助真一起開創了相州傳[244]。國宗有前後兩代人,但其作品很難區分[244][245]。該派作品的工藝與同時期其他鍛造工匠的相似,但帶有刃染[j 50]的粗糙地肌[244]

更多信息 類別/名稱, 銘文 ...

其他令制國

越中國
Thumb
鄉義弘製作的稻葉江

正宗的十弟子中的兩位,典重和鄉義弘,在鎌倉時代末期居住在越中國[251]。雖然鄉義弘的作品都沒有署名,但現存有典重署名的短刀和太刀[119]。典重的一把短刀和鄉義弘的兩把刀已被指定為國寶。一般來說,典重所製作刀具的姿是這一時代的典型代表,其短刀採用內反式樣,帶有不是很圓的脹[j 51],刀重較厚而庵棟[j 52]的坡度稍微有點陡峭。地肌一般是帶有較厚地沸的松皮肌[j 53],沿着大肌[j 54]會有許多地景。地鐵與正宗或鄉義弘的都不太一樣。典重的作品,刃紋相對較寬,由帶着明亮和較大的沸的灣刃[j 55]與帶有丁子亂刃或者互目亂刃的直刃相混合而成。鄉義弘製作了具有各種刀姿的刀劍,包括採用小切先和較窄的身幅,或者大切先配較寬的身幅。其作品的地肌與山城國粟田口派作品的地肌相同:地鐵質地較軟、小杢目肌與波浪形大肌混合。較厚的地沸組成帶有地景的湯走。帽子的刃紋是帶有足[j 56]和很多沸的一枚帽子[j 57]或一文字帽子[j 58]。返則是短返或者燒詰[119]

更多信息 類別/名稱, 銘文 ...
備中國

備中國的主流派系是以現在位於倉敷的地方命名的青江派[259]。該派出現於平安時代末期,並在隨後的鎌倉時代蓬勃發展[260]。青江派迅速崛起,其作品品質也很快得到認可。後鳥羽天皇的12名御番鍛冶中就有3名工匠出自該派[259]。古青江派(歷仁年間之前,約1238至1239年)有5把太刀最終被指定為日本國寶[259]。古青江派由兩個流派組成,兩家的制劍風格相似,並未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變化[259]。其中一個流派的創立者為康次[nb 19],其代表人物有貞次、為次、康次(列表中所提)和守利[259]。後一個流派名為「妹尾」,其創立者為則高,其工藝承繼自正恆等大師[259]。青江派一般製作帶有小切先和深腰反的細長太刀,這一流派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地肌一般是縮緬肌[j 59]或墨鐵[j 60]。刃紋是亂刃上具有帶着足和葉[j 61]的直刃。帽子則是亂刃入或帶有短返和燒詰的直刃[262]

更多信息 類別/名稱, 銘文 ...
伯耆國
Thumb
童子切

生活在伯耆國的安綱,其作品要早於古備前派。儘管一些早期的資料可以追溯刀9世紀初,但他可能是與三條宗近同時代,同是最早鍛造日式彎刀的兩位工匠[266]。安綱建立了同名的制刀流派。安綱派有兩把太刀被指定為國寶:一是安綱的「童子切安綱」,被譽為「日本刀第一」;另一把則是來自安綱的學生安家[267]。童子切安綱採用華表反、獨特的踏張以及小切先,其地肌是帶有大量地沸的杢目肌,刃紋則是由較厚的 和豐富的小沸組成的小亂刃。刃紋中也會呈現出生動的足、葉和金筋[266][268]。包括安家在內的流派內其他成員的作品所共有的特點,是粗糙的杢目肌,地沸、地景和較黑的地鐵。刃紋則是由沸、金筋和砂流組成的細小亂刃[266]

更多信息 類別/名稱[nb 13], 銘文 ...
筑前國、筑後國、豐後國

由於地理位置上與朝鮮以及中國大陸較為接近,九州從很早時期就受到前者的豐富文化交流促進,從而開始了鐵器的生產。刀劍鍛造工匠自平安時代起開始活躍起來[272]。最初,大和派在全九州島的影響都很顯著[273]。然而,由於與其他令制國制刀工坊聚集地相距較遠,九州的刀劍鍛造風格一直保持較為古舊的風格,並未有太大的創新[273]。九州產刀的風格較為經典[274]。舊九州地區的刀劍工匠以豐後國的豐後行平、活躍於筑後國的三池流以及薩摩國的波平流為代表[274]三池光世日語光世和豐後行平各有一把刀被定為九州地區的日本國寶,除此之外還有五把14世紀的刀。這些國寶刀分別出自筑後、筑前以及豐後這三個令制國。通常,九州所制刀劍的特徵是其刀姿較為老派,有着較寬的鎬線。地肌則是杢目肌趨近於柾目肌或轉變為綾杉肌[j 62]。地鐵較軟且伴隨有地沸和地景。刃紋則是在直刃基礎上由沸組成的細小亂刃。刃紋的邊緣位於刃區[j 63]的上方。

左衛門三郎安吉(或稱左、左文字)的作品與九州其他工匠的作品相比要複雜的多[275]。作為正宗的弟子,其風格深受相模傳的影響,這在其作品中顯而易見[275]。左文字派從鎌倉時代末期一直活躍刀了南北朝時代初期,並創建了行弘所屬筑前國左文字派[275]。該派主要製作短刀以及一些太刀[275]。左文字派在南北朝時代中有很大的影響[275]。在風格上,左文字派作品的姿有着鎌倉時代末期的典型特徵,刀重較厚,略大的切先以及一把特別短、約24公分(9.4英寸)的短刀[275]

更多信息 類別/名稱, 銘文 ...

刀裝

為了保護和保存,一把已經拋光的日本刀劍需要配一個刀鞘,這在日語中被叫做拵,也稱為刀裝[286][287]。一具完整裝備的刀裝包括一副塗漆的鞘身、一個帶鮫革的刀柄、一枚刀鍔以及一些裝飾性的金屬配件[286]。儘管最早這些裝具的作用是保護刀劍避免在不使用時受到損壞,但從很早期開始,日本的刀裝就已經成為了身份的象徵,並被用於增加個人威儀[288]。從平安時代開始,人們就對戰鬥用的刀劍和禮儀用的刀劍進行了明確的區分[289]。太刀以刀刃向下的形式用兩條繩子或者鏈條懸掛在佩戴者的腰帶上,懸掛用的繩索系在刀鞘的兩個孔眼上[290]

飾太刀式刀裝承襲了中國古代直刀的傳統式樣,直到室町時代都一直被日本貴族用於宮廷儀式[291]。隨刀裝配備有一把刀身極窄且未開鋒的太刀[219]。刀鞘上安裝了兩個山形金屬配件用來裝連接用的帶子,這兩個山形件中間的刀鞘部分被管狀件包覆着[291]。刀柄上一般裝飾着鮫革,而刀鞘通常以蒔繪螺鈿裝飾[292][289]

另一種在平安時代中期流行起來的刀裝形式是毛拔形,以形狀獨特的刀柄命名,刀柄沿中心刺穿[293]。在這種風格中,刀柄配有裝飾性的邊框,不包含任何木質覆蓋物。和飾太刀式一樣,這種刀裝也被用於儀式中,例如在伊勢神宮的表演中[294][295]

從平安時代末期到鎌倉時代,十分流行為太刀配兵庫鎖[nb 20]。這種刀裝的刀鞘和刀柄邊緣都裝飾着一個長長的裝飾性邊框。這一設計最初用於戰鬥,由高級將領穿戴,並配有盔甲。但到了鎌倉時代,因其華麗的外觀而被用於供奉給寺廟和神社。此時其所配備的刀並不做實際使用[296]

在鎌倉和室町時代期間,武士除了佩戴大太刀外,還佩戴一把被稱為「腰刀」[j 64]的短刀。腰刀和後來的武士刀一樣被直接掛在腰帶上[290]。這些刀因為刀鞘的嘴直接與刀柄相接,而沒有鐔介入,相應的刀裝樣式也被稱為「合口」[298]

更多信息 刀的類型, 刀裝樣式 ...

參見

注釋

概述
  1. 這些上古刀時期的大刀與後來古刀時期的太刀雖然日語讀音相似,但不能相互混淆。上古刀時期的大刀為直刃的唐大刀,古刀時期的太刀則是彎刃刀。[14]
  2. 據記載,「御番鍛冶」包括來自備前國的則宗、延房、宗吉、助宗、行國、助威、助近,來自備中國的貞次、恆次、次家以及來自栗田的國安和國友。[31]
  3. 安土桃山時代,其中許多刀都被縮短為武士刀
  4. 日本刀中較為出色品。[46]
  5. 「正宗十哲」:刀匠正宗的十大弟子[47][48]
  6. 御番鍛冶:在一些書籍記載中也有「御鳥羽院御宇二十四人番鍛冶」或者「隠岐國番鍛冶」等說法,是後鳥羽天皇從各地募集了一批技藝精湛的刀劍鍛造工匠到宮廷中輪流為其專門鍛造刀劍。經考證,實際參與的工匠僅12人。[49][31]
  7. 那個時期的部分其他刀劍藝術品也被列指定為國寶,作為考古文物分類中的一部分。
  8. 此外在國寶登記中還附有一具唐櫃。
  9. 此外在國寶登記中還附有一具黑漆寶劍拵黒漆宝剣拵
  10. 大和國五個制刀流派中最古老的一支,以千手院命名。
  11. 得名自東大寺的轉害門転害門[88]
  12. 《享保名物帳》中列出的名稱
  13. 可能還有許多其他創始人,但都已經沒有可供考據的作品留存於世。
  14. 有時,正桓也被認為是創立者。
  15. 有部分例外,例如包平的「大包平」。
  16. 刀上的署名為「友成作」和「備前國友成作」是兩個不同的鍛造工匠。
  17. 此外在國寶登記中還附有一具小刀拵小サ刀拵,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室町時代,由木頭、漆器、鮫皮、皮革、赤銅、金、銀和絲綢製成,全長46.2公分(18.2英寸)。
  18. 這位康次並不是列表中提及的人物
  19. 「兵庫」是宮廷武器庫的名稱,「鎖」意為鎖鏈,指的是用特殊編織技術製成的帶子,用來將刀劍掛在腰帶上。
  20. 飾太刀日語飾太刀:平安時期日本宮廷貴族佩戴的裝飾精美的禮儀刀劍。[219]
  21. 國寶登記中還附有一個杉木盒,盒蓋下方有墨跡銘文:室長宗於至德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供奉至徳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葉 室 長宗奉納
  22. 這是這種刀裝方式是現存的唯一示例,沒有特別的名字。
  23. 附屬金銀漆刀盒也是國寶
術語
  1. 背負太刀背負太刀:長度130—150公分(51—59英寸)的大太刀,因不能佩戴在腰部而只能背在肩上,因此得名。[41]
  2. 野太刀野太刀:長度90—100公分(35—39英寸)的大太刀,野戰用,因此得名。[41]
  3. 《享保名物帳》:享保年間本阿彌家族編纂的一本記錄著名刀劍的書。[44][45]
  4. 姿:刀的整體形狀。[69]
  5. 華表反華表反り:日本刀劍的反的中心位置,位於鋒(切先)和棟區之間中心位置略下方,因其弧形類似華表而得名,也因與鳥居造型相似而稱作「鳥居反」。[70][71][72]
  6. :日本刀劍表面的稜線,在刀面的中線作為鎬地和地之間的分隔線,它的位置決定了刀刃對抗衝擊的能力以及鋒利程度。[72][73]
  7. 切先:也作「鋒」,刀尖部分,全刀最常使用也是最鋒利的部位。[74][73]
  8. 地肌:日本刀劍在鍛造燒制英語Japanese sword construction過程中經過反覆捶打在表面所呈現的紋理圖。[75]
  9. 柾目肌:地肌的一種,呈現出許多相互平行的直紋,是大和傳寶昌派作品的常見特徵。[76][77]
  10. 刃紋刃文:一種回火後的紋理,在刀刃淬火前的三道工序後產生,由無數雲霧狀的結晶體組成的線條。原本用來增加刀刃的強度,後來逐漸演變成各種藝術紋路。通過觀察刃紋,可以表明刀劍鍛造的時代、地點以及鍛造工匠和工坊等信息。[78][79][80]
  11. 直刃:刃紋的紋飾類型之一,呈直線的刃紋。[78][81]
  12. 沸え:刃紋中由於馬氏體奧氏體珠光體屈氏體形成的小而明顯的結晶顆粒,看起來像閃爍的星星。[82]
  13. 帽子:刀口(切先)位置的刃紋,是一個位於小鎬、切先以及橫手之間的平面,也稱「釯子」。[73][83][72][75]
  14. 小丸:在切先部分的一種刃紋,向刀背方向迴轉呈小的圓形返。[84][85]
  15. 身幅:刀身寬度,從「刃」到「棟」之間的距離,在橫手位置的叫「先幅」,而在刀身根部的則被稱為「元幅」。[102][103][104][105]
  16. 重ね:刀身的厚度,在橫手位置的被稱為「先重」,而在刀身根部的被稱為「元重」。[102]
  17. 踏張踏ん張り:刀刃從刀身到切先逐漸變細。[106]
  18. 板目肌:地肌的一種,由許多不完整、不規則的橢圓形類似木質年輪的紋理構成。[76][77]
  19. 腰反:日本刀劍在靠近刀把的位置突然呈現弧形的一種刀形。[72][108]
  20. 地沸地沸え:「地」上所產生的「沸」。[82]
  21. 地景:「地」上出現的馬氏體線。[109][110]
  22. 杢目肌:地肌的一種,具有比板目肌更小的圓形或者橢圓形類似於木材中的節紋紋理圖案,備前傳作品較為多見。[76][111]
  23. 匂い:由於馬氏體奧氏體珠光體屈氏體無法區分的如霧一般的結晶顆粒一起出現,就像一團星辰。[112][82]
  24. 丁子亂刃丁子乱れ:刃紋的紋飾類型之一,屬於亂刃的一種。形似丁香花,外形上部呈圓形,下部逐漸變窄。[113]
  25. 働:除了鋼材表面的紋理圖案(地肌)和刃紋之外,出現的線條、條紋、點和漫反射等圖案和形狀,是刀刃拋光的結果。[114][115]
  26. 地鐵地鉄:一般用來指刀刃的材質,刀身表面鋼材。[117]
  27. 湯走:「沸」集中在「地」上的一個或多個點[109]
  28. 反り:日本刀劍呈現弧度的部分,用深淺來表示。隨着時代變化,反在刀身的位置有從後向前推移的趨勢。[71][75]
  29. 飛燒飛焼:在刃文外側的水珠狀[121]
  30. 皆燒皆焼:越過刀棱到刀背的刃文。[122]
  31. 護摩箸護摩箸:原是指護摩時使用的一種金色筷子,鍛造工藝中表示像護摩箸一樣的兩根較短、較窄的平行凹槽。[129][130]
  32. 豬首切先:切先的一種,因其如野豬脖子一樣短而得名。鎌倉時代中期的刀上經常看到豬首切先。[131][132]
  33. 內反內反:刀身弧度特徵之一,與先反不同,內反的弧度稍向刀鋒方向。[133]
  34. 梨地肌梨子地肌:地肌的一種,由大量沸晶體構成,經研磨使得晶體變黑更顯突出,表面有均勻的細點呈現類似梨子的表皮那樣細點狀紋樣,因此得名。[134][135][77][112]
  35. 地:刃紋與鎬之間的平面。[73]
  36. 互目:刃紋的紋飾類型之一,屬於亂刃的一種。由大小相似的半圓狀波浪排列在一起組成。[78][161]
  37. 亂刃:刃紋的紋飾類型之一,[78]
  38. 砂流:刃紋中「沸」顆粒集中時呈現的效果,類似於掃帚掃過沙子留下的流沙圖案。[115][162][82]
  39. 金筋:刃紋上出現的直條線狀碳含量較高的馬氏體結構。[82][115][162]
  40. 磨上:在刀劍使用或流傳中因各種原因造成的需要改短刀,其中把刀莖末端截掉一部分或者全部,並將部分刀身重新製作出刀莖的做法。[171]
  41. 映り:由質地較軟的鋼材製作的「地」或者「鎬地」上經過淬火所呈現出來的發白朦朧反射,其中不含馬氏體。[109][191]
  42. 匂出來:主要由匂組成的硬化刃紋,也被稱作「匂本位」。[192]
  43. 重花丁子重化丁子:類似丁香花瓣的圖案。[113][31]
  44. 蛙子丁子:丁子亂刃型刃紋的一種變體,其尖端類似蛙子,因此得名。[219][113]
  45. 肩落互目肩落ち互目:像是被吹倒向一側的互目刃文。[161][220]
  46. 返り:從帽子的尖端延伸到棟的刃紋的一部分。[221]
  47. 燒詰:沒有返,直接延伸到棟的帽子。[221]
  48. 亂込み:伸入到切先的亂刃。[221]
  49. 三作帽子:長光、影光、真長三位刀匠的作品中常見的帽子形態。刃紋在切先區域內以直線的形式向刀尖延伸。就在到達尖端之前,帽子轉了一個小圈,離留在切先區域內的棟不遠。[222][223]
  50. 刃染:一種瑕疵,由於在刀劍鍛造過程中反覆研磨英語Grinding (abrasive cutting)或不當的回火導致鋼材重的碳不能均勻分布,在刀身的某些位置會出現特別暗淡無光的樣子。[246][247][248]
  51. :瑕疵的一種,在反覆鍛打過程中因在鋼材疊層中混人了空氣而導致的氣泡,在打磨過程中暴露出來影響外觀。[246][248]
  52. 庵棟:刀背形狀的一種,其截面呈三角形如庵寺的屋頂,因此得名。[252]
  53. 松皮肌:地肌的一種,類似松樹皮的紋理,因是則重派作品的特徵之一,也被稱為「則重肌」。[253][78]
  54. 大肌:地肌的一種,呈較大的粗糙「地肌」。
  55. 灣刃湾れ:日本刀劍的一種紋路,形狀如大波浪緩慢翻騰的樣子。[71]
  56. 足:淬火時在刀刃部分呈現的條紋,從刃常由用於形成丁子刃紋的覆土形成。[254][255]
  57. 一枚帽子:整個切先部分進行全燒刃的帽子。[247][84]
  58. 一文字帽子:帶一道平直痕跡的短「返」的「帽子」。
  59. 縮緬肌縮緬肌:與相似但較為粗糙的杢目肌相比,在鋼材表面帶有更清晰紋理,因形似縮緬日語縮緬織物而得名,常用於描述青江派刀作品特徵。[111][261]
  60. 墨鐵墨鉄:「地」上的普通深色斑點,在顏色和紋理上與「地肌」有很大不同[114]
  61. :在刃紋上類似落葉或微小腳印的働。[254]
  62. 綾杉肌:地肌的一種,像蛇行或波浪的紋理一樣,各條波浪互相平行。[77]
  63. 刃區:刀莖與刀刃交界的位置。[73][72]
  64. 腰刀:比小刀略長,長佩在腰間。[297]
  65. 兵庫鎖:原意是兵器上佩戴用的金屬鏈,這裡指用鏈子掛在腰帶上的太刀。兵庫鎖太刀的刀柄和刀鞘通體都以金銀裝飾,以做工細膩著稱。[303][304]
  66. 毛拔形太刀:平安時代一些較多被採用實戰的類似唐大刀式樣刀劍,鎬造且稍微帶有一點反,因製作費力而僅作為部分高級武士的佩戴物。[307]
  67. 沃懸地沃懸地:將金粉密集撒在漆面的,如同金箔一般的地蒔技法[310][311]
  68. 蛭卷蛭巻:劍鞘、長槍等的開口用藤條包裹。[315]
  69. 魚子地魚子地:地肌的一種,形似魚卵。[321]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