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蜀僖王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蜀僖王墓
Remove ads

明蜀僖王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街道大梁村,為明朝第三代蜀王朱友壎的墓葬。1980年7月7日,「僖王陵」入選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包含僖王陵的明蜀王陵入選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事实速览 明蜀王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歷史

Thumb
蜀王府示意模型
Thumb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鞏固政權而實行分封制度,封第十一子朱椿蜀王,設王府成都府。由於蜀藩為明朝西南各處土官來朝的重地,朱元璋下令將王府興建得壯麗,以彰顯明朝國威。蜀王墓葬則仿照王府形制興建,僖王陵即是例證。僖王陵等蜀王墓葬有部分要素規格超越其他藩王,甚至為皇帝規格,有分析認為這是因為朱椿作為靖難之役中唯一明確支持朱棣,且在朱棣稱帝後始終忠於朝廷的藩王,死後獲朱棣以皇帝禮儀厚葬,後代蜀王亦破格享受同等待遇[1]

朱友壎為獻王朱椿之孫、追封莊王朱悅燫與王妃劉氏嫡第三子、靖王朱友堉同母弟,永樂七年(1409年)出生[2]:255,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獲封羅江王[3]宣德七年(1432年)繼承朱友堉成為第三代蜀王[4]。朱友壎於宣德九年(1434年)死去,諡號僖王[5],次年入葬[2]:258

僖王陵於1978年[註 1]大梁子山麓石靈中學擴建時發現,發現時陪葬品已被盜,而地宮較為完好[6][7][8][1]。1980年7月7日,「僖王陵」入選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1996年11月20日,包含僖王陵的明蜀王陵入選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

Remove ads

建築

僖王陵為明蜀王陵的中心,僖王趙妃墓、僖王繼妃墓、黔江悼懷王陵、懷王陵、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半邊墳郡王陵等其餘墓葬圍繞僖王陵分布[1]

僖王陵地宮位於墳塚之前[2]:258,為仿木結構的三進三重殿四合院,仿照王府形制依比例縮小而建,主要建築及構件皆與王府對應——墓室大門即王城正門,二門即王府正門,二門之內正殿之前即正庭,左右兩廂即正殿兩廡的左右二殿,墓室寢殿即王城寢宮等[1]

從墓道可見墓門外長近1.5公尺、通高逾3.1公尺的八字牆。八字牆間原有金剛牆,發掘後拆除,墓門及上方廡殿頂門樓直接可見。門樓正脊兩端有吻獸,左右垂脊有垂獸,頂部蓋勾頭筒瓦,下方加滴水板瓦,皆有龍紋。甬殿的兩扇石門每扇寬、高、厚分別為1.21公尺、2.58公尺、0.16公尺,重逾2公噸,陽面各有9行9列門釘,大門及門柱略顯朱紅。81顆門釘及門上所刻五爪金龍圖樣超越其他藩王,為皇帝規格[1]

進門後依次為甬道、前庭門殿、前庭、中庭門殿、中庭、棺室門殿、棺室。甬道、前庭、中庭兩側皆有廂房,棺室兩側有耳室。甬道內寬5.88公尺。前庭、中庭內寬一樣,近7公尺。棺室內寬3.60公尺,棺室與耳室間的縱隔石牆各厚0.45公尺,每個耳室淨寬逾1.20公尺。各殿房過道為明間,有門框立頰、門砧門斗、可開閉的雙扇石門,前庭、中庭、棺室三殿門扇與甬殿一樣寬厚,依次高2.62公尺、2.66公尺、2.95公尺。甬道中央立有〈大明蜀僖王壙誌〉石碑,碑身分上下兩部,以邊框花紋區隔,上部刻有兩條雲中飛舞的五爪龍,兩龍之間寫有「大明蜀僖王壙誌」,下部為說明墓主身分的正文。中庭中央、兩側與棺床前各放置有1張石造雕花供桌,中庭中央供桌下有1條石凳,式樣仿照明代木造桌凳。棺室已無棺槨,剩下的棺座以厚石板鑲嵌而成,上部鏤空成漢式錢眼。藻井為八瓣蓮花圖,每瓣各刻八寶中的一件,八寶即寶傘、金魚、寶瓶、蓮花、法螺、吉祥結、寶幢、法輪,在藏傳佛教有修成正果的意味,殿頂有祥雲圖樣,可見皇室的佛教信仰。寢宮正壁中央嵌有鏤空陶雕彩釉五爪雙龍盤,描金剝落而顯現陶質,但骨節仍能以肉眼直觀看清[1]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