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普立茲克建築獎
建筑奖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普立茲克建築獎[註 1](英語: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全球最主要的建築獎項之一,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的美譽[2][3]。本獎於1979年由傑·普立茲克和妻子辛蒂設立,由普利茲克家族資助,每年一度由凱悅基金會頒發,用以表彰「在世建築師,其建築作品展現了其天賦、遠見與奉獻等特質的交融,並透過建築藝術,立下對人道與建築環境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4]。
普立茲克獎的授獎「無關國籍、種族、宗教或思想」[5];受獎者可獲得獎金十萬美元、獎狀,以及自1987年起增頒的銅質獎章一枚[6]。獎章背面的拉丁文銘刻——「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中文:堅固、適用、美觀)—源自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7]。1987年前,受獎者可獲得限量亨利·摩爾雕像與獎金[6]。
自2009年起,執行董事瑪莎·索恩徵求往年得獎者、學者、評論家與其他「在建築領域具專業知識與興趣」人士的提名[5][8]。領有執照的建築師亦可在每年11月1日之前提出個人申請,其中於1988年獲獎的戈登·邦沙夫特便因此得獎[9]。評審委員會由五至九位「專家......公認在其建築、經濟、教育、出版與文化等個人領域具專業者」組成,負責商討、裁定並在隔年春季向公眾宣布獲獎人選[5]。現任評審委員會主席為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此前的主席分別是J·卡特·布朗(1979–2002)、第四代羅特希爾德男爵(2003–2004)、帕倫博勳爵(2005–2015)、格倫·馬庫特(2016–2018)和史蒂芬·布雷耶(2019–2020)[10]。
Remove ads
歷屆得主
首任得主菲力普·強生受表彰其「五十年來體現於無數博物館、劇院、圖書館、房屋、庭園及企業建築的創造力與熱情」[11]。2004年獲獎者扎哈·哈迪德是第一位女性得主[12]。西澤立衛是最年輕的得主,2010年獲獎時年僅四十四歲[13]。有四對建築師拍擋獲獎,他們分別是雅克·赫爾佐格與皮埃爾·德梅隆(2001)、西澤立衛與妹島和世、伊馮娜·法雷爾與謝莉·麥克納馬拉(2020)、安妮·拉卡頓與讓-菲利佩·瓦薩爾(2021)。2017年的拉斐爾·阿蘭達、卡梅·皮格姆與拉蒙·維拉塔是目前僅有的建築師三人組得獎者[14]。2015年得主德國建築師弗萊·奧托是目前唯一一位於公佈前逝世的得主,他在頒獎前一天逝世,終年89歲[15]。另外,1988年是普立茲克建築獎目前僅有的平分獎項之年,由戈登·邦沙夫特和奧斯卡·尼邁耶分別獲得[16]。
Remove ads
爭議
2013年,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一個學生組織「在設計之中的女性」的代表向普立茲克獎官方遞交請願書,要求表彰1991年得主羅伯特·文丘里的妻子兼拍擋丹尼絲·斯科特·布朗,此外他們亦進一步推動建築界的性別歧視辯論。《紐約時報》的報導稱該請願書「再次點燃了醞釀已久的女性們是否仍然一貫否認她們的地位,與是否可以獲得建築界最負盛名的獎項,而該獎項又是否不該給2004年得主扎哈·哈迪德的問題」[59]。雖然該請願書獲得了一些普立茲獎得主的支持,但普立茲獎的頒獎委員會卻稱無法重審查過去的評判們的決定,不過他們表示肯定斯科特·布朗和2012年得主王澍的妻子陸文宇的工作,認為她們不比她們的丈夫遜色[60]。在官方回應後,斯科特·布朗透過CNN說:「作為一名女性,我覺得我被排除在建築界的精英之外」,除此之外,她也表示普立茲克獎只基於頒發給以合作為代價建出偉大建築的「單身男性天才」的謬論而頒發[61]。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