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最高陸軍指揮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最高陸軍指揮部
Remove ads

最高陸軍指揮部(德語:Oberste Heeresleitung;簡稱 OHL)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統領德國陸軍的最高階層。德國的海軍則由海戰指揮部(Seekriegsleitung;簡稱SKL)統領。

Thumb
1918年11月,在威廉丘山地公園下最高陸軍指揮部成員的合影: 1. 保羅·馮·興登堡元帥; 2. 威廉·格羅納將軍; 3.菲利克斯·漢多夫將軍; 4. 馮·赫恩上校; 5. 阿爾布雷希特·馮·泰爾上校; 6. 馮·蒂肖維茨上校; 7. 阿爾弗雷德·馮·沃拉德-博克爾伯格少校; 8. 威廉·福佩爾中尉; 11. 埃里希·馮·奧爾德斯豪森中尉; 12. 克雷奇曼少校; 13.豪普特曼·海因里希·格奧爾格·格拉夫·芬克·馮·芬肯斯坦; 15. 奧托·馮·斯圖爾普納格爾中尉; 16. 路德維格少校; 17. 卡彭少校 ; 20.庫爾特·馮·施萊歇爾少校; 21. 埃里希·馮·德姆·布舍-伊彭堡少校; 22. 弗蘭茲·馮·帕彭少校;26. 馮·施瓦澤內克上尉; 27.庫爾特·馮·蒂普爾斯基希上尉; 29. 馮·戈斯勒上尉 ; 34. 馬克西米利安·馮·波塞克上尉;37. 馮·普洛茨上尉

按照當時的德國法律,德皇威廉二世是全體德軍的最高統帥,但是最高陸軍指揮部的統帥多數都獨立行事。在戰爭後期與結束時,最高陸軍指揮部實際上取代了政府,成為德國政治的中心。戰爭初期,最高陸軍指揮部與海戰指揮部的合作很不協調,例如在陸軍按照施里芬計劃比利時入侵法國前,海軍對此計劃毫不知情。

戰爭初期,最高陸軍指揮部的首長是德國總參謀部長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小毛奇)。後來,由於德軍在馬恩河戰役失利,毛奇惟有辭職,由普魯士戰爭部長埃里希·馮·法金漢接任。法金漢採取「消耗戰」戰術,但是在凡爾登戰役中該方略反映了它的局限性——德軍未能徹底擊敗法軍。

Remove ads

歷史

第一次OHL

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動員時,大總參謀部Großer Generalstab)成為最高統帥部的核心,並轉變為野戰軍總參謀部。[1] 自1906年以來擔任總參謀長的大將小赫爾穆特·馮·毛奇繼續留任,大部分部門首長也保持不變。由於這種長期形成的工作關係,毛奇將大量權力下放給下屬,尤其是作戰處處長格哈德·塔彭上校和情報處處長理查德·亨奇中校。這些軍官經常被派往下級司令部進行調查,並代表最高統帥部作出決策。

儘管德軍在邊境會戰中取得了勝利,但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進攻被迫中止。最高統帥部與前線之間的通信中斷,毛奇遂派亨奇前往第1集團軍第2集團軍司令部評估形勢。在發現兩軍之間被拉開約40千米的缺口,並面臨被包圍危險後,亨奇下令撤退至埃納河。當毛奇在9月9日得知前線情況後,他因精神崩潰而喪失指揮能力。

第二次OHL

毛奇被普魯士戰爭部長埃里希·馮·法金漢中將取代,先是在1914年9月非正式上任,後於10月25日正式接任。[2] 雖然塔彭繼續擔任作戰處處長,但法金漢引入了自己的兩名親信——阿道夫·維爾德·馮·霍恩博恩將軍與雨果·馮·弗賴塔格-洛林霍芬將軍進入最高統帥部。霍恩博恩最初擔任軍需總監(Generalquartiermeister),直至1915年1月接替法金漢出任普魯士戰爭部長。[3] 弗賴塔格-洛林霍芬則接任總軍需長。法金漢實行權力集中,並強調保密,很少向下屬解釋其意圖,這也使歷史學家難以評估他的戰略意圖。[4] 在上任後,法金漢立即捲入了向海洋急奔,德軍與英法聯軍相互試圖在北翼包抄對方。該戰役最終以第一次伊普爾戰役告終,雙方均發動了攻勢,但都未能取得突破。[5]

在法金漢擔任總參謀長的餘下任期內,有兩大戰略問題占據主導。其一是東西戰線的戰略優先順序。坦能堡戰役第一次馬祖爾湖戰役的勝利使保羅·馮·興登堡元帥成為民族英雄,這與西線的僵局形成鮮明對比。興登堡及其支持者主張將德國的主要努力轉向東線,以迫使俄國退出戰爭。[6] 法金漢則予以抵制,他認為法國和英國才是主要對手,而對俄國取得決定性勝利是不可能的。[7]

第二個戰略重點是凡爾登戰役,這是法金漢在西線戰略的核心。法金漢在戰後撰文稱,他的意圖是將法軍引入一場消耗戰並逐步磨損其力量。當法國陣地陷入絕境時,他預期英國會在阿拉斯附近發起救援攻勢,而這支部隊將被殲滅,最終使協約國兩軍殘部一併被清除。然而,隨着戰役的發展,雙方傷亡大致相當。隨着凡爾登戰略失敗、索姆河戰役的爆發,以及1916年8月羅馬尼亞王國加入協約國陣營參戰,法金漢於8月29日被興登堡取代。[8]

第三次OHL

1916年8月後,保羅·馮·興登堡埃里希·魯登道夫領導的最高陸軍指揮部有時候也被稱為第三次最高陸軍指揮部。當時,魯登道夫就任軍需總監(Generalquartiermeister),位置等同副參謀長,地位僅次於參謀總長興登堡。二人曾在東普魯士合作無間,贏得坦能堡戰役兩次馬祖爾湖戰役的勝利。他們實際上領導着一個軍事與工業的獨裁,將皇帝威廉二世和首相架空;而且,魯登道夫當時是德軍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就連興登堡也只是順從他的建議行事。

第三屆最高陸軍指揮部犯下了政治與戰略上的錯誤。德國民眾渴望和平時,指揮仍然希望不計代價爭取勝利,例如讓列寧與他的夥伴由瑞士乘坐火車回到俄羅斯,企圖讓他在俄國發動革命,令俄國向德國求和,以期在西線取勝。結果德國成功與後來的蘇維埃政府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但同時在魯登道夫支持下,德軍發動了U潛艇戰略,亦即無限制潛艇戰,間接導致美國在1917年參戰,造成日後德國強弩之末之勢。

德軍即將戰敗時,最高陸軍指揮部要求成立一個文官政府,以求與美國議和。10月28日,德國政府修改1871年定下的憲法,實行多年來拒絕接受的議會制,但是改革失敗。其後德國革命爆發,德皇後來退位;隨着德國的戰敗和魏瑪共和國的成立,德意志帝國滅亡。

興登堡與魯登道夫在戰爭結束後散播刀刺在背傳說之流言,聲稱德國被德國社民黨、共產黨人與猶太人等人出賣,令德軍戰敗。

Remove ads

歷任指揮官

陸軍參謀總長

更多信息 任數, 圖像 ...

軍需總監

更多信息 任次, 肖像 ...

駐紮地點

參考資料

書籍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