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北市立動物園

全台灣面積最大的動物園,位於臺北木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北市立動物園map
Remove ads

臺北市立動物園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的一座公立動物園,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14年創立於圓山地區,舊稱「圓山動物園」,與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臺北市立兒童新樂園舊址,今圓山遺址)相鄰。1986年,因圓山原址無法擴建,而遷至木柵區(今文山區),因此成為臺灣民眾現在所熟悉的「木柵動物園」。

事实速览 臺北市立動物園 Taipei Zoo, 開幕日期 ...
事实速览 臺北市立動物園, 機構概要 ...
事实速览 正體字, 簡化字 ...

遷至木柵後,園區總面積原為182公頃,隨後因捷運動物園站北二高的開闢,移撥出部分土地,目前仍有165公頃之廣,其中已開發使用區域近百公頃,是全臺佔地面積最大的動物園。園內包含8個戶外展示區、7個室內展示館、2個環境教育教學場所,2023統計有有動物339種、2,249隻(未計算昆蟲、部分魚類及農委會收容計畫動物)。整個園區被自然次生林地所圍繞,是一處結合自然景觀形成具生態特色之休閒場所。全園最大的特色是展示環境的佈置上採用「地理生態展示法」,依照動物原先的生存環境加以佈置在新的環境內,使動物脫離鐵籠的束縛,有自由的活動空間,並創造出與動物原生地最接近的生活環境,使動物不必去改變其生活習性,也讓遊客更能了解動物,是一座具有教育、研究、保護及娛樂功能的動物園。

Remove ads

組織架構

園本部

園本部包含園長、副園長、秘書、研究員(2人)、視導、副研究員(3人)及駐警隊員等共10人,下轄保育研究中心、研考室、資訊室、勞安督導小組及動物認養小組等5個任務編組,包含副研究員、輔導員、助理研究員(3人)、分析師、組員、護士、研究助理、助理設計師、辦事員、約僱服務員、駐警隊員及專業技工友(47人)共60人。

  • 園長(1人,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
    • 副園長(1人,薦任第九職等)
      • 研究員(2人,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
      • 秘書(1人,薦任第八職等)
      • 副研究員(2人,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
      • 編審(2人,薦任第七職等)
      • 組長(4人,薦任第七職等)
      • 主任(4人,薦任第七職等)
      • 技正(4人,薦任第七職等)
      • 輔導員(3人,薦任第七職等)
      • 助理研究員(4人,薦任第七職等)
      • 分析師(1人,薦任第七職等)
      • 獸醫(4人,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
      • 技士(10人,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
      • 組員(10人,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
        • 護士(2人,士(生)級)
        • 技佐(1人,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得列薦任)
        • 研究助理(9人,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
        • 檢驗員(1人,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
        • 辦事員(4人,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
        • 助理設計師(1人,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
        • 書記(2人,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Remove ads

會計室

  • 會計主任(1人,薦任第七職等)
    • 佐理員(1人,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得列薦任)
      • 書記(1人,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人事室

  • 主任(1人,薦任第七職等)
    • 組員(1人,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
      • 助理員(1人,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

政風室

  • 主任(1人,薦任第七職等)
    • 助理員(1人,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

任務分組

    • 保育研究中心
    • 研考室
    • 資訊室
    • 勞安督導小組
    • 動物認養小組
  • 環境組:園區自然環境保育生態綠化維護,園藝布置、植物展示,各類污染控制及有關學術研究等事項。
  • 推廣組:有關動物園之社會教育與活動、園區參觀解說導覽、附設教育中心與圖書館管理、學校校外教學輔導、業務管制考核及有關學術研究等事項。
  • 育樂組:育樂遊憩設施管理、遊客服務、園內交通、車輛管理及參觀秩序、安全之維持等事項。 動物園每天上午 9:00 至下午 5:00 開放。[1]
  • 獸醫室:各類展示動物疾病醫療、預防保健、檢疫與檢驗及有關學術研究等事項。
  • 機電室:特高壓、低壓電力系統管理維護、空氣調節、照明、有無線電通訊、電梯設備之管理維護及供排水機電之管理維護等事項。
  • 總務室:文書、檔案、出納、總務、財產之管理、建築與設備之維修、保養等業務及不屬於其他各單位事項。
  • 會計室: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 人事室: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 政風室:依法辦理政風事項。

[2]

Remove ads

歷任首長

動物園園長的稱呼,經歷過數次變動。在日治圓山時期,直到1940年動物園內才出現第一位專職園長。在此之前,動物園的現場負責人,是在園裡服務的動物養育主任,民間稱之為「主任」。戰後動物園園長的稱呼,戰後初期稱「園長」,1953年改為「管理員」,1957年再改稱「主任」,1970年才改為「園長」,遷往木柵之後仍沿用「園長」,以迄於今。[3]

日治圓山動物園(1914年-1945年)

更多信息 任別, 姓名 ...

戰後圓山動物園(1945年-1986年)

更多信息 任別, 姓名 ...

木柵動物園時期(1986年-至今)

更多信息 任別, 姓名 ...

[4]

歷史記錄

沿革

日治圓山時期(1914年-1945年)

  • 西元1914年4月5日,有一位日本人在今日的臺北圓山公園創設了一間小型的私人營業的動物園。
  • 1916年,正式營運。[a][3]

民國圓山時期(1945年-1986年10月31日)

臺灣戰後時期初期,動物園剛從戰火中走出,動物種類及數量稀少,但戰火並未嚴重損及動物欄舍,因此戰後的建物大多沿襲過去的規模。1940年代後期開始以動物表演、動物展覽會等活動吸引遊客。1950年代開始擴建並大量引進新動物,新增獸欄園區,面積約5.8公頃。

  • 1946年底,動物園的紀錄動物共178頭,職員只有4人。
  • 1949年-1978年底,開始舉辦動物表演、動物展覽會。其中動物表演因廣受歡迎,後來就成為每逢假日演出的固定節目,曾演出的動物包括狗、猴、獅、熊、臺灣藍鵲及鸚鵡等。
  • 1952年,大量購置一批動物,包括象、豹、熊、獅。
  • 1953年,陸續修建獸醫室、擴建園門。
  • 1961年,開始與日本的動物園進行交換及贈、購等接觸。
  • 1967年,改建、興建綜合大樓等10項工程,編制增至30人。
  • 1978年底,持續近30年的動物表演結束表演。
  • 1982年,成立全國第一個社教機構志工團隊:動物園志工隊。
  • 1986年9月14日-1986年10月31日,圓山的動物們在數十萬臺北市市民的夾道歡送下,一路南下走了14.3公里到木柵新園。中視新聞全程轉播。遊行隊伍除了20輛運送動物車外,還有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警車開道護送,中華民國國旗車、臺北市市旗車、臺北市立動物園園旗車、醫護車、動物親善大使車,總計38輛,包括當時的動物園明星象林旺等等。沿途在圓山動物園門口、中正紀念堂前廣場、國立臺灣大學總校區門口及木柵新園廣場並有定點表演活動。

遷至木柵(1986年10月31日至今)

  • 1986年10月31日,木柵新園開放遊客進入。
  • 1995年,奉核置園長、副園長、秘書統籌園務,下設四組六室推行相關業務。
  • 2003年,與臺東縣池上鄉台灣糖業公司池上牧野渡假村合作建立動物衛星族群,是第二保育繁殖中心。同時新增東部地區野生動物保育教育據點。
  • 2019年,台北市政府透過i-voting系統募集數萬人意見,最後以9成8支持率贊同提撥12日做為不對外開放的年度維護期[5],但市府為縮短期程與降低民怨而改為10日,這是動物園遷園以來首次長時間休園[6],休園時間為2019年6月19日起至6月28日止,期間進行園區整體維護工程及電子售票系統建置,6月29日重新開園[7][8]
  • 2021年,為防疫需要,5月15日至6月8日休園。[9]
  • 2022年,為進行園區內的各項修繕工作以及同仁的教育訓練,6月20日至6月30日休園。
  • 2024年,為進行園區內的各項修繕工作,6月19日至6月28日休園,2024年11月1日進行園區內的各項修繕工作休園。
  • 2025年,為進行園區內的各項修繕工作,6月19日至6月27日休園。


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年表

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年表

[10]

出生

  • 2001年7月14日,美洲野牛 角妞產一仔(公)。
  • 2002年4月25日,單峰駱駝 玉葉產下一仔葉春(母)。
  • 2002年5月19日,雙峰駱駝 嬌梅產下一仔梅信(公)。
  • 2003年7月4日,無尾熊 麗琪產下一仔Q比(公)。
  • 2004年2月19日,雙峰駱駝 嬌梅產下一仔梅眉(母)。
  • 2004年7月28日,長頸鹿 長宵經過兩個小時的努力產下一仔麒麟妹(母)。
  • 2004年8月14日,單峰駱駝 玉葉產下一女(母)。
  • 2005年1月27日,長頸鹿 里梅於下午兩點順利產下一子裡長(公)。
  • 2005年5月15日,侏儒河馬 娃春產下一女(母)。
  • 2005年4月8日,環尾狐猴 環瑩產下一仔瑩白(公)。
  • 2005年4月28日,白頸狐猴 白依產下一女依米(母)。
  • 2005年4月29日,白頸狐猴 白蔡產下雙胞胎,動物褓母幫小兄妹取名為蔡子(公)和蔡女(母)。
  • 2005年7月6日,無尾熊 麗琪產下一子Q弟(公)。
  • 2005年8月29日,羊駝 黛比產下一子比利(公)。
  • 2005年9月26日,羊駝 維琪產下一女琪美(母)。
  • 2006年3月10日,雙峰駱駝 嬌梅產下一子梅仕(公)。
  • 2007年8月16日,馬來熊 熊熊產下一女熊妹(母)。
  • 2007年11月11日,馬來貘 馬雅產下一女貘莉(母)。
  • 2008年5月13日,白手長臂猿 瑪琍產下一子琍知(公)。
  • 2008年5月29日,非洲獅 福安產下一女安梅(母)。
  • 2010年1月1日,穿山甲 穿七產下一女穿貝(母)。
  • 2012年4月11日,人猿 香妞產下一女妞莉(母)。
  • 2012年8月12日,梅花鹿 梅燕產下一子梅柑(公)。
  • 2012年8月23日,穿山甲 穿貝產下一女枇杷膏(母)。
  • 2012年12月4日,馴化驢 灰妞產下一子小龍(公)。
  • 2012年12月22日,侏儒河馬 嬌秋產下一子秋吉(公)。
  • 2013年2月2日,白犀牛 產下一子犀奇(公)。
  • 2013年3月23日,長鼻浣熊 浣心產下五隻小浣熊。
  • 2013年7月6日,大貓熊 圓圓產下一女圓仔(母)[11]
  • 2013年7月3日,白手長臂猿 黛比產下一仔比德潘(公)。
  • 2013年7月24日,長頸鹿 長宵產下一女小麥(母)。
  • 2013年7月27日,斑哥羚羊 蘭蘭春產下一女春愛(母)。
  • 2013年10月19日,蒙古野馬 妮勇產下一女勇春(母)。
  • 2013年10月11日,紅毛猩猩 香妞產下一女妞芳(母)。
  • 2013年11月8日,黑猩猩 咪咪產下一女咪覺(母)。
  • 2014年3月26日,褐狐猴 菊花產下一仔(公)。
  • 2014年3月25日,北美浣熊 小英產下兩仔、英桃(母)、英灰灰(公)。
  • 2014年3月30日,環尾狐猴 環珍產下一子(公)。
  • 2014年4月1日,迷你馬 小白順利產下一子白龍(公)。
  • 2014年5月1日,環尾狐猴 許小陸順利產下雙胞胎。
  • 2014年8月21日,弓角羚羊 菊美產下一女美而依(母)。
  • 2014年9月,國王企鵝 嘟嘟及美乖的孩子嘟胖孵化[12]
  • 2014年9月30日,穿山甲 穿芎產下一女芎梧(母)[13]
  • 2014年10月17日,羊駝 安妮產下一子妮可(母)[14]
  • 2014年11月16日,河馬 娜竹忠產下一子娜竹忠雨[15]
  • 2014年11月16日,穿山甲 阿穿和枇杷膏產下一子金孫(公)[16]
  • 2015年1月13日,人猿 可乙產下一子乙森(公)。
  • 2015年3月12日,長頸鹿 麒麟妹產下一女小鶴(母)。
  • 2015年5月,二趾樹獺小懶和樹葉產下一仔葉綠[17]
  • 2015年7月31日,梅花鹿梅燕產下一仔梅子(母),雄鹿斑比也在同一天出生。
  • 2015年11月16日,小爪水獺Nina產下五胞胎。
  • 2016年3月13日,穿山甲阿穿和枇杷膏產下一仔[18][19][20]
  • 2016年9月17日,查普曼斑馬產下一仔芳琳(母)。
  • 2016年10月10日,查普曼斑馬產下一仔蘭桂(母)。
  • 2017年6月02日,褐林鴞ㄎㄎ及寶咖咖的孩子人工孵化(公)[21][22]
  • 2017年6月11日,小貓熊美可產下雙胞胎(一公一母)[23]
  • 2017年7月29日,梅花鹿梅燕於颱風夜產下一仔梅泥莎(母)。
  • 2017年8月,穿山甲阿穿和枇杷膏產下一仔(母)[24]
  • 2017年10月4日,二趾樹獺小懶和樹葉產下一仔葉靛[25]
  • 2018年5月26日,,長頸鹿產下一仔麥照(公)。
  • 2018年11月20日,弓角羚羊產下一仔依杉。
  • 2018年12月19日,水豚 產下一仔卡皮。
  • 2019年4月,二趾樹獺小懶和樹葉產下一仔葉紫[26]
  • 2019年7月21日,紅猴 心儒產下一仔儒安。[27][28]
  • 2020年1月14日,棉頭絹猴 小白產下兩仔。
  • 2020年6月28日,大貓熊 圓圓產下第二胎圓寶
  • 2020年10月31日,金剛猩猩 Tayari產下一仔Jabali(音近台語呷百二)。
  • 2020年10月9日,棉頭絹猴 小白產下兩仔。
  • 2021年3月2日,石虎 平平產下三胞胎。
  • 2021年5月2日,棉頭絹猴 小白產下三胞胎,其中一仔因奶水不足夭折。
  • 2021年5月28日,金剛猩猩 lriki產下一仔Ringo。
  • 2021年6月2日,畜試所培育的蘭嶼豬 伊時人工授精產下兩仔。[29]
  • 2021年7月3日,查普曼斑馬 菲蘭竹產下一仔(公)。
  • 2021年7月6日,小熊貓 美可產下一仔。
  • 2021年8月10日,馬來貘 貘莉產下一仔(母)。
  • 2022年6月6日,弓角羚羊 池卉產下一仔卉穎(母)。
  • 2022年6月21日,丹頂鶴 KIKA產下一仔哩鶴(母)。
  • 2022年8月,長頸鹿麥萌出生[30]
  • 2022年10月18日,三角枯葉蛙產下一窩卵泡並成功孵化為蝌蚪[31]
  • 2022年10月31日,二趾樹獺蘇珊和葉橙產下一仔珊萬[32]
  • 2023年初,小爪水獺史達奇和蜜香產下四胞胎(一公三母)。[33]
  • 2023年6月2日,弓角羚羊依衫產下一仔(公)。[34]

死亡

  • 1994年、1996年年底,來自加拿大的二隻北極熊相繼死亡。[35]
  • 2002年2月24日,林旺的妻子母亞洲象馬蘭因腳疾惡化及淋巴癌過世、享年54歲。
  • 2002年10月27日,母非洲象百代於13:25因多年來雙腿的退化性關節炎導致左腿脛、腓骨骨折,並且因無法站立而蹲坐,最終導致腹壓升高、傷及內臟而死亡。
  • 2002年12月9日,公無尾熊愛克遜(Action)死於淋巴癌
  • 2003年2月26日,公亞洲象林旺於凌晨2時30分休克去世。
  • 2004年11月1日,公無尾熊哈雷因鼻腔癌死亡(安樂死),享年7歲。[36]
  • 2006年4月30日,公非洲獅大寶罹患癌症死亡。
  • 2008年7月18日,母無尾熊麗琪的身體虛弱,於16:00過世。
  • 2008年9月1日,11歲的母無尾熊夏娃,因腫瘤引發急性內出血,導致全身性器官衰竭而死亡。
  • 2009年4月23日,38歲大長臂猿長後過世。
  • 2011年4月22日,31歲非洲象藍波去世。[37]
  • 2014年6月16日,49歲的金剛猩猩黑皮去世。[38]
  • 2014年7月29日,高齡14歲又8個月的歐亞水獺小新因腫瘤復發而去世。 [39]
  • 2015年5月10日,母長頸鹿小鶴死亡。
  • 2015年3月16日,母無尾熊Coral因反轉錄病毒感染,造血機能、進食能力嚴重衰退死亡(安樂死),死亡當天正好是牠5歲生日。[40]
  • 2015年8月26日,母長頸鹿妞妞難產,與胎兒同死。
  • 2016年5月13日,母長頸鹿長宵於17:53死亡。[41]
  • 2016年8月10日,公長頸鹿宵久於7:30死亡。[42]
  • 2016年10月10日,公無尾熊派翠克因多重器官功能衰竭於17:59以19歲高齡離世。[43]
  • 2018年12月17日,臺灣動物區的雲豹雲新奶奶去世享年18歲。
  • 2019年8月14日,黑猩猩娃娃去世享年35歲。
  • 2019年10月11日,格利威斑馬莉梅過世享年24歲。
  • 2020年1月6日,幼年歐亞水獺青嶼過世。
  • 2021年9月8日,穿山甲穿胖離世,高齡23歲又9個月。[44]
  • 2022年11月19日,大貓熊團團因癲癇發作,經過將近3個月搶救,因醫療行為未有起色,施以安樂死,享年18歲。[45]
  • 2022年12月12日,大食蟻獸「口袋莎」難產,在手術後逝世,而胎兒於生產2天後死亡。[46]
  • 2022年12月19日,長頸鹿菊忠因老化及器官衰竭辭世,享年23歲11個月。[46]
  • 2023年7月18日,馬來貘貘克因急性肺水腫辭世,享年7歲9個月[47]
  • 2025年3月10日,侏儒河馬Thabo因營養不良辭世[48]
  • 2025年3月10日,食火雞東施因營養不良辭世[49]

引進與交換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引進鳥類19種71隻、哺乳類10種24隻、兩棲爬蟲類14種24隻,重要成果如下:

2008年

引進鳥類1種2隻、哺乳類11種18隻,重要成果如下:

  • 中國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12月23日換入大貓熊「團團」及「圓圓」,後換出梅花鹿及長鬃山羊各1對2010年4月16日送抵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
  • 德國法蘭克福動物園
    • 換入夜猴3隻。
  • 兆豐農場
    • 換入長鼻浣熊1對、浣熊1雄、鴛鴦2雌。
    • 換出斑馬2對。
  • 新竹市立動物園
  • 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
    • 換出豹紋瞼虎、大壁虎、馬達加斯加日守宮、蛙眼沙虎各2隻、雙脊冠蜥4隻、長頸鹿1雄。
    • 換入長頸鹿1雌及雙峰駱駝1雌。
  •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 贈出柴棺龜、食蛇龜及斑龜各10隻。
  • 壽山動物園
    • 贈出劍角羚羊1雄。
  • 屏東科技大學技藝訓練中心:
    • 贈出臺灣野豬7隻、山羌16隻、梅花鹿1雄3雌,計3種27隻。
2009年

引進鳥類3種3隻、哺乳類8種14隻,重要成果如下:

2010年

引進鳥類3種5隻、哺乳類11種25隻、爬蟲類3種4隻、兩棲類3種17隻,重要成果如下:

2011年

引進鳥類4種13隻、哺乳類15種33隻、爬蟲類10種28隻,重要成果如下:

2012年

引進鳥類7種10隻、哺乳類9種15隻、爬蟲類3種7隻,重要成果如下:

2013年

引進鳥類17種57隻、哺乳類5種18隻、爬蟲類6種18隻。

2014年

引進鳥類10種36隻、哺乳類7種14隻、爬蟲類及兩棲類共5種51隻,重要成果如下:

2015年

引進鳥類6種10隻、哺乳類5種12隻、爬蟲類5種16隻,重要成果如下:

2016年

引進鳥類20種49隻、哺乳類14種36隻、 爬蟲類8種38隻、兩棲4種28隻、魚類1種27隻,重要成果如下:

2017年

引進鳥類4種12隻、哺乳類7種12隻、爬蟲類2種17隻、兩棲3種9隻,重要成果如下:

2018年

引進鳥類8種27隻、哺乳類18種39隻、爬蟲類9種50隻、兩棲1種4隻,共計引入36種120隻,重要成果如下:

2019年

引進鳥類6種15隻、哺乳類9種19隻、爬蟲類2種13隻、兩棲3種15隻,共計引入20種62隻,重要成果如下:

  • 荷蘭猴山靈長類公園
    • 贈入金剛猩猩2雌。
      • (歐洲瀕危物種保育計畫英語EAZA Ex-situ Programme,大猩猩物種保育計畫 Gorilla EEP)
  • 法國里爾動物園法語Parc zoologique de Lille
    • 借殖入大長臂猿1雄。
  • 日本上野動物園
    • 贈入指猴1雌、黑腳企鵝3雄。
  • 日本多摩動物公園
    • 贈入黑面琵鷺2雄2雌。
  • 瑞士巴賽爾動物園英語Zoo Basel
    • 贈入黑冠松鼠猴1雄7雌。
  •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收容入大冠鷲2隻、黑面琵鷺1隻。
  • 兆豐農場
    • 換入:二趾樹獺1雌、長鼻浣熊2雄1雌、帝雉2雄、非洲灰鸚鵡1對及黃腹藍金剛鸚鵡1隻;
    • 換出:二趾樹獺1雄、臺灣野豬1對、絨鼠1雄及驢1對。
  • 壽山動物園
    • 借殖出白犀牛1雄、狐獴7雄2雌。
    • 贈出:臺灣野山羊2雄。
2020年

引進鳥類3種6隻、哺乳類8種30隻、爬蟲類1種4隻、兩棲1種5隻,共計引入13種45隻,重要成果如下:

  • 民間:
    • 收容入馬來熊2雌、葵花鳳頭鸚鵡1雄、黑手長臂猿1雌。
    • 購入金曼蛙5隻、紅眼鷹蜥4隻。
2021年
2022年
2024年
  • 11月19日,自新加坡動物園引入侏儒河馬。

攻擊紀錄

  • 1975年,亞洲象馬蘭擠死管理員。
  • 1977年,管理員遭黑熊攻擊致死。
  • 2003年,管理員遭孟加拉虎咬傷膝蓋。
  • 2004年,非洲區長遭進行健康檢查的白犀牛犀妮撞傷。
  • 2004年11月3日,有一名男子陳中和因為吸毒跳下獅子圈,被雄非洲獅大寶咬傷手臂和大腿。[51]
  • 2015年7月4日,保育員欲清理欄舍,誤以為已將台灣黑熊小熊趕入其他欄舍,打開柵門當場遭小熊攻擊。

逃脫紀錄

  • 1914年,一隻揚子鱷趁颱風溪水暴漲逃脫,在動物園附近抓獲,以毛毯包起帶回園內。
  • 1917年,上述鱷魚再度逃脫,四個月後在社子島發現,園方動用20名壯丁才將牠帶回園內。
  • 1922年,一隻緬甸蟒從污水排水孔逃脫至隔壁的紅毛猩猩欄舍,並一口吞掉紅毛猩猩,該隻蟒蛇9個月後死亡。
  • 1923年,一隻澳洲鶴在遊客面前飛走,狒狒猩猩台灣獼猴曾以挖地道、開鎖方式逃脫,水獺曾跳出高達1.2公尺的圍牆,幾天後自己回到展區,亞洲象馬蘭幼時也曾擠出圓山動物園的欄杆逃脫。
  • 1956年,一隻老虎逃脫至遊客區,園方即時疏散遊客後,與員警通力合作,荷槍實彈將老虎逼回欄舍。
  • 2015年6月,孟加拉虎大頭因園方疏忽未將柵欄上鎖而逃脫至10公尺外的芭蕉樹,所幸未離開隔離區域,遭大批保育員以麻醉槍射擊。
  • 2017年9月11日,13:35黑猩猩莎莉逃脫,20分鐘後自行回到展區。
  • 2020年9月1日,凌晨2點食蟻獸小紅帶著女兒紅豆逃脫,當晚找到紅豆,但媽媽小紅下落不明。小紅三個月後於距離動物園數公里外的山區被尋獲。
  • 2020年11月22日,只剩三足的石虎飛飛逃脫,於12月9日於隔壁歐亞水獺館尋獲。
  • 2021年12月7日,水豚在戶外活動場補土作業時脫逃,工作人員立即察覺並於20分鐘內引導其回到展區。

動物展示區

室外展示區

兒童動物區

Thumb
兒童動物區入口涼亭

2004年11月開幕,是由原本的可愛動物區改建而成,針對中、小學生的的自然教學而設,以埤塘、水田等濕地與郊野生態造景為主。由「田野生態展示區」、「本土農村生態展示區」、「農莊動物展示區」、「埤塘生態展示區」、「動物行為學院」、所組成,點出人類與動物間的密切關係,提供學童、家長與老師一處共同體驗與學習的空間。

展示物種有常見之農場動物如羊駝蘭嶼豬家驢迷你馬及中國鵝、白蘿蔓鵝、家雞等家禽;另展示各種中小型哺乳動物,有狐獴普通狨絨鼠北美浣熊長鼻浣熊以及原展示於夜行館的蜜熊等,原非洲區之狐猴群也有一小部分展示於此。

臺灣動物區

Thumb
臺灣動物區

展示臺灣的原生動物與棲息環境,展場模擬動物原生棲地的生態環境。知名動物有臺灣梅花鹿台灣黑熊山羌臺灣野豬歐亞水獺臺灣長鬃山羊等,以高比例的台灣特有種與亞洲種著稱,其中不乏幾近絕跡的珍貴品種,如亞洲雲豹(展示樣本非台灣原生種)、藍腹鷴臺灣穿山甲等。

保育廊道

Thumb
保育廊道

展示小型保育類動物的長廊隧道展場


熱帶雨林區

Thumb
該區由兩個半區與一個室內展示館結合而成

亞洲熱帶雨林區於1998年落成,模擬東南亞熱帶雨林的生態景觀,依展示動線規劃成河口生態、密林生態及林緣生態三大展示區,是臺灣首座兼具雨林景觀與活體動物的生態展示場。展示亞洲象犀鳥馬來貘馬來長吻鱷紅毛猩猩大長臂猿馬來虎等。

中南美洲熱帶雨林區於2018年完工,以仿自然環境之綠籬及水道貫穿全區,人工島間以無圍欄設計打造混養環境。展示馬來長吻鱷三線潮龜大食蟻獸小食蟻獸水豚、三種蜘蛛猴及多種中南美洲靈長類等。 熱帶雨林館即穿山甲館座落於兩個半區的中間。

現階段展示於熱帶雨林區的動物: (此處列表未包含於熱帶雨林館展示的動物)

  • 亞洲象林旺1954年入園,2003年2月26日過世,享壽86歲。其妻馬蘭,1952年入園,2002年10月14日過世,享年54歲。

沙漠動物區

以隨風搖曳的棕櫚樹模擬中東地區的熱帶沙漠環境,展示最具沙漠動物代表性的單峰駱駝雙峰駱駝,另有弓角羚羊非洲野驢

澳洲動物區

展示澳洲特殊的生態環境和動物,本區栽種許多澳洲特有的桉樹,展示僅分佈在澳洲的無尾熊及體型名列世界第二的走禽:鴯鶓灰袋鼠更是本區最具特色的代表。

非洲動物區

模擬非洲草原的生態環境,展示以中大型動物為主,大多數採混群展示,以鄰近水塘的樹蔭與灌叢來模擬東非莽原動物聚集的情境。本區展示動物中有數種列名於華盛頓公約,受國際貿易管制的瀕危珍稀物種,有非洲草原象非洲獅查普曼斑馬河馬網紋長頸鹿南方白犀牛黑猩猩西部低地金剛猩猩等。其中河馬已另外興建「河馬浴場」展示,另外位於熱帶雨林的侏儒河馬也展示於此[52]

  • 獅子:「獅忠」原為英國皇家大馬戲團所豢養,1990年至臺灣巡迴演出時遭遺棄,1991年由台北市立動物園所收留,在園期間長達16年,由於曾長期受過馬戲團訓練,性情溫馴聽話,2007年4月22日過世,享年26歲。

溫帶動物區

Thumb
小貓熊展示場

本區主要展示棲息於溫帶草原森林中的動物,包括蒙古野馬棕熊亞洲黑熊山獅歐亞大山貓加拿大河狸小爪水獺(非溫帶動物)、中華小貓熊等。另外蒙古野馬、美洲野牛都是早已在野外銷聲匿跡的大型動物。

曾經飼養灰狐美洲木鴨短尾猞猁大衞神父鹿美洲野牛

現在養阿拉斯加棕熊北美灰狼紅耳龜中華小貓熊亞洲黑熊山獅歐亞大山貓加拿大河貍蒙古野馬;以及原產熱帶亞洲而非非溫帶地區的小爪水獺

鳥園區

位於動物園東南方,佔地約4公頃,包括鳥類形態區、雉類與珍禽區、鶴園、鸚鵡房、生態鳥園及水禽區,展示鳥類約140種。知名動物有黃魚鴞褐林鴞青鸞巴拉望孔雀雉大寶冠鳥越南鷴灰頸冠鶴綠蓑鳩紫蕉鵑英語Violet_turaco藍鳳冠鳩等。

  • 丹頂鶴:2011年從日本來的丹頂鶴:「Big」(公、2002年5月28日生)和「Kika(貴華)」(母、2005年6月6日生),來自北海道釧路動物園日語釧路市動物園,原展示場位於鳥園區的鶴園,2019年10月遷移至兩棲爬蟲動物館前廣場。
  • 水鳥觀察區:為一湖泊,用以吸引許多鳥類遷徙過境或定居。湖中並飼養黑天鵝,為熱帶雨林區一部分。
  • 溼地生態園:有完整的溼地生態體系的展示,現已封閉不對外開放。
Thumb
鳥園區的巴拉望孔雀雉雄鳥,臺北市立動物園

室內展示館

大貓熊館(新光特展館)

Thumb
新光特展館

2009年1月26日開幕,是由新光集團贊助興建;館內主要展示從中國大陸來的兩隻四川大貓熊:團團(公、2004年9月1日生,2022年11月19日歿)及圓圓(母、2004年8月30日生),有室內展場與戶外山水造景展場,使台灣成為世界上繼中國大陸外第5個有貓熊的地區。除此之外,有廣大空間販售動物園及貓熊相關商品,部分空間亦介紹貓熊整體概況等,提供學童、家長與老師一處共同體驗與學習的空間。在開放初期深受台灣民眾的注意,天天擠爆成為最多人參觀的展館,媒體亦爭相報導,連捷運站及動物園大門口都要顯示當天還有多少剩餘名額,假日名額為19200人次,非假日為14400人次。現在狀況好轉,參觀民眾可以有比較舒適的參觀環境。2013年7月6日,雌性貓熊圓圓產下圓仔,2014年1月6日正式見客,2020年6月28日再產下圓寶,參觀人數也因此隨之暴增。

穿山甲館(熱帶雨林館)

前身為「夜行動物館」,在原場館於2012年9月8日封館拆除後,新館於2018年完工並於2019年7月9日開幕,由葉世宗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53],外型以台灣穿山甲作為發想進行設計,藉由高層空間融合水域、及樹基、樹幹到樹冠層的沉浸式複合生態系展示,輔以倒木、樹藤、落葉等自然材質布置,營造與特定熱帶雨林一隅相似的生態場景,並推動共生種的混群教育展示。

主要展示國際間保育計畫之重點物種如:指猴箭毒蛙等。參觀方式同大貓熊館為發放參觀票券(平日除外)。

空中步道

為遊客參觀的主要動線,串連起熱帶雨林館樓高24公尺的展示空間以及其他小展區。從樹基、樹幹到樹冠層的混群教育展示營造出熱帶雨林的生態場景。

夜行動物廊道
Thumb
以紅光照明展示夜行動物

熱帶雨林新館中設置了一條長廊隧道,模仿夜行性動物在黃昏至夜晚出沒活動的昏暗環境,展示白天休息、夜晚活動的夜行性小型靈長類動物。除了原夜行動物館的靈長類動物,2019年7月與馬達加斯加動植物保育群英語Madagascar Fauna and Flora Group日本動物園水族館協會合作從上野動物園借殖的雌性指猴Hira也在此展出,為亞洲第二個參與指猴域外保育的國家。

箭毒蛙工作站
Thumb
以透明玻璃櫥窗呈現保育員照顧箭毒蛙的過程

飼養黃帶、迷彩、金色及鈷藍等四種箭毒蛙,在工作站內,不僅以透明玻璃櫥窗呈現箭毒蛙成蛙的飼養展示箱,還細分出繁殖區、孵化區、蝌蚪區及幼蛙區。藉由呈現照顧箭毒蛙的日常,同時向大眾展現動物園在箭毒蛙繁殖工作上的成果。

亞馬遜河水域生態池

館內核心區域的亞馬遜河生態水域-象魚池及中南美慈鯛池。生態池容積達500噸且超過2米深,呈現亞馬遜生態系遼闊、壯麗的大河氛圍透過水底隧道或是從步道上方等不同視角都能欣賞到超過15種魚兒悠遊其中。主要展示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的原生魚種,另外也展示了中美州的慈鯛科魚種及瀕危物種穗鬚原鯉。 展示物種:象魚紅銀板銀帶帝王魟穗鬚原鯉大鱗脂鯉慈鯛

野外工作站
Thumb
野外工作站

利用棧板、木箱和透明壓克力等素材,堆疊出多面向的檯面與展示櫃,陳列野外調查工作琳瑯滿目的器材,另外在大片玻璃前,罩著仿賞鳥牆設計的迷彩網,模擬野外進行鳥類觀察工作的環境。


兩棲爬蟲動物館

Thumb
兩棲爬蟲動物館

館內設計分為溼地熱帶雨林溫帶森林沙漠四大類,以不同的生態系展示各種兩棲爬蟲活體動物。除了模擬棲息地之外,館內還規劃了「演化」、「形態與構造」、「棲息環境」、「行為」、「生活史」、「多樣性」、「兩爬與人」、「保育」、「小心毒蛇」等主題的圖文教育及標本解說,並重視本土物種的典藏,推出一系列以台灣為主題的特展。其中更與各方單位合作,進行本土物種復育,如臺北赤蛙魚池琴蛙翡翠樹蛙黃緣閉殼龜(食蛇龜)黃喉擬水龜(柴棺龜)赤腹游蛇等本土瀕危兩棲爬行動物。

Thumb
揚子鱷

無尾熊館

1999年8月,由澳洲黃金海岸庫倫賓保護區引進兩隻公無尾熊,命名為哈雷和派翠克。

2001年9月,母無尾熊麗琪和夏娃,來到動物園。

2003年10月,麗琪為動物園新添了一隻無尾熊寶寶,命名為Q比(公)。

2004年,無尾熊哈雷診斷出患有鼻癌(侵犯上顎骨、鼻中膈及鼻腔的軟骨及骨混合瘤),經獸醫建議於同年11月1日上午安樂死

2004年10月,又引進一對無尾熊,分別是珍珠和Matty(公)。

2011年,4隻無尾熊Flynn、Empress、Tiwi與Coral來台,三隻母無尾熊(Flynn爲公無尾熊)陸續生下寶寶,Empress的寶寶取名Emily,Tiwi的寶寶取名Nicole,Coral的寶寶則取名爲咖啡派。

2016年10月10日,傍晚17:59,元老級無尾熊派翠克於高齡19歲離世。

企鵝館

Thumb
企鵝館

位於溫帶動物區,展示國王企鵝黑腳企鵝,有量身訂製的房間和水池,以及完整的企鵝生態圖文解說。2001年9月,由園方培育出第一隻小企鵝,由民眾投票命名為黑麻糬,黑麻糬於2018年10月9日離世。[55]

昆蟲館

2005年4月24日開幕。共有兩層樓,一樓包括網室生態區、食草栽培溫室、昆蟲未來館、昆蟲特展室;二樓則有序幕展示室、多媒體教室、台灣昆蟲區、夜行昆蟲區、溫室區。

展示物種-臺灣昆蟲區:蘭嶼筒胸竹節蟲大圓斑球背象鼻蟲津田氏竹節蟲長角大鍬形蟲

展示物種-溫室區:家蠶皇蛾大鳳蝶黑鳳蝶翠鳳蝶巴黎翠鳳蝶無尾白紋鳳蝶綠斑鳳蝶達摩鳳蝶柑橘鳳蝶黑點大白斑蝶琉球青斑蝶黑脈樺斑蝶樺斑蝶石牆蝶枯葉蝶

展示物種-水生昆蟲區:黃緣螢長翅水螳螂橙斑大龍蝨大紅娘華大負子蟲

展示物種-網室區:巨棘竹節蟲綠椒竹節蟲扁竹節蟲秋葉䗛臺灣騷斯寬腹斧螳扁鍬形蟲高砂鋸鍬形蟲

展示物種-底棲節肢動物區:光滑鼠婦問號蟑螂少棘蜈蚣帝王蠍墨西哥紅膝頭蜘蛛跳蟲

昆蟲館中的螞蟻原有大頭家蟻、高雄巨山蟻,2020年因台灣興起「養蟻熱潮」,設置了新的螞蟻教育展示區,並添加了臭巨山蟻、雙脊皺家蟻、堅硬雙針家蟻、高山鋸針蟻及大林長腳家蟻。[56]

蟲蟲探索谷:為一天然的溪谷,適於觀察自然生態。

海琉館BOT案

臺北市立動物園旁,2023年由光禹集團創立台北數位海洋生態娛樂開發公司得標,打造海琉館、海洋生態主題酒店、商業區,預計2033年正式營運。

其他設施

教育中心

Thumb
教育中心

位於紅鶴區正後方,定期舉辦各種特展與教育推廣活動,並配合中小學的校外教學提供教學資訊。林旺標本置放本中心B1。

酷Cool節能屋

Thumb
酷Cool節能屋

位於沙漠動物區入口處,2004年7月18日開幕,共有兩層樓,是經濟部能源局委託工研院執行台北市立動物園「建築節能計畫」的成果。以《三隻小豬》童話故事做為背景,探討三隻小豬如何利用各種建材和發電方式,讓住屋達到冬暖夏涼、節省能源的目的。為了將這些觀念深植在小朋友心中,節能屋中設計了許多遊戲式的設備,例如太陽能發電人力發電腳踏車等,二樓則有圖書區,主要介紹各式建材與奈米塗料的運用。

動物斑紋列車

Thumb
列車總站

2002年引進,作為園區內接駁用,可縮短遊客行走時間。行駛路線為列車總站至鳥園車站,2007年新增鳥園車站至貓空纜車動物園南站,每輛三節車廂,可擴充至四節,可載人數約70人[57]。由於列車總站每逢假日均大排長龍,因此許多遊客選擇先步行遊園後,再前往鳥園車站搭乘,以避免久候之苦。

遊客列車開放時間:

總站9點首班車發車至鳥園站,16點30分末班車。

鳥園站17點末班車往總站,16點40分末班車往動物園南站。

動物園南站首班車9點發車至鳥園站,16點末班車。

參與之國際保育組織

動物園界協會

東南亞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SEAZA)

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EAZA) [58]

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WAZA

北美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AZA)輔導期[59]

物種保育類

保育規劃專家群(CPSG)

國際物種資訊系統(Species 360)

馬達加斯加動植物相保育群(MFG)

兩棲類方舟(Aark)

保育教育類

國際動物園教育者協會(IZE)

亞洲動物園教育者研討會(AZEC)

動物醫療類

亞洲保育醫學會(ASCM)

美國動物園獸醫師協會(AAZV)

野生動物疾病協會(WDA)

歐洲動物園與野生動物獸醫師協會(EAZWV)

國際合作之各國動物園及保育組織

更多信息 年份, 合作國家/動物園 ...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