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桂林市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桂林市(壯語:Gveilinz,郵政式拼音:Kweilin),簡稱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廣西東北部。市境西界柳州市,南臨來賓市、梧州市、賀州市,東接湖南省永州市,北鄰湖南省邵陽市、懷化市。
Remove ads
桂林地處南嶺山脈西南部桂東北山地區,湘桂走廊南端,北部為越城嶺,東部為海洋山、都龐嶺,西部為天平山。主要為丘陵地貌,中部為典型的岩溶峰林區。灕江、湘江為境內兩大河流,中間有靈渠相連,市人民政府駐臨桂區西城中路69號。桂林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其山水之景聞名天下,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名譽。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距今約一萬年前,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夏商周時期這裡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設始安縣,為縣治所在,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30年)時又設始安侯國,為始安侯國治所。
三國先屬蜀,後歸吳。甘露元年(265年)建始安郡,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屬荊州始安郡。
南北朝(540年)置桂州於湘州始安郡,受湘州督。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置桂州總管府。大業元年(605年),總管府被改為都尉府。[2]
唐朝(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692年)築相思埭,即今桂柳運河。757年改始安郡為建陵郡。868年龐勛率桂州戍卒反唐。879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陷桂州。900年屬靜江軍節度。
南宋(1133年)升桂州為靜江府,治今桂林。靜江府本桂林,始安郡,靜江軍節度。
元朝(1277年)3月置廣南西路宣撫司於靜江(今桂林),5月改為廣南西路宣尉司。1278年7月增設嶺南廣西道,改靜江府為靜江路總管府。1295年並左右兩江宣尉司都元帥府為廣西兩江道宣尉司都元帥府,分司邕州。1363年3月立廣西等處行中書省,省治在今桂林。
明朝(1370年)朱元璋封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7月建靖江王府於獨秀峰前。1367年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將靜江路改桂林府,因而沿用至今。1372年6月改為桂林市府,府治在今桂林。
清朝初建廣西省,於桂林置巡撫,屬廣西省桂林府。
中華民國時期,桂林市為廣西省省會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廣西省地圖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1年)被改為廣西省省會。民國元年(1912年)10月,廣西軍政府從桂林遷往南寧,南寧成為廣西省會;民國25年(1936年)10月,廣西省會從南寧遷往桂林;民國29年(1940年)劃桂林縣縣城及附廓成立桂林市,餘地復稱臨桂縣。民國33年(1944年)11月10日,桂林保衛戰失利,日軍占領了桂林。民國34年(1945年)7月28日,桂林被收復[4][5]。民國38年(1949年)10月,廣西省會再次從桂林遷往南寧。
1949年11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攻占桂林[6]。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桂林市原分為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兩部分。1981年7月1日,陽朔縣劃歸桂林市。1983年10月8日,臨桂縣劃歸桂林市。1990年2月3日,撤銷恭城縣,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1996年12月2日,桂林市郊區更名為雁山區。1998年8月27日,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併。2013年,撤銷臨桂縣,設立桂林市臨桂區,市政府遷駐臨桂區西城中路69號。[7]2014年7月正式搬遷。[8]
Remove ads
地理

桂林市西與本省柳州市、西南與來賓市、南與梧州市、東南與賀州市相鄰,西北與湖南省懷化市、北與邵陽市、東與永州市相鄰[9]。
桂林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形,大部分為丘陵,北部和東部分別為越城嶺和海洋山、都龐嶺山區,有很多面積較小的山間盆地。桂林市區坐落在湘桂走廊中的一個相對較大的平原里。桂林市南部有破碎的丘陵平原,西部、北部和東部是大面積的山地。貓兒山海拔2142米,稱「華南第一峰」。
桂林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多雨,雨熱同期,氣候適宜。又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的說法。冬季陰涼,偶爾寒冷。夏季炎熱潮濕。1月平均氣溫7.9℃,7月平均氣溫28.0℃,年平均氣溫18.8℃。無霜期為309天。年均降水量1901.3mm。桂林雨美可與重慶霧美相映,有「霧重慶,雨桂林」之說。每年4月至10月為最佳旅遊季節。
桂林屬於「梅雨」地區,夏季降水集中,雨量大。降梅雨時,天氣悶熱,空氣潮濕,河水暴漲,經常形成洪災,對桂林的經濟特別是旅遊業造成極大的危害。
桂林冬季氣溫在零度及以下的情況並不少見,但很少降雪,大雪更是鳳毛麟角。降雪是學生們的最愛,此時學校往往會停課,但是大雪也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2002年末至2003年初下大雪的時候,一些工廠停工,由於路面結冰,交通幾近癱瘓,大量農作物、牲畜和綠化植物凍死,由於缺少防雪的經驗,罕見的大雪給桂林市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Remove ads
政治

其中,七星區與桂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管理。1995年起資源縣為自治縣待遇縣。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4,931,137人[20]。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747,96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83,174人,增長3.86%,年平均增長率為0.38%。其中,男性人口為2,505,946人,占總人口的50.82%;女性人口為2,425,191人,占總人口的49.1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33。0-14歲的人口為968,064人,占總人口的19.63%;15-59歲的人口為2,960,552人,占總人口的60.04%;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002,521人,占總人口的20.33%,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730,704人,占總人口的14.8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592,914人,占總人口的52.5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338,223人,占總人口的47.42%。
桂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其中有壯、瑤、回、苗、侗等36個少數民族。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110,371人,占83.36%;各少數民族人口為820,766人,占16.64%。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97,075人,增長2.42%,占總人口比例下降1.17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86,099人,增長11.7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1.17個百分點。其中,瑤族人口增加15,999人,增長4.3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4個百分點;壯族人口增加54,250人,增長23.76%,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92個百分點;苗族人口增加6,589人,增長11.35%,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9個百分點;侗族人口增加3,519人,增長7.29%,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3個百分點。
Remove ads
當地最通行的語言為漢語方言-桂柳官話(西南官話的分支),在桂林北部地區則流行湘語(湘方言)。少數民族語言也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使用[22]。
農業
桂林屬南方水稻產區,耕地多是水田,山區梯田頗多。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桂林的經濟作物很多,主要的經濟作物有羅漢果、馬蹄、毛竹和茶樹等。
交通


桂林交通發達,是廣西乃至華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桂林兩江國際機場是全國為數不多的能起降空中客車A380的4F級區域性幹線樞紐機場,擁有60多條國內、國際航線。主要鐵路有湘桂鐵路、衡柳鐵路和貴廣客運專線,桂林主要的火車站有桂林站、桂林北站和桂林西站。公路方面有 321國道、
322國道、
323國道和
357國道,還有
泉南高速、
包茂高速、
廈蓉高速、機場高速公路和
桂林繞城高速等高速公路。水運可以通過灕江的磨盤山碼頭和竹江碼頭乘船遊覽灕江,也可乘船直達珠江上的梧州、廣州、香港等城市。

桂林兩江國際機場是桂林最主要的民用機場,地處桂林市臨桂區兩江鎮高妙村,距離桂林市區28km,1996年正式建成並通航。占地4.06平方公里,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擁有航站樓1座。飛行區等級為4E,設計年飛行量4.2萬架,跑道長3200m,寬75m,停機坪設有20個停機位,具備起降空中客車A380的能力。T1航站樓設有8座登機廊橋和8條行李輸送帶。貨運倉庫面積為6200平方米,混凝土鋪築面積55萬平方米。2015年旅客吞吐量636.1萬人次,在全國大中型民航機場中排名第36位[23]。T2航站樓按照2020年旅客吞吐量1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9.5萬噸/年、飛機起降量10.12萬架次/年的目標設計,已在2018年投入使用,並擴建T1航站樓10萬平方米及安裝相關配套設施。[24]現擁有國際國內航線52條,21家航空公司飛行桂林兩江國際機場,可通航45個國內城市、港、澳、台及日本福岡、韓國首爾、泰國曼谷、馬來西亞吉隆坡。
桂林興安通用機場是廣西首個通用機場,位於桂林市興安縣溶江鎮白竹鋪,距離桂林市區37km,總投資約80億元人民幣,2013年9月29日動工興建,正在建設中,力爭在6年內完工。機場規劃用地約2100畝,修建1200m和800m跑道各一條,並修建一條500米平行滑行道,20座機庫。[25]
城市改造

桂林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主要是改造小街小巷,改造道路,整治市容。有「百條小巷整改工程」。要把桂林建設成為一個環境優美的,設施優良的,人文優秀的城市。另外為發展旅遊業大規模建設城市景點,進行生態環境改造。2002年,桂林市政府增加了免費的公益公交車[26]。
為了方便交通及桂林整體的形象,市政府決定重修和擴建一部分橋梁,這部分橋梁有解放橋、龍隱橋、文昌橋等。後來這部分橋梁和灕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新開掘的木龍湖、襟江形成著名的兩江四湖體系。
文化


桂林是一個典型的旅遊型城市,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旅遊勝地之一。桂林山水因「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馳名中外。南宋詩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說:「余嘗評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南宋王正功在其詩作中有雲:「桂林山水甲天下。」唐代大詩人韓愈曾在其《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中稱讚桂林山水為:「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1985年,《中國旅遊報》發起了歷時半年多的評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的活動。「桂林山水」排名「萬里長城」之後,名列「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第二位。
主要旅遊景點:
- 生態公園和人文山水藝術有七星公園,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西山公園,穿山公園,虞山公園,陽朔世外桃源,大圩古鎮,南溪山公園,雁山植物園等。
- 古代近代文化有靖江王陵及王府,桂林石刻,靈渠,桂海碑林等。
- 喀斯特溶洞景觀有蘆笛岩,冠岩,七星岩,荔浦銀子岩,豐魚岩等。
- 大型綜合景區有兩江四湖(灕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灕江景區,樂滿地等。


桂林最有名的食品莫過於桂林米粉。此外,民間手工製作的馬蹄糕、板栗粽等也頗受歡迎。十二縣也有名吃如恭城的油茶,用荔浦名產荔蒲芋製作的扣肉、陽朔的啤酒魚、靈川狗肉和全州禾花魚。
享譽海內外的三種製品即辣椒醬、豆腐乳、三花酒被合稱為桂林三寶,後來還有「桂林四寶」一說在「桂林三寶」的基礎上加入了西瓜霜。
教育
歷任領導
- 凌建平,1938年9月,中共桂林市工作委員會書記。
- 陳岸,1939年7月上旬中共桂林特支書記。
- 羅文坤(羅嫻,女),1940年8月8日中共桂林市委員會書記。
- 張祖貴,1941年10月,中共桂林市委員會負責人(特派員)。
- 黃彰,1942年1月中共桂林市委員會負責人(兼)。
- 覃展,1942年11月中共桂林市支部(廣東系統建在桂林的黨組織)書記。
- 莊炎林,1945年11月中共桂林市工作委員會書記。
- 陽雄飛,1946年5月,中共桂林市工作委員會書記。
- 陳楓,1945年8月中共桂柳區(廣東系統的黨組織)正特派員。
- 吳師光,1945年9月中共桂林市正特派員(廣東系統建在桂林的黨組織)。
- 陳楓, 1947年7月9日中共桂柳區工委書記。
- 陳光(陳揚),1947年8月28日中共桂林市特派員。
- 陳光,1947年9月下旬中共桂林市臨時工作委員會書記。
- 陳光,1949年1月上旬,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員會書記陳光。
- 黃紹亮,1949年1月11日,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員會代理書記。
友好城市
名人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