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棕夜鷺

鹭科夜鹭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棕夜鷺
Remove ads

棕夜鷺學名Nycticorax caledonicus)是一種屬於鷺科(Ardeidae)夜鷺屬Nycticorax)的鷺鳥。主要是夜行性,可見於多種棲地,包括森林、草地、海岸、珊瑚礁、沼澤地、草原和濕地。該物種長度為55到65厘米,上半身呈豐富的肉桂色,下半身為白色。棕夜鷺的種群數量穩定,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無危物種[2]

事实速览 棕夜鷺, 保護狀況 ...
Remove ads

分類

棕夜鷺於1789年由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在他修訂和擴展的卡爾·林奈Systema Naturae正式描述。他將其與鷺、鶴和鸛一起歸入蒼鷺屬(Ardea),並創造了二名名稱Ardea caledonica[3]格梅林基於1875年英國鳥類學家約翰·萊瑟姆在他的多卷作品《A General Synopsis of Birds》中描述的「卡爾多尼亞夜鷺」進行描述。該鷺於1774年9月在詹姆斯·庫克船長詹姆士·庫克的第二次探險期間在新喀里多尼亞島上被觀察到。隨行的博物學家約翰·賴因霍爾德·福斯特為萊瑟姆提供了該物種的描述。[4]棕夜鷺現在被歸入1817年由英國博物學家托馬斯·福斯特為黑冠夜鷺引入的夜鷺屬(Nycticorax)[5][6]其名稱nycticorax源自古希臘語,結合了nuxnuktos意為「夜」,和korax意為「烏鴉」。這個詞曾被亞里士多德米利都的赫西基俄斯等作者用來指代一種「厄運之鳥」,可能是一種貓頭鷹。該詞在1555年被瑞士博物學家康拉德·格斯納使用,隨後被其他作者用來指代黑冠夜鷺。[7][8]該物種的普通名稱中的「nankeen」在劍橋詞典中被定義為「一種淡黃色的棉布,最早來自中國」。這個詞起源於南京,即該材料最初製造的地方。[9]在該物種的另一名稱「赤褐夜鷺」中,「rufous」指的是紅褐色,更準確地描述了該鳥的羽毛顏色。[10]這個名稱在新幾內亞華萊士區等地區廣泛使用。[10]

六個亞種被認可:[6]

Remove ads

描述

棕夜鷺是中型鷺鳥。成年雄鳥長度為55到65厘米,而雌鳥略小,長度為55到60厘米。[10]其重量範圍為810克到1014克,[11]翼展範圍為95到105厘米。[10]除了雌鳥在大多數測量中較小外,棕夜鷺的性別在外觀上相似。[11]

棕夜鷺有一個粗重的黑色喙,其長度與頭部相近。[9] 臉部呈白色,帶有肉桂色調,繁殖期的成鳥後頸和頭頂為灰黑色。[10] 在繁殖季節,頭頂通常會有兩到三根細長的白色羽毛,向下延伸至脖子。[11] 這些羽毛在新長出時會有黑色的尖端。[10] 棕夜鷺的上半身呈豐富的栗色,繁殖季節顏色更為鮮豔。[12] 下半身為白色,脖子和上胸部顏色逐漸從栗色過渡到白色。[13] 鳥的背部、尾部和上翼呈豐富的紅褐色。虹膜為稻草黃色,在繁殖季節可能帶有橙色調,而腿和腳則為奶油黃色。[10] 它們的腿相對於其他鷺鳥較短,[12] 在求偶和早期繁殖期間,腿部會變成亮粉色。[10]

Thumb
N. c. australasiae 亞成鳥

幼鳥的棕夜鷺外觀與成鳥非常不同,頭頂和後頸呈黑褐色,並帶有米色條紋。[12] 上喉和下巴為白色,脖子的其餘部分有大量的褐色條紋。[11] 幼鳥的尾巴為紅褐色,腿和腳為青綠色到橄欖灰色,喙為暗橄欖黃色,尖端帶有黑色。[10] 棕夜鷺的雛鳥背部覆蓋著深棕色的絨羽,下側為白色。它們的喙為奶油色,邊緣為深灰色,腿部為橄欖色。[11]

Remove ads

聲音

成年雄性棕夜鷺在夜間離開棲地時會發出qu-arck聲音,而雌鳥和幼鳥會發出較高音調的qu-ook聲音。[12] 當棲地受到驚擾時,鷺會發出短促而深沉的quock聲音。[10] 棕夜鷺在飛行時會發出嘶啞的、低沉的quok聲音,在群體覓食時會發出刺耳的叫聲。[10] 當受到威脅時,棕夜鷺會發出rok聲音,並在群體中使用此聲音。[11] 棕夜鷺的雛鳥在最初的兩週內,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以獲取食物,會發出kak-kakkak聲音進行乞食。它們在爭吵時也會發出尖叫聲。[10] 離巢後,在仍無飛行能力的時期,年幼的棕夜鷺在受到驚嚇時會發出嘈雜的高音尖叫聲。[10]

分佈和棲地

棕夜鷺分佈廣泛,見於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爪哇新喀里多尼亞帛琉加羅林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0] 它們原產於澳大利亞,在該國大部分地區廣泛分佈,除了西部地區,該地區少見或缺乏。[10] 棕夜鷺有六個亞種,包括博寧島夜鷺Nycticorax caledonicus crassirostris)。這一亞種曾是小笠原群島(日本)的地方特有種,但自19世紀末以來已滅絕。[2]

棕夜鷺棲息於多種環境,包括草原、草地、森林、潟湖、海灘、珊瑚礁、沼澤、岸邊、濕地和沼澤地。它們最常見於河流和溪流附近。[13] 該物種在永久水源附近時,偏好有突出植被的棲地。[14] 棕夜鷺主要是夜行性動物,因此白天會在樹叢、灌木和蘆葦的濃密覆蓋下棲息。[12] 在更暴露的環境中,它們也會棲息於枯樹上。[11] 在城市地區,棕夜鷺偏好在柏樹和松樹等樹木中築巢和棲息。[10] 它們也居住在城市濕地、乾燥的田地、花園、池塘、機場和公園中。[11]

Remove ads

行為

棕夜鷺幾乎完全是夜行性動物。它們傾向於在日落後不久離開棲地,並在黃昏到黎明之間最為活躍。[15] 它們在一般情況下很警覺,包括在棲息時,但在覓食時可能會受到捕食者的威脅。[10] 然而,該物種保持穩定且廣泛分佈,當前沒有保護措施。[2]

在澳大利亞,成年棕夜鷺被觀察到是部分遷徙性的,在冬季和重大事件如洪水和降雨時會遷徙。[12] 定期根據季節變化遷徙的種群通常向北移動,最遠可達巴布亞新幾內亞,但有些也會到達新西蘭,以及太平洋島嶼如聖誕島豪勳爵島科科斯(基林)群島[11] 其他棕夜鷺種群被分類為定居性,幾乎不遷徙。[14]

面對威脅時,雄性棕夜鷺會完全豎立起來,發出刺耳的聲音或喀嚓喀嚓地咬喙,以示威脅。[10] 當對手靠近時,雄性棕夜鷺的爭鬥行為包括指向和喀嚓喀嚓地咬喙,並揮舞其翅膀,同時蹲下並盯著對手。沒有記錄到雌性棕夜鷺的爭鬥行為。[10]

繁殖

棕夜鷺的繁殖可以全年進行,但主要的繁殖季節在澳大利亞是從十月到五月,在爪哇是從二月到六月,而在菲律賓是從二月到五月。[11] 該物種的繁殖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覓食條件,如食物的可獲得性。[15] 棕夜鷺通常在茂密的樹林中築巢,但也會在沼澤濕地中築巢。在沒有植被的地區,該物種還可以在洞穴和岩石懸垂下築巢。[11] 它們經常在大型混合種群的群落中繁殖,這些群落中可以包括朱鷺鸕鶿科的其他物種和琵鷺[10]

棕夜鷺的巢是用樹枝鬆散地構築而成的。[12] 這些巢通常直徑20–30厘米,高度3–4厘米,剛好能容納一窩蛋。[11] 在地面上構築的巢可能僅僅是由樹枝圍成的一圈,以防止蛋滾走。[10] 樹枝由雄鳥收集,而雌鳥則在巢中排列它們。[11] 築巢可能會在白天和夜間進行。[10]

該物種的蛋呈淡綠藍色,每窩有兩到五顆蛋。蛋的平均尺寸為長51.50毫米,寬37.20毫米。[12] 孵化通常持續21天,雙親共同孵化並照顧幼鳥。[10] 棕夜鷺的雛鳥晚熟性的,在出生後約六到七週內飛行。[11] 雛鳥對所有接近巢穴的成鳥,包括雙親,都會表現出攻擊性。[10] 它們可能在大約兩週後離巢,並返回接受餵食。[11] 在孵化後的第三週,它們會在巢外被餵食。[10]

Remove ads

飲食和覓食

棕夜鷺的主要食物包括水生動物,如淡水無脊椎動物、小龍蝦、海龜幼龜、螃蟹和魚類,如蚊魚和鯉魚。[10] 其中,小龍蝦似乎是主要的獵物。[11] 其他獵物包括青蛙、蜥蜴、老鼠,以及昆蟲如蟋蟀、水甲蟲、螞蟻、黃蜂、毛毛蟲和蜻蜓幼蟲。

棕夜鷺的雛鳥在孵化後幾小時內就開始乞食。[10] 最初,它們被餵食液體食物,幾天後開始提供半固體食物。[10] 幼鳥最初從口對口餵食,後來由成鳥反芻到巢中餵食。[11]

棕夜鷺主要在夜間和早晨覓食[13] 它們典型的覓食行為包括緩慢行走,觀察淺水中的獵物。[12] 然而,它們也可以通過從棲木上俯衝到深水中覓食。[10] 雖然主要是夜行性動物,該物種在繁殖季節期間也在白天覓食,以確保幼鳥有足夠的食物。[15]

保護狀況

棕夜鷺未被IUCN紅色名錄評估為易危物種,因為它不符合任何標準。[2] 該物種被評估為穩定,因為其種群趨勢波動但未下降,種群數量非常大,分佈範圍極其廣泛,估計分佈範圍達31,600,000平方公里。IUCN紅色名錄指出,基於這些原因,棕夜鷺被評估為無危物種。[2]

圖庫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