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森田療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森田療法(英語:Morita therapy)是日本精神醫學家森田正馬於1919年創立的療法。主要用於神經症、強迫症、恐懼症(廣場恐懼症、社交恐懼症等)的一種輔助心理治療。[1][2]森田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以及正念有相似之處。[3]

治療理論
- 普通神經質:即神經衰弱,一般叫做先天性或體質性神經質,或叫慢性神經衰弱症。
- 發作性神經症:如心悸加劇發作、焦慮發作、手足乏力發作、眩暈發作、猝倒感、焦慮不安發作、惡寒、震顛發作。
- 強迫觀念症:患者把某種感覺或感想疑病性地視為病態的異常,產生抗拒心理引起精神上的衝突。如果沒有這種精神上的衝突就沒有強迫觀念。[4]
森田正馬認為,神經質症的發病機制是由於患者的疑病性素質基調,內向性格的反省(過於批判自己,容易對自己感到不滿,過於誇大自己的缺點與弱點,所謂局部性弱點的絕對觀),極高的完善欲(強烈的生的欲望,「想向上發展」,「想得到讚揚」,「想有豐富的知識」,「想成為一個偉人」等,正是基於強烈的「向上欲」,森田正馬認為「神經質者是優秀者」),使之因某一機會得到原本正常的感覺或感想(所謂契機),疑病性地視做是病態的異常,從而引起抗拒心理,努力去排斥,造成心理衝突,形成所謂症狀與精神的交互作用,進入惡性循環,並固定下來。終於形成所謂症狀。
治療原理
對疑病素質的情感施加陶冶鍛煉,使其擺脫疾病觀念,針對精神交互作用這一症狀發展的機制,順應注意、情感等心理狀況來應用些措施,並按照患者的症狀和體會,經常使之體驗順從自然。[5]
- 容許矛盾心理的存在:刻意排斥反而會使觀念負向自我強化,形成強迫觀念。
- 順應自然:放棄想要支配客觀的主觀意圖,學會順應自然。
- 注意力發散:使注意力不固着於某一方面。
- 情感法則:順應情感的自然發生,對自然發生的樸素情感不妄加否定。
治療階段
- 第一階段:絕對臥床期
- 第二階段:輕工作期
- 第三階段:重工作期
- 第四階段:日常生活訓練期
療效
相關條目
參考書籍
- 《神經衰弱與強迫觀念的根治法》,森田正馬著。
- 《神經質的實質與治療》,森田正馬著。
- 《自覺和領悟之路》,森田正馬著。
- 《走出強迫的泥潭》,鄧雲天著。
- 《森田療法實踐-順應自然的人生學》,高良武久著。
- 《森田療法與新森田療法》,大原浩一、大原健士郎著。
- 《森田療法入門-人生的學問》,田代維信著。
- 《行動轉變性格》,長谷川洋著。
- 《克制自我的生活態度》,岡本常男著。
- 《森田式心理諮詢》,增野 肇著
- Beck, Aaron T. 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Inc., 1975年。ISBN 0-82-360990-1
- Ellis, Albert. A Guide to Rational Living. Prentice Hall, 1975年。ISBN 0-13-370650-8
- Burns, David D. 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 Revised Edition. Avon, 1999年。ISBN 0-38-081033-6
- McCullough Jr., James P. Treatment for Chronic Depression: Cognitive Behavioral Analysis System of Psychotherapy (CBASP). Guilford Press, 2003年。ISBN 1-57-230965-2
- Dryden, Windy. "Ten Steps to Positive Living." Sheldon Press, 1994年。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