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此即明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即明日」(英語:This Is Tomorrow)是1956年8月在英國倫敦東區白教堂高街的白教堂美術館舉辦的一場藝術展,由布萊恩·羅伯遜策展,展覽的核心是當代藝術學院(ICA)的「獨立團體」。
歷史與哲學
「此即明日」是一場協作式藝術展覽,1956年8月9日在白教堂美術館開幕,共有12個展區,由多位建築師、畫家、雕塑家及其他藝術家共同創作。他們使用自己的風格創作,展示自己對當代藝術的理解。12個小組的創作成果嘗試通過受傳播學大師馬素·麥克魯漢啟發的理論以及流行文化的符號,喚起觀眾對各種外部環境的感受。建築師和藝術評論家西奧·克羅斯比提出了在白教堂美術館舉辦大型合作展的想法,此後「此即明日」展覽歷時近兩年籌備。到1955年,參與者大致分為兩個陣營:構成主義者和獨立團體,後者以在倫敦當代藝術學院的會議而聞名,兩個團體之間有一些重疊。12個展區分別製作,彼此獨立。展覽開幕後,每天有近千人參觀。展覽圖錄由獨立團體成員、平面設計師愛德華·賴特設計,售價5先令,在1956年可謂高價,但仍很快售罄,不得不加印。「此即明日」被認為是英國波普藝術運動的先聲。
第2組
展覽中最令人難忘的展品是第2組的展區,該組核心成員包括理查德·漢密爾頓、約翰·沃爾克和約翰·麥克海爾,並得到了瑪格達·科德爾和弗蘭克·科德爾的協助。該展品包含了歐普藝術(Op Art)炫目面板[1]、拼貼空間模塊,以及波普藝術現成物,如瑪麗蓮·夢露海報、梵高的《向日葵》海報、電影《禁忌星球》的廣告牌、機器人羅比、一台點唱機、草莓香味地毯、一卷展示皇家海軍艦隊在海上航行的無盡膠片、巨大的健力士啤酒瓶、一張馬龍·白蘭度海報圖像、一幅「寬銀幕電影鏡頭」(CinemaScope)拼貼壁畫設計,以及波普藝術拼貼海報的設計——均由約翰·麥克海爾提供。[2]
弗蘭克·科德爾協助麥克海爾獲取用於拼貼壁畫的電影海報(如1953年的《愷撒大帝》)、《禁忌星球》相關物品、點唱機,並協助安裝電影放映機和馬塞爾·杜尚在紐約贈予麥克海爾的杜尚轉子碟(rotor discs)。[3] 弗蘭克·科德爾還安裝了電子放大器和麥克風,以實現來自觀眾控制論反饋的環境聲音。那個帶有箭頭和鐵托(Tito)形象的感官面板(Senses panel)是漢密爾頓和麥克海爾合作的成果,而目錄中複製的版本[4]在文字上略有不同,以改變觀看者的視覺感知。漢密爾頓後來製作了第三個版本,在一個描繪「此即明日」的內部拼貼畫中再次呈現了感官面板,但他將面孔換成了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並更改了健力士啤酒瓶以及壁畫中的其他視覺細節。麥克海爾和漢密爾頓合作完成了展覽目錄中複製的光譜圖(Spectrum diagram)[5],麥克海爾後來在其《未來的未來》(Future of the Future)一書的「人加」(Man Plus)章節中製作了該圖的修改版本。
波普藝術海報《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由漢密爾頓為第2組設計。第二張海報,由交叉的箭頭和漩渦組成,由麥克海爾設計,並由漢密爾頓完成絲網印刷階段。[6] 麥克海爾還向漢密爾頓提供了第三張單獨設計的海報,上面有一個寫着E=MC2公式的箭頭,這是波普藝術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等價相對論公式的一種「大眾」消費文化引用。但漢密爾頓選擇暫不合作完成這第三張海報,而是投入「創造性『能量』」將E=MC2海報在「此即明日」展覽中最終完成。
Remove ads
第6組
第6組由建築師Alison和Peter Smithson以及藝術家愛德華多·包洛奇和奈傑爾·亨德森組成。他們的成果作品《露台與亭閣》(Patio and Pavilion)是一個三面牆的結構,帶有波紋塑料屋頂,周圍環繞着沙地庭院。自行車零件、一個破舊的軍號和一塊沒有指針的鐘等現成物被散落在整個裝置中。在一個仍從戰爭中恢復的國家,這種簡樸的建築探索了衝突期間日常生活中破碎但又頑強的存在。[7]
圖錄與指南
展覽圖錄收錄了雷納·班漢姆和勞倫斯·阿洛威的文章。麥克海爾撰寫了《他們有文化嗎?》(Are they Cultured?)頁面的文本[8],該文本本應與麥克海爾設計的拼貼畫[9]一同呈現,但該拼貼畫在圖錄中被錯誤地排錯了頁碼。
Colin St John Wilson設計了展覽指南。平面設計師愛德華·賴特(1912–88)——他於1950年至1955年在中央藝術學院教授排版,之後在皇家藝術學院任教——設計了《此即明日》的圖錄。西奧·克羅斯比(Theo Crosby)為其籌措資金,並交由Lund Humphries公司印刷。Lund Humphries的董事彼得·格雷戈里(Peter Gregory)與彼得·沃森(Peter Watson)是ICA最初的創始贊助人之一。
Remove ads
影響
「此即明日」現被視為戰後英國藝術的一個分水嶺,並在某些方面推動了英國波普藝術分支的發展。布萊恩·費瑞(理查德·漢密爾頓的學生)在其1977年專輯《In Your Mind》中的歌曲《This is Tomorrow》即取自該展覽的名稱。
1990年,當代藝術學院的一個展覽重現了「此即明日」的部分內容。
手機遊戲《重返未來:1999》的劇情序章標題為《此即明日》,其中1966年「暴雨」來襲前出現了「理查德·漢密爾頓的拼貼畫從天上掉下來」的場景。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