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江油未成年人欺凌事件
四川江油發生的未成年人欺凌及群體抗議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25年7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江油市發生未成年人欺凌案,三名女中學生威脅、辱罵並毆打一名女中學生,相關視頻在網絡流傳後,旋即引發公憤[10]。8月4日,江油市公安局通報案件情況,但民眾質疑警方給出的受害者「輕微傷」鑑定,也不滿警方對施暴者處置過輕。當天,江油市爆發大規模示威,遭警方武力驅散,多人被捕。[5][12][13]
Remove ads
背景
校園欺凌現象在中國未成年學生中相當普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20年至2022年間的一項調查顯示,有53.5%的未成年學生遭受過校園欺凌[14],而來自單親、留守、離異或低收入家庭的受害者比例最高[15]。部分學校因未能整治欺凌問題、擔憂影響聲譽或上級考核,而選擇瞞報和淡化處理,助長校園欺凌現象[16]。
江油事件之前,中國已有多起校園欺凌事件掀起輿論風波。2025年1月初,陝西蒲城一名17歲男學生與室友發生衝突後從職校宿舍墜亡,死者親屬質疑校方設法掩蓋真相,引發民憤與大規模抗議,多人被捕[17][18]。除上述的蒲城事件外,與校園欺凌相關的民眾抗議事件還包括2008年甕安騷亂、2017年太伏中學事件、2023年12月河南寧陵初中生墜樓事件、2024年1月江蘇灌雲高中生墜河事件等[19]。
為遏制校園欺凌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於2021年印發《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門摸排死角,杜絕校園欺凌的發生[20]。
Remove ads
2024年3月,河北邯鄲有三名初中生涉嫌毆打、殺害並掩埋男同學。同年12月,在一審宣判中,兩名被告被分別判處無期徒刑、12年有期徒刑,另一名被告則免於刑事處罰。由於三人均未滿14歲,未被判處死刑,引發輿論對未成年人犯罪相關法律的不滿。[21][22][23]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25年6月修訂《治安管理處罰法》中涉及未成年人的法條,14至16周歲、16至18周歲初次違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的處罰從現行「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更改為「管理但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一年以內二次以上違反治安管理的」,「可依法執行拘留」。此外,新法規定,對以毆打、侮辱、恐嚇等方式實施學生欺凌的人員,公安機關應當依法處理;同時,學校不按規定報告或者處置嚴重學生欺凌或者其他侵害未成年學生的犯罪的,責令改正,並責成有關部門對責任人員依法予以處分。修訂後的法條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24]。
江油示威爆發同日(2025年8月4日),遼寧瀋陽有家長向媒體反映,其17歲女兒早在4月便被多名外校學生圍毆,施暴者多個月來一直將欺凌視頻放在網上售賣,並直播分享打人經歷,炫耀自己「未滿14歲不予處罰」,引發輿論譁然[25][26][27]。
過程
2025年7月22日15時許,在江油市一座廢棄樓房內,受害者(14歲賴姓女子)被三名施暴者(15歲劉姓女子、13歲劉姓女子和14歲彭姓女子)持續辱罵、威脅和毆打。三人先逼她脫下衣服、靠牆站立,再對其拿長棍抽打、扯頭髮、輪番掌摑,最後又強迫受害者下跪,並踢踹其背部。[28][1][3]
除三名施暴者外,施暴方亦有同行人員在現場圍觀並拍攝視頻[10]。其上傳的視頻顯示,當受害者稱父親將會報警時,有施暴者稱:「你覺得我們怕你嗎?又不是沒進去(派出所)過。」另一名施暴者則聲稱:「都進去(派出所)十多次了,莫得20分鐘就出來了。[5]」據多家媒體報導,整個欺凌過程大致持續了4個小時[29][30][31]。[13]
欺凌過程的視頻自8月2日開始便在網絡流傳,廣受民眾關注[10][28]。該視頻也引發輿論對未成年人犯罪相關法律的不滿[32][33][34]。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警情通報 (江油市公安局2025年8月4日)
受害者的父母早在7月22日晚便已報警[35],此後受害者父母曾多次去學校維權,但直至8月2日,所有涉案人員才被傳喚到案[29][13][11]。而綿陽市官媒《涪江觀察》則引述警方說法稱,7月23日清晨,15歲劉姓女子與14歲彭姓女子前往派出所接受調查,之後警方於同日將該案立為尋釁滋事治安案件,並在7月24日至8月3日進行調查取證、傳喚通知、委託驗傷等工作[35]。
警方發布通報前,有自稱是受害者表姐的網民表示,施暴者曾長期對受害者進行社交孤立與校園霸凌,甚至「用她的錢做美甲」;並在案發當天威脅受害者「如果不出來就去家裡打她」,且在施暴後賣掉她的手機 [29][36]。還有一名自稱是受害者小學同學的網民表示,一名施暴者是他的同班同學,另一名施暴者是受害者的同班同學,但她們「好像都沒念書了,都休學回家了」。[33]
受害者親屬在江西廣播電視台欄目《熱度新聞》採訪中證實,受害者長期遭受校園欺凌,數次遭涉案女子欺凌。對於網傳「霸凌的直接原因與受害者的聾啞人母親有關」,受害者家屬回應稱,受害者的母親確屬聾啞人,但無從證實其是否為事件主因。報導指,受害者家屬強烈要求當局公平公正地處理此事,施暴者家屬必須出面道歉,為孩子討回公道。[10][37]
8月4日上午[38],江油市公安局發布警情通報,並公開案件的調查結果及處置措施。通報稱,案件起因為15歲劉姓女子與受害者「發生矛盾」,而受害者被毆打後,頭皮、雙膝等多處挫傷,經鑑定為「輕微傷」。通報還稱:警方已對受害人及家屬進行及時慰問與心理疏導,15歲劉姓女子與14歲彭姓女子亦被治安處罰。通報結尾處,警方呼籲「為避免給受害人及其家屬造成二次傷害,請勿傳播相關視頻信息」。[39][10]
同日下午,江油警方回應《齊魯晚報》,證實受害人的手機被施暴者搶走,而該手機已交還至派出所勘驗。警方還披露稱,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15歲劉姓女子被處行政拘留十三日,並處罰金一千元;14歲彭姓女子被處行政拘留十日,並處罰金八百元[註 1],上述二人還將被送往專門學校接受矯治教育。而13歲劉姓女子及其餘圍觀人員則接受警方的「批評教育」[註 2],她們的監護人亦被警方責令「嚴加管教」。[11]
警情通報進一步加劇了輿論的不滿,部分民眾質疑受害者的「輕微傷」鑑定,並認為警方對施暴者的處罰過輕[9]。江油警方接受澎湃新聞採訪稱:受害者手機被奪,可按「搶劫罪」定性,而已滿14歲的犯人具有承擔刑事責任能力;但涉案女子被定性為「尋釁滋事罪」,且她們均不滿16歲,故能夠不按刑事案件、僅按行政案件處理。當地居民亦稱,施暴者在受處罰期間並未接受矯治教育,反倒在外打檯球,這引發民眾對施暴者背景的揣測[29][7][13]。[44]
Remove ads

警方於8月4日發布通報後,受害者父母前往江油市人民政府,向一名手持揚聲器的官員下跪磕頭,請求做主,當時亦有民眾圍觀。期間,受害者的母親悲痛欲絕,最終昏倒,但官員沒有安撫她,反倒不斷要求圍觀者離開,引發民眾不滿。當天中午,江油市政府舉行公開對話,有數百人聚集在市政府的會議廳內,向官員抗議。[7][38][29][45][46]
同日午後,上千人聚集在江油市各大主要路口及市政府周邊抗議,要求嚴懲施暴者[5][6]。不久,多批特警抵達現場,並封鎖市政府前方道路,隨後開始逮捕示威者,有示威者被裝進運送牲畜的卡車帶走,但現場仍有部分民眾繼續示威至深夜[38][1][47]。示威者對著警方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高喊「還孩子真相」、「嚴懲兇手」、「依法辦案」、「未成年不是打人的擋箭牌」[45]、「團結一致」[30]、「還我民主」[註 3]、「為人民服務」[7]等口號[註 4]。示威現場附近的居民向共同社表示,政府對欺凌案的處理令民眾憤怒,從而引發抗議[53]。據NBC新聞核實的視頻顯示,有示威者在路障後方喊道:「你家孩子也會遇到更高官階人士的孩子,要是你的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54]」[29]
同日下午6時許,澎湃新聞稱網上出現相關視頻,顯示有人在街上被警察帶離,並配文稱「校園霸凌者父母被抓」,綿陽市公安局對此回應稱,該消息不屬實,被帶走的是「現場阻塞交通,不聽民警勸阻」的人[55][56]。台灣中央廣播電臺的報導則批評警方「任意執法」,提到有一名正在送餐的外賣員經過示威現場,便被十餘名警察拉下車毆打,當外賣員試圖向警察說明身份時,有警察回應稱:「我管你這麼多。」此番毆打致使外賣員的手臂與頸部受傷[57]。
當晚11時半左右[7],警方突然開始暴力清場,並使用辣椒水[36]、催淚彈[51]、警棍、電擊棒等武器強行驅散示威者,雙方爆發武力衝突,有民眾向警察扔雜物反擊[5][6]。還有示威者被警察拖走、毆打或制伏[9][58]。經法新社查核的影片顯示,抗議現場至少有2人被一群警察拉開,一名黑衣女子則被抓住四肢拖走[12][59]。經《南華早報》查核的視頻顯示,數十名警察試圖以路障遏制人群,並在抓捕過程中遭其他民眾阻止[60]。《衛報》引述目擊者稱至少有8人被捕[7]。警民衝突持續到了8月5日凌晨3時左右[1][38]。[29]
8月5日白天,警察仍在江油街頭抓人[38],共同社亦拍攝到江油警察攔查路人的照片[53]。中國異見人士「李老師不是你老師」引述網民消息稱,當天上午11時半左右,有持棍警員當街抓捕一名女子,多人嘗試阻止,有人稱被噴辣椒水。多個媒體指出,當天上午的江油仍有大批警察巡邏,且有民眾目擊多輛警車前往江油增援。[61][36]
Remove ads
後續
香港《南華早報》引述事發地附近商店的員工稱,江油市政府外的道路在8月5日被封閉;報導還提到,數個網絡地圖顯示,江油市多條道路在8月6日處於封閉狀態,但沒有說明原因[60]。台灣中央廣播電台報導稱,江油已於8月6日恢復平靜,江油市政府門前的詩仙路東段亦已解封,不過火炮街上仍有警車巡邏[62]。
《涪江觀察》8月6日報導稱,施暴者及其家長已向受害者賠禮道歉,受害者家屬亦在採訪中呼籲網民停止轉發霸凌視頻,「以免對娃兒造成更多傷害」[35][63]。
《衛報》曾致電江油市公安局,但無人接聽[7]。NBC新聞在8月6日致電四川省公安廳發言人,對方不予置評,並提及警方先前的聲明[54]。《紐約時報》於8月7日致電江油市政府附近的商戶,接聽電話的女子表示她對抗議活動一無所知,隨後掛斷電話[48]。
風波期間,網絡上對施暴者父母身份的猜測包括江油市公安局副局長、律師、一級警督、中共江油市委副書記等[29][64]。8月5日,警方發布闢謠聲明稱,3名施暴者的父母分別有2人無業、2人在省外務工、1人在本地當售貨員、1人在本地當外賣員。警方還指出,2名散播相關消息的女網民已被行政處罰,其「編造謠言」行為亦「嚴重擾亂社會秩序,造成惡劣社會影響」[6][65]。警方最後呼籲民眾「不造謠、不傳謠」,在網絡發布言論「必須遵守法律法規」[66]。[67][68]
8月15日,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指出,江油市確有示威衝突,但部分網傳的示威視頻不實,有5段視頻挪用了中國多地的跨年活動影片,另有2段出現「共產黨下台」等口號的視頻含有後期配音[69]。
根據網民上傳的視頻,早在8月5日凌晨,江油街頭便出現軍用信號干擾車,此舉被認為是政府試圖封鎖通訊、阻止信息外傳的表現[70][29][13]。而在示威平息後,BBC曾致電當地公安局,被告知「限制外國媒體提問」;接受BBC採訪的多名目擊者也不願透露姓名,因為警方要求當地居民不要談論此事[6]。江油市政府附近商店的一名女店員則對《衛報》表示,她無法談論該事,因為「警察已經給了我們口頭警告」[7]。

8月5日,「江油」話題曾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的第二名[65];但在當天上午7時許,該話題於10分鐘內迅速跌出熱搜榜[71]。在中國大陸,關於這次抗議活動的報導很少,社交媒體上的相關示威影片陸續被刪除,許多官媒文章的評論區也被關閉[47][38]。據中國傳媒研究計劃稱,中國當局的審查已延伸至國產生成式AI,DeepSeek、文心一言、智譜AI、Kimi等多個AI聊天機器人均未輸出江油示威的相關信息[72]。
面對審查,有中國網民開始使用「醬油」等代稱討論該事件[72][73]。部分中國網民通過私聊傳播抗議視頻,但他們的賬號也被列為控管對象[62]。新華社等多個官媒於8月7日直播第十二屆世界運動會開幕式期間,有大量網民以留言和彈幕表達不滿,官媒隨後禁止評論甚至中斷直播[74][75]。
事發當下的熱映電影《南京照相館》講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中國平民通過照片膠捲冒險揭露日軍暴行的故事,而部分網民則藉此諷刺了中國政府暴力執法、封鎖消息的行徑,並將事件代稱為「江油照相館」。[47][63][57][49]
Remove ads
觀點與爭議
對於警方為何事發十多天後才處置當事人的爭議,《涪江觀察》引述當地警方稱,其已於7月22日夜受理案件,但由於傳喚涉案人員、調查取證、傷情鑑定等事宜,直至8月4日才作出處置。對於警方處罰過輕的爭議,《涪江觀察》引述綿陽某律師稱,警方已在「最重的處罰幅度內」予以處罰。對於施暴者聲稱其「進去派出所十多次,不到20分鐘就出來」,《涪江觀察》引述警方稱,該言論為施暴者擔憂受害者報警,故意誇大嚇唬,並稱施暴的15歲劉姓女子曾因糾紛而在派出所接受調解。[35][76][47]
對於警方的後續回應,《極目新聞》評論文章認為警方處理手法仍待改善,稱江油警方在視頻和輿論廣泛傳播後才發布通報,這與過往其他地區的類似事件一樣,「處理過程敷衍遲疑,處罰力度避重就輕」,形容其「不鬧大不處理、不上網就冷處理」[77]。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文章質疑,如果霸凌的視頻沒有流出,江油警方是否就不會通報事件[78]。
對於欺凌案本身,《大象新聞》認為其反映了弱勢家庭兒童的困境,包括後天性格缺陷、缺乏背景支持、父母角色缺席等[15]。人民網評論文章指出,該案件雖發生於校外,「但根子在校內」,學校和家庭都有責任[79]。《澎湃新聞》評論稱,要善用法律遏止未成年人欺凌問題,「如果家長不願管、管不住,司法與社會也可以『教做人』」[32]。江油市教育和體育局則向《極目新聞》表示,他們在欺凌事件發生後將更加重視校園欺凌防範工作,並把該工作納為每個學校的「開學工作重點」[80]。
案發後,輿論持續要求中央政府介入調查,以免「地方權貴」干預司法;也有人呼籲理性對待未經核實的消息,避免傷及無辜[57]。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博士Zhuoran Li指出,地方政府在江油事件、天水幼兒鉛中毒事件與杭州自來水污染事件中,均通過公開聲明否認民眾的普遍質疑,但此舉只會加深民眾的不信任感;如果中央政府仍以「避免引發抗議」作為官員考核標準,地方政府就會傾向於隱瞞信息,實施良政的高透明度政府也不會出現[81]。
多家西方媒體認為,江油的示威在中國是「罕見」或「不尋常」的[54][81][12][2]。自由之家異言網研究組長史凱文(Kevin Slaten)指出,抗議活動在中國並不少見,但由於江油事件規模較大,且有影像流傳,才引起普遍關注,他還認為江油民眾「呼喚民主」的本質是在籲求公正[48]。彭博社報導指,中國不乏因財產或勞資糾紛而起的抗議活動,但江油民眾對社會不平等的關切使這場抗議尤為矚目[81]。日本記者中島惠認為,江油民眾的憤怒根植於他們對政府的不信任,而隨着經濟情況惡化與社會動盪加劇,這類現象只會變得不足為奇[82]。
對於中國當局以武力平息事件並限制消息傳播,台灣的中央廣播電臺認為當局此舉是「民怨爆發的導火索」,象徵着地方治理失序和公信力崩潰[57]。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分析指,地方政府面對民憤時選擇壓制而非解決問題,原因在於職權範圍所限,或輿論令官員承受了過高的政治成本,尤其是江油事件距第十二屆世界運動會在四川成都開幕只剩幾天[38]。《風傳媒》專欄作者田暢引述一名四川受訪者,稱江油事件令四川省的地方官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壓力[83]。曾獲世界新聞自由獎的中國記者高瑜認為,江油警方的鎮暴效率遠超六四清場,而當局一味鎮壓卻漠視民眾問責,勢將加劇治理矛盾和社會分裂[31]。
中國維權律師、美國天主教大學訪問學者陳光誠指出,由於中國大陸的民眾難以向共產專制尋求正義,類似江油事件的抗議行動此起彼伏,只有建立權力制衡的新制度才能解決民眾的利益問題[84]。民進黨籍學者洪耀南認為,事件中的政府暴力與校園暴力別無二致,均存在權力免責、恃強凌弱的特點,反映了中國大陸的社會不平等與高度等級化[85]。香港作家顏純鈎認為,江油事件是「近年來規模最大、最激烈的社會事件」,表明了民眾對中共的不滿已上升至「普遍爆發的臨界點」;他還認為,部分示威民眾是在借題發揮,趁機宣泄對政府的不滿[86]。
參見
注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