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源平合戰

日本平安時代的衝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源平合戰
Remove ads

源平合戰,史稱「治承·壽永之亂」,是指從日本平安時代末期治承四年(1180年)至元曆二年(1185年)的6年間的大規模內亂,也被看作是銜接日本古代與日本中世時期的歷史事件。在後白河院皇子以仁王舉兵反抗以平清盛為中心的平家政權,各地逐漸響應,並最終隨着平家政權的逐漸崩潰,以源賴朝為中心所構成的關東武家政權鎌倉幕府)登上歷史舞台。

事实速览 源平合戰, 日期 ...
事实速览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事实速览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源平合戰對日本歷史有着重大的影響,它反映了律令制末期武士集團權勢的崛起及公卿集團的逐漸衰敗。1179年,後白河法皇被平清盛軟禁,平安時期院政制度開始崩潰,而在源平合戰結束後,平家政權瓦解。源賴朝於1180年進駐鎌倉,逐漸完善幕府體制,並於1192年就任征夷大將軍,武家政權登上歷史舞台,形成所謂「二元政治結構」(權門體制日語権門体制)。

一般來說,壇之浦之戰標誌着源平合戰的結束,但也有人將此後鎌倉的奧州征伐視作源平合戰的一部分[1]

Remove ads

背景

平家崛起

平安時代末期,貴族間充滿了權力的衝突與矛盾,最終訴諸武力解決。在保元元年(1156)的保元之亂平治元年(1159)的平治之亂中,平家皆為勝方立下赫赫戰功。尤其是平治之亂,平家剷除政敵河內源氏,河內源氏棟樑源義朝於逃亡途中遇害,嫡子源賴朝被流放到伊豆,多位倖存的幼子亦被送入佛寺出家,平家確立其朝廷唯一官軍的地位。平家領袖平清盛仁安2年(1167)升任至太政大臣;其後,平家一門多人晉升公卿,並獲封多個知行國日語知行国。除此之外,平清盛的女兒德子亦嫁給高倉天皇中宮,並生下言仁親王(安德天皇)。

鹿谷陰謀

安元2年(1176)7月,平清盛妻妹建春門院去世,時年35歲;建春門院深受後白河院寵愛,其存在維繫院與平清盛的合作關係。安元3年(1177),延曆寺與後白河院院近臣日語院近臣產生紛爭,院於是命平清盛追討比叡山僧侶;然,平清盛不接受院的命令,反而逮捕多名反對平家的院近臣,其後不是斬首,就是撤職流放。

治承三年政變

治承3年(1179)6月,平清盛之女,近衛基實之妻平盛子去世。7月,平清盛嫡子平重盛去世。10月,後白河院無視平清盛女婿近衛基通,任命年僅8歲的松殿師家權中納言,並沒收平重盛的知行國越前國,而後更剝奪平清盛對攝關家領地的管理權。11月14日,平清盛率領數千騎進京,幽禁後白河院,並將數十名公卿、院近臣撤職或逐出京都。治承4年(1180)2月,高倉天皇讓位予言仁親王。

源平合戰始末

Thumb
源平合戰各主要戰役的時間及地點

以仁王舉兵

素有大志的後白河院第三皇子以仁王治承4年(1180)4月與攝津源氏日語摂津源氏源賴政合謀,假稱「最勝親王」名號,由源行家源義朝之弟)向全國源氏發送征討平家的令旨,然而此事為熊野別當日語熊野別当湛增日語湛増所獲(據《平家物語》),平家發兵征伐,以仁王與源賴政出奔至園城寺,並向延曆寺興福寺求援。延曆寺拒絕,以仁王等欲逃往奈良興福寺。途中到達平等院時,遭到平清盛四子平知盛追擊,雙方人馬於宇治川交戰後,源賴政戰死。以仁王繼續逃往山城國相樂郡光明山,最終中箭落馬身亡。

東國戰事爆發

追討平家的令旨陸續到達在各地蟄伏的源氏,其中一人即為流罪中的源賴朝。在伊豆蟄居的源賴朝與岳父北條時政合謀,糾結伊豆相模的武士,於治承4年(1180)8月17日襲殺伊豆目代日語目代山木兼隆日語山木兼隆。之後源賴朝轉往相模,遭遇大庭景親日語大庭景親等平家追討軍的夾擊,慘敗而逃(石橋山之戰)。初嚐大敗的源賴朝輾轉逃往安房,途中在海上與三浦半島三浦一族會合。抵達安房後,源賴朝得到房總半島豪族千葉常胤日語千葉常胤上總廣常日語上総広常等人支援;其後,武藏地方豪族的也加入源賴朝陣營。由於當時武士身份的領地不甚穩定,為了更進一步鞏固自身利益,地方武士決定加入源賴朝陣營,使得源賴朝的勢力迅速壯大。10月6日,源賴朝入駐過去也是河內源氏祖先經略之地的鎌倉,而後陸續討伐南關東的反對勢力。

同一時間,甲斐源氏日語甲斐源氏武田信義安田義定日語安田義定等人在收到令旨後也舉兵,於甲斐國信濃地區擴張勢力。

關東亂起不久,平家即派遣平維盛平忠度平知盛等前往征討。平家東征軍兵發東海道,治承4年(1180)10月18日於駿河富士川和源賴朝、武田信義聯軍對峙。平家追討軍因軍糧不足等因素軍隊士氣低迷,武田軍趁機發動夜襲,平家軍未戰先敗,望風而逃(富士川之戰)。平家軍退去後,源賴朝等決定以經營關東為優先,未加追擊;甲斐源氏則將勢力擴展至遠江、駿河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合戰得勝後,源賴朝在黃瀬川日語黄瀬川陣地與從奧州前來馳援的九弟源義經相會。

源賴朝在關東經略上,對內,為了有效統御龐大的武士集團,源賴朝創立了侍所,命和田義盛日語和田義盛梶原景時負責掌控。對外,源賴朝則鎮壓關東地區的佐竹氏藤姓足利氏日語足利氏 (藤原氏)等反抗勢力。

Remove ads

其它武士團興兵與戰亂的擴大

除了關東之外,各地反平家的勢力也紛紛舉兵。例如土佐源希義河內石川源義基源義兼日語源義兼父子,美濃土岐氏近江山本義経日語山本義経柏木義兼日語柏木義兼兄弟黨,熊野湛増日語湛増伊予河野氏日語河野氏肥後菊池隆直日語菊池隆直等,此外,在若狹越前加賀也有在庁官人日語在庁官人起事。

治承4年(1180)9月,源義仲(又稱木曾義仲,源賴朝的堂弟)於信濃舉兵。之後曾一度進兵至上野,但由於和源賴朝家族間有殺父之讎日語大蔵合戦的嫌隙,所以向北轉進,進軍北陸。治承5年(1181)6月,源義仲於信濃北部擊敗越後國豪族城長茂日語城長茂(橫田河原之戰日語横田河原の戦い),奧州藤原氏也趁機侵入會津。其後,源義仲擁立以仁王之子北陸宮日語北陸宮,於北陸地區擴展勢力。

平清盛之死

平清盛於治承4年(1180)11月從福原回到京都,後快速鎮壓近江(近江攻防日語近江攻防)及園城寺、延曆寺的叛亂。12月,平重衡鎮壓畿內最大的反平家勢力興福寺(南都燒討)。治承5年(1181)正月,高倉院崩御。

治承5年(1181)初,平家攻入美濃,擊敗美濃源氏日語美濃源氏源光長日語源光長(美濃源氏舉兵日語美濃源氏の挙兵)。其後,平清盛為方便大範圍徵收士兵及軍糧,創設統轄畿內和周邊九國的惣官日語平宗盛#反乱の激化と畿内惣官,由平宗盛擔任;九州方面,平清盛任命原田種直日語原田種直大宰少貳,並派遣家臣鎮壓九州的叛亂。閏2月4日,平清盛病逝,時年64歲。4月,平重衡率領大軍東征,於墨俁川大敗源行家(墨俁川之戰)。

治承5年(1181)至壽永元年(1182),西國地區遭遇旱災,再加上平家為了鎮壓叛亂而持續徵收軍糧,進而出現大量餓死者,史稱養和飢饉日語養和の飢饉

木曾義仲上洛

北陸地區為京都的糧食供給地,對處於飢荒的京都來說,北陸的平穩極其重要。平家多次試圖組織追討軍鎮壓叛亂,但因士兵、軍糧籌備有困難,多次延後出征。壽永2年(1183)4月,平維盛平通盛日語平通盛率領大軍向北陸進發,陸續擊破越前加賀等地的叛軍。5月,平家追討軍在越中國敗於源義仲(俱利伽羅峠之戰);6月,在加賀國再敗於源義仲(篠原合戰日語篠原の戦い)。節節敗退的平家為拉攏延曆寺,表示欲奉日吉社神為平氏氏神,然延曆寺不予理會。

之後,源義仲、多田行綱日語多田行綱、安田義定及其他尾張、美濃、近江等地的反平家武士多路進擊,突破平家於畿內的防衛線。7月,平宗盛等挾安德天皇三神器棄都西逃至大宰府,後白河院則乘機逃往延曆寺,脫離平家掌控。而後,平家因九州有豐後國豪族緒方惟榮日語緒方惟栄等反平家勢力,再遷移至讚岐國屋島。源義仲等人進入京都。雖然一開始源義仲受到後白河院乃至貴族、庶民的熱烈歡迎,但由於先前大飢饉的影響,跟隨源義仲進京的地方武士開始大肆掠奪糧食,且因義仲軍構成十分複雜,源義仲也無法作出有效的管理;而後源義仲更介入皇位繼承的紛爭,源義仲力推北陸宮繼位,使其與後白河院的關係一落千丈。基於上述原因,朝廷遂望源賴朝能進京,牽制源義仲。9月,源義仲出京追討平家。閏10月,源義仲於備中平重衡所敗(水島之戰),只得退回京都。

Remove ads

木曾義仲敗亡

後白河院為制衡源義仲,與源賴朝聯繫,希望其進京,源賴朝故趁機請求後白河院下旨恢復東海、東山、北陸三道的知行國主與莊園領主對公領日語国衙領和莊園的統治權;壽永二年(1183年)10月宣旨,除了源義仲的勢力範圍北陸道之外,後白河院同意源賴朝的請求,朝廷可謂是賦予源賴朝對東海道及東山道公領和莊園支配權(壽永二年十月宣旨日語寿永二年十月宣旨)。閏10月與11月之間,源義經以源賴朝代官的身分,於伊勢、近江活動。12月,源範賴率領大軍上京,與源義經的先遣隊會合。

而在這段期間,銳氣大挫的源義仲不但和後白河院決裂,復加以昔日盟友的離棄,逐漸陷入孤立。壽永二年(1183年)11月19日,源義仲發動政變,襲擊院御所法住寺殿(法住寺合戰),軟禁後白河院,並解除攝政近衛基通與數位院近臣的職務,令松殿師家接任攝政,12月源義仲更利用後白河院發布追討源賴朝的命令。壽永3年(1184)正月,源義仲受封為征東大將軍日語征東大将軍。正月20日,源範賴與源義經各於京都近郊的瀬田日語瀬田の唐橋宇治擊潰義仲軍,源義仲雖企圖逃往北陸,但於近江粟津(滋賀縣大津市)遭到截殺。

Remove ads

一之谷之戰

在源義仲與源賴朝交戰並隨後敗亡之時,平家伺機反撲。壽永3年(1184)正月,平家大規模部隊已返回至攝津國福原一帶,頗有進京之勢。此時京城內後鳥羽天皇即位不久,發現三神器不在皇宮內,十分憂慮。一時間朝廷內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與福原(即裹挾着安德天皇和三神器的平家)進行和談以迎回三神器,另一派則希望進行武力強奪,最終以院近臣為首的主戰派占了上風,朝廷決定追討平家。2月7日,鐮倉軍、甲斐源氏、畿內近國武士所組成的聯軍,與平家展開合戰,平家大敗,平家一門戰死,殘部則取海路撤往讚岐屋島。

Thumb
《一之谷合戰圖屏風》中熊谷直實叫住剛要登船撤退的平敦盛

三日平氏之亂

一之谷之戰後,源賴朝任命源義經為總大將,整頓畿內與西國地區,土肥實平日語土肥実平梶原景時兵發山陽道大內惟義日語大内惟義大井實春日語大井実春等發兵伊勢伊賀地區。元歷元年(1184)7月,平家繼日語平家継平信兼日語平信兼伊藤忠清日語伊藤忠清等伊勢和伊賀的平家殘部舉兵反抗。之後,官軍(鐮倉軍)於近江大原莊擊敗平家殘黨。由於這場叛亂,源義經為專心維持畿內地區的治安,延後追討平家,而源范賴則是率領東國武士向西國進軍。

在東國,源賴朝命人將甲斐源氏武田信義的嫡子一條忠頼日語一条忠頼殺害,並發兵侵入甲斐、信濃地區;而後,源賴朝開始將注意力轉移至畿內地區獨立性極強的武士(畿內周邊的軍事貴族)上[2]

平家末路

元曆元年(1184)9月,源範賴率領東國武士往長門國進軍,後迅速鎮壓山陽道平家勢力,但由於缺乏船隻,範賴軍無法跨越關門海峽,對彥島日語彦島九州進行攻克,使範賴軍長期滯留於長門國;而後範賴軍陷入兵糧不濟的困境,軍隊士氣低下。元曆2年(1185)正月,源範賴得到豐後豪族的支援,渡海前往九州,2月,範賴軍於筑前國討伐大宰少貳原田種直(葦屋浦之戰日語葦屋浦の戦い)。另一方面,源義經向法皇求得西國攻略的許可後遂起兵前往西國,並於2月迅速組織水軍渡海,由阿波國勝浦登陸,並奇襲平家屋島本陣取得大捷。

屋島之戰後,平家武士失去了瀨戶內海的制海權,退往長門國的彥島。熊野別當日語熊野別当湛増日語湛増所率領的熊野水軍日語熊野水軍河野通信日語河野通信等的伊予水軍及中國四國的武士集團開始先後加入義經軍,與此同時,範賴軍平定九州,平家開始被完全包圍。元曆2年(1185)3月24日,追討軍與平家在關門海峽壇之浦壇ノ浦)展開水戰。

清晨6時許,平家軍主動發起攻擊。起初平家水軍占盡優勢,但隨着午後風向逆轉,同時阿波重能所領300水軍叛逃至追討軍一方,再加上義經軍大量射殺平家水軍的水手,戰況逐漸不利於平家水軍。眼見大勢已去,平家一門多人投海自盡或被俘,其中年僅8歲、擁有平家血脈的安德天皇也由外祖母二位尼帶着三神器裹挾投海,平家政權正式滅亡。

源平合戰戰事年表

  • 具體日期所依據的是文獻所用曆法,即宣明歷
更多信息 和歷, 西曆 ...

腳註

1.據《吾妻鏡》等史料記載,義仲擔任的官職為「征夷大將軍」,《玉葉》則記載為「征東大將軍」。《三槐荒涼拔書要》所收錄的《山槐記》在建久3年(1192年)7月9日條關於源賴朝受封征夷大將軍一職的詳細經過中發現相關記載。賴朝要求朝廷冊封自己為大將軍。朝廷考察了歷史,發現義仲所任的征東大將軍等職務歷史上有凶例,而坂上田村麻呂所任的征夷大將軍是吉例,因此決定冊封賴朝為征夷大將軍。所以以此推斷,義仲所任的官職應該是征東大將軍而不是征夷大將軍。(櫻井陽子,「頼朝の征夷大將軍任官をめぐって」 《明月記研究》9號、2004年)

史料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