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波卡鯡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波卡鯡屬(學名:Bolcaichthys,意為「蒙特波卡的魚」)是一類已滅絕的鯡魚,屬於鯡形目鯡科,其現生種群包括鯡屬、鰣屬和沙丁魚屬等。
該屬生存於始新世意大利著名的化石庫——蒙特波卡化石庫,目前只包含模式種銳尾鰭波卡鯡(Bolcaichthys catopygopterus)一個物種,由古魚類學家朱塞佩·馬拉瑪(Giuseppe Marramà)和喬治·卡爾內瓦萊(Giorgio Carnevale)於2015年描述。在此之前,它的學名是由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於1901年命名的銳尾鰭鯡(Clupea catopygoptera)。[1]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意大利威尼托的著名化石庫——蒙特波卡化石庫的佩夏拉地層中發現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波卡鯡屬化石。銳尾鰭波卡鯡生活在地中海的前身特提斯洋的熱帶海域中,年代大約在49至48.5百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伊普雷斯期)。[2][3]
佩夏拉是蒙特波卡化石庫的主要組成部分,就發現於此的化石標本而言,波卡鯡屬是數量最多的物種。[4]
蒙特波卡始新世的熱帶珊瑚礁水域環境同時受沿岸海域和開放海域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下,化石被保存在層狀鈣質沉積物中,沉積於缺氧的窪地內。
1901年,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爵士根據蒙特波卡化石庫的化石首次描述了這種魚類。這位學者將這些化石歸類於鯡屬的一個新物種銳尾鰭鯡,並將它類比為蒙特波卡的沙丁魚。直到2015年,馬拉瑪和卡爾內瓦萊研究了300多件保存在各個機構和博物館的鯡魚化石標本,發現蒙特波卡出產的鯡科標本中,有95%以上屬於該物種。它們與鯡屬其他物種的差異夠大,可以歸入單獨的波卡鯡屬。[1]
Remove ads
描述
馬拉瑪和卡爾內瓦萊研究了大約300件鯡魚化石,並在2015年得出結論:這些化石中有逾95%屬於同一物種,即處於不同生長階段的銳尾鰭波卡鯡。[1]
成年波卡鯡屬的全長不超過10厘米,其頭長約為其體長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顱骨頂部有10-14條額頂紋線。鰓骨有5至6根,背部沒有鱗片。嘴位於頭部的最前端,其下頜和上顎都沒有牙齒,脊柱由40至42塊椎骨、20至22根胸膜肋骨和3根尾上骨組成。[1]
古生態學
始新世蒙特波卡的海洋環境有時有利於單細胞微藻(如硅藻)的藻類水華,[5]硅藻是波卡鯡屬的主要食物來源。[1][6]波卡鯡屬的所有發育階段(稚魚期、幼魚期和成魚期)都有大量屬於該屬的標本,這支持了沉積物在開放海域生態影響下會沉積於海岸附近的假說。
蒙特波卡的層壓石灰岩岩層中還有兩種體型與波卡鯡屬相當的鯡科魚類: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