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流內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流內官是中國古代追隨九品中正制度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官制制度,原來指朝廷中央分封的官員,最早被稱為「內命」;與之對應的則為「外命」,指地方諸侯、州縣分封的官員。[1]後來於北魏北齊時期正式被引為官制,以九品中六品以上官都稱為「流內官」,而七品以下則被稱為「流外官」。在梁朝時梁武帝對官制進行了進一步改革,流內六品被重新劃分,成為新的流內官制,分為九品十八班。而在北朝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沿襲崔浩舊政,改革出隋唐時期九品官制的大體基礎,在太和二十二年做了進一步改變,將原來的九品五十四階官制改為九品三十六階,又取其中三十階形成新的流內九品官。南北朝雙方的相似分官制度被隋代吸取,在隋末時逐漸成熟,改正式名稱為「流內官」,與「流外官」所對應。[2]而後唐代沿襲隋代官制,依舊留有流內、外官之分,[3]當時銓選流內官流程與流外官大抵一致,[4]規定以四善二十七最為標準。[5][6]

沿革

隋代

隋代繼承過去數代的經驗,在最早區分出了流內官,多為中央至地方各個機構由朝廷正式任命的主官。[7]下表為開皇中年流內官官制:[8]

更多信息 品階, 官職 ...
Remove ads

唐代

唐代大體上沿襲了隋代的典章制度,當時可以通過科舉、雜色入流以及恩蔭三種途徑入流,成為流內官。有資格恩蔭的有王、公、侯、伯、子、男爵的庶子、三品以上職事官的曾孫、五品以上職事官的孫子或二品及以上勛官的兒子。

針對皇親國戚,唐律有更加詳細的規定:嗣王、郡王初出身從四品下敘,親王諸子封郡王者從五品上,國公正六品上,縣公從六品上,侯及伯子男並通降一等;皇親緦麻以上及皇太后周親正六品上敘、皇太后大功親、皇后周親從六品上,皇帝袒免親、皇太后小功緦麻、皇后大功親正七品上,皇后小功緦麻、皇太子妃周親從七品上;一品子正七品上敘,至從三品遞降一等,從五品子從八品下敘,國公子亦從八品下敘。三品以上蔭曾孫,五品以上蔭孫,孫降子一等,曾孫降孫一等,贈官降正官一等。

針對文武百官,唐律規定有兩種門蔭入流方式,一種是門蔭入仕、另一種是入學館就學後再入仕。所有五品以上官的子孫門蔭入仕時大部分進入千牛、親、勛、翊衛中的一衛充任將領,根據長輩職事官階,其子孫所充任的官階也不盡一樣。三品以上職事官子/孫、四品官兒子在千牛為正六品下階,在太子千牛則為正七品上階;三品以上子、二品以上孫在親衛為正七品上階;四品子、三品孫、二品以上曾孫在勛衛及太子親衛為從七品上階;四品孫、五品子/孫、三品曾孫、勛官三品以上有封及國公子所在的翊衛及太子勛衛為正八品上階,在太子翊衛為從八品上階。若是通過學館就學,則可以選擇就學於太學、國子監、崇文館或弘文館。弘文館和崇文館各有名額三十人,限三品以上親貴子弟入學;國子監有名額三百人,限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太學有名額五百人,限五品以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才能入學。

下表為開元二十五年時流內官官制:[9]

更多信息 品階, 職事官 ...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書目

  • 《通典》
  • 《隋書》
  • 《舊唐書》
  • 《新唐書》
  • 《玉海》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