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道院

1920年代源起于山东地区的一个民间宗教及慈善组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道院,1920年代源起於山東地區的一個民間宗教慈善組織,它集「道院」、「道德社」、「女道德社」、「世界紅卍字會」等為一體,尤其以道院和紅卍字會互為里表,創辦後迅速遍及中國大半地區,並在日本朝鮮新加坡等地成立分支機構成為跨國性組織,其中尤其以從事慈善救濟活動的「世界紅卍字會」最為知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道院在中國大陸的各種組織相繼宣告解散、終止活動,但在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仍有活動。

歷史

創建之前

Thumb
濱縣的大仙祠

扶乩是一種古老的降神占卜術便漸漸在士人中流行,末開始有士人設壇結社舉行扶乩活動,至末此類活動已遍及中國大陸。辛亥革命後,各地乩壇發展更為迅速。1916年至1917年間,濱縣知事吳福森(道號福永)[a],駐防營營長劉紹基(道號福緣),縣署科員洪士陶(道號解空)、周德錫(道號吉中)等人深信扶乩,常在濱縣縣政府後大仙祠設乩壇,進行扶乩活動[1]。該壇奉唐代一位尚姓和尚「尚仙」,並奉白眉佛、眉陀尊者、呂祖濟祖、鶴神、劉慧仙文中子等神,是為「濱壇」[2]:46-47。《道慈綱要大道篇》稱在濱壇扶乩時,尚仙臨乩最多,尚仙曾通過判詞稱在所有的虛空神聖中以太乙老人最為尊貴[2]:47。道院正式成立前的濱壇時期,大道篇認為是自1916年至1919年,其中前兩年以劉福緣、吳福永、洪解空和周吉中為主要參與者。1917年,吳福永調任長清縣,李振鈞(道號智真)繼任濱縣知事,並主持乩壇[2]:48

1917年,劉紹基移防濟南,周錫德也被調至濟南,兩人在在濟南府東大街劉紹基家中設立壇點進行扶乩活動,是為「濟壇」。濟壇吸引很多當地士紳參加。至1920年,李振鈞、洪士陶也相繼來到濟南與劉紹基共同辦壇。期間參見濟壇的還有高華普、王和真、郭宣望、薛佛鳳、鄭敦性、鄭嬰芝、蕭慧源、楊慈修等[2]:50。與濱壇相比,濟壇在信仰儀式上將神仙圖像化,並撰《太乙北極真經》用於壇內奉誦。濟壇中心成員有48人,以江蘇、山東及安徽人為主,多為沿官僚同鄉團體發展的中、小官僚[3]。濟壇並不常設,扶乩活動也無固定日期,扶乩者也不固定,一般由洪士陶擔任侍正,劉紹基、李振鈞擔任副手[2]:50

Remove ads

道院創設

Thumb
濟南道院舊址

道院初創於1921年,正式成立於1922年[2]:65。「道院」一名取「大道為公,作萬緣共渡之修府」的含義[2]:66

1921年,由劉紹基、杜秉寅等48名中心成員發起,濟壇壇址遷至濟南上新街,定名濟南道院。3月18日(農曆二月初九),濟南道院開院,成為經壇的固定地址,是為道院創設的開始[2]:66。同時,制訂院綱、院則,改濱縣壇為宗壇,濟南府東大街壇為母壇。杜秉寅在清朝時曾任鄒縣知縣、高唐州知州等職,曾是濟南乩壇活動中較有影響力的同善社濟南分社負責人,1920年加入濟壇[2]:55,是濟壇最年長的道首。院綱稱「道院崇奉至聖先天老祖(太乙老人),五教教主暨世界歷代神聖仙佛,以參悟《太乙真經》,貫徹五教真諦,闡明大道為宗旨」。道院最高組織是統院,以統院掌方(統掌)為道院最高道首,負責道院一切事務。統院下分設坐院、壇院、經院、慈院、宣院等五院,各院設掌籍一人[3]。創設之處,統院並無掌籍,由坐院掌籍杜秉寅代理統院院監[2]:67。按照規定,每個道院內部都設不同用途的各類乩壇,並分屬不同的院。壇院內設統壇,統壇下附設講經壇;統院內設文字壇、問事壇;經院內設書畫壇;慈壇內設求方壇。現實運行中多是一壇多用[3]

1921年秋,杜秉寅派人持《太乙北極真經》至北京,向內務部提出版權申請,1921年9月22日獲准[2]:68。1921年,道院在天津北京和山東濟寧3處設立分院[4]。1922年1月,濟南道院將院章十二條呈送內務部申請立案,正式獲得批准。內務部批准道院在各省設置機構,並通飭各省一體保護[3]。濟南道院將獲批文件呈送山東省長公署備案,並登報公布。於1922年立春日(2月4日)正式成立[2]:69

北洋政府時期

1922年,濟南道院籌集布道費數千元,用以到各省縣推廣道院,經過一年時間在山東安徽江蘇直隸浙江湖北山西河南奉天吉林等省開始道院近60家。1923年,除在已經設立道院省份繼續分設道院外,還新在四川福建江西三省和熱河察哈爾綏遠三個的特別區開設道院[2]:71

1923年4月4日(農曆二月十九日),杜秉寅去世,道院稱其成仙,封「默真人」,徐世光(素一)繼任濟南道院統掌,以益都統掌素璞、京兆責任統掌喬保衡(素苞)、濟南副統掌劉紹基(福緣)、天津責任統掌謝家佑(素定)、濟寧統掌吳長植(性空)按季度輪流代替徐世光行使職務[2]:73。1923年4月16日(農曆三月初一),濟南道院以默真人升座訓示慶祝「造上上乘會」,命令各地派代表到濟南慶祝。與會二百餘人,討論在北京籌備總院[2]:74。1923年4月29日(農曆三月十四日),總壇在北京開幕,以京兆道院纂掌靈默兼任總壇纂掌,並調濟南纂襄陳鳳薰(靈澄)為總壇襄助。濟兆津滬漢五院特別責任統掌錢能訓(玄機)出任總院統掌,總院定名為「北京道院」,京兆道院屬之。而濟南道院則稱「母院」,定名為「本院」[4]。以京兆道生銀號出資三成,其他各方集資七成將京兆道院院址收購,以為總院院址。1923年5月16日(農曆四月初一),舉行北京道院開幕儀式,總院正式成立[2]:74

1923年9月1日,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5],道院組織濟南道院道監侯延爽(素爽)、北京道院慈院附掌籍馮閱模(華和)和圓誠三人攜帶錢糧東赴日本進行災後慰問,慰問完成後華和歸國,素爽和圓誠從東京折返至神戶布道,駐神戶總領事、副總領事以及神戶華商會會長等人加入道院。後圓誠回國,素爽憑其在南京出發前在從日本駐華領事林出賢次郎處獲得的大本教介紹信,到京都府下綾部會晤大本教教主出口王仁三郎,兩人相談甚洽,在神戶市外六甲山南麓大本信徒片岡春弘的別邸組建神戶道院。1924年4月4日(農曆三月初一),神戶道院開院,是為第一個設於中國大陸以外的道院[2]:71,80

至1924年,已在安徽、江蘇、河北、浙江等10個省以及山東益都、沂水等20多個縣設立道院,並在日本神戶開設第一個位於中國大陸以外的道院。至1928年,中國大陸各級道院已經多達202個[3]

Remove ads

國民政府時期

Thumb
1929年侯延爽(素爽)與出口王仁三郎(尋仁)合影
Thumb
1932年濟南道院立道大會合影

1927年6月(農曆五月),劉紹基、李振均和張偉齋(圓莪)等籌建濱縣道院,奉命在8月22日(農曆七月十五日)成立,屆時命令福智等人前往濱院籌建宗壇。後為區分院壇與宗壇,在縣城東街教育局新房設立宗壇,宗壇在8月29日(農曆七月廿二日)開幕。其後,喬保衡、李振鈞和劉紹基又在濱縣縣城東南隅購置一百多畝地興建正式的宗壇,宗壇自10月7日開工,一個多月後完工。1928年春分(3月21日),宗壇正式開幕投用,各地派代表參加開幕典禮[2]:86。1928年8月27日,總壇頒布訓言,稱由於局勢動盪,交通不便,在宗掌徐世光所在地天津設立聯合救濟辦事處,為道院最高統系所在,也是宗壇的行壇所在,徐世光兼任宗壇行壇掌方。1928年9月23日秋分,行宗(臨時宗壇)正式開幕[2]:92

1928年,隨着國民革命軍北伐的勝利,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取代北洋政府。道院的成立雖然曾獲得北洋政府的備案批准,此時仍需重新到南京政府內政部辦理備案手續。1928年夏,總院多次派人到南京,起初計劃將道院和世界紅卍字會一起呈送備案,因恰逢國民政府以破除迷信為由取締同善社悟善社等秘密結社,道院未能成功備案,僅世界紅卍字會備案在1928年11月獲得批准[2]:88。道院各地代表在1928年重陽節在濟南討論後,認為自己不屬於迷信組織,決定再次向政府請願要求合法備案。1929年1月,各地代表16人聯名向內政府請願[2]:88。1929年11月30日,濟南母院被國民政府查封,經多方疏通,在1930年1月7日解封。為避免母院中輟,1929年12月1日,在天津行宗設立臨時母院(行母),作為母院駐津辦事處,處理本需母院辦理的各類事務。1930年10月27日重陽,行母取消,恢復濟南母院[2]:93

1929年春,日本人類愛善會奉天支部部長富村順一致信紅卍字會瀋陽主會,稱兩會的宗旨相同,提議相互合作。1929年9月18日,以安東道遠王筱東(性真)為團統,濟南道院候雪舫(素爽)、北平道院陶席三(道開)、東北主院宋夢萱(永明)3人為團監的18人組成的世界紅卍字會東瀛布道團自瀋陽出發,先至安東,後經韓國京城釜山,最終抵達日本神戶。自9月23日秋分開始在神戶道院開沙[b]布道。神戶道院開沙完成後,布道團到綾部拜訪出口王仁三郎,並開設中央主院。10月3日,大阪道院開院。10月11日重陽,東京總院成立,出口王仁三郎(尋仁)為日本總院統掌,神吉為責任統掌,北村隆光(尋宗)為院監。因尋仁不能常居東京,以東島氏(建道)為責任首席統掌,代行一切職權。10月16日,漢京道院在朝鮮京城府開幕。10月18日,布道團回國,仍由安東返回瀋陽。出口王仁三郎與布道團同行來華,本打算到北平總院和濟南母院訪問,但因故僅在瀋陽逗留幾日便返回日本[2]:96-98。1930年,京都舉行宗教博覽會,東京總院致函瀋陽主院,邀請道院參加博覽會,母院和總院商議後決定派遣由慈果為團長的10人代表布道團前往京都參觀,布道團由瀋陽出發,途徑綾部、龜岡、東京前往京都參觀,參觀兩天博覽會後又在三地開壇布道多日後回國[2]:98-98

1931年3月19日,要壇成立,確定以一年為期,從天津行宗要壇從發巡視各地機構的運轉情況[2]:100-101。1931年12月9日,香港道院成立[2]:102

Remove ads

抗戰時期

Thumb
世界紅卍字會滿州國總會,地處今天的長春市人民大街與解放大路交會西北位置,拍攝時間不詳

1927年4月,東三省道院在長春成立。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後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大本教首領出口王仁三郎給瀋陽日本憲兵致電,要求保護紅卍字會人員。時任奉天瀋陽憲兵隊長三谷清夫婦為大本教信徒。9月24日,大本教派遣出口日出麿日語出口日出麿等6人到東北,在慰問日本侵華軍隊同時,與紅卍字會協力展開賑恤工作。出口日出麿抵達長春後,組織「昭和青年會」,成員包括三四名大本教徒,十五六名普通日本人,以及30名中國人。「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紅卍字會成立「四民治安維持委員會」,協助關東軍維持秩序。東北紅卍字會的重要幹部張海鵬董樹棠馬龍潭等聲言要與世界紅卍字會中華總會斷絕關係。1932年3月,在紀念滿州國成立和紅卍字會成立十周年的大會上,東北紅卍字會在新京(長春)召開「全滿紅卍字會代表大會」,宣布與北京總會和濟南母院斷絕關係。1933年2月,長春分會宣布脫離北京總會而「自主治教」,稱「世界紅卍字會新京總會」,由滿洲國皇帝溥儀的侍從武官張海鵬任總會長[6]。1933年,該會以「滿州國總道院世界紅卍字會滿州國總會」名稱正式成立。1935年12月,滿洲國成立三年時,東北紅卍字會再次申言:「對於國內外其他卍會,概處同等地位,脫離以往連帶關係,不受何種限制與往來交際。」[7]新京總會成立之初,設在新京二馬路李公祠,後在興仁廣場(今長春解放廣場)興建新會址,張海鵬帶頭捐款,溥儀也從內帑拿出1萬元捐助。建設完工後,新京總會遷入新會址[6]

1934年,濟南道院在上新街南首興建道院建築,由蕭怡九、朱兆雪、於皋民等人設計,北京恆茂興、廣和興營造廠承建,於1942年竣工[8]

1935年12月8日,日本政府大肆逮捕大本信徒,大量的大本神殿及相關建築被拆毀破壞,是為「第二次大本事件」,北村隆光在天津被捕。受該事件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日本各地道院相繼關停[9]。至1939年,道院在中國大陸建立道院436處,在香港及海外建立道院200餘處[10]

Remove ads

二戰之後

1948年,朱庭祺(印川)自重慶到台灣弘道,並計劃在台籌設院會,得到了時任臺北市長游彌堅的支持。1949年農曆六月十五日,臺灣道院正式在台北成立,朱印川任為首任統掌。1950年,游彌堅接任為第二任統掌。1971年由開南商工創辦人王民寧出任第三任,陳啟清第四任,養樂多公司董事長陳重光第五任統掌。2008年時,第六任統掌為曾任臺南市長和臺灣省糧食局長的張麗堂。2022年時,第七任統掌為陳昭成[11]。台灣道院成立後,又相繼在台南、嘉義、高雄、台中和彰化五地也設有院會,並依據人民團體法選舉成立有理監事會。其間,設於臺北市臺灣道院昇格為臺灣總主院,並經中華民國內政部重新立案登記為「先天救教道院臺灣總主院」[1][11]

1962年,日本紅卍字會重建,以公益社團法人的身份開展慈善活動[9]。另外,在美國、加拿大、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也設有總會或分會[12]:51

1953年2月,世界紅卍字會中華總會在《人民日報》發表公開聲明,宣布自行解散,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中國人民救濟總會[13]。1995年,臺灣道院重回大陸設立分會,獲得中國大陸官方批准在天津成立世界紅卍字會天津辦事處,每年由臺北紅卍字會撥經費,從事社會救濟工作[1]

Remove ads

組織

六院

道院下設統院、坐院、壇院、經院、慈院和宣院六院,由統院掌管全道院事務,其餘五院則負責管理各院事務。老祖及五教教主均供奉在統院,其中至聖先天老祖為正座,正座之前分別供奉有儒教教祖項橐項先師、佛教教祖釋迦牟尼佛祖、道教教祖太乙老君道祖、回教教祖回祖真祖、耶教教祖耶穌耶祖。道院尊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為統教掌籍,劉慧真人劉勰[c]為統教附掌籍[15],下屬六院則分別設神職和人職掌籍[16][14]

更多信息 院名, 神職 ...

此外,統院的神職除正副統教掌籍、正副統院掌籍外,還有統社掌籍「康聖」鍾離權[17]、鎮壇將軍「關聖」關羽、護壇將軍「桓聖」張飛[18]、都巡使楊忠愍公楊繼盛[19][14],以及女社掌籍「蓮台聖」觀世音菩薩[20]。人職則還設置有外宣四人負責四個方向,分別為徐鼎元宣北,張景揚宣西,張彥臣宣東和杜維瀚宣南[2]:67

六壇

道院內設有六座乩壇,分別是統壇、講經壇、文字壇、間事壇、書畫壇和求方壇。統壇設在壇院,遇重大事務才開。講經壇附於統壇,用於仙佛降壇講經。文字壇設在統院,用於道院管理層進行詩會、文會活動。間事壇也設在統院,用於道院內外向神佛卜問,規定不准問及時政問題。書畫壇設在經院,為仙神降臨寫字繪畫所設,民眾需花錢求取條幅、對聯等,是道院補益慈善費用的來源之一。求方壇設在慈院,為仙佛降壇開方治病而設,求方者不限道院內外,但婦女須托男子代求[16]

紅卍字會

紅卍字會,全稱「世界紅卍字會」,起源於道院,是道院的社會福利組織。道院教義主張從事慈善救濟可以累計個人功德,因此從事慈善工作是修道的必備條件。道院從事社會慈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黃河宮家決口,1921年7月, 黃河在山東省利津縣宮家壩等處決口,包括濱縣在內的山東北部遭受重大水災,道院立即募款,派人前往災區參與賑災。1922年9月,道院在濟南大明湖召開世界紅卍字會籌備會,以「提倡道德,實行慈善為宗旨」相號召,進行收養孤殘、施醫放糧等慈善活動,並命令各地道院仿照執行。劉紹基任世界紅卍字會副會長[21]。1922年11月,世界紅卍字會中華總會在北京西城西單牌樓舍飯寺17號成立,後遷至南京小火瓦巷24號[22]。世界紅卍字會專門從事各種社會急難救助,北洋政府原國務總理熊希齡曾出任會長[1]

各地道院

命名

各地道院命名時僅以地名標識院址,不得添加其他修飾。濟南道院稱母院,位於各國首都的稱總院,位於各省會的為省院,位於各縣的為縣院,縣境內分設的為支院,統轄一個大區的稱主院,有特殊地位的稱特院,代行主院職責的稱代主院,分任主院某一區域職責的稱分主院,代行分主院職責的稱代分主院,轄區為通商大埠的為埠院。院未成立,尚在組織的為寄修所[2]:106-107

 
 
 
 
母院
 
 
 
 
 
 
 
 
 
 
 
 
 
 
 
 
 
 
 
 
 
總院
 
 
 
 
 
 
 
 
 
 
 
 
 
 
 
 
 
 
 
 
 
主院
 
 
 
 
 
 
 
 
 
 
 
 
 
 
 
 
 
 
 
 
 
 
 
 
 
 
 
 
 
 
分主院
 
省院
 
代主院
 
 
 
 
 
 
 
 
 
 
 
 
 
 
代分主院
 
 
 
 
 
 
 
 
 
 
 
 
 
 
 
 
 
 
 
 
 
 
 
 
 
 
 
 
 
 
 
 
 
 
 
埠院
 
縣院
 
特院
 
 
 
 
 
 
 
 
 
 
 
 
 
 
 
 
 
支院
 
 
 
 
 
 
 
 
 
 
 
 
 
 
 
 
 
 
 
 
 
寄修所
 
 
 
 

發展

在1922年道院正式成立之前,天津、京兆、濟寧三地便相繼成立道院組織。1921年6月13日(農曆六月九日),天津道院開幕,由徐素一、謝素定、卞圓慈、何素璞等人奉命籌建。1921年9月20日,京兆道院開院,由李圓源、圓誠、徐鼎元(貫清)等人商議籌建,借用李圓源的寓宅為院址,後曾改名北平道院,原址則曾作為總院所在地。濟寧道院為高皋言(華普)、杜秉寅(默靖)、王同海(和真)、查素瓌等首倡建立,正扶乩手劉靈默和扶乩助手余惟德均為濟南道院委派,於1921年12月29日開院,後為第二母壇所在地[2]:71

1922年,道院首先在安徽省蚌埠開院,後相繼在合肥安慶廬江設立。而江蘇的道院則始於上海,後繼有泰縣東台下關蘇州揚州等地。直隸省通縣靜海青縣滄縣等縣,山東省益都沂水等二十餘縣。浙江杭州湖北武昌山西太原河南開封東三省瀋陽吉林長春卜奎綏化等地的道院也均在這一年開院[2]:71

1923年,除在的其他縣份開始新的道院外,還在四川省重慶福建省福州廈門江西省南昌,以及熱河、察哈爾和綏遠三個特別區的包頭薩拉齊縣等地設立道院。1924年,日本神戶道院開創,是道院首次出國布道。其後至1930年,除1926年在貴州鯧水開設道院,其他均在已有道院的省份增設[2]:71-72。1929年至1931年間,在日本,以及其日本控制的朝鮮和台灣地區開設大量道院組織[2]:102-104

更多信息 年份\地區, 山東 ...
更多信息 年份\地區, 山東 ...

各地現有院會

更多信息 國家或地區, 院會名稱 ...

備註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