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玉環碉樓
文物保護單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玉環碉樓是一組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玉環市的文物保護單位,是一組位於玉環臨近樂清灣的蘆浦、楚門、海山沿海各地的碉樓。玉環碉樓群建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這一時期沿海盜匪猖獗,周邊百姓經常受到侵擾,當地一些家族及村建起碉樓防禦盜匪。目前,玉環境內現存民國時期碉樓12座,其中保存較好的碉樓有9座[1]。2011年1月7日,被公布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玉環地處海島,地理位置偏僻[2]。據《紀恩詩》摩崖石刻的記載,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因倭寇擾邊,玉環全境陸續被遷棄;後於1728年建置玉環廳,玉環始有獨立建制[3]。玉環廳首任同知為張坦熊,他招來鄰近各縣居民、遊民五萬餘人,墾地六七萬畝[4]。經過兩百年的發展,玉環農村地區出現貧富差距[2]。而在冷兵器年代終結後,火器的使用逐漸廣泛,盜匪對子彈等的使用對民眾特別是富紳生命造成更大的威脅。到了民國年代,沿海匪患猖獗,民眾尤其是富紳出於自衛,修建了這種堡壘式的建築物。[5]從目前保存較完好的9座碉樓分析,可發現這些碉樓有幾個共同點:大多由常受盜匪困擾的當地富紳建造(西跳碉樓除外);牆體用條石塊壘砌,厚度超過0.4米,足以抵擋子彈;外部射孔由小到大;內部用木結構樓板,集守護與居住為一體;碉樓內與民居樓層相同,內設機動梯等[5]。由於玉環居民由來自內地各個方向的移民組成,碉樓形式也在開放的環境中演進,不斷有外來文化的加入,西方建築文化和「人面」特色被逐步加入玉環碉樓中[6]。
Remove ads
列表
Remove ads
人面樣式
人面樣式碉樓是玉環碉樓的一大特色,是從普通碉樓演變而來的一個分支。有這種樣式的玉環碉樓包括隔嶺潘氏碉樓、陳鳳祥碉樓、西岙陳氏碉樓三座,其中以潘氏碉樓為代表。潘氏碉樓的每一牆面上均裝有鴨蛋形的兩隻眼睛,下有煙盒形、表面平整、厚4至5厘米的鼻子,鼻子下面有一隻小拱券形的嘴巴。它們看起來是起裝飾作用,其實是用於射擊敵人的槍眼。普通碉樓在防禦方面設計了各種射擊孔和瞭望口,但它們大致處於水平方向,無法實現近距離區域防禦,也無法解除外牆四周的危險。而煙盒形的鼻子由室內向外部凸出,寬度為40厘米左右,可容納一個人俯身向下觀察或射擊。類似的槍眼,在碉樓各牆體及三個器官造型中均有分布。而玉環一帶的碉樓多為三層,該構造恰好處在中心位置,與人臉上鼻子的位置接近,若從外面觀察,就成了鼻子的造型。「鼻子」是人面碉樓的關鍵元素。這一設計理念被廣泛認為來自廣東的開平碉樓。[2][6][7]
價值及保護
玉環碉樓是民國時期的歷史產物,呈現出當時的建築風格,也富有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藝術形式上,碉樓既採用海島傳統建築形式,也融合了西方建築文化。歷史價值上,它們是特殊時期的實物見證,對於研究近代玉環及樂清灣沿海地帶的歷史、人文等具有參考價值[1][5]。
環樂清灣一帶的碉樓過去很少受到地方文物部門的關注。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鄉土建築受到特別關注,在這次普查中也發現了許多碉樓。但伴隨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許多碉樓已經不復存在。[6]2011年1月7日,玉環碉樓與溫嶺市的溫嶺碉樓、樂清市的樂清碉樓一起,被公布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1]。玉環當地曾舉辦圖片展,向市民展示和介紹玉環碉樓的現狀與構成[1]。
參見
- 玉環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 開平碉樓
- 溫嶺碉樓
- 樂清碉樓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