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瓜菜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瓜菜代(「代」即代食品),是1960年前後發生在中國大陸的三年困難時期的一個用「代食品」充飢的臨時措施。1960年11月3日,面對各地餓死人的警報,周恩來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緊急指示信(12條),在繼續堅持大食堂的前提下,對農民作出了一些讓步,希望通過政策調整,迅速扭轉餓死人的現象。11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立即開展大規模採集和製造代食品運動的緊急指示》,根據中國科學院的建議,向全國推薦了一批「代食品」。[1]《緊急指示》決定,成立以周恩來為組長的中央瓜菜代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正式提出「瓜菜代,低標準」的口號。在各省成立「除害滅病」領導小組,普遍建立「人民生活情報網」,具體落實瓜菜代的任務。
所謂「瓜菜代」,就是以瓜果、蔬菜代替糧食作為主食。其實,在饑饉遍地的1960年的廣大農村,早已無瓜無果,百姓且已把樹皮、樹根、野菜、觀音土代替糧食吞進肚裡,所以瓜菜代小組的真正任務是動員開發稻秸、橛根、玉米芯、橡子、小球藻等代用食品。小球藻是水面浮生植物綠藻的一種,據說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發現小球藻的蛋白質含量高達30%以上,可治療因長期營養不良而導致的浮腫病。[2]1960年10月,秘書胡喬木呈書毛澤東稱,推廣小球藻,既可治浮腫,又能「保證不餓死人」。1960年10月27日毛將胡喬木的信批轉全國,開始大力推廣,大規模用人尿來培植小球藻。另外還有所謂的「人造肉精」是一種酵母菌菌體做成的食品,但酵母菌在培養時要注意溫度,講究清潔,在繁殖方面有一定難度,無法大量生產。1961年以後隨著恢復農民自留地和解散公社食堂的政策決定,以及從1961年初從國外(毛澤東甚至批准可由法國自美國轉進口)大量進口的糧食,促使糧食供應好轉,瓜菜代開始走入歷史。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