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一平中古漢語轉寫方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一平中古漢語轉寫方案是一套字母記號系統,用於記錄中古時期文獻中的音韻資訊,而非對其的重構。白一平引入此系統作為其上古漢語音系重構的參考。
中古漢語的資料來源
漢語歷史音韻學研究的中心是《切韻》,這是陸法言在公元601年為了引導人們正確閱讀古典文獻而編撰的韻書。該韻書將漢字分為四聲,四聲又細分為193個韻部,後者再分為多個小韻。每個小韻的讀音由反切給出,即用一對常用字,上字取其聲母,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拼合出被注音字的讀音。陸法言的《切韻》影響深遠,後世出現了一系列遵循相同結構的擴充和修訂版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廣韻》(1007–08年),韻部數量增加到206個,但《切韻》的音韻系統並無顯著改變。由於《切韻》在20世紀中葉以前被認為已亡佚,因此大部分學術研究都基於《廣韻》,其韻部分類系統至今仍在使用。清朝學者陳澧分析了《廣韻》的反切,確定哪些聲母和韻母拼音字代表相同音值,從而列舉出了該音系的聲母和韻母。[1][2]
宋朝的一系列韻圖對《切韻》系統進行了精細分析,儘管兩者之間已相隔數世紀,語言已有變化。聲母按調音部位和方法進行識別和分類。韻母被歸類為16個攝,在每個攝內,音節又依開合、四等、四聲細分,等由韻圖中的列表示。清代音韻學家發現,韻書中的某些韻母總是置於第一列,某些總是在第二列,某些總是在第四列,因此分別命名為一等、二等和四等韻母。其餘韻母分布在第二、三、四列,後來稱為三等韻母。[3][4] 三等韻母可根據其分布進一步細分:
Remove ads
白一平記號系統
有許多人嘗試重構《切韻》系統(早期中古漢語)的音值或音位,並產生了一系列字母轉寫。這些轉寫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爭議,許多學者懷疑該系統是否對應任何單一的語音形式。學術界的慣例是用六個字中性地描述一個字的開合、四等、四聲、《廣韻》韻母和聲母,如「維」的音韻地位可寫作「止合三平脂以」(止韻、合口、三等、平聲、韻母為脂、聲母為以)。由於需要為上古漢語音系重構尋找參考,白一平設計了一種以字母順序呈現相同資訊(而非重構)的方式。[6]其系統為對高本漢-李方桂中古漢語重構的顯著簡化,但保留了相似結構,特別是在介音和元音的處理上。[7]
白一平對傳統聲母的轉寫如下:
註:
以元音結尾的韻母可出現在平、上、去聲中;少數僅有去聲字的在下表中標記為 -H。三等韻母的重紐在傳統分類中不加以區別。白一平採用了李方桂的純記號方法,將韻圖第四列中的韻母拼寫為 -ji-,將第三列中的韻母保留為 -j-。
三等韻母的 -j- 在以 -y- 結尾的顎音聲母後省略。[10]
以鼻音 -m、-n 和 -ng 結尾的韻母可出現於平、上、去聲中,相應的以 -p、-t 和 -k 結尾的韻母則必定為入聲。
元音 æ、ɛ 和 ɨ 在白一平系統的ASCII轉寫中拼寫為 ⟨ae⟩、⟨ea⟩ 和 ⟨+⟩。
Remove ads
聲調符號標在音節尾,上聲以 X 標記,去聲以 H 標記;平聲和入聲無標記。[13]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