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神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神橋(日語:神橋/しんきょう Shinkyō */?)位於日本栃木縣日光市,是一座橫跨大谷川的朱紅色木造反橋[註 1][1],為世界遺產「日光的神社與寺院」的組成遺產之一[2][16][17],亦為日本重要文化財「二荒山神社」的組成文化財之一[註 3][1][3]。神橋不僅是日光神社與寺院的入口,也被認為是日光的前門與象徵[7][19],更有栃木縣最美橋梁的美稱[12]。

Remove ads
背景
在日語中,現在一般將神橋讀作「しんきょう Shinkyō」[1][4][20],但在石倉重繼於1901年出版的《日光名所圖會》中記載的讀音是「みはし Mihashi」[19],而有些書籍亦會以「みはし」所對應的漢字寫作「御橋」[4][21]。
神橋東南側有主祀明星天子的磐裂神社(或稱岩裂神社),西北側則有主祀深沙大王的深沙王堂或稱(深沙王祠)。[1][12]東南側還有一塊刻有「下乘」、「下乘石」字樣的下馬碑[22],即便是將軍也必須在此下馬[23];神橋北側則有「日光杉並木寄進碑」[24],記載松平正綱及其子松平正信為日光杉木街道所做的貢獻[25],此碑與日光杉並木一同以「日光杉並木街道 附 並木寄進碑」之名被列為日本特別史跡及特別天然記念物。[26]
雖然神橋連接著日光東照宮的參道[7],但神橋實際上屬於景觀橋,並非用於渡河。[12]過去只有將軍、日光例幣使和山伏可以走過神橋[19][20],其他則須由神橋下游的日光橋渡河[8];到了1973年(昭和48年),才向公眾開放付費上橋[19],但走到橋梁的另一端後必須折返,並不能渡河[3]。
當今的神橋主要由木製橋桁、石製橋墩構成,這些埋入兩岸並斜向外伸出的橋桁被稱為「乳木」,伸出的部分再由橋墩支撐,此一工法在所有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的橋梁中也僅有神橋採用,相當罕見。[16]在翻修或重建神橋時,與神社社殿相同,都需要舉行嚴謹的神事;其中拔除乳木的儀式被稱為「外遷宮」,而埋入新乳木的儀式則稱為「正遷宮」,且在竣工後會先讓灰馬過橋[27],由此也可見神橋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27]。
神橋位處於日光二荒山神社的神域內[3],並由該神社管理[2];每至年末,神社的神職與巫女會持3公尺的竹掃帚至神橋上進行掃除工作。[2]另外,神橋也是祭祀結緣之神橋姫明神的場所,於日光二荒山神社舉行的婚禮亦有讓新人渡過神橋的儀式。[28]
一般認為的日本三大奇橋(或稱日本三奇橋)是錦帶橋、猿橋及愛本橋[29],但也有以神橋代替愛本橋作為日本三大奇橋的說法[16][20][29]。
Remove ads
傳說
傳說日光的開山聖者勝道上人7歲時為了實踐明星天子(虛空藏菩薩)所下的神諭,於766年(天平神護2年)朝著補陀落山(男體山)前行,卻在渡大谷川時受阻[1][9][10],勝道護摩以祈求神佛庇佑[9]。此時,深沙大王(蛇王權現)顯靈丟下了一條赤蛇、一條青蛇跨越河川並鋪上山菅架起了橋梁,還有一說是蛇的背後長出了山菅[30][31],幫助勝道順利渡河。因此,神橋又有「山菅蛇橋」之稱。[10][12]
神橋的傳說記載於《補陀落山建立修行日記》之中,其底頁記載該書是由勝道的四位弟子於818年(弘仁9年)勝道去世後所撰寫,實際上該書大約是在平安時代末期到鎌倉時代才成書[32]。大部分的日光旅遊指南都會介紹這一傳說,相當廣為人知。[10]既然稱之為傳說,自然並不真實,但其中可能也反映了部分現實[33];關於傳說的解讀,需考慮神橋建於現在位置的原因[註 4],以及深沙大王、蛇、橋各自所象徵的意涵[32]。
藤井萬喜多認為,傳說所要表達的寓意是佛教徒與日光原住民(獵人、又鬼)之間和睦的互動關係。[33]日光東照宮禰宜高藤晴俊補充了藤井的說法,高藤認為傳說中的「勝道」實為剛入佛門的佛教徒,在得到當地祭祀大谷川水神的人們認可後,得以進入日光[34]。對於藤井未解釋的象徵意涵與神橋選址[35],高藤進一步指出,橋梁是連結神聖與世俗、神界與人界的地方,同時也是祭祀的場所。[36]高藤提到《古事記》中的譽津別命以及《太平記》中的藤原秀郷,兩個渡河傳說也都有水神化身為蛇出現在橋上的相似描寫,可以認為深沙大王與蛇就是大谷川的水神,而神橋即是祭祀大谷川水神的場所[37];另外,在神橋上游8至9間(約15公尺)處有一塊「高座石」[註 5],如果把這塊岩石視為是大谷川水神的神體,那麼在此處建橋作為祭祀場所就顯得合理[38],不過並沒有文獻記載神橋曾舉辦過相關的祭祀儀式[39]。高藤認為,在神事中會用草鋪成草蓆,而草蓆在神道之中又具有特殊意義,因此「山菅蛇橋」中的「山菅」一詞也由此而來。[27]
歷史
據傳於808年(大同3年),下野國司橘利遠受敕,令山崎太夫長兵衛(俗稱橋掛長兵衛[27])在此地建橋,之後每隔16年重建一次。[11][19][20]最初的橋梁可能是藤編的吊橋[16],在鎌倉時代的《八雲御抄》中也有記載「下野的山菅橋」[19]。得以確定該橋確實存在的文獻記錄出現在室町時代[4][40][41],當時的庶民甚至是牛馬都可以自由通行[19];而橋梁形式為刎橋[註 6][11][20],據說右岸(南岸)側的刎木[註 7]是直接埋在自然洞穴之中[41]。
1629年(寬永6年),該橋梁配合日光東照宮的興建工程重建。[4][41]1636年(寬永13年),日光東照宮大規模重建,橋梁再次重建,使之適合作為日光山的入口。[20][41]這次重建後正式將該橋定名為「神橋」,其外觀與現代所見的橋梁已無太大差異。[11]重建工程總共動員了45,000名木匠及136,000名雜工,造價約6,000兩。[10]11根長7間(約12.7公尺)的橋桁為小百(現日光市小百)及船生(現鹽谷町船生)兩地所出產的櫸木,平均每根花費500兩。[10]重建神橋時所使用的切石補強橋墩工法,是當時才剛運用在京都三條大橋等建築物上的先進土木技術。[41]
此後[11],只有日光社參[註 8]的德川將軍與日光修驗的山伏[註 9]才可以經由神橋渡河[1],橋梁兩端平時都設有欄杆限制進入[19]。庶民只能從神橋下游緊鄰的橋梁渡河[1][19][41],據傳其形式同為刎橋[10][41];該橋原是改建工程中的便橋[10][6],後來改成永久橋[4][47][41],以下稱其為「便橋」。僅在江戶時代,神橋就被改建了14次[4][6][41],而便橋亦有進行多次維護及修繕[6]。
Remove ads


1881年(明治14年),神橋修繕工程完工。[4][6]1893年(明治26年)9月1日,連接細尾至日光停車場間的馬車鐵道開通,用以將足尾銅山生產的粗銅運往東京,該鐵道於便橋下游架橋跨越大谷川[48]。該橋在不同資料中的名稱各異,主要有朝日橋、青橋、古河銅山橋三者[49],以下稱之為「朝日橋」。1900年(明治33年)發行的「日光山兩社新圖」中,就有以朱紅色、白色、青色分別標示出神橋、便橋、朝日橋,在橋梁數量尚少的當時,三橋跨河的景象可能已成名勝。[40]
1902年(明治35年)9月28日,神橋遭足尾颱風[40]引發的洪水沖毀[9][11],1904年(明治37年)[註 2]才進行重建[9][11][12],造價37,951圓75錢8厘[14]。當時被沖毀的不只有神橋,其下游的便橋與朝日橋也無一倖免。便橋重建採鋼結構,並正式命名為「日光橋」,1905年(明治38年)12月10日舉行開通儀式。[50]但朝日橋並未重建,取而代之在日光橋上鋪設馬車鐵道[51],也因此日光橋的建設費用是由足尾銅山與栃木縣廳共同分攤[52]。1908年(明治41年)依據《古社寺保存法》,神橋被列為「特別保護建造物」。[13]1910年(明治43年)馬車鐵道廢止,日光橋上改鋪設日光軌道線。[註 10][54]
Remove ads
1918年(大正7年)神橋重新上漆[55]。1944年(昭和19年)基於國寶保存法[41],神橋被指定為國寶(現稱舊國寶)[3][41],同年神橋與日光橋間新建的日光軌道線橋梁完工[53]。
由於神橋的木材部分嚴重腐蝕[41],日光2社1寺文化財保護委員會受日光二荒山神社委託,於1950年(昭和25年)4月1日將神橋拆解整修[4],該工程替換了除乳木以外的所有木材[55]。1956年(昭和31年)完工[55],隔年3月31日竣工[4],造價2340萬7千日圓[4]。1962年(昭和37年)12月,第二代日光橋完工。[53]1968年(昭和43年)2月25日,日光軌道線廢止。[54]自1973年(昭和48年)起,作為男體山頂鎮座1200年祭(1982年〔昭和57年〕)的贊助項目之一,開放一般民眾渡過神橋。[16]

1990年(平成2年)6月15日縣民日,神橋與大谷川以「神橋周邊的大谷川」之名入選「栃木的道路與河川百選」[56]。神橋在長年的風吹雨淋之下,欄杆、橋板塗裝剝落,外觀狀況不佳。[4]故於1997年(平成9年)開始整修,至2005年(平成17年)完工。[3]1999年(平成11年)12月,神橋於整修期間被登錄為世界遺產。[16]
2018年(平成30年),作為栃木縣地方旅遊活動的特別企劃,在夜間開放渡河[17]。2019年(平成31年/令和元年),日光二荒山神社被選為了「戀人的聖地 Satellite」,並於5月7日在神橋舉行典禮與紀念活動。[57][58]2020年(令和2年)9月16日,神橋旁設置了「戀人的聖地 Satellite」的象徴「良緣之鈴」。[28]
Remove ads
結構
1636年(寬永13年)重建前,神橋是由多根刎木埋入大谷川兩岸所搭建而成的補強刎橋[16][20],其中右岸是利用天然洞穴埋入刎木[41]。神橋並無另外裝飾,僅將原木建材塗上朱漆。[41]據說神橋的建造工法被視為是「秘法」,為了避開人們的視線,重建工程會在夜間進行。[31]

1636年(寬永13年),神橋被重建為反橋,由橋桁搭配切石橋墩支撐整座橋梁跨越大谷川[16][59],此工法是當時最為先進的土木技術[20][41]。相較於過去的刎橋,總重較輕、體積較小,其中的構件亦更易於組裝,但設置橋墩也增加了橋梁被洪水沖毀的風險。[16]
裝飾金具與和風欄杆在寬永以後才添加[41],當時神橋使用的是未塗裝的原木,直至1792年(寬政4年)後才上漆[16],橋桁塗黑漆,其他的木材部分塗朱漆[10]。據《日光名所圖會》記載,神橋在未被洪水沖毀前長13間5尺余(約28.8公尺),寬3間4尺余(約6.67公尺),共有10個擬寶珠,金飾為鍍金的斜子雕。[19]
現在的橋梁竣工於1904年(明治37年)[註 2],除了在洪水中倖存的1個擬寶珠沿用外[註 11],其他部分均使用新材料重建[60]。其中,橋桁所使用的木材來自栃木縣及茨城縣真壁郡,橋墩的石材則來自大谷川及其支流稻荷川沿岸。[60]但在1950年(昭和25年)開工的修繕工程中,除了橋桁以外的所有木材均已被替換,故現在所見的樣貌與明治時代重建後有所不同。[55]
神橋的櫸木製橋桁稱「乳木」,是一端固定於河岸的懸臂梁,共有3根。[5]乳木於大谷川兩岸的固定方式並不相同,右岸(南岸)端的乳木全長3分之1埋於土中固定;[31]而左岸(北岸)端緊鄰道路,乳木直接固定在混凝土橋台之中。[31]另外,每根乳木上另搭有小屋頂以擋風雨,於其上再鋪設橋面,憑藉小屋頂保護也讓乳木在過去的整修工程中從未更換。[5]
根據2003年(平成15年)發行的《栃木的土木遺產》,神橋橋長26.42公尺,寬6.00公尺,欄杆高2.27公尺;[4]而日光二荒山神社官方記載,橋長28公尺,寬7.4公尺,距水面高10.6公尺。[8]
註釋
參考來源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