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親衛隊第20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親衛隊第20師
Remove ads

親衛隊第20武裝擲彈兵師(愛沙尼亞第1師)(德語:2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是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的一個步兵師,由愛沙尼亞志願者組成,於二戰末期投入東線戰事,參加過納爾瓦戰役坦能堡防線戰役塔爾圖攻勢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上西里西亞攻勢等主要戰鬥,並曾實施多起戰爭犯罪。戰後,多數成員因被判為應徵入伍、而非被判為犯罪組織的武裝親衛隊之志願者,故除數人因戰爭罪行起訴外而未受到處罰。

事实速览 親衛隊第20武裝擲彈兵師 (愛沙尼亞第1師), 存在時期 ...

該師於1944年1月24日正式成立,其大部分士兵此前曾屬於愛沙尼亞軍團和/或黨衛軍第3愛沙尼亞志願旅。這兩個部隊分別自1942年8月與1943年10月起就作為德軍的一部分投入戰鬥。上述部隊的人員均來自於二戰期間德占愛沙尼亞。在該師正式成立後不久,德占當局在愛沙尼亞境內宣布了大規模徵兵。該師以第3愛沙尼亞志願旅為幹部團在愛沙尼亞組建,最初被稱為「第20愛沙尼亞志願SS師」。到1944年,共有6萬名愛沙尼亞人加入了黨衛軍和國防軍的行列。[1]

在愛沙尼亞共徵召了38,000人,[2] 而此前屬於德意志國防軍芬蘭步兵第200團的其他愛沙尼亞部隊也被調回本土。到1944年4月,該師的編制兵力為16,135人。在1944年3月至9月間,共有13,700人通過其後備部隊,而到1944年8月,已有約10,427人陣亡或失蹤。[3] 該師在東線對抗紅軍,並於1945年5月投降。

Remove ads

作戰歷史

Thumb
部隊旗幟
Thumb
部隊袖章

到1944年1月,前線已被紅軍推進至幾乎接近德占愛沙尼亞的邊境。1月24日,親衛隊第3志願旅擴編為「親衛隊第20愛沙尼亞志願師」(德語:2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 愛沙尼亞語20. eesti diviis[4]),由奧格斯貝格爾(Augsberger)擔任親衛隊上級領袖[5][6] 最初該師的主要戰鬥部隊為親衛隊第45、46志願團以及親衛隊第20志願炮兵團。[7] 一周後,德占當局在愛沙尼亞宣布了一般動員。[8] 2月7日,前愛沙尼亞總理於里·烏盧埃茨(Jüri Uluots)在蘇軍抵達愛沙尼亞邊境時改變了對動員的態度。當時,德軍控制下的愛沙尼亞部隊約有14,000人。烏盧埃茨認為德軍失敗在即,因此必須通過任何手段使大批愛沙尼亞人武裝起來。他甚至通過德控電台向全國發表講話,稱駐紮在愛沙尼亞本土的部隊「意義遠超我此刻能夠、以及願意透露的範圍」。據羅穆阿爾德·米夏納斯與賴因·塔格佩拉統計,這導致38,000人登記入伍。[9] 羅爾夫-迪特·穆勒指出除了被徵召者外,另有30,000人自願參軍,[10] 另有資料稱該師收到15,000名志願者,從而達到滿編。[6] 愛沙尼亞歷史委員會則報告稱,在烏盧埃茨的呼籲後有32,000人被徵召。[11] 由於動員兵員強烈表示不願成為武裝黨衛軍並穿着親衛隊制服,親衛隊上級突擊隊領袖伯恩哈德(Bernhardt)重新定義了「志願」的概念:個人已無選擇權,志願由占領當局決定。[12]親衛隊第20師得到補充,愛沙尼亞籍部隊總數達到5萬至6萬人。整個時期至少有7萬愛沙尼亞人加入德軍,超過1萬人可能戰死,另有約1萬人戰後抵達西方。[9]

在徵召令下,其他部隊返回愛沙尼亞的軍官和士兵的軍銜前綴由「SS」改為「Waffen」(例如親衛隊高級小隊領袖稱為Waffen-Hauptscharführer(武裝高級小隊領袖)而非SS-Hauptscharführer(親衛隊高級小隊領袖))。由於奧格斯貝格爾自1943年4月21日起禁止佩戴領口的SS符文,這些部隊佩戴的是民族徽章。[13]

在蘇軍發動金吉謝普–古多夫攻勢後,該師被命令從涅韋爾前線調往納爾瓦前線以防禦愛沙尼亞。

第1愛沙尼亞團第1營抵達塔爾圖時,恰逢列寧格勒方面軍左翼準備在佩普斯湖西岸(距納爾瓦以南120公里)登陸。[14] 第一營被部署在佩普斯湖東岸的葉爾紹沃橋頭堡。愛沙尼亞與德軍於2月16日前清除了湖西岸的蘇軍,蘇軍傷亡達數千人。[15]

Remove ads

納爾瓦戰役

Thumb
1944年初,第20師的成員在返鄉途中,前方為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兼營長奧斯卡·魯特,他在當年8月錫尼邁埃的戰鬥中陣亡

1944年2月8日,該師被編入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親衛隊上將費利克斯·施泰納指揮的親衛隊第3裝甲軍,防守納爾瓦橋頭堡。該師被要求接替在納爾瓦以北蘇軍橋頭堡苦苦支撐的第9第10空軍野戰師殘部。2月20日抵達前線後,該師奉命消滅蘇軍橋頭堡。經過九天激烈戰鬥,該師將蘇軍擊退過河,恢復防線。此後該師駐紮在錫韋爾齊與奧韋雷地區持續陷入激戰。

4月,第658與659愛沙尼亞營併入武裝親衛隊,分別成為新組建的第47志願擲彈兵團的第2、第1營。[16] 第658營營長阿爾豐斯·雷巴內少校於2月獲授騎士鐵十字勳章,最初不願轉入該師。雷巴內後來出任第47志願擲彈兵團團長,並兼任弗朗茨·奧格斯貝格爾副手。[17]

5月26日,該師更名為「第20(第1愛沙尼亞)武裝擲彈兵師」(德語:20. Waffen-Grenadier 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7]

5月時,該師仍缺員5,000人,[18] 因此撤出前線重整,並將「納爾瓦營」編入師內作為偵察營。此時,對愛沙尼亞男性的強制徵兵已全面展開。至1944年春,約32,000人被征入德軍,第20武裝擲彈兵師兵力約為15,000人。

Remove ads

坦能堡防線戰役

1944年7月,「納爾瓦營」返回愛沙尼亞並編入該師。[19] 同月,該師達到滿員。[18]

7月25日,施泰納下令撤至坦能堡防線時,該師部署在拉斯特科杜梅吉山,作為新防線的第一道防禦。接下來的一個月中,該師在錫尼邁埃山丘進行激烈防禦戰。

7月26日,追擊撤退守軍的蘇軍攻擊落在坦能堡防線。蘇軍空軍與炮兵轟炸德軍陣地,摧毀了山地大部分森林。[14][20] 7月27日上午,蘇軍再度對錫尼邁埃發動猛烈炮擊。

最猛烈的蘇軍攻勢發生在7月29日。中午時分,紅軍幾乎攻占坦能堡防線。前線最後的預備隊——第一愛沙尼亞團第一營在此前反擊中倖存。兵力短缺迫使親衛隊突擊隊領袖保羅·邁特拉甚至從野戰醫院徵集20名傷員,他們與德國海軍殘部及唯一剩餘的一輛豹式坦克一起投入反擊。[20] 攻擊從托爾尼梅吉南側的教區墓地發起,左翼清除了山上的蘇軍。攻擊在猛烈炮火與轟炸下推進,最終在近戰中進入蘇軍陣地。愛沙尼亞士兵進入戰壕後因彈藥耗盡,使用繳獲的蘇軍手榴彈與衝鋒鎗繼續作戰。[20] 有老兵回憶稱,低空飛行的蘇軍轟炸機幾乎對每一名在彈坑間穿行的愛沙尼亞士兵進行轟炸,有人被炮彈爆炸揚起的泥土掩埋。[21] 最終蘇軍被迫從格勒納德里梅吉山撤退。[14]

塔爾圖戰役

到1944年8月,該師已完全成型,兵力達13,500人。[10]

8月中旬,該師第45「愛沙尼亞」團與第46團組成「文特戰鬥群」,南下支援防禦埃馬約吉河,並陷入激烈戰鬥。

8月20日,第46志願擲彈兵團第3營由新近返國的芬蘭第200步兵團第1營編成。整個8月共有1,800名該團舊部加入該師。[5]

Thumb
1944年底的愛沙尼亞志願部隊士兵

在最大規模的作戰中,該師在第37、38愛沙尼亞警察營及毛里茨·馮·施特拉赫維茨男爵指揮的坦克中隊支援下,殲滅了蘇軍兩個師的橋頭堡,並於8月30日奪回凱雷韋雷橋。此役使整個戰線退回至埃馬約吉河南岸,並鼓舞了第2軍發動收復塔爾圖的進攻。9月4日至6日的攻勢抵達城北郊區,但被蘇軍第86、第128、第291及第321步兵師擊退。隨後前線進入13天的相對平靜。[14] 到9月,該師總兵力為15,400人,其中三分之二為徵召兵。[22] 同月,傷亡慘重的第2愛沙尼亞警察團被解散,其人員併入該師。該團由三支老兵警察營於7月組建,隸屬於「耶克爾恩戰鬥群」,由北俄高級親衛隊與警察長官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武裝黨衛隊與警察上將弗里德里希·耶克爾恩(他在戰後因戰爭罪行被處決)指揮。[16] 1944年10月29日,第287愛沙尼亞警察營併入該師。該營於1943年4月組建,其人員此前一個月曾從愛沙尼亞紅軍第249步兵師叛逃。[23]

Remove ads

最終戰鬥

關於此後情況,各資料說法不一。穆勒認為德軍撤出愛沙尼亞時,愛沙尼亞志願兵被迫留在部隊中。[10] 塞繆爾·米查姆則稱所有希望留在愛沙尼亞的士兵均被解除了德軍役。[6] 克里斯·畢曉普則指出,1944年9月,許多愛沙尼亞士兵被解除德軍役,其餘人員撤往諾伊哈默訓練場,自10月起重建。[18] 1944年12月,第37與第38愛沙尼亞警察營併入該師。[24] 第20武裝擲彈兵師在1944年末至1945年初幾近被殲。[10]

最終重建後的該師約有11,000名愛沙尼亞人和2,500名德國人,於2月底重返前線,恰逢蘇軍發動維斯瓦河-奧得河攻勢[25] 該攻勢迫使德軍退至奧得河奈塞河之後。該師在奈塞河一線遭受重大損失,並與第11軍團一起被包圍在西里西亞奧貝格洛高法爾肯貝格一帶。[26] 到2月,該師已損耗至被視為一個親衛隊戰鬥群而非一個師。[18] 3月17日,該戰鬥群發動大規模突圍,雖一度突破,但最終失敗。3月19日再度突圍,成功脫離包圍,但所有重武器與裝備均遺棄在包圍圈內。[26]

4月,該師殘部被轉移至下西里西亞戈德貝格(今茲沃托雷亞)一帶。布拉格攻勢後,該師嘗試向西突圍,以向西方同盟國投降。[20] 然而捷克游擊隊無視其投降意圖,恢復敵對。根據該師退役老兵的回憶,這一時期被稱為「捷克地獄」:游擊隊追捕、折磨和羞辱親衛隊士兵,並殺害了500多名愛沙尼亞戰俘。[14][27][28] 一些投奔西方盟軍的愛沙尼亞人被移交給蘇聯。[20]

Remove ads

紀念與爭議

Thumb
2009年坦能堡防線戰役65周年紀念

大多數仍健在的該師老兵屬於「第20愛沙尼亞武裝擲彈兵師老兵聯合會」(英語:20. Eesti Relvagrenaderide Diviisi Veteranide Ühendus)。該會成立於2000年,每逢坦能堡防線戰役周年紀念日,都會在錫尼邁埃舉行該師老兵聚會。自2008年起,該聯合會的主席是前第45團成員海諾·克爾德(Heino Kerde)。

2002年,愛沙尼亞政府強制拆除了在派爾努豎立的愛沙尼亞士兵紀念碑。碑文寫道:「獻給1940年至1945年間與布爾什維克作戰、並為恢復愛沙尼亞獨立而戰的愛沙尼亞人」,這成為爭議的導火索。2004年,該紀念碑遷至利胡拉重新落成,但很快再次被移除,因為愛沙尼亞政府反對其啟用。2005年10月15日,紀念碑最終被安置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附近拉格迪愛沙尼亞自由鬥爭博物館園區。

2007年7月28日,約300名第20武裝擲彈兵師以及其他德國國防軍部隊的老兵(其中包括來自奧地利與挪威的少數武裝黨衛隊老兵)在錫尼邁埃舉行集會。該地曾是德蘇軍隊激烈交戰的地點。自那以後,每年都會舉行類似的聚會,參會的老兵主要來自愛沙尼亞、挪威、丹麥、奧地利和德國。[29]

Remove ads

歷任指揮官

  • Thumb
    奧地利人弗朗茨·奧格斯貝格(左)是親衛隊第20師的首任指揮官,他在1945年3月在上西里西亞的行動中陣亡
    1942年8月20日至1945年3月19日:黨衛隊旅長兼武裝黨衛隊少將弗朗茨‧奧格斯貝格
  • 1945年3月19日:黨衛軍突擊隊大隊長漢斯-約阿希姆·穆策爾費爾特(Hans-Joachim Mützelfeldt)
  • 1945年3月20日至1945年5月8日:黨衛隊旅隊長兼武裝黨衛隊預備隊少將貝托爾德·馬克(Berthold Maack)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