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衛隊第20武裝擲彈兵師(愛沙尼亞第1師)(德語:2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是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的一個步兵師,由愛沙尼亞志願者組成,於二戰末期投入東線戰事,參加過納爾瓦戰役、坦能堡防線戰役、塔爾圖攻勢、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和上西里西亞攻勢等主要戰鬥,並曾實施多起戰爭犯罪。戰後,多數成員因被判為應徵入伍、而非被判為犯罪組織的武裝親衛隊之志願者,故除數人因戰爭罪行起訴外而未受到處罰。
事实速览 親衛隊第20武裝擲彈兵師 (愛沙尼亞第1師), 存在時期 ...
親衛隊第20武裝擲彈兵師
(愛沙尼亞第1師)
2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
到1944年1月,前線已被紅軍推進至幾乎接近德占愛沙尼亞的邊境。1月24日,親衛隊第3志願旅擴編為「親衛隊第20愛沙尼亞志願師」(德語:2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 愛沙尼亞語:20. eesti diviis[4]),由奧格斯貝格爾(Augsberger)擔任親衛隊上級領袖。[5][6] 最初該師的主要戰鬥部隊為親衛隊第45、46志願團以及親衛隊第20志願炮兵團。[7] 一周後,德占當局在愛沙尼亞宣布了一般動員。[8] 2月7日,前愛沙尼亞總理於里·烏盧埃茨(Jüri Uluots)在蘇軍抵達愛沙尼亞邊境時改變了對動員的態度。當時,德軍控制下的愛沙尼亞部隊約有14,000人。烏盧埃茨認為德軍失敗在即,因此必須通過任何手段使大批愛沙尼亞人武裝起來。他甚至通過德控電台向全國發表講話,稱駐紮在愛沙尼亞本土的部隊「意義遠超我此刻能夠、以及願意透露的範圍」。據羅穆阿爾德·米夏納斯與賴因·塔格佩拉統計,這導致38,000人登記入伍。[9]羅爾夫-迪特·穆勒指出除了被徵召者外,另有30,000人自願參軍,[10] 另有資料稱該師收到15,000名志願者,從而達到滿編。[6]愛沙尼亞歷史委員會則報告稱,在烏盧埃茨的呼籲後有32,000人被徵召。[11] 由於動員兵員強烈表示不願成為武裝黨衛軍並穿着親衛隊制服,親衛隊上級突擊隊領袖伯恩哈德(Bernhardt)重新定義了「志願」的概念:個人已無選擇權,志願由占領當局決定。[12]親衛隊第20師得到補充,愛沙尼亞籍部隊總數達到5萬至6萬人。整個時期至少有7萬愛沙尼亞人加入德軍,超過1萬人可能戰死,另有約1萬人戰後抵達西方。[9]
大多數仍健在的該師老兵屬於「第20愛沙尼亞武裝擲彈兵師老兵聯合會」(英語:20. Eesti Relvagrenaderide Diviisi Veteranide Ühendus)。該會成立於2000年,每逢坦能堡防線戰役周年紀念日,都會在錫尼邁埃舉行該師老兵聚會。自2008年起,該聯合會的主席是前第45團成員海諾·克爾德(Heino Ker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