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災害管理
应对、避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领域,以减少有害影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災害管理(英語:Disaster Management),又稱應急管理(英語:Emergency Management),是涉及多部門的運籌帷幄,包含規劃、計畫實施、預警、緊急應變、救助等措施,以減少或降低天然災害或人為災害(危害)對於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及衝擊。
此條目缺少或沒有列出參考或來源,或者有未能查證的內容。 (2025年1月30日) |
災害管理四階段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24年12月6日) |

災害管理可分成災前的減災、整備,災時的應變,以及災後的復原四階段。
減災(Mitigation/減災)是指減少災害發生的風險與影響。 減災是災害管理的基礎,透過長期的政策與措施來減少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或降低其影響。
準備(Preparedness/事前準備)是指提升應對災害的能力,確保應急資源和計畫到位。 準備階段注重短期應急措施的建立,以減少災害來臨時的損失。
應變(Response/応急対応)是指在災害發生時立即採取行動,減少損失並保護生命財產。 這是災害管理中最緊急的階段,專注於快速救援和災害控制。
復原(Recovery/復舊・復興)是指災後恢復正常生活並重建受損區域。 復原階段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涉及從基礎設施修復到心理健康支持的全方位努力。
各地災害管理
台灣(中華民國)在2000年《災害防救法》施行後,開始有系統地建立災害防救體系。政府的災害管理系統分中央、縣市、鄉鎮等3個層級,各級政府均需設置「災害防救會報」作為協調單位。中央最高主管單位為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為行政院本部的常設單位,於2010年2月1日正式揭牌成立,係將原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併入中央災害防救會報而成立。
災害防救的執行工作主要由消防系統負責,國軍亦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民間團體也活躍於災時的應變及災後復原階段的救助,主要民間團體如慈濟等。
參考文獻
- 張四明. 極端氣候下台灣災害治理.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2016. ISBN 9789869106511.
- Mileti, D.S., 1999, Disasters by Design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