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盧浮宮金字塔
玻璃和金屬結構金字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羅浮宮金字塔(法語:Pyramide du Louvre)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盧浮宮,由貝聿銘設計的大型玻璃與金屬結構入口與天窗。此金字塔位於盧浮宮的主中庭拿破崙庭院之中,並被三座較小的金字塔所環繞。大金字塔作為羅浮宮博物館的主要入口,讓自然光照入地下的遊客大廳,同時也讓在大廳中的訪客能觀賞宮殿外觀,並可通過通道通往宮殿的不同翼樓。此金字塔於1989年完工,為更大規模的大羅浮計畫的一部分。[1][2]如今已成為巴黎的地標之一。
Remove ads
設計與建造


大羅浮計畫於1981年由時任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宣布啟動。1983年,建築師貝聿銘被選為設計師。金字塔結構最初於1983年底設計,並於1984年初公開展示。此建築完全以玻璃板與金屬桿構成,高度為21.6公尺(71英尺)。[3]其方形基座邊長為34公尺(112英尺),基底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11,000平方英尺)。[4]整體由603塊菱形與70塊三角形玻璃組成。[3]金字塔斜面與底座的夾角為51.52度,與古埃及金字塔的角度相似。[5]
金字塔結構由蒙特婁的尼可萊特·查特蘭·諾爾(Nicolet Chartrand Knoll Ltd.、設計顧問)與巴黎的RFR工程事務所(施工階段)共同完成。[6]
金字塔與其下方的地下大廳的設計,是為了解決舊有羅浮宮入口設計無法應付日益增加的遊客問題。[7]訪客從金字塔進入後會先下降至寬敞的大廳,再從此進入羅浮宮的各主要建築。[5]設計史學家馬克·皮姆洛特(Mark Pimlott)指出:「貝聿銘的設計能有效地從中央大廳將人流分散至廣大的地下網絡……整體結構讓人聯想到龐貝古別墅中的中庭,而上方的金屬支架與鋼索結構又有現代企業建築中庭的味道,遊客的流動則如同國際機場或大型車站的景象。」[8]此設計理念隨後也被多座博物館與商業建築採用,如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及波特蘭的先鋒廣場商場。
金字塔基座與地下大廳的施工由文西建築公司負責。[9]
Remove ads

金字塔的建造曾引起長達數年的激烈美學與政治爭論。[7]批評主要集中於四點:
現代主義風格與羅浮宮法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不符;金字塔作為古埃及象徵死亡的符號不合適;該項目被視為密特朗總統的個人雄心;貝聿銘作為華裔美國人,對法國文化理解不足。[10]
批評者認為,金字塔破壞了羅浮宮莊嚴的法式古典風貌,是「埃及死亡象徵」的不合時宜入侵。[11]政治批評則稱其為「法老密特朗的金字塔」。[10]有評論諷刺貝聿銘設計的真正用意是為上流人士提供宴會與募款活動的場所。[12]儘管爭議不斷,金字塔最終仍被接受並成為現代巴黎的象徵。[13]
玻璃片數量

金字塔共有673塊玻璃板,其中包含603塊菱形與70塊三角形玻璃。[3]三個側面各由171塊玻璃組成;第四側(入口面)則略少,為160塊。[14]亦有報導指出貝聿銘事務所計算出的總數為689塊。[15] 然而,長久以來流傳著金字塔共有666塊玻璃的謠言,被認為與《啟示錄》中的「獸名數目」有關。該說法源於1980年代初期建築官方簡介中錯誤標註的數字,後經多家報刊引用。[16]2003年,小說《達文西密碼》再度提及此謠言。[17]實際上,根據貝聿銘事務所說法,密特朗從未指定玻璃數量。[15]
倒金字塔
羅浮宮倒金字塔位於羅浮宮前的羅浮宮卡魯塞勒商廊,外觀為倒置且縮小版的羅浮宮金字塔。
翻新
金字塔原為每年約450萬名訪客設計,但至2014年羅浮宮參觀人數已倍增。2014年至2016年間,位於金字塔下方的拿破崙庭院地下大廳經過全面翻新,以改善通行與動線。[18]
同年,貝聿銘亦在美國紐約州威徹斯特縣設計的IBM薩默斯辦公園區屋頂上採用大型玻璃金字塔結構。[19]此外,他於1995年設計的搖滾名人堂博物館亦延續了此玻璃金字塔概念。[19]
羅浮宮早期的金字塔前身
根據1839年的新聞報導,在紀念1830年革命的儀式中,羅浮宮前曾設有一座黑色覆蓋、掛有三色旗的臨時紀念碑,其中央矗立一座帶有葬禮花瓶的金字塔形祭壇。[20]
而根據敘利公爵馬克西米利安·德·貝蒂納的回憶錄記載,於1605年時,在羅浮宮對街矗立的一座高約20英尺的金字塔,因其碑文內容遭耶穌會反對而被拆除。[21]
參見
- 楊·韋莫斯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