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 (冷戰後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包括公開或秘密的旨在更改、更替、延續外國政權的行為。
二戰結束後,美國政府在冷戰背景下與蘇聯爭奪全球領導權、影響力和安全感。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美國政府擔心蘇聯所支持的政府會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並倡導多米諾骨牌理論,後來的總統也紛紛跟隨艾森豪威爾這一理論。[1]隨後,美國將其行動區域擴大到了傳統的行動區域——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之外。重要的行動包括美國和英國精心策劃的1953年伊朗政變、1961年針對古巴的豬灣入侵,以及支持蘇哈托將軍在印度尼西亞推翻蘇加諾。此外,美國還干預了多國的國家選舉,包括1948年在意大利、[2]1953年在菲律賓、1950-60年代在日本,[3]以及1957年在黎巴嫩。[4]根據一項研究,在1946年至2000年期間,美國對外國選舉進行了至少81次公開和秘密的干預。[5][6]另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在冷戰期間嘗試進行了64次秘密的和6次公開的政權更迭。[1]
Remove ads
1970年代
在1955年柬埔寨大選中上台的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多年來一直通過與中國和北越友好,使柬埔寨遠離越南戰爭,並將左翼政黨納入主流政治。然而,1967年發生了左翼起義,奉行共產主義的紅色高棉於次年開始叛亂反對親王。[7]在1968年的春節攻勢之後,西哈努克開始相信北越將會輸掉這場戰爭,因此他改善了與美國的關係。亨利·基辛格建議西哈努克批准美國在1969年轟炸柬埔寨境內的北越目標,但這受到了其它消息來源的強烈質疑。[8][9]
1970年3月,在柬埔寨國民議會通過不信任投票後,西哈努克被右翼將軍朗諾廢黜。該行動遵循了柬埔寨的憲法程序,大多數報道都強調柬埔寨的參與者在西哈努克被驅逐中的重要地位。歷史學家對美國的參與程度及是否預先知道廢黜的結果存在分歧,但正在形成的共識認為美國軍事情報部門有一定的罪責。[10]有證據表明,「早在1968年末」,朗諾就向美國軍事情報部門提出了發動政變的想法,以獲取美國的同意和軍事支持,從而對西哈努克親王及其政府採取行動。[11]政變進一步破壞了該國的穩定,並引發了多年的內戰。戰爭的一方是右翼的高棉共和國,由美國通過加強轟炸支持;另一方是紅色高棉軍隊,由越南人民軍支持。共產黨最終占領了金邊,贏得了內戰的勝利,並建立了民主柬埔寨。[12]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在1960至1969年間,蘇聯政府每年資助智利共產黨5萬至40萬美元。[13]
美國政府在智利開展了一項心理戰行動,從1963年直到1973年政變,而中情局參與了在此期間的每一次智利選舉。在1964年智利總統選舉中,美國政府提供了260萬美元資助基督教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愛德華多·弗雷·蒙塔爾瓦,以阻止薩爾瓦多·阿連德和智利社會黨獲勝。美國還利用中情局提供了1200萬美元資助商業利益,用來詆毀阿連德的聲譽。[14]:38-39 克里斯蒂安·C·古斯塔夫森(Kristian C. Gustafson)寫道:
It was clear the Soviet Union was operating in Chile to ensure Marxist success, and from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int of view, the United States was required to thwart this enemy influence: Soviet money and influence were clearly going into Chile to undermine its democracy, so U.S. funding would have to go into Chile to frustrate that pernicious influence.[很明顯,蘇聯在智利展開行動是為了確保馬克思主義的成功,而從當代美國人的角度來看,美國必須阻止敵人這種影響:蘇聯的資金和影響力顯然正在進入智利以破壞其民主,所以美國資金就不得不進入智利以挫敗這種不良影響。][13]
智利陸軍總參謀長勒內·施奈德是一名致力於維護憲法秩序的將軍,被認為是「尋求發動政變軍官的主要絆腳石」。在阿連德就職之前的1970年10月19日,在中情局的支持下,卡米洛·瓦倫蘇埃拉將軍試圖綁架施奈德,但未能成功。三天後,在羅伯托·維奧將軍的領導下,再次試圖綁架施耐德,但卻導致施耐德喪生。[15][16]就職典禮以後,右翼占多數的智利國會與阿連德之間發生了曠日持久的社會和政治爭吵,華盛頓也發動了經濟戰。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曾承諾「讓經濟一飛沖天」(make the economy scream),以「阻止阿連德上台或推翻他」。[17]
1973年9月11日,智利軍隊和國家警察推翻了阿連德總統,奧古斯托·皮諾切特政權掌權。中情局通過FUBELT計劃(又稱第二軌道)秘密工作,為政變準備條件。美國最初否認有任何參與,但此後幾十年中,許多相關文件已被解密。[17]

美國政府支持了由烏戈·班塞爾將軍領導的1971年政變,推翻了玻利維亞總統胡安·何塞·托雷斯,而托雷斯在前一年也是通過政變上台的。[18][19]托雷斯召集「Asamblea del Pueblo」(人民大會),其中的代表來自社會特定行業部門(礦工、工會教師、學生、農民),這通常被認為是在左翼的方向上領導國家,因此令華盛頓不悅。[來源請求]
班塞爾從1971年8月18日開始策劃了一場軍事起義,並於8月22日成功掌權。美國隨後向班塞爾獨裁政權提供了廣泛的軍事援助及其它援助。[20]托雷斯逃離玻利維亞後,在1976年被綁架並殺害,這也是兀鷹行動的一部分。[20]兀鷹行動是美國支持的南美右翼獨裁者的政治迫害和國家恐怖主義運動。[21][22]:22、23[23]
Remove ads

1974年9月12日,君主立憲制的埃塞俄比亞帝國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在一場政變中被皇帝設立的調查埃塞俄比亞國防軍的組織德爾格推翻。[24]由獨裁者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領導的德爾格變成了馬列主義者,並與蘇聯結盟。[25]許多反叛團體起來反對德爾格,包括保守派、分離主義團體和其它馬列主義團體。[26][27][28]這些團體都會得到美國的支持。[29][需要解釋]
1980年代後期,叛亂分子和厄立特里亞分離主義分子在反政府方面開始有所收穫。德爾格於1987年自行解散,並以埃塞俄比亞工人黨(WPE)的名義,領導建立了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PDRE),以維持其統治。1990年,埃塞俄比亞政府開始崩潰,於是蘇聯停止了對它的支持,而美國則繼續支持叛軍。[30]1991年,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辭職並逃離,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EPRDF)的叛軍接管了該國,該陣線是一個由左翼民族反叛團體組成的聯盟。[31]儘管美國反對他,美國大使館還是幫助馬里亞姆逃到了津巴布韋。[32]PDRE解散了,取而代之的是由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領導的埃塞俄比亞過渡政府,開始向議會民主過渡。[31]
Remove ads
1960年代開始,安哥拉獨立戰爭爆發,這是一場反對葡萄牙殖民統治的叛亂,參與叛亂的組織主要是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人運)和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安解陣)。1974年,葡萄牙右翼軍政府在康乃馨革命中被推翻。新政府承諾讓其殖民地獨立,也包括安哥拉。1975年1月15日,葡萄牙籤署《阿爾沃爾協定》,使安哥拉獨立,並成立過渡政府,過渡政府包括了安人運、安解陣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安盟)。過渡政府由葡萄牙高級專員(Portuguese High Commissioner)組成,協定中的三個安哥拉黨派各出一名代表組成總理委員會(Prime Ministerial Council,簡稱PMC)來進行統治,三名代表輪流擔任總理。
然而,各個獨立團體開始互相爭鬥。安人運是一個左翼團體,正在向另外兩個主要反叛團體安解陣和安盟推進。安盟的領導人若納斯·薩文比是前安解陣戰士和毛主義者,他最終在意識形態上變成資本主義者,並使安盟變成資本主義激進組織。[33][34]中國、南斯拉夫、古巴和蘇聯送出武器和軍隊支持安人運,而南非則派出軍隊支持安解陣和安盟。到1975年12月葡萄牙人正式撤軍時,安人運已經控制了十餘個省會,並在羅安達宣布成立一黨制國家安哥拉人民共和國;而安盟和安解陣則控制了的五個省會城市,在萬博宣布成立安哥拉民主人民共和國。
美國通過IA功能行動暗中支持安盟和安解陣。1975年7月18日,傑拉爾德·福特總統在受到中情局和國務院官員異議的情況下,仍然批准了該計劃。助理國務卿納撒尼爾·戴維斯因為反對該計劃而辭職。[35][36]該計劃開始於獨立戰爭結束時,並隨着1975年11月內戰開始而繼續。最初的資金是600萬美元,但在7月27日增加了800萬美元,8月又增加了2500萬美元。[37]1976年,該計劃被國會曝光並譴責。《克拉克修正案》被加入到美國1976年《武器出口管制法案》,結束了該行動,並限制了在安哥拉的參與。[38]儘管如此,時任中情局局長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承認,對安解陣和安盟的一些援助仍在繼續。[39][40]到吉米·卡特總統任期,對這些組織仍在繼續有限的支持。[來源請求]安解陣解體後,[何時?]則只剩下了安盟。

1986年,羅納德·里根提出了里根主義,呼籲為世界各地的反共勢力提供資金,以「反擊」蘇聯的影響力。里根政府遊說國會廢除《克拉克修正案》,最終該法案於1985年7月11日被廢除。[41]1986年,安哥拉戰爭成為主要的冷戰代理人衝突。薩文比在美國的保守派盟友遊說增加對安盟的支持。[42][43]1986年,薩文比訪問了白宮,之后里根批准了2500萬美元的援助,包括輸送FIM-92毒刺便攜式防空導彈。[44][33][45][46]
在老布什成為總統後,對薩文比的援助仍在繼續。薩文比開始依靠布萊克、馬納福特與斯通公司遊說以獲得援助。他們遊說布什政府增加對安盟的援助及武器。[47]薩文比還在1990年會見了布什本人。[48]1991年,安人運和安盟簽署了《比塞斯協定》,結束了美蘇對戰爭的參與,開啟了多黨選舉,並建立了安哥拉共和國,而南非則退出了納米比亞。[來源請求]
Remove ads
1975年11月28日東帝汶宣布脫離葡萄牙而獨立。9天後,印度尼西亞以反殖民主義為藉口入侵東帝汶,實際目的是推翻前一年出現的革陣政權。[49][50]入侵前一天,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和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會見了蘇哈托將軍,蘇哈托表明打算入侵東帝汶。福特表示:「我們會理解,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向你施壓。我們理解你的問題和你的意圖。」[51]福特支持印尼入侵東帝汶,因為他認為東帝汶對美國意義不大,可以被印度尼西亞-美國關係取代。[52]1975年早些時候西貢淪陷,使印尼成為美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盟友,因此福特認為與印尼站在一起符合美國利益。[53]
在入侵期間,美國提供的武器對印尼至關重要,[54]印尼軍隊使用的大部分軍事裝備都是由美國提供的。[55]在印尼占領東帝汶期間,美國持續對其進行軍事援助,直到1999年東帝汶獨立公投。[56]2005年東帝汶接受、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得出結論:「[美國的]政治和軍事支持是入侵和占領東帝汶的基礎。」[51][57]
Remove ads

伊莎貝爾·庇隆在1973年9月阿根廷總統選舉中當選為阿根廷總統,但在1976年阿根廷政變中被阿根廷軍隊推翻。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將軍開始了其軍事獨裁統治,直至1983年,史稱國家重組進程。政變行動及其後的專制政權均得到了美國的認可和支持,[58][59]:215[22]:96-97亨利·基辛格在獨裁統治期間對阿根廷進行了多次正式訪問。[60][61][62]西班牙法官巴爾塔薩·加爾松稱,基辛格是該政權危害人類罪的見證人。[63]

1978年阿富汗四月革命後,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這是一個由蘇聯支持的、由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導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美國政府發起旋風行動,向一些軍閥和幾個被稱為阿富汗聖戰者的吉哈德游擊隊派系提供武器和資金支持,試圖顛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該計劃從1979年7月3日向聖戰者提供的695,000美元名義上的「非致命」援助開始,在1979年12月蘇阿戰爭爆發後升級。[64][65]通過阿富汗鄰國巴基斯坦的三軍情報局,美國向阿富汗游擊隊提供訓練、武器和資金援助。[66][67][68][69]中情局提供的第一批武器是1979年12月運出的老式李-恩菲爾德步槍,但到了1986年9月該計劃則包含了美國原產的最先進武器,例如FIM-92毒刺地對空導彈。[70]:58、149-150、337
阿富汗阿拉伯人也「通過三軍情報局和抵抗組織間接受益於中情局的資助」。[71][72]有些伊斯蘭軍官成為中情局最大的阿富汗受益者,如賈拉勒丁·哈卡尼和古勒卜丁·希克馬蒂亞爾,他們多年來都是奧薩馬·本·拉登的主要盟友。[73][74][75]根據英國前外交大臣羅伯特·庫克以及其它消息來源的說法,中情局資助的一些武裝分子後來成為了基地組織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本·拉登。[76][77][78][79][80]儘管有這些及類似的指控,但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在蘇阿戰爭期間,中情局曾聯繫過本·拉登或其核心圈。[70]:87[81][82]
根據1991年9月與蘇聯達成的關於結束任何一方對阿富汗的外部干預的協議,美國對聖戰者的支持於1992年1月結束。到1992年,美國、沙特和中國對聖戰者的援助總額估計為60-120億美元,而蘇聯對阿富汗的軍事援助價值為360-480億美元。其結果是一個全副武裝、軍事化的阿富汗社會:一些消息來源稱,在1980年代,作為個人武器的目的地,阿富汗在世界上名列前茅。[70]:232-233、238
1980年代

自1952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後,波蘭一直是一黨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即波蘭人民共和國。1980年組建的團結工會,在1980年代逐漸成為反對派的大本營。羅納德·里根政府支持團結工會,並根據中央情報局的情報開展了一場公關活動,以阻止吉米·卡特政府所預估的「大批蘇聯軍隊進入波蘭」。[83]邁克爾·賴斯曼(Michael Reisman)和詹姆斯·E·貝克認為在波蘭的行動是中情局在冷戰中的秘密行動之一。[84]波蘭總參謀部高級官員理查德·庫克林斯基上校曾秘密向中情局發送報告。[85]中情局每年向團結工會提供大約200萬美元的現金,五年內總共提供了1000萬美元。中情局和團結工會之間沒有直接聯繫,所有資金都通過第三方渠道供給。[86]中央情報局官員被禁止與團結工會領導人會面,中情局與團結工會積極分子的聯繫要弱於美國勞工聯合會和產業工會聯合會(勞聯-產聯),勞聯-產聯從其成員籌集了30萬美元,用來直接向團結工會提供材料和現金,但無法控制團結工會如何使用。美國國會授權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向團結工會撥付了1000萬美元以促進民主。[87]
然而,1981年12月波蘭開始實施戒嚴時,團結工會並未提前收到警告。對此的潛在解釋各不相同:一些人認為戒嚴讓中情局措手不及,而另一些人則主張,美國的政策制定者認為波蘭的內部鎮壓比「蘇聯武力干預」更容易應對。[83]中情局對團結工會的支持包括資金、設備和培訓,由特種作戰部門協調。[88]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成員亨利·海德表示,美國提供了「秘密報紙、廣播、宣傳、資金、組織幫助和建議等各方面的物資和技術援助」。[89]中情局秘密行動的初始資金為200萬美元,但此後不久額度就提高了,到1985年中情局成功滲透到了波蘭。[90]
Remove ads

1975年,第一次乍得內戰期間,乍得軍方推翻了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並任命費利克斯·馬盧姆·恩加庫圖為國家元首。侯賽因·哈布雷被任命為總理,但他在1979年2月試圖推翻政府,失敗後被迫下台。1979年,馬盧姆辭職,古庫尼·韋戴成為國家元首。韋戴同意與哈布雷分享權力,任命他為國防部長,但很快便重燃戰火。哈布雷於1980年被流放到蘇丹。[91]
當時美國政府需要一座堡壘來反對利比亞的穆阿邁爾·卡扎菲,並將利比亞南邊的鄰國乍得視為一個不錯的選擇。乍得和利比亞不久前簽署了一份協議,試圖結束他們之間的邊界衝突,並「努力實現兩國之間的全麵團結」,但美國對此表示反對。美國還認為韋戴與卡扎菲過於接近。哈布雷已經變得親西方及親美,並且反對韋戴。當他在1981年回國繼續戰鬥時,得到了里根政府通過中情局提供的秘密支持,並於1982年6月7日推翻了古庫尼·韋戴,自己成為了乍得的新總統。[92]
哈布雷上台後,中情局繼續支持他,包括培訓和武裝乍得臭名昭著的文件和安全局(DDS)。美國還在豐田戰爭中,支持乍得,反對利比亞。[93]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桑解陣)於1979年推翻了親美的索摩查家族。起初,卡特政府試圖與新政府友好,但隨後的里根政府採取了更加反共的外交政策。1981年1月,里根立即切斷了對尼加拉瓜政府的援助,並於1981年8月6日簽署第7號國家安全令,授權為該地區生產武器,及向該地區運送,但不允許部署。1981年11月17日,里根簽署第17號國家安全令,允許秘密支持反桑地諾勢力。[94][95]隨後美國政府秘密武裝、訓練和資助康特拉。這是一群以洪都拉斯為基地的反叛戰士,他們企圖推翻尼加拉瓜政府。[96][97][98][99]作為培訓的一部分,中情局向康特拉分發了一份詳細的手冊,題為《游擊戰中的心理戰》,指導康特拉如何炸毀公共建築、暗殺法官、製造恐怖襲擊、敲詐平民。[100]除了支持康特拉,美國政府還炸毀多座橋梁,在港口布設水雷,造成至少七艘商船受損,也炸毀了許多尼加拉瓜漁船。據尼加拉瓜政府稱,他們還襲擊了科林托港,造成112人受傷。[101][102][103][104][105]
美國的博蘭修正案規定,政府為康特拉活動提供資金為非法。其後,里根政府秘密向伊朗政府出售武器,以資助一個秘密的美國政府機構,通過其繼續非法資助康特拉,後敗露,被稱為伊朗門事件。[106]即使在尼加拉瓜桑解陣政府贏得了1984年選舉之後,美國仍繼續武裝和訓練康特拉。[107][108]在1990年尼加拉瓜大選中,喬治·H·W·布什政府授權向康特拉提供4975萬美元的非致命性援助。他們繼續暗殺候選人、挑起戰爭,及散布傳單來宣傳反對黨UNO(國家反對聯盟),[109],而UNO最終贏得了選舉。[110]之後不久,康特拉就結束了戰鬥。[來源請求]

1983年10月25日,美國與加勒比六國聯軍入侵格林納達,代號「緊急狂暴行動」,成功推翻了古巴士兵支持的哈德遜·奧斯汀馬克思主義政府。這場衝突的起因是格林納達前領導人莫里斯·畢曉普被殺,以及一周前10月19日哈德遜成為該國領導人。[111][112]聯合國大會稱美國入侵「公然違反國際法」,[113]但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的一項廣受支持的類似決議被美國否決了。[114][115]

1979年,美國和巴拿馬簽署了結束巴拿馬運河區的《巴拿馬運河條約》,並承諾美國將在1999年後交出巴拿馬運河。曼努埃爾·諾列加以獨裁者的身份統治着巴拿馬這個國家。他是美國的盟友,與他們一起對抗尼加拉瓜的桑地諾主義者和薩爾瓦多的薩帕塔民族解放軍。但後來,由於他捲入了伊朗門事件,以及進行毒品交易,他跟美國的關係開始惡化。[116]隨着關係繼續惡化,諾列加開始與東方集團結盟。這也讓美國官員和埃利奧特·艾布拉姆斯等政府官員感到擔憂,開始與里根爭論,認為美國應該入侵巴拿馬。但里根考慮到老布什與諾列加的關係決定推遲,因為時任中情局局長的老布什正在競選總統;但在老布什當選後,他開始向諾列加施壓。1989年巴拿馬大選出現了違規行為,諾列加拒絕讓反對派候選人上台。布什呼籲他尊重巴拿馬人民的意願。當時出現了針對諾列加的政變企圖,並且在美國和巴拿馬軍隊之間爆發了小規模衝突。諾列加還被美國指控犯有毒品罪。[117]
1989年12月,美國入侵巴拿馬,軍事行動代號為「正義之師行動」(Operation Just Cause)。諾列加躲藏起來,但後來被美軍俘虜。候任總統吉列爾莫·恩達拉宣誓就職。1990年1月,美國結束了正義之師行動,並開始了「促進自由行動」(Operation Promote Liberty),即占領該國並成立新政府,直到1994年才結束。[118]
美國從1954年到1989年支持阿爾弗雷多·斯特羅斯納的獨裁統治,[119][120][121][122]但又支持了全國共和協會-紅黨「傳統派」反對斯特羅斯納的1989年巴拉圭政變。[來源請求]
1986年菲律賓人民力量革命後,科拉松·阿基諾當選為菲律賓總統。1986至1989年間,菲律賓一直發生小規模政變。
1989年12月,格雷戈里奧·霍納桑與武裝部隊改革運動的其他軍官發動了兵變。叛軍占領了維拉莫爾空軍基地、博尼法喬堡、桑利角海軍基地和麥克坦-貝尼托埃布恩空軍基地,關閉了尼諾伊·阿基諾國際機場,與政府軍展開巷戰。
科拉松·阿基諾向美國求援。[123]美軍派出了F-4幽靈II戰鬥機控制菲律賓領空,企業號和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在菲律賓領海巡航,最終阻止了政變。[124]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