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翁心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翁心翰(1917年—1944年9月16日),字鳳書,浙江鄞縣人,為一名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和飛行員,在抗日戰爭中殉國。
生平
籍貫浙江鄞縣,出自石塘翁氏,是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翁文灝之仲子。1917年12月29日,生於北平(今北京)[1]。當時中國戰亂,翁從小立志從戎。中央航空學校赴北平招生,翁應招,因成績優異而錄取。入讀後,先在南京中央陸軍官校接受一年陸軍軍事訓練。之後,轉赴位於浙江杭州筧橋的中央航校,受初級飛行訓練。隨着抗日戰爭的進行,中央航校遷往雲南昆明,翁亦隨遷。1939年初,畢業於第八期飛行科驅逐組,證書為「驅字第21號」。
畢業後,翁心翰先是在蘭州進行俄製戰鬥機的轉換訓練,後撥交至中華民國空軍第三大隊。1939年5月,一次空戰,翁的座駕俄制飛機突發機械故障,翁憑藉其高超飛行技術,人機兩全均,安全返航着陸,得到空軍的傳令嘉獎[1]。
1940年夏,日軍大本營策畫代號為「101號作戰」的大規模戰略轟炸,集中近300架飛機對國民政府陪都重慶進行密集的空中轟炸作戰。翁駕機頻繁升空迎戰,於1940年7月24日在成都的攔截任務中,擊落日軍九七式重轟炸機1架,被記功兩次[1]。
由於1940年下半年零式戰鬥機投入後,中華民國空軍的折損過重被迫避戰,同時為了補充損失也增加了飛行員培訓的規模。原本只有軍官教育才能擔任飛行員的制度,也被放寬給訓練期程較短的飛行士官,而這些飛行士官則由新成立的中華民國空軍第十一大隊統轄運用。翁心翰在1940年底被調往十一大隊,訓練這些空軍新血。
1941年底日本偷襲美國致使美國向軸心國宣戰,美國加入同盟國後,英國同意中華民國運用印度進行美援軍械的轉運與戰機換裝。翁心翰所屬的十一大隊在1942年5月得到美軍援助換裝P-66戰鬥機,翁心翰與大隊長王漢勳等資深飛官赴印度接機,該機雖不適合戰鬥,但十一大隊仍使用此機種駐紮四川,負責防空任務。翁心翰在1943年8月23日的攔截任務中再度擊落1架日軍轟炸機。至1944年初十一大隊再度換裝,改用P-40戰鷹戰鬥機,翁心翰此年任41中隊副隊長。
1944年9月16日桂柳會戰期間,十一大隊出動12架戰鬥機試圖攻擊在貴州省全縣之日本砲兵陣地,最終因天候問題僅有翁心翰、榮承恩、駱承堯飛抵目標區完成任務。回航時在廣西省桂林上空進行日軍動向偵查之際,遭日軍防空砲火反擊。翁心翰駕駛的P-40因羅盤遭擊壞失效無法定位回航,最終迫降在貴州省三穗縣郊外,翁心翰迫降時受重傷不治身亡,英年27歲[1]。[2]
翁心翰戰死後追晉少校,官方公報擊落成績為3.4架。身後遺體先是葬於重慶空軍墳,1945年戰勝後移靈葬於南京國際航空烈士園[3]。2013年10月,在貴州省三穗縣建成翁心翰烈士紀念碑[4]。
Remove ads
參考鏈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