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腧穴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腧穴又稱穴位(acupuncture points),是中國傳統醫學在人體分布體表的臟腑經絡循環路線中,對氣血匯聚、轉輸與出入之所的特定處所給定的名稱,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推拿等醫學臨床的刺激點。腧穴在《黃帝內經》中又稱節、會、氣穴、骨空,《針灸甲乙經》稱孔穴,《太平聖惠方》稱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經穴分類
經穴是指十二正經及任督二脈的腧穴。前者共計309穴,後者共計52穴,兩者合計361穴。
經脈的國際代碼見於世界衛生組織1993年出版的《標準針灸命名法》[1]。 例如,ST36是胃經的第36號穴位——足三里。
(註:上表中的十二正經與子午流注的順序相同,但起始點有別。)
Remove ads
臨床常用穴
臨床常用穴為中醫師臨床常用之穴道,其配穴多有理論指導,也有一部分是經驗效穴。
- 特定穴:
- 五輸穴:為井、滎、輸、經、合五類腧穴的簡稱,多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
- 原穴:臟腑原氣輸注經過留止的部位。太淵 合谷 衝陽 太白 神門 腕骨 京骨 太谿 大陵 陽池穴 丘墟 太衝
- 絡穴:絡脈由經脈別出的腧穴,也是表裡兩經聯絡之處。列缺 偏歷 豐隆 公孫 通里 支正 飛揚 大鍾 內關 外關 光明 蠡溝 鳩尾 長強 大包
- 俞穴:為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腧穴。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厥陰俞 大腸俞 小腸俞 膽俞 膀胱俞 三焦俞 胃俞
- 募穴:為五臟六腑之氣匯集在胸腹部的腧穴。中府 巨闕 章門 期門 中脘 天樞 關元 日月 京門 中極 石門 膻中
- 郄穴:為經脈之氣深聚的腧穴。孔最 溫溜 梁丘 地機 陰郄 養老 金門 水泉 郄門 會宗 外丘 中都 附陽 交信 陽交 築賓
- 下合穴:為六腑經脈合於下肢三陽經的六個腧穴。上巨虛 足三里 下巨虛 委中 委陽 陽陵泉
- 八會穴:為人體臟、腑、氣、血、筋、脈、骨、髓之氣聚會的八個穴道。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懸鐘
- 八脈交會穴:又稱八脈八法穴。根據腧穴的主治特點,在四肢部有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八個腧穴。公孫 內關 足臨泣 外關 後谿 申脈 列缺 照海
- 交會穴:為兩經或兩經以上經脈交叉、會合部位的腧穴。三陰交
- 三才穴:天─百會,人─璇璣,地─湧泉
- 三部穴:上─大包。中─天樞,地─地機
- 四總穴:足三里 委中 列缺 合谷
- 四關穴:左右合谷 左右太衝
- 四彎穴:左右曲澤 左右委中
- 五柱穴:巨闕 中脘 下脘 左右梁門
- 十總穴:頭項尋列缺 面口合谷收 肚腹三里求 腰背委中求 內關心胸胃 脅肋尋支溝 婦科三陰交 安胎公孫求 外傷陽陵泉 阿是不可缺
- 回陽九針穴:郄門 勞宮 三陰交 湧泉 太谿 中脘 環跳 足三里 合谷
-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足三里配內庭,曲池配合谷,委中配承山,太衝配崑崙,環跳配陽陵泉,通里配列缺
- 孫真人十三鬼穴:一針鬼宮,次針鬼信,三針鬼壘,四針鬼心,五針鬼路,六針鬼枕,七針鬼牀,八針鬼市,九針鬼窟,十針鬼堂,十一鬼藏,十二鬼臣,十三鬼封
Remove ads
其他理論
- 董氏奇穴
- 經外奇穴
- 頭針穴位
- 耳針穴位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