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是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是穴在針灸理論中是三大腧穴分類之一,又稱壓痛點、天應穴、不定穴,[1]無固定名稱與位置,以壓痛點或病變部位或其他反應點等作為針灸施術部位,多位於病變的附近,也有在其距離較遠的部位,不僅可以用於包括痛症在內的治療,還能反映病候、輔助診斷疾病。[2]
阿是穴一詞,見於中醫學著作《千金要方》提及:
凡人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借驗,故云阿是穴也。
用白話說,就是不顧穴位在患者身上捏壓,找到按壓後會減輕或增強病症的位置,即為阿是穴。對此處加灸,會有治療效果。[1]現在的理解變成,用針之時未必一定要扎在穴位。若有效的話,扎在合適的地方,如果能夠達到效果的話就可以。這些特殊的痛點就稱之為「阿是穴」。
若為急性勞損,阿是穴也可能是禁針的穴道。如爬山後,承筋穴會痛,屬阿是穴。扎針,可導致不良影響。
還有一種講法,阿是穴用來針痔瘡。由於痔瘡長的位置不同,因此孔最穴附近的壓痛點會有所不同,在孔最穴附近壓痛點下針,治療痔瘡。
Remove ads
發展淵源
類似的概念有《黃帝內經》的「以痛為輸」、《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的「天應穴」、[a]《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的「不定穴」[b]。[1]《靈樞·五邪》中提及:「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問·繆刺論篇》中亦提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聶利敏藉此認為,阿是穴還包括按之或快之處,並強調在臨床取穴中應「疾按之」,使取穴過程儘量準確迅速以減少患者痛苦。究其源流,阿是穴的本質是機體在一定的病理狀態下的特殊反應點,廣義上是一種涵蓋臨床所有腧穴的穴位診治方法。[3]
姜珊指出,現代定義(見下文)和《千金藥方》定義是有三大區別:首先捨去了按壓快痛的尋找過程、其次劃入了腧穴分類,並從《千金方》章末的位置改成了三種腧穴之一的重要位置。姜珊發現,將阿是穴和上述類似概念統一,並歸入腧穴的原是日本後世針派岡本一《針灸阿是要穴》。[c][1]在江戶時代針灸實用化(經外奇穴、重灸輕針)傾向下,阿是穴的範疇開始改變,性質也就開始向腧穴靠近。到1913年柳谷素靈《日本針灸學教科書》,更淡化穴位分類之間的區別,只強調其作為針灸作用點的實踐。柳谷素靈的描述將針灸的本質認為是體表刺激,這種科學化的視角也被1957年江蘇省中醫學校針灸學教研組《針灸學》採納,其中腧穴定義和日本文部省基本無區別。[1]
記載中患者所言「阿是」本義也不甚清晰,有學者借「吳蜀地」一段進行過語言學的論述。後世有理解為患者稱痛,但這源自小阪営昇《經穴纂要·卷五》對《漢書·東方朔傳》中「今人痛甚,則稱阿謈,音步高反」的錯讀。[1]
Remove ads
現代地位
目前,中醫、針灸等專業學生普遍使用的統編《針灸學》教科書及相關教材中,阿是穴與經穴、奇穴並列為第三種腧穴,三者共同構築腧穴分類的理論框架。[3]教材內定義載:[1]
腧穴分為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三類。[…]阿是穴又稱壓痛點、天應穴、不定穴等。這一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它反應點作為針灸部位。阿是穴多位於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